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法华玄义释签

天台沙门湛然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释签缘起序

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

四教成列,开合之旨,蕴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赞之功,在人方绝,惟三转遂周,一乘载导,经文显而约,玄记博而深,后进难窥,蒙求尚壅,不远而复,存乎其时,我哲匠湛然公当之矣。公孩提秀发,志学名成,渊解得于自心,博赡振于先达,无适不可,以虚受人,洎毗坛以至于国清,其从如云矣。间者岛夷作难,海山不宁,徇法之多,仄身岩宇,或谓身危法丧,莫如奉法全身,僶俛遂行,暴露原野,是乐法者请益悦随,且法实无边,身则有待,弘敷未暇,签访有凭,因签以释,思逸功倍,美哉洋洋乎!登门者肯綮未尝,望涯者耻躬不逮,乘是以训文,其可废耶?先德既详,虽大科不举,诸生未达,在小疑必疏。凡十卷,不忘于本,以天台命家,善继其宗,以释签顺学,信所谓观象得意、俾昏作明,永代不朽者也。普早岁在尘,后时从道,徒欲击其大节,独不愧于心乎!天王越在陕郛之明年甲辰岁纪月贞于相。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一

天台沙门湛然述

昔于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不暇寻究文势生起,亦未委细分节句逗,晚还毗坛,辄添肤饰裨以管见,然所记者莫非述闻兼寻经论,但识用暗短而繁略颇驯,呈露后贤敢悕添削。

「私记」者,章安尊者于江陵自记大师所说,不与他共,故名为私。「缘起」者,述所记之兴致,序教法之所由,此中先序师德及传述之意,名为总序。次正序玄文,不过五义及本迹奥旨。

初序分二:初序师德,次「幸哉」下明传述之意。初文又二:初列十德,次「唯我」下结归我师。

初十德中初云「大法」者,通指佛教以为大法。「东渐」者,自汉明夜梦迦竺初临,洎乎隋文御宇台衡诞应,诸有习禅、义解、翻译之徒,渐被此方弘宣教法,僧史所录未有不曾听讲自解佛乘。「佛乘」者即是今典,永异余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开会之使归乎一极,故云佛乘。言「僧史」者,如宋文宣王记室王简栖所集百卷,如俗史书,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凡所集者不出言之与事,今亦例之,故云僧史。又嘉祥皎法师所集《高僧传》十三卷,开为十科,终无不听自解如天台大师,此不听自解即是今文十德中之一也。及从「纵令」已下九德并在大师《别传》,章安撮之用序师德。初德之中「讵」者正云无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云「纵」者,谓与而言之。纵有第一终无第二乃至第十,故下结云「唯我智者具诸功德」。

「发悟」者,谓于大苏法华道场三昧开发悟解一乘,代受法师,讲金字《大品》。「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从三昧起以证白师,师云此是法华前方便陀罗尼。

「纵具定慧」者,发悟属慧,入定是定。「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谢遣」等者,自省不能益他为谢,推众不受曰遣。隐居华顶佛垄唐溪。

「避世」等者,舍名利为「避世」,进己道为「守玄」,陈少主再敕频迎,隋文帝有敕请住,故云「被徵为二国师」。

「太极殿」者,陈朝正殿名为太极。「三礼」者,陈少主敕云,国家一年旧有仁王两集,仰屈于太极殿开讲,法式处分一听指挥。初开法筵,主上亲于众中三礼。

天子为万乘之主,故云「万乘屈膝」。言「万乘」者,《论语》包氏引王制云:「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适千乘也。诸侯之国千乘,天子之国万乘,故云万乘之主。

「道俗」等者,百高座为道,百官为俗。「玄悟法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非兼非带开废诸典,名为圆意。

「乐说辩」如《止观》第一记。「昼夜」等者,举譬也。如悬河流泻昼夜不竭。此之十德通举悟解弘经之相,故初德云「自解佛乘」,最后德云「昼夜流泻」。诸有託胎灵瑞诞育徵祥,髫齓精诚从师访道,臣主珍敬缁素归心,临终示相灭后应验,具如《别传》。

次传述中分三:初述叹所受功微,次「并复」下正明传述以益当,三「或以」下述己添助以劝信。初自斤己名谦恭所学。

「幸」者,自省之词。「建业」亦云建康,即晋宋等称为业都,今江宁是也。旧称扬州,隋灭陈后移扬州名额过京江北,江陵即荆州也。故下句云「荆扬往复途将万里」,「将」犹当也,谓依俙髣髴将一万里。汉南曰荆,自汉南至衡山之南。江南曰扬,自京江至南海已来。「台岭」「鹤林」,具如《止观》第一记。

「非但未闻不闻」等者,叹恨不闻者绝分,如《止观》、《禅门》、《净名疏》等,各有余分说未终者,名为不闻。

「亦乃」已去,谦己闻者未能尽意。「卷舒鑽仰」者,章安总叹再治再读理坚意高,如孔子诸弟子叹孔子智深,如窥其宫牆,鑽之弥觉其坚,仰之弥觉其高,如饮大河水饱腹而归不测深浅。

「犹恨缘浅」下明私记缘起。今虽欲记,但恨一闻而已,属大师灭度不获重闻,谘决无从如犊思乳。

「并复惟念」者,自惟及念彼,故云「并」也。自惟不足、念彼未闻,若不记其所闻,念彼当来有不闻佛乘之苦,故云「可悲」。「若树若石」等者,如《涅槃》雪山童子,闻半偈已传于石壁。又如今经〈随喜品〉初,随其所闻,聚落田里为父母宗亲随力演说。「聿」循也。「圣典」者,依今经及《大经》等皆令传授。

「甘露门」者,实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药。今释妙法能通实相,故名为门。初总序竟。

次正序玄文,总有三序:初一是大师别行经序,次「私序王」去是记者所序,三「此妙法」去玄文本序。

初中云「王」字,去声,谓起也、初也。序起众文之始,故云「序王」。就初序为二:初总揽五义以释名,次「记者」下就总名以别解。

初文又三:初释妙法,次释莲华,三释经。初文又二:先妙、次法。下文广释先法次妙者,从义便故,今既略解且从名便。

初释妙者,但举一不思议,则已简于可思议也。彼止观为成观故,乃以相待为可思议麁,唯一绝待为不思议妙。今则不尔,圆中约时待绝俱妙,余味约部或妙或麁。若前三教时之与部一向为麁,至法华被开方称为妙。止观相待义似于别,故判为麁。今此妙名兼于本迹,彼文妙观独在于圆,虽异而同,细寻可了。下文广释不俟多云。

次释法者,略举界如具摄三千,广如后释。妙叹于法,法秖是妙,权实之言兼于施等,三义不同,譬中复论故未别出。

次释莲华又为六:初总立;次用譬意;三从「一为」下别释;四「是以」下结法譬先后,以明法譬意;五「荡化城」下探取经旨,以显法譬;六「一期」下总结用譬本意,以示结归。

初文者,妙法不出权实,故莲以譬实、华以譬权。次意者,「良」者发起之端,何以立华譬法?为难解法故。「假」谓假藉,彰犹显也。若非莲华无以显于妙法故也。譬之所显曰「况」,具显本迹十妙十麁,总含因果体宗用三,故云「乃多」。今此序文未暇广述,略况本迹以摄多途,拟亦譬也。所对前后,秖是本迹二门各十四品,前三后三故云「合六」。

次广释中二:先迹、次本。一据经文次第故尔;二据化仪,必先垂后拂;三据机缘,则先浅后深。若以华譬于迹、莲譬于本,未可辨其前后。何者?从本垂迹则本前而迹后,由迹显本则迹前而本后,约机虽尔,约佛终以本居于初,则莲前而华后非譬次第。然望劫初种子皆从化生,等是化生莲之与华皆可为始,故并顺二义,迹中权实取譬莲华。迹亦非实无以施权、非权无以显实,然终以理实为本而一体权实前后同时,莲华前后比说可知。今从事说现莲为譬,以顺譬故先施后开。又先开后废亦且顺喻,据其法体开废俱时,此据最后开废而说。若中间迭废,则唯废无开非今喻意,具如下说。

今初云「为莲故华」者,约时且寄华严顿后而说,顿中之别理实教权且置未论。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为开废而作方便,如此说者且在于小。若约教者,通前四时三教皆权二乘,唯在法华,菩萨处处得入,而今文引且从引小,小难引故,故寄说之。「知第一寂灭」约佛自行,自行即是理实,「以方便力故」正明施权。应云为五比丘说,文中略者为欲即说施权意故,即以下句种种之言兼之。从「虽示」下明施权意也。虽复施权,本为于实。「种种道」者,即两教因人别教教道,五时八教故云种种。

次明开者,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示」谓指示,示其见实之处,故云也。

第三「废」者,「舍是废之别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若留逗后缘,复属于施,非此中意。若尔,开废何别?答: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若尔,法喻差违,何成喻法?答:据理似与喻有违,据事似先开后废,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实,既识实已永不用权。若约理者开废俱时,开时已废故也。

次「又莲」下,本中譬者,初句总标,次「从本」下正明垂迹。

「迹依于本」者,示迹不孤立,即垂迹之意本拟显本,是故今云迹依于本,迹非究竟。

「文云」下引证者,初先明本。

言「若斯」者,指寿量尘点。

「但教」下正明垂迹。

「作如是说」者,总举所说。「我少」等者,别示说相。十九喻城,三十成道,不说尔前,故云「我少」。

次开迹中引文,初述迷迹故云「皆谓」。

「我成佛」下正明开迹。

不可具彰,略云「无量」等。

三废迹者,如后如前。

引文中,初「诸佛」下引同。

「为度」下正明废迹。废已无迹故云「皆实」。实秖是本、权秖是迹,若辨同异,广如第七卷明。

四结中云「是以先标」等者,总结六譬。非莲华无以譬于权实本迹妙法,非此妙法无以取喻于莲华,如《金刚经》则喻先法后,今且顺此故云「是以」等也。

五以经旨释者,一部之旨不出本迹。「荡化城」者,譬前法譬,初荡化城至记莂释迹门也。从「又发众圣」至「隣大觉」释本门也。且就迹门三周摄尽。三周次第,法说居初,今从属对二喻先说。言「化城」等者,化城是导师权说,故经云「今此大城可于中止」,是故属教。草菴是行者所执,故经云「犹处门外止宿草菴」,是故属情。荡执教本为除其滞情,遣滞情本令不执权教。化城述昔、草菴譬现,时机不同,故互举耳。「开方便」者,开于五乘。初文是开方便三乘。从「会众善」去是会人天小善。荡是废之别名,开废会三同异之相具如下文。本迹用中各有十义。又开方便近理故云「妙理」,对人天小行故云「大乘」,小行非不归理,方便亦入一乘,绮文互对其意恒通。理者单从体说,乘者从事以明,事以体为所依,体必藉事方显。人天本在于事,从事开事为便;三乘已证权理,从理开理易明。是以经开人天,但云佛道;若开三乘乃云实相。若尔,何故经文二乘却云菩萨道等耶?答:道名则通,义理则局,局故二乘开已授八相记,人天但约过去通论。又若按位开者,二乘得在似位,人天但在观行,故授记二乘更经若干劫数供养,人天无此是故不同,同乘佛乘是故不异。「上中下根」等者,前荡化城是为下根作宿世譬,前废草菴是为中根作譬喻说,前开方便是为上根但作法说,三周说竟各授记莂,具如疏文。三根互转得利钝名,具如疏第四卷十门解释。

次「又发」下,本门又二:初正明开迹,次「故增道」下授记。初文者,本门开其所覆,故名为「发」,佛及弟子名为「众圣」。头角声闻本是菩萨,如富楼那等,菩萨本是古佛,如文殊等,并屈曲施设,故云「权巧」。寂场已来为迹所覆,今始拂之故曰「显本」。昔未曾说,故曰「幽微」。

次授记者,分别功德位至一生近于妙觉,故名为「隣」。大秖是妙。六总结中,始自寂场终乎鹤树,故曰「一期」。诱物入实,故云「化导」。显本为事圆,开权为理圆。又化事已周名为事圆,本迹理显故云理圆。不以余华为喻者,以莲华六譬元譬本迹,故一代教法咸归实本,非莲华无以喻之,故云「意在于斯」。「斯」,此也,此谓本迹。

三释「经」字者,五味教法并称为经,故云「都名」。具在第八,故云「如后」。

次就总别解者,从「记者」去章安释大师序意。然大师所序,似但释名而已,意含别故。章安所释,具体宗用,以释名是总、体等是别,别别于总、总总于别,故于总中所释兼具五章。当知体等三章秖是三德,乃至秖是一切三法,故下文云「释名总论三法」「体等开对三法」,故总名中通冠一部,一部终始不出二门,是故二门以文心立号,如《止观》发心初云「积聚精要名之为心」。今之法聚,以本迹为要。又本中体等与迹不殊,故但于名以分本迹,余体宗用直释而已。故章安述大师意、得经文心,故《玄义》五章莫过本迹,如释妙字,本迹各十。本迹二体,其理不殊。昔日因果名为本宗,中间今日所论因果名为迹宗,本迹二用不论麁妙及以广狭,但据近远以判。本迹教相但是分别权实久近相耳。故知经心不过本迹,仰观本迹之旨,三世设化文义冷然。「冷」谓冷冷,览而可别。

「妙法」已去,牒前序文以示五义。故知叙名通冠始末,如前一序,但叙于名。体等三义,合在名中,体既属理,理岂无宗?一乘属宗,宗岂无体?荡化是用且据实边,据理立化亦在用摄。寻文可见。

从「私序王」去章安私序。又为二:先序,次释序。初又为二:先谭始末,次释经题。大师序中总以经题含于始末。大师从义,题中义必含于体等;章安从说,说必体等与释名异,文义因依故复重释。初文者,法譬二周略而不叙,且寄宿世以为兴致,法譬二周得益之徒,莫非往日结缘之辈,以退大流转故惑寂理而耽无明酒,以失大悲心故迷妙因谓生死旷远,世尊怜愍接其小机,小尚昧初故犹倒惑,观宿种故体业付财,妙行复初故现瑞骇动,故此序中「愍斯」之言其意该括。

初言「夫」者,发语之端。「理绝」等者,既开显已绝偏圆名,为形华严方等般若偏圆对明,往结法华绝待之缘,今寄圆珠而谭绝理。「极非」等者。然一极至理,非凡小之近、非佛果之远,託五百由旬,引化城之近,说宝渚之远。「极会」等者,凡谭圆说远为接近废偏,若冥真契极事理寂然,化周为事寂,显实为理寂。又寄圆珠以显理,冥其理故为理寂。託宝所为谭事,会其事故为事寂。此之二解义意大同。宝渚本为废于化城,化城若废名化仪毕。衣珠本譬昔闻实相,实相若显名契寂理,此明中间已入实者。

「而不寂者」去明退大后流转五趣,耽障中道微细无明,故失于大志。复耽现行麁欲无明忘本所受。

「迷涅槃道」去明流转后忻乐小乘,如人迷故谓东为西,则东西俱失。三德涅槃即理而具,谓理为远、背大取小则大小俱迷,谓大为远为迷大,谓小为极为迷小。

「圣主」去明今日开显,先以四味调熟来至法华。迹序四华六动先表四位六番,至流通中变土地裂表显实相,实相通被故云「一切」。覩瑞听法故云「见闻」。

从「发秘密」去次释经题,初「妙法」两字通诠本迹,「莲华」两字通譬本迹。今以久本喻莲,会圆譬华。「发秘密等」者,「发」者开也。昔秘而不说,故部皆属麁,昔权实相带、权实隔异,是故不明权实正轨,本果久成但为迹覆,今但指本名之为显。法是现在,受者计异故须会之。位犹在因,故名为道。声为佛事且据佛世,义通灭后故名为经。色唯灭后故且置之。前大师序云「有翻无翻」指第八卷,初则唯在于色,次则遍于六尘,故大师序意一往似局而实通;章安序意一往似通而犹局。「圆诠之初」等者,且从迹说,具存应云本迹诠初。前大师序不释序品第一者,虽在题名之下,自属品之次第,非题中之义,故缺不论。故玄文末亦不释之,至疏文初方乃略解;章安承便,故略论之。「序类相从」等者,一往亦且释品所以,若有品之由具在文句,此不合论。「众次」等者,二十八品生起不杂、生起非一,故云「众次」。于中最初故云「之首」。「第一」可知。

「谭记」者恐误,应云「谭託」,谓託宝所谭理极也。圆是妙之别名,极是妙法之果。今寄果法以叹妙,如经「唯佛能知」,故云「叙名」。作此「叙」字者,叙谓叙述,申作者之意。作此「序」者,序谓庠序,如六瑞等为正说庠序,此非今意,故不书之。「会冥」者,谓得经体也。通则遍为诸法诸经诸行等体,别则唯在因果所取见于实相方名得体。今置通从别,故云「会冥」。以会冥故名宗家体。闻法系珠是为圆因,得记示珠名为圆果,故以珠叙宗。又若论珠体非系非示,还约于珠以论系示,故成体家之宗,化周理显法华之力,故云「俱寂是叙用」也。良以权实双运,故调机入寂乃成于宗家之用。四华六动居一经之首,故云叙教。通序别序咸皆叙教,通由通漫,故略通从别,别序具五余四尚宽,现瑞表报其相最切。就六瑞中余四尚宽,未若四位天华、六番破惑动地,教意在此,故略引之。前开方便门引意故尔,本迹但是远近之异,大师所释其义已显,故云「可知」。

次从「此妙法」去一序是谭玄本,序得下文意,此序不难。于中亦二:初序、次释。初文者为三:初叙有经之由,次正明今经,三「所言」下释题。初由本证,故能说之。迹中虽说,推功有在,故云「本地」。

「文云」下引迹证本,约自证边无法可说。

「三世」下通举证同。

次「文云」下正明说经。复先引文,以内证故而为他说。

「大事」下明说本意,意在佛乘,故举始终意在佛慧,中间调斥非佛本怀,故云「助显」。

次「今」下正说。

次释名中:初释妙字,次「又妙」下释法及莲华并经,皆以「妙」字冠之,以无非妙故尔。释中亦约一题之内而四义存焉。「六喻叙用」者,如下文云「迹中断权疑生实信为用,本中断近疑生远信为用」,故下文明本迹各十义不同。甘露是理,教是理门,故云「甘露门」也。

次正释五重玄义者,先列、次释。释中先判、次正释。初判中二:初列、次判。判中又二:初通约诸经,次正约今经。初文三:初释名,次「如此」下出体,三「例众经」下引例。初二可知。三举例中云「例众经之初」等者,举经初通序五义以为例释。

问:

阿难既同,云何人异?

答:

具如疏文四种阿难,余意可见。

次约今经通别中为五:初释名,次辨异,三出体,四引例,五简示。初云「通者共义」者,七义共释五章,各者五义不相杂乱。次辨异者,虽有通别同释一经,故云「专在一部」,余文可知。

次正释中先通、次别。初通中四:初标,次一下列,三对五心,四广释七番。初二可知。

三对五心中二:初正对,次结成。初中开合等三起慧心者,此三性是分别简择故也。「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无事间杂,故云「精进」。

法不孤立,以七章依于五心,五心若立,如草木有根茎干则立,故心立名根。既五心名根,根必至力。言「排障」者,如〈信解品〉云「无有欺怠瞋恨怨言」。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若根增长能破五障,故名为力。既成根力必具觉道以开三脱,故云「乃至」。以小准大,亦应可知。

四广解中二:初结前生后,次正解。初文者结前可知,「广解」下生后,亦名用章意也。以此七番共解五章既起五心,至别解五章一一无不成于五心。既以七番略解五章,当知广解五章皆悉具七,是故得至圆门三脱,入于初住开佛知见。初所以竟。

次正释中文自为七。初标名者,即初标五章也。于五章中,此初标名,于中文自为四:初标列,次解释。释初立中云「原圣」等者,所言立者即妙法之名也。「原」者本也。「建」者立也。大圣立名,盖为开深理以进始行,一实相处名为深理,七方便人皆名始行,视听兼现未,佛在唯声益,益通二世,故云「视听俱得见闻」。使寻声色之近名,而至无相之极理,故以此妙法之名,名实相法。施设妙机应入实者,若从通说则一代教门莫不为开实相深理,今唯从别,即此经意也。

次分别中二:初以今经对明前教,次约五味重显今经。初文又五,「但法有麁妙」,通标也。

次「若隔历」下简,始自华严终至般若,虽名不同但为次第三谛所摄,今经会实方曰圆融。

三「此妙谛」下叹释今经一实之理。

四「文云」下引证。五「尚非」下引经举况,尚非别教行位不退所知,况复人天之类?「群」者众也。「萌」谓种子未剖之相。人天全为无明所覆,故曰群萌。

次别约五味又二:初通举不即说实之意,次「所以」下具历五味明说不说之意。初文又二:初略明不说,次引文释不说所以。初文者直牒前文,如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而不怱怱即说者,何故?引文释广如〈方便品〉。

次「所以」下正约五味,又二:初四味、次醍醐。初又二:初列四味,次明四味意。初文中四味并有融不融名,不无小异,乳中以别为不融,酪教一味全是不融,生苏中融即有二义。若以圆斥三及以圆斥藏,即以圆融为融。或以三教斥藏即以融通为融,虽兼斥大正在斥小,故云令小根耻小慕大。熟苏中云令小根寄融向不融者,通教小乘寄于融通之融而得小果,即指小果名为不融。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者,即指通别以为不融,即是令通别菩萨向圆融之融。

问:

若说佛乘恐其堕苦者,说华严教可非佛乘耶?

答:

若约教论,方等般若亦有佛乘,何独华严?今堕苦之言,但据不堪唯一佛乘,故闻别等三教犹免生谤,仍用秘密之力且隐小以说之。虽曰大机尚隔于别,小根被隐一向不闻,由隐小故不名俱立,是故但立顿大之名,不立一乘独妙之称,非佛本怀,良由于此。华严顿大尚非本怀,况复鹿苑唯立不融?故三藏教首及以部内麁尚未周,故妙号都绝,方等般若比说可知。

次从虽种种至非佛本怀者,次明用四味意,探取法华说彼四味本怀未畅,故归会法华。所以施设之言通于麁妙,尔前犹用权施设故。言「随他」等三者,此随他等三有通有别,若历七重及以四教一一说之,此依诸教通总而说,今别约法华别相而说。自法华已前皆曰随他,故前教中虽并有融,以兼带故并属随他,未堪开显名不务速,务事速也。唯至今经开诸不融唯独一融,使前诸部同一妙法,出世意足,是故下文云乃畅也。「故言」等者,结归初文不说之意,「务」亦急也。

次今经下明醍醐味,又三:初正明今经,次「令一」下明说佛本意,三「故建」下结立名也。初文舍者,舍秖是废,故知开废名异体同。次文者,事不获已使一音异解,既调熟竟道味无殊,余生灭度想,若五千起去,并付待后会及彼土方闻。「乃畅」等者,经云「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事既遂,出世意周。三结者,既此经名妙验前四犹麁,三结中总结四味,不立妙名为何所以,以兼等故判部属麁,如细人麁人二俱犯过,从过边说俱名麁人。此经异彼,故云「无复」,方得独立妙名故也。

譬中言「例」者,为法立譬故譬例于法,故例前三章咸以华为譬。初例前立名,次「云何」下例前分别,三「如是」下例前结也。初文者,初文立中但约妙名兼历五时,开深进始方至于极,今譬亦略例,但云麁妙总摄前多。次譬例分别中前具约五味,今但从人,简诸外道及前三教,以诸部中妙不异故。「狂华无果」可知。又应更加有果无华,可譬外道计果自然,如吴录《地理志》云:「广州有木名度,不华而实,实从皮而出。如石榴大,色赤,可煮食。若数日不食,皆化为虫。如蚁有翅能飞着人屋。」外道虽计自然之果,此果无实。「一华多果」如胡麻等,「多华一果」如桃李等,「一华一果」如柿等,「前果后华」如瓜稻等。故南岳《四安乐行》云:「余华或有狂等,莲华不然。」又云:「余华成实显露易见,如方便诸乘;莲华隐密,如一佛乘。」

次「莲华」下譬醍醐者,为二:初通举多奇,次别对三义。初文者可以譬本迹十妙及体宗用三章。奇秖是妙,十妙三章无不皆妙,非多奇华果,何以拟之?今总以为莲等三摄彼本迹,故标「多奇」。

次列三义,初义云「华实具足」等者,为莲故华、华掩于实,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体复不异故云「即实而权」。机熟须开、开彼能覆,情悕近果,名之为覆。拓彼近谓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又「华落莲成」等者,华落譬非权,莲落譬非实,开已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

标体中,先列、次释。释中先叙大师释,次章安私释。初文自四:初从「体」字去初释字也。次从「故寿量品」下第二引同,从「今言实相」下第三简非,从「斯乃」下第四结正。初释字中又三:初释字训,次「各亲」下引例为类,三「出世」下正出经体以同字义。初文可见。次文者,虽用儒宗不同彼意,彼明道丧故使独亲各子之局,所以礼兴。今借彼礼法以譬体同,一切诸经咸归实体,如各亲其亲;此之实体生一切法,如各子其子也。《礼记》第七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注云:「孝慈之道广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故义同也。

次引同中二:先引寿量同,次引二论同。初文又二:初引寿量,次出方便文以辨同。初文中云「不如三界」者,不同三界人所见也。故三界人但见异相,二乘见如如即空也。佛菩萨可知。所以但引寿量不引他部者,他部已与迹实相同。故下文云「今经迹门与诸经有同有异,异谓兼带,同边不殊」,故不须引。然下文云「本门与诸经一向异」,恐人疑云:若意异者体等应殊。故今引之令知不异。所言异者,所谓远寿诸经永无,故一向异。若尔,本门亦有实相同边,何故不名有同有异?答:迹门正意在显实相,故以所显之理与诸部文以辨同异,本门正意显寿长远,长远永异故用比之。实相虽在,迹门辨竟。今须辨同,故今但取实相同边,长寿秖是证体之用,未是亲证实相体也。

次「今取」下辨同,取寿量所见与方便实相体同。所见者,经云「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正明佛有能见之德,故须云见。取所见边以证体同,经中广明如来如实知见等相(云云)。

次引二论者,《地论》、《中论》也。

问:

既不引诸部佛经,何须复引菩萨二论?

答:

诸经同异下文自判,诸论同异未有诚文,《地论》别申《华严》,《中论》通申诸教,但引此二,足显其诸,况二论此文言约意广!况辞异意同最堪况例!

初《地论》文者,初列四句,次释。释中应以毕竟空、不思议假相对,以成圆融三谛。

问:

虽云辞异意同,空假如何得为经体?

答:

既是不思议空假,还指空假即中,中为经体,中即空假亦指于中,三谛无非遍一切处。若得此意,《中论》四句义可准知。若四句对教自是别途,非此中意。

「今言」下简非者,举离四谤,谤即是非,谓实相中无四谤也。四即是谤,故云四谤。两教二乘不能即权而实,名为断无。藏通菩萨不能即实而权,名为建立。别教菩萨弃边取中,名之为异。地前为权实,登地为双非,并语地前不能权实即中及中照权实,故不免异及以尽谤。次结中云「斯乃」等者,本迹为二经,迹经谓〈方便品〉中实相是也。本经谓〈寿量品〉中非如非异是也。《金刚藏》及《中论》为两论。「致」犹得也。谓两论二经同得实体。

次私释为四:初标能破所破;次「破凡」下释所破,以显能破;三「此等」下简异;四「今经」下正出经体。初文中「横破凡夫四执」等者,如前简非中四谤是也。法虽通深,执成凡见,故横在初心名凡四执,亦云有无等四见是也。言「三圣」者,谓前三教圣人。

次释破中三圣为三:初破三藏中,颇梨、如意二珠相似,譬法性名同,初闻溷大,故云「一往似真」,被斥茫然,故云「再研便伪」,方等尚止宿草菴,般若犹无心悕取,故至法华方知昔失,以昔不知空即有故,故为空即有之所破。次通教理通故名为共,通机如杂色,但真如色变,圆理如珠体,机发如物裹,故通教二乘亡实相体,逐诠小之教堕落二乘,钝根菩萨义同二乘,复能出假,文略不说。次引《大经》明利根菩萨,一教之内利钝不同,空中既殊故为所破。初不知中故不及别,次别教人虽不但名同,但中异故故云「逈出」,是故三教并为圆教所破。然破别者但破教道,边本是中,今弃边中之中而别求于中,故以云外之月譬教道中,以舍空求空譬方便智。若知边中不异即破此意,彼理有中、此边无中,则实相正法不遍一切,故不名不尽。故以不尽破于不遍。前金刚藏四句破中,别教得二句,即此意也。

「此等」下简异,中二:先简,次重判。初文者,《金刚藏》四句虽异,皆云是佛甚微智故,故前释云皆被空有等破故也。本有常住权实不二,前之三教体皆不融,是故不与〈方便品〉中妙权实同。寿量实相遍于三界,前之三教体皆不遍,是故不与〈寿量品〉中双非义同。

「既不」下重判,但空于化他中是实,于自行中是权,三藏唯有一但真故。「但不但」等者,若自他相对,但是他实、不但是自实,通教真中有二实故,是故二教并非经体。「出二边中」等者,说中道故名为自行,云出二边故名为权,此是判权实意也。

从「今经体」去,正出今经实体。「今经体」者,此之「体」字正指经体,「体化他」下两「体」字谓体达之体,由开故达,故云体也。初文即是开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为小乘化他权实,今开即是同体权实缨珞长者体。「自行化他」等者,但不但空名、自行化他权实,今皆开之,示以衣珠唯一不但,无更求于小乘衣食,故云「无价珠在衣内」,如不但,犹求小果,如但空,同在一身义当于共。自行之权犹存教道,亦违实相,今亦开之无非实相。此等三教皆开,及以世间资生产业尚皆是实,况圆中自行而非实耶?

标宗中二:初标列、次释。

释中三:初文是示,从「然诸因果」下第二简,从「略举」下第三结。初文为四:初释名,次「所谓」下依名办相,三「如提」下举譬,四总结。初文可知。

次文者,先释宗,次释要。若开权显实无非自行,若为实立权故须化他,正指因果以为宗故。次释要者,以要释宗,宗义虽明,要义未显,故重释之还指因果,遍摄故云「要」也。次譬中云「纲维」等者,「维」系也。纲中之要莫若纲维,衣角准知。「故言」下结。

「然诸」下简,中二:先郄,次取。郄中二:先迹,次本。迹中先诫令通识,若无通识安能别知?「尚不」下况也。「余因果」下正却三教因果。何故却之?各不能摄一切法,故藏通两教以或同或异,故当教三人因果尚别,况能各摄一切法耶?初三藏中谛缘度殊故因大异,俱断见思三乘微异故果小同。次通教中俱学般若故因大同,同坐解脱习尽不等故果小异。次别教中在因说理不在二边,名为逈出。复说果理诸位差别,故云不融。「因不」下重释所以。以逈出因不摄地前众善,登地诸位互不相收,乃至果地万德互不相关。「则非」下正明却意。以非迹中自行之因,又非寂场证得之果,是故不名迹门因果。

「又简」下本门也。通简迹中一切因果若横若竖,俱非本故。「取意」下,次简取,先本、次迹。取中先明本者,承前简却迹文之后便拂迹以简本,承简迹之后取本便故,故在前明也。「久远」者,必指寿量尘点方显实本。「如此」下明功能。

「初修」下明取迹也。本宗如迹,故云「此」也。「但可」下叹迹,若本则非不退智知。「略举」下总结所取本迹因果也。

标用中二:先标列,次释。释中三:初文是示,从「于力用中」下二简,从「非但」下第三益。初文二:先释名,经有断疑生信之力。次「三种」下正出用相不同宗体,宗体唯独在圆,始终俱经力用故,至简中自明。

第二简中有法譬合,初法中自他相即者,并成体内之用故也。故先明用相为摄机遍,故须取化他及自他二,此二必以自行为力,无力则无用,是故相即。譬中文引《佛本行经.捔力争婚品》云:「悉达、调达及诸王子争婚瞿姨,种种捔力,瞿姨尔时在高楼上观其捔试。是诸王子弯常人弓,或满不满,一切诸弓皆悉不任悉达所弯。净饭王曰:汝祖王庙中有轮王弓,堪任汝弯。悉达得之,满弯此弓,箭势一发,贯七铁鼓,箭之余势仍至水轮。乃至斫树,诸王子斫或一或二随斫随倒。悉达一刀斫过七树而树不倒。乃至掷象等。」此并用中示为凡力,未关圣力,力中之大不过悉达,故今借喻此经力用。昔三教及近成力用如诸王子。

三合譬中二:初略合,次「何者」下释。初略合方便教之失,以显实教之得。

次「何者」下释,中二:初举昔显失,次举今显得。初文者,即以法华已前俱名为昔并用化他,故昔教中望今迹门,则三教照理不遍,故三教人实信未生、权疑未尽,望今本门昔经圆机亦名为失,是则四教俱不知有本时之果,生信未远、近疑未除。

「今缘」去正显今得。言「禀自行」者,约机极边说,必至佛自行,方乃名得。约化主照机故通语自他。「极佛」下正出用相,通论本迹各有断疑生信,别论增道损生唯在本门。今从省要,故以起信增道为迹门,断疑损生为本门。「极佛境界」者,秖是十如权实,故云「唯佛与佛」。次益中云「生身生身得忍」等者,地前住前为生身,登地登住为生身得忍,谓生身中能破无明,得无生忍也。言「法身」等者,谓登地登住破无明,舍生身居实报土名为法身,位居等觉名为后心。若迹门唯益生身及生身得忍,本门进至法身及法身后心,所益通兼,故云「非但」。自垂迹已来,受化者渐广,得久近益者,功在法华。

标教中三意,于中又四:初标,次「一根性」下列,三「教者」下释总名,四「云何」下广释。初如文。

列中三意者,前之两意约迹门,后之一意约本门。三中云「分别」者,分别既是教相同异,教相既通分别义遍,即是分别融不融等乃至远近。

四正释中初文根性中为二:初明八教以辨昔,次明今经以显妙。初又三:初五味,次不定,三秘密,即八教也。五味即渐顿故也。渐中开四并不定等二,即为八也。初五味中又三:初约五味,次引同《涅槃》,三问答料简辨异。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

问:

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别。

答:

《涅槃》五味转变而秖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一

 

上篇:妙法莲华经玄义

下篇:妙法莲华经文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 大安国...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胡吉藏造 开题序 盖闻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内...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

观音玄义记

观音玄义记卷第一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知礼俯伏惟念。早...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如是我...

【注音版】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佛说魔娆乱经

佛说魔娆乱经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

【注音版】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

佛藏经

佛藏经卷上(奉入龙华经一名选择诸法) 姚秦龟兹三藏鸠...

【注音版】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信力入印法门经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归命一...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要的是摩尼宝珠,不是路边的小花

如果你很年轻学佛,大概到中晚年福报会现前,佛教我们...

多次拒绝皇帝封赏而被流放的禅师

芙蓉道楷禅师是山东沂水人,参投子义青禅师得悟心法后...

西天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

(一)精通一切知识 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

心中的快乐藤

也许流年不利,天灾人祸,村民们浮躁不安,闷闷不乐。...

有欲望就能快乐,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

法执——但去其执,不去其法

那有人就问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有四种相状,而我们...

婚姻就是一场骗局

一见钟情的恋爱更容易失败 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人们计...

一堂一千八百万元的课

一位朋友谈到了他的遭遇,约在十多年前,他因为信任,...

宗舜法师:理体三宝和事相三宝是缺一不可的

三宝必须具足。这里有二层涵义, 即首先一定是归依佛...

人生在世谁最可靠

今晚我有机会在此与各位宣讲佛理,真是高兴。现在我要...

如何做临终开导

临终开导很重要,而临终开导,你也不要太生硬地非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