佛弟子文库

解脱道论卷第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解脱道论卷第五

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行门品之二

此明求第二禅。思惟初禅过患二禅功德。尔时坐禅人欲乐起第二禅已。于初禅身得自在。何以故。若于初禅未得自在。虽复思惟欲除觉观。望得二禅还复退失。遂不堪起第二禅定。亦复不能入于初禅。如世尊说。为诸比丘作山犊喻。山犊愚痴不知食处。未解行步。欲诣嶮远。便自作念。我今当往未甞至处。噉未甞草。饮未甞水。前足未立复举后脚。蹉摇不安莫能前进。遂不得至未甞至处。亦不得噉未甞食草。及不得饮未甞之水。更复思惟。既不能去。政当资昔饮食如是比丘愚痴未达。不知所行处。不解离欲入于初禅。不修此法不多学习。辄自作念。欲入第二禅离于觉观。不解自安。复更思惟。我不能得入第二禅离于觉观。欲退入初禅离欲。愚痴比丘如彼山犊不解行步。是故应修初禅令心得自在。于未食时及食后时。初夜后夜随心所乐。随欲久近随意无碍。为起入观。若从一时乃至多时。多入多出。若从一时乃至多时。于彼初禅成得自在。得自在乐。起第二禅越于初禅。复更思惟。此初禅麁第二禅细。于初禅见有过患。于第二禅见有功德。问云何初禅过患。答近五盖怨令觉观动。身成懈怠心成散乱。其一切法是为麁定。不任为神通证。既乐初禅不成胜分。是初禅过患。第二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初禅过患。复见第二禅功德。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禅事。不作意和合初禅。不作意于觉。不作意于观。以从定生喜乐自在。令心受持。彼坐禅人如是作意。不久觉观成灭。以定所起喜乐自在。令心安住。此明二禅四枝义。彼坐禅人觉观灭故。成其内信。心成一性无觉无观。从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地一切入功德。觉观灭者以善分别。觉观灭亦名断。问云何为觉观灭。答亦是初禅觉观过患。及一切觉观根觉观过患。及觉观根与觉观併除故。成觉观灭。复次以断下麁禅得上胜禅。复令现次第灭。内者现证名内。内有三种。一内内。二内定。三内行处。云何为内内。谓六内入。内定者。于自观身。此谓内定。内行处者。于内自思意不出外摄义是性。是谓内行处。于此经中内内是可乐。信者信正信思惟增长信此谓信。于内定是谓内信。内信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不乱为内信相。寂寂为味。不浊是起。觉观为处。心成一性者。谓心住正定。此谓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义。心者是意。一者说于念。名性者如声论说生性。性者说自然义。此第二禅一心能灭觉观。以一性得起。此谓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专正为相。寂寂为味。无浪为起。觉观灭为处。问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禅所摄。答初禅以觉观为浪动故。成浊。内信心成一性者成不清净。如水有风浪见于面像不复清净。如是初禅觉观为浪。浪动浊故。内信及心一性成不清净。是故以禅枝非初禅所摄。无觉无观者。谓断觉无觉离观无观。问觉观灭无觉无观。此二种断觉观。何故说二。答觉观灭者为现内信。心一性为因无觉无观。为现寂寂所成喜乐妙相。复次觉观灭者。以此觉观见觉观过患。断彼过患法。无觉无观者。断色界觉观。复次无觉无观者有二种。一不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于是五识及第三禅等。不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第二禅以方便寂寂故。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是说二义。从定生者名定。初禅从彼智生。第二禅成从初禅定生。复次定者。于第二禅与一心共生故。定生喜乐。喜乐者初已分别。第二禅者依初得名。此第二禅入正受者。谓入第二禅。禅者内信喜乐一心。是名为禅。入正受住者。成得第二禅离于二枝。成就二枝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三功德相应。是天住是功德。生光耀天。如初广说。天住者。从定生喜乐。越人住故名为天住。是故世尊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四方来。亦非雨出无有时节。是从泉出清冷浸灌盈溢流远。如是比丘此身从定生喜乐。令得清凉无不润泽。从定生喜周遍身心。犹如泉水。彼坐禅人入第二禅其身可知。如不从四方无流水来无天雨水。如是觉观灭可知。如是从泉出流。令身成满不起波浪。如是从定生喜乐。此名色身令满不起乱心。如以冷水令身清凉遍一切处。如是从定生喜乐。一切名色身成满足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此第二禅有三种。下中上。是坐禅人修下禅。命终生少光天寿命二劫。修中禅生无量光天寿命四劫。修上禅生光耀天寿命八劫。

念二禅过患。尔时坐禅人。已修第二禅身得自在。第二禅麁三禅寂寂。知二禅过患。见三禅功德。起第三禅。云何二禅过患。谓近觉观是定之怨。与喜满相应故禅成麁。以喜成满心大踊跃。不能起余禅枝。若着于喜是则为失。若知是失则成不失。若不堪作神通证。若乐二禅不成胜分。是知第二禅过患。见第三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二禅过患。复见三禅功德。是依一切入相作意。令喜心灭。以由喜乐受持心。如是作意。不久以无喜乐令心得安解三禅枝。彼坐禅人不染喜故。得舍念智。以身受乐。是圣所说。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喜者先已分别。不染者断喜得舍住。云何为舍。是舍是护。不退不进是心平等。此谓舍。于是舍有八种。谓受舍。精进舍。见舍。菩提觉舍。无量舍。六分舍。禅枝舍清净舍。五根为受舍。有时不作意舍相。为精进舍。苦集我今当断成得舍。为见舍。修菩提觉。是为菩提舍。慈悲喜舍。是为无量舍。以眼见色不苦不喜成舍。是为六分舍。无染故成舍住者。是禅枝舍。舍念清净。是清净舍。于此八舍除受舍。余七舍法。是为平等舍。复次有三种舍。一相应乘。二少经营。三无经营。于一切禅行是禅平等方便。不急疾不迟缓。是名相应乘舍。此下舍近第二禅。能断大踊跃心。若心无经营。是名少经营舍。此舍近第三禅。是其能断一切踊跃心。以不动身心。无经营事心。是名无事舍。此舍近第四禅。舍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平等为相。无所着为味。无经营为起。无染为处。问何故说此舍于此禅。非第二禅及初禅。答是处喜满未灭心着。以缘喜乐是故未灭。以大踊跃充遍身心。是故于二种禅不说舍。以不满故。于此第三禅无喜染故。以灭相着故成起禅枝。以由禅枝自在故。说舍念正智。云何为念。念随念彼念觉忆持不忘。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谓念。问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随念为相。不忘为味。守护为起。四念为处。云何为智。知解为慧。是正智此谓为智。于是正智有四种。有义智。自相智。不愚痴智。行处智。于是有义智者有四威仪。自相智者。入于空处。不愚痴智者。知于世间八法。行处智者。谓于事处。于此经中行处智是可取。问智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不愚痴为相。缘着为味。择取诸法为起。正作意为处。问何故此念正智一切处不妙。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禅外行。问何故说第三禅。不说第二禅及初禅。答于此喜为首。麁禅枝灭故。正定细故。此定入细处。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禅。是故以禅枝自在。复次此禅易起到彼乐处。最气味地亦作愚心。是名着处。是故于此禅。知得自在堪为断喜。又说喜乐者共为亲友。是故此念智分别。无喜有乐于事成住。如彼犊子随逐其母。不捉两耳触突随母。如是无喜有乐。以念智分别乐得住行处。若不缓分别。反入于喜成禅退分。以此禅枝自在故说念智。以此舍念智成就。是故说有舍念智以身受乐。问云何心乐。答心摄受是心乐。从心触生摄受是心乐受。是谓为乐。问云何身。答想阴行阴识阴。此谓为身。此乐以身受谓身受乐。问何故此乐无喜。非以身为受。答于第三禅乐根灭。何故世尊说于第三禅乐根灭是乐圣人所说。圣者佛及弟子。开合制教分别显示。此谓圣所说。问何故圣说于此身非余处。答此第三禅易起到彼乐处。彼无受乐。圣者向于乐住。是圣人成就。是故圣人说此禅胜成舍。有念乐住者舍念乐。此已分别成就。入住第三禅。第三者依第二名为第三。第三禅者是舍念正智乐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彼已得第二禅。离一分五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天居生遍净天。如初禅广说。天居者无喜乐住。越人住名天居。是故世尊告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郁波罗池花。分陀利池花。若郁波罗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水生水增长。从水起住水中。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于是如郁多罗波头摩分陀利花从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禅。其身当知如藕生水。从根至首一切皆满。如是入第三禅。其身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遍净天功德。此第三禅亦成三种。谓上中下。于是坐禅人修行下禅。命终生少净天。彼寿命十六劫。修行中禅生无量净天。彼天寿命三十二劫。修行上禅生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劫。念三禅过。尔时坐禅人。如是已作。第三禅身得自在乐。起第四禅越第三禅。第三禅麁第四禅妙。见第三禅过患。复见第四禅功德。云何三禅过患。谓近喜为怨。正定以乐枝麁。不能堪忍为得神通。第三禅不成胜分。如是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令现灭乐灭。以由舍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舍心得安解四禅枝。彼坐禅人断乐故。先已断苦故。以初喜忧尽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住第四禅。是地一切入功德。断乐者名身乐断。断苦者名身苦断。前喜忧灭者。喜名心乐。忧名心苦。皆尽灭也。问乐苦忧已断何处灭。答初禅时灭。于此第四禅。佛说苦灭。问何处苦根起无余时灭。答佛告比丘。初禅成就离欲。是处苦根起无余时灭。问何故于初禅苦根灭。答以喜满故身乐。身乐故苦根灭。以断对治故。是故于初禅苦根灭。于第二禅忧根灭。成断忧根。如佛所说。何处喜根起无余时灭。于此比丘觉观灭故。第三禅正受住。是处忧根起无余时灭。何故第二禅忧根灭。若有觉观久随觉观。成身懈怠成心懒惰。若心懒惰忧根即起。于第二禅觉观灭。说忧根灭。于第三禅是处乐灭。如世尊说。何处乐根起无余时灭。于此比丘厌于喜故。第三禅入正受住。是处乐根已起无余时灭。问何故于第三禅乐根灭。答喜灭故喜为因乐成灭。是故于第三禅乐根灭。问若苦乐忧于三禅处已灭。何故于此四禅说灭。答三禅是四禅道路。于三禅已灭受。是故于第四禅说灭。复次以不苦不乐受。为现对治。是故说苦乐对治不苦不乐受。复次四禅共对治受收合故。复次舍烦恼现无余断。不苦不乐受者。意不摄受心不弃舍。此谓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中间为相。住中为味。除是起喜灭是处。云何舍念清净者。是谓中性为舍。此谓为舍。念者谓念随念正念。此谓为念。以舍为念成分明清白。此谓舍念清净。问何故此念以舍分明清白。答此舍离一切烦恼故。受相似相应故。成不动无经营。以此无经营与舍相应故。此念至无动成无经营。是故此念已舍成分明清白。四者依彼三禅。此第四成就。入定者此谓四禅舍念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成得彼第四禅。离一分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报居天上生果实天。功德如初广说。天居者舍乐住出于人住。此谓天居。是故世尊告诸比丘。有人坐以白叠覆身。从头至足。一切身分无处不着。如以白叠无不覆处。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满一切身分。以清白心无所不着。譬如有人白叠自覆。是坐禅人亦复如是。离一切上烦恼。在第四禅可知。如以白叠覆身。从头至足不寒不热时节调和身心清净。如是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是为舍乐。令满于身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果实天功德。修第四禅命终凡夫。生果实天。若心厌患生无想天。寿命五十劫。若沙门或生果实天。或生五净居处。如是果实功德。问何故于三禅处下中上。说果地胜不说第四禅。答依三禅所得有麁有妙。是故以胜枝说果地胜。此第四禅已到妙枝彼岸。从此更无妙枝。是故于此无胜果地念四禅过。尔时坐禅人。于第四禅已得自在乐。游虚空定越于色界。复更思惟。色定麁虚空定细。彼坐禅人见色过患。复见虚空定功德。云何色过患。如取器仗相打斗诤。两舌妄语截手脚等。种种诸事。眼痛疾患寒热饥渴诸苦。是谓色欲过患。云何第四禅过患。此近喜成怨依于色事。是名为麁。于是着乐不成胜分。依虚空寂寂解脱。于此定成麁。于色见第四禅过患。见虚空定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于色。及见第四禅过患。已见虚空定功德。念入第四禅明无边虚空定。从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修虚空定地相成失。于虚空所作事无边作意。若如此现作意不久地相成失。从地相心起成越于虚空。以虚空入相自在心得安。彼坐禅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对想灭。于种种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无边空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起。色相者。云何色相。入色界定想智正智。此谓色相。越者。从此起有对想灭者。云何是有对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此谓有对想。灭者。彼种种想尽不作意者。云何种种想。不入定人。或意界和合。或意识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谓种种想。此种种想不作意。此谓种种想不作意。问何故止说越想。不说受行识。答若越于想。彼一切皆亦成越。何以故。若不离想心不得越。复次世尊欲说越色事。说越色想。一切定事皆由想故。问若不尔。入色定有对想种种想非为无也。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对想有种种想。以断故。问何故于彼不修道。答为厌于色。是故于彼不灭于彼不尽故。入初禅声是其刺如是。佛所说于此为厌色以修行道。是故于此成断。于此断故。无色定不动行想。寂寂解脱想。如迦兰郁头蓝弗入无想定。五百车从前去来不见不闻。是故说于处灭。于是起一切色想。说断色界法有对想。灭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欲界法。复次越一切色想者。说得无色界。有对想灭者。说断彼定外乱。为显现无动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定内乱。说显现寂寂解脱相。问无边虚空者云何为空。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为四大所触。此谓为空。于空正安心令满无边。此谓无边。无边空者。是无边空入。入虚空处心心数法。此谓虚空入。虚空入者何义。是虚空无边性。是无边性空处。此说虚空义。如住天处名天处。彼虚空处定。此谓虚空处入。正住者得虚空处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寂寂居住修定果报。此功德生虚空处。如初广说。功德生虚空者。已修虚空处。命终生虚空天。寿命二千劫。

念虚空定过。尔时彼坐禅人。于虚空处已得自在乐。起识一切入定。越虚空一切入。思惟虚空定麁。见识处细。复见虚空过患。复见识处功德。云何虚空过患。此定近色为怨。于虚空定是事成麁。与有对想种种想不相远离。成彼念着不得胜分。如是见虚空过患。是识一切入功德。是其对治。明无边识定治彼坐禅人已见如是虚空过患。已见识处功德。安详念入安祥念起。修虚空识令满作意。令识无边。由识处想心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虚空处想。心起越于识处。由识处想而心得安。彼坐禅人起一切虚空故。思惟无边识。成就入正受。于一切识处住。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虚空处者。越虚空处。越者谓正度。是谓越一切虚空处。无边识者。唯彼虚空以识作意令满无边。是谓无边识处。问色非色法。云何执为无边。答唯无色法故成无边。何以故。非色之法无有边际。不可得故。复次虚空无边故说无边。无边者。作无边意故成无边。是故不妨识。入处者是入识处。心心数法。此谓识处。识处者何义。是识无边。此谓识无边。识处者。如天住处名天处。此识已受持定。此谓识处定。入正受处者。得彼于识处定者越虚空事。三分成就。以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识处。如初广说。生识入功德者。修行识处入。命终生识处天。寿命四千劫(识入已竟)。

念无边识定过。患尔时坐禅人已得识处。自在欲起无所有处定越于识处。复更思惟。识处定麁。无所有处定细。复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定功德。云何识处过患。此定近虚空为怨。识事为麁。以思惟无边想成彼念着。不得胜分。无所有处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功德。从识处定安详而起。彼识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已见无所有处相自在。心愿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识处想起。以由无所有处想。其心得安。彼明无边识定。坐禅人越一切识处。见无所有入正受处住。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识处者。成越此识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识处。无所有者。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但见无所有。此谓无所有处。入无所有处定。心心数法。此谓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者何义。是识无性是无所有。无所有处者。说受持言无所有受持正定。此谓无所有处定。入正受住者。成得无所有定。越识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无所有处。如初广说。生无所有功德者。修行无所有处定。命终生无所有天。寿命六千劫(无所有定竟)。

念无所有处过患。尔时坐禅人。于无所有处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复更思惟无所有处麁。见非想非非想处细。复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处定功德。云何无所有定过患。此定近识为怨。与分明想共故成麁。成彼念着不得胜上。如是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对治。复次见此想是患是痈是刺。无想是政是寂寂是妙。所谓非想非非想。彼坐禅人如是已见。念入无所有处安详而起。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如是现作意。不久从无所有处想心起。由非非想处想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定。坐禅人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成就入住非非相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越无所有处者。成越无所有处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无所有处。非非想者。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此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入非非想处心心数法。是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何义。灭分明想故。成于无想细想有余故。成非想非非想是其处。是谓非非想。入正住者。成得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三分。成就三种善。十想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明修定果报。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如初广说。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处定。命终生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问何故说非非想处。何故不说为识处。答离无边执故。起想细故。不成识处。问何故依此定不成漏尽。答离分明想。不堪得见道。复次此定最细微。非非想不能分别。是故不成漏尽处(非非想定已竟)。

重明上义。问于是定处云何散句。答所谓灭声。颠倒起越外行觉受疑不应得。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颠倒者。入地一切入。于非地想而作地想。问若然何故不成颠倒。答此四颠倒想不异故。知此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颠倒。起者以五因缘从于定起。以威仪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碍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随意。若入无色定。以最多境界不得起。住不动故。入灭禅定及入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余因。越者。越有二种。分越事越。从色禅越色定。是谓分越。从色禅越无色定。复从无色定越无色定。是谓事越。外行者。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觉者第二禅等性。除无间成无觉观。受者第四禅等性。除无间共舍起。有人乐相似无间。疑者。未断一切贪欲等盖。住非非想处。说于有余。如畏毒蛇上树。有四种人不得起定。必堕恶趣。无因作五逆邪见(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满)。

问云何水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缘水相。此谓水一切入。心住不乱。此谓修行。于水一切入专意为相。不除水想是味。心不作二意是处。于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于地出没自在。于地出宫殿。令动令降雨。令身能起水。令化江海。于地一切入所说功德。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处处皆见水。云何取其相者。若取水一切入。于水现取相。若自然水。若自作水。于是旧坐禅人。于非水处取水相。彼人处处见水。若于井于瓶。若于池沼江湖淮海。是其所观随意即见。彼分水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明修水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从初以观如是寂寂处。若寺舍若石室若树下。是处不闇不日光炙。无尘无风。无蚊蚋等。无诸障碍。于如是处。若钵若瓫埋净地中。令与地平。周回一寻。盛以两水。不杂以余色。水令满钵瓫。应于此处作意水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余事如地一切入。广说至非非想处(水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火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于火相。此谓火一切入。彼时心住不乱。此谓修行。火相巧于放意为相。不除火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五功德。于火一切入经营。起烟炎以光明想起。灭余色光随意所烧。以作光明晓了于火界。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因修火一切入。处处皆见火。云何取其相者。若现取火一切入。于火取相。或于自作处。或自然处。于是旧坐禅人取于自然相。彼处处见或草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炽燃焰盛。从此为初。以作于观。或自乐不乐。即见彼分火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唯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彼修火一切入方便。新坐禅人从初经营。断截樵薪。于清净处积聚焚烧。或日出时或日入时。从下焚烧。于草薪皆不作意。于上生烟火皆不作意。于聚焰中现作火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火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风相。此谓风一切入。修心住不乱。此谓修风一切入。放意为相。不除风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同三功德。于风一切入风行自在。能令风起。作意受持令清凉。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修风一切入方便。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禅人现取风一切入。以二行取于风相。或见或触。云何。以见取相彼坐禅。人或甘蔗园。或于竹林或多草处。以风鼓动。彼已见作风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是已见取相。云何以触取相。新坐禅人如是寂寂。坐处作意想。随风来处。是处穿壁作孔。竹荻为筒安置其内。当筒处坐。使风触其身。作意取风相。如是以触取相。若旧坐禅人于处处分即见风相起。若行住坐卧风触其身。随风所动于初已作观。若自乐不乐。即见彼分风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风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青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青相。此谓青一切入。修彼心住不乱。此谓修。于青相放意为相。不除青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于青一切入。心缘随逐。得净解脱。得青除入如青花。心受持令化种种青色。修青一切入。处处皆见青。云何取其相者。取青一切入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取不作处相。彼坐禅人于处处见。或青花或青衣或青色。于其目前常见。随若乐若不乐。即见彼分青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取于作处相。不能取非作处。修青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于衣于板于壁处。以阿多思花色青色。以此色作曼陀罗花。或三角或四角。以异色绕其外。于此作青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余如初广说(青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黄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于黄相。此谓黄一切入。修彼心住不乱。此谓修。于黄一切入放意是相。不除黄想为味。作意无双为处。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于黄一切入。心随逐得净解脱。得黄除入作意。如金花种种黄色。修黄一切入。处处皆见黄。云何取彼相者。现取黄一切入。取于黄相。若自作处。若自然处。于是取非作处相。彼坐禅人于处处见。或黄花或黄衣黄色。从此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黄相得起。非如新坐禅人。新坐禅者取于已作处相。不能于非作处。修黄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衣或板或壁。以迦尼罗花色黄色。作曼陀罗花。或三角或四角。异色绕其外。于彼作黄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除乱。余如初广说(黄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赤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赤相。此谓赤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于赤相放意为相。不离赤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四功德。于赤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得赤除入。化种种赤色。不共功德者。如说于地一切入。修赤一切入处处皆见赤。云何取其相者。现取赤一切入。取于赤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于处处见相。或赤花或赤衣或赤色。从此为初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赤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修赤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衣处或板或壁处。如槃偷时婆花生赤色。或以朱丹作曼陀罗花。或三角或四角。以异色界其外。于此作赤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赤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白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于白相。此谓白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于白相放意为相。不离白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不共八功德。于白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得白除入。伏懈怠眠。除闇作明。白一切入。得起天眼。余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说。修白一切入。处处皆见白。云何取其相者。现取白一切入。于白取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彼于处处见相。或白花或白衣或白色。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镜圆。从彼为初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白相得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非不作处取相。修白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或于衣处或板或壁处。以太白星等色。以此色作曼陀罗花。或三角四角。以异色界其外。于此作白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白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作光明相。此谓光明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乱。此谓修。光明放意为相。不离光明想为味。作意无二为处。何功德者。与白功德等。修光明一切入。处处见光明。云何取其相者。现取光明一切入。于光明取相。若作处若自然处。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彼于处处见相。或月光或日光。或灯光或珠光。从彼初常见。随乐不乐。即见彼分光明即起。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不能于非作处。修光明一切入方便。彼坐禅人如是或作东西壁。坐令水满钵。安置日光所至处。从彼水光起曼陀罗。从曼陀罗光起着壁光。于此见光明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观。以方便。以离乱。如初广说(光明一切入已竟)。

解脱道论卷第五

 

上篇:解脱道论

下篇:三弥底部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集部目录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

解脱道论

解脱道论卷第一 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

贤圣集伽陀一百颂

贤圣集伽陀一百颂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

大乘起信论

新译大乘起信论序 夫声同则应道合自隣。是以法雄命宗...

如实论

如实论反质难品一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反质难品中无道...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禅源诸诠集都序

重刻禅源诠序 道不能自鸣。假人而鸣。鸣虽不同。道则...

佛说文陀竭王经

佛说文陀竭王经 北凉三藏昙无谶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宝雨经

佛说宝雨经卷第一(显授不退转菩萨记) 唐天竺三藏达摩...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

佛说略教诫经

佛说略教诫经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佛说五蕴皆空经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略论安乐净土义

略论安乐净土义 释昙鸾撰 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

佛陀对弟子的态度

佛陀平常对于自己弟子的态度,不但慈爱、坦率,尤其难...

九华山百岁宫后面有个老虎洞,洞里住着一位宏开老和尚

一九五六年,我从江西回来办户口,办好了以后,回归九...

布施的五大功德

过去佛陀与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毗舍离的獼猴...

念佛之人的「三不可」

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

人生有二件事我们要学会

有二件事我们要学会:一者感恩。二者奉献。 别人对我们...

广植善因获福无量

有两个女子都得到庵罗果。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

人生是业力说了算

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

菩提心的意义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诀是把死字顶在头上! 近年...

【推荐】达摩大师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

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发觉净心经》讲:如果不是为了贪求果报,也不是为了...

只顾着「佛学」,而不重视「学佛」

现如今,清净如法的实修道场,在国内已经是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