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辨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释曰。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向果。即预流圣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者。预流果后进断修惑。诸无漏根。理必合有。义准已成。故颂不说 言断三四品受三二生者。若断三品。名受三生。若断四品。名受二生 谓九品惑能润七生。且上上品。能润两生 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合润一生 下三品惑。共润一生 既上三品。能润四生。故断上三品。四生便损。名受三生。既言中上品润一生故断中上品。复损一生。前断三品。已损四生。今断中上。复损一生。故断四品。总损五生受二生也 问何故无断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答必无有断一品二品。不断三品。中间死生。无断五品。不断六品。而有死生。谓由圣者。得初果已。断欲修惑。起大加行。必无未断一大品结(三品名一大品)有死生故。故断一品二品。必断三品也。断第五品。必断第六品者。谓断第六品。证一来果。以无一品能障得果。故断五品。必断第六品 问若无一品能障得果。何故断第八品。不断第九品。有死生耶。答以断第九。一即得果得第三果也。二复越界。越欲界也。由越界故。第九品惑。障不还果。断第六品。虽即得果。而不越界。故此一品。不能障果。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于欲天处。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受三二生 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洲处。或三洲处。而证圆寂 若天家家。天三人二。天二人一。此天家家。人中得道 若人家家。人三天二。人二天一。此人家家。天中得道 且天家家天三人二者。谓于人中。得见道已。断三品惑。从此命终。而生天处。受天一生。又从天死。来生人间。受人一生。又从人死。而生天处。受天一生。并前一生。名为二生。复从天死。来生人间。受人一生。兼前一生。名人二生。又从人死。复生天处。更受一生。并前二生。名天三生。故天三生。人二生也 于第三生。断烦恼尽。证阿罗汉。天三既尔。天二人一。及人家家。人三天二。人二天一。准前说之。断至五二向者。谓预流果。进断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名一来向。趣一来果故 断六一来果者。若断六品。成一来果。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一来果。此亦名曰薄贪瞋痴也。已断上中六品。重贪瞋痴。唯有下三品。薄贪瞋痴故。

从此第三。明不还向果。就中二。一明不还向果。二明不还果差别。今则是初。论云。已辨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颂曰。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释曰。初两句明一间。下两句明向果。谓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七八品惑。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问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答断第九品。越欲界故。前说三时业为障中。欲界地业。障不还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谓得不还。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异熟地故。故一品惑。障得不还果 言一间者。间谓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有一品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由此二义。名一间也 此即第三向者。即此断七八品惑。名不还向。趣不还果故 断九不还果者。断第九品。得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

从此第二。明果位差别。就中有七。一明七种不还。二明九种不还。三明七善士趣。四明非生上界。五明杂修静虑。六明净居唯五。七明身证不还。且初明七种者。论云。今次应辨彼差别相。颂曰。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释曰。此者此不还也。总说有七。一者中般。谓欲界没。色中有中。般涅槃故。二者生般。色界生已。般涅槃故。此具勤修速进二道。三有行般。色界生已。长时加行。方般涅槃。有勤修行。无速进道。四无行般。谓于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怠。无功用行。般涅槃故。此勤修速进。二道俱阙也。又经部释。论主许之。故论云。于契经中。先说无行。后说有行。如是次第。与理相应。有速进道。不由功用。般涅槃故。名为无行。无速进道。有功用行。般涅槃故。名为有行 言上流者。是上行义。谓于色界。要转生上。方般涅槃。上流有二。一者有杂修即乐慧也。二者无杂修即乐定也。若杂修者生色究竟。无杂修者。能往有顶。颂言余能往有顶者。余是不杂修者也。就杂修中。复有三种。一全超。二半超。三遍没 今依色界十六天中。辨此三种。言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唯味初禅。从此命终生梵众天。由先习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梵众没。生色究竟。顿越中间。故名全超 言半超者。从梵众没。生色究竟。中间有十四天。渐次受生。或越一天。后生色究竟。或越二天。后生色究竟。乃至或越十三天处。后生究竟。皆名半超。超非全故。名为半超。越一天者。受十五生。越二天者。受十四生。乃至越十三天者。唯受三生。由此半超。极多十五生。极少唯三生。中间多少。如理思之。圣必不生大梵天处。谓大梵言我生世间。是戒禁取。僻见处故 言遍没者。于十六天。尽遍受生。故名遍没。无杂修者。遍生色界。唯不能往五净居天。广果天没。往生三无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 故色界中。下十一天。乐定乐慧。俱得受生。于广果天。便分二路。若乐慧者。生五净居。若乐定者。生无色界 此五名为行色界者。乐定那含。虽生无色。经色生故。是色界摄 行无色者。差别有四。唯除中般。无中有故。从欲界没。直生无色。有生般等四种那含。此总名为无色那含。足前成六 或有不生色界无色界。唯于欲界。得般涅槃。名现般那含。于现身中。得涅槃故。颂言住此般涅槃者。即住此欲界。名现般也。此兼前六。成七不还。

从此第二。明九种不还。论云。于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显其差别。颂曰。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释曰。行于色界。五种那含。分成九种。且总为三。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上流般 有行无行。皆色生已。得般涅槃。皆生般摄 此三各三。故成九种。中般三者。一速般。二非速般。三经久般。由三火星喻所显故 生般三者。一者生般约速立也。二者有行般约非速立也。三无行般约经久立 上流三者。一者全超约速立也。二者半超约非速立也。三者遍没约经久立 然上三种。及与九种。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故互相望。无杂乱失 如是三种。及与九种。皆由业惑根。有差别故。有速非速经久不同 由业三者。造顺起业。成中般故。造顺生业。成生般故。造顺后业。成上流故 由惑三者。下品烦恼。中般现行 中品烦恼。生般现行 上品烦恼。上流现行 由根三品者。中般上根 生般中根 上流下根 中般生般。各分三者。但由惑根有差别故。分为三种。不由业异。谓中般三。同起业故。若生般三。同生业故。故非业异也。上流分三。具由惑根业有差别。业有别者。谓顺后业。有差别故。谓全超业。及半超业。遍没业故。此九不还。由惑根别。思而可知。

从此第三。明七善士趣。论云。若尔者。何故。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颂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

释曰。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上流一者。同上行故。总合立一。问何故须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答趣是行义。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须斯二果。善恶杂行。又此七种。皆往上界。不复还来。须斯二果。往而复来故。唯此七种。立善士趣名。

从此第四。明非生上界。论云。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不尔云何。颂曰。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释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厌欲界生。厌苦心强。必不往上色无色界。证不还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 若于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色界无苦。厌心劣故。容生无色天。此经欲界生圣。及往上界生圣。必无练根。兼无有退。问何缘经生圣。及上生圣。必无练根并退。答经生习根。极淳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昔于凡身。得道未名胜依。经生唯于圣身。名殊胜之也)。故无练根及退转也。

从此第五。明杂修静虑。论云。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一问也)。由何等位。知杂修成(二问也)。复有何缘。杂修静虑(三问也)。颂曰。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先杂修第四者。夫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第四定最堪能故 成由一念杂者。杂修定成。由一念杂。谓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及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 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后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修第四已。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 杂修静虑。总有三缘。一为受生。生净居故。二为现乐。受法乐故。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若不还修。由前三缘。若罗汉修。除受生一。

从此第六。明净居唯五。论云。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释曰。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起一无漏。次起一有漏。后起一无漏。第二品六。谓更三心并前成六。第三品九。谓更三心。并前成九。第四品十二。谓更三心。并前九心。故成十二。第五品十五。复起三心。并前十二。故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非是无漏能感净居。憎背有故。

从此第七。明身证不还。论云。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颂曰。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释曰。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又世尊言。福田有二。谓有学十八。无学有九。解云。言有学十八者。于有学中。有四向三果为七。及随法行。随信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五种那含。故成十八。无学九者。一退法。二护法。三思法。四安住法。五堪达。六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答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择灭涅槃。是圣者果。灭定有漏。不是依因。依因无故。不预其数。

从此第四。明阿罗汉向果。就中分五。一明向果差别。二因论明治道。三明尽智后智。四明道果。五明六种姓。且第一明向果者。论云。已辨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释曰。得不还者。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名阿罗汉向。趣阿罗汉果故。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颂言尽得俱者。即是漏尽得。俱名尽智也。尽智生已。成无学果。更无学故。亦名为应。谓阿罗汉。此翻为应。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从此第二因论明治道。就中五。一明地由道离染二明道引离系得。三明道离地通局。四明近分道。五明世道缘行。且地由道离染者。论云。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释曰。有顶由无漏者。断有顶染。唯无漏道。非有漏道。以有漏道欣上厌下。于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有漏道。不断有顶。余由二离染者。余谓余八地也。离八地染。通由二道。漏无漏道。俱能离故。

从此第二。明道引离系得。论云。既通由二。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耶。颂曰。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释曰。诸有学圣。以有漏无漏二道。离于八地修断染时。各能引生二离系得。谓有漏道。断八地修。能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若无漏道。断八地染。亦能具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由二种道。同所作故。各引二得。此之二道。同断修染。名同所作。

从此第三。明道离染通局。论云。由何地道。离何地染。颂曰。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释曰。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者。谓未至定。起无漏道。能断九地故。言一切余八离自上者。余八谓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于此八地。起无漏道。能离自地及上地染。不能离下。谓已离故 有漏离次下者。谓诸有漏道。唯能离次下一地染。谓犹依未至。离欲界染。及依二禅。离初禅染。乃至有顶。离无所有处染。名次下地。不断上地染。势力劣故。不断自染。自地烦恼。所随增故。更不断下地染。谓已离故。

从此第四。明近分道。论云。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徵也)。颂曰。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释曰。近分离下染者。近分有八。四静虑边。四无色边。边谓近分。近根本故。初禅近分。离欲界染。如是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染。名离下染。初三后解脱者。初三谓初二三禅。后解脱。谓第九解脱。此三近分。第九解脱。或入根本。或在近分也。上地唯根本者。从第四禅。至有顶地。名为上地。此五地近分。第九解脱道。必入根本故。致唯言。谓此五地。近分根本。同一舍受。离下染时。必欣上地。以受无异。必入根本。前三静虑。根本喜乐。近分唯舍。转入异受。少艰难故。有不能入。

从此第五。明世道缘行。论云。世道缘何作何行相。颂曰。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麁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释曰。世谓有漏道。有漏无间道。缘下地境。有漏解脱道。缘上地境。若无间道中。缘下地法。作麁苦障。三种行相。于三行中。随起一行相也 若解脱道。缘上地法。作静妙离三种行相。于三行中。随起一行相也 非寂静故。说名为麁。非美妙故。说名为苦。非出离故。说名为障。静妙离三。翻此应知。

从此第三。明尽智后智。论云。尽智无间。有何智生。颂曰。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
 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

释曰。不动者。利根罗汉也。不动罗汉。于尽智后。必起无生智。以不退故。余尽或正见者。余谓退法等五种。钝根罗汉。于尽智后。或生尽智。或生正见。无无生智。后容退故。问不动种姓。无正见耶。答颂言此应果皆有。无学正见。一切无学。无简钝利。尽皆有之。谓不动法。无生智后。或更起无生智。或唯起正见。

从此第四。便明道果。就中五。一明沙门性果。二明立四果因缘。三别明中二果。四明沙门果异名。五明沙门果依身。从此下第一。明沙门性果者。论云。何谓沙门性(一问)。此果体是何(二问)。果位差别总有几种(三问)。颂曰。

 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第二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净道沙门性者。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有为无为果者。谓有为无为。是沙门果体。有为果者。解脱道也。无为果者。是择灭也。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者。列数也。此有八十九解脱道。为有为果。八十九品。所证择灭。为无为果。谓断见惑。有八无间八解脱道(八忍八智是也)。断九地修惑。有八十一无间道。八十一解脱道。见修合论。有八十九无间道。唯沙门性八十九解脱道。亦名沙门果。亦名沙门性。息恶义边。名沙门性。与无间道。为等流果。边名沙门果。一一择灭。唯是无为。沙门果体。谓无间解脱道。是沙门性。择灭是彼证。名沙门果。即名离系士用果(不生士用)。应知无间道。唯沙门性。若是择灭。唯沙门果。若解脱道。亦沙门性。亦沙门果。

从此第二。明立四果因缘。论云。若尔世尊。何不具说(问也。何缘世尊。唯说四果。不说八十九沙门果耶)。果虽有多。而不说者。颂曰。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

释曰。具足五因。佛立四果。一舍曾得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若预流果。唯舍向道。所余三果。通舍向道及前果道 二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三总集断。断是无为也。谓总一得得诸断故。名总集断。言一得者。谓得果时。起一类胜得。得前诸断。非一得也 四得八智。谓得四法四类智故 五顿修十六行。谓能顿修无常等故。于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佛不说。

从此第三。明中间二果。论云。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耶。颂曰。

 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

释曰。世道所得断圣所得杂故者。谓有漏道。得一来不还果。名世道所得断。此所得断。兼前见道所得择灭。总相合集。以为果体。名圣所得杂。圣谓见道也。由圣所得杂故。亦名沙门果也。无漏得持故者。又中二果。择灭无为。世道证时。能引无漏离系得故。有无漏得所任持故。亦名沙门果。

从此第四。明沙门果异名。论云。此沙门性。有异名耶。颂曰。

 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
 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轮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

释曰。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婆罗门者。此云净志。远烦恼故。与勤息义同也。亦名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净也 然沙门性。通见修无学三道。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谓见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间轮。故得法轮名。一谓见谛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刹那也。二有舍取故。谓舍前谛。取后谛也。三降未伏故。谓由见道能见未见。能断未断也。四镇已伏故。谓已见断者。无迷退故。见道无退也。五上下转故。谓观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故 或具辐等故者。或言显尊者妙音师说也。彼说见道。有辐毂辋似世间轮。谓八圣道。唯在见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间辐。正见等四。依戒而转。故名为辐 正语。正业。正命。似世间毂。正语等三。以戒为体。戒是正见等。众行所依故。名为毂也 正定似辋。摄正见等。令不散故。故名为辋。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答憍陈那等。见道生时。地神天神。即传唱言世尊已转正法轮故 问云何三转。十二行相。答此苦圣谛(显见道也)此应遍知(显修道也)此已遍知(显无学道)是名三转。一一转时。别别发生眼智明觉。解云。于见道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类忍名明。类智名觉。又解。观见名眼。决断名智。照了名明。警察名觉。此解通三道也 言十二行相者。如苦谛下。有三转十二行相。集灭道谛。各有三转十二行相。理实总有十二转。四十八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毗婆沙师。所说如是 若依经部。法轮非唯见道。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教法)名为法轮。言三转者。三周转故。言十二行相者。三周循历四圣谛故。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一周转四谛。此名示相转也)此应遍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是第二周。转四谛也。此名劝相转也)此已遍知。此已永断。此已作证。此已修习(是第三周。转四谛也。此名引证转。无学道法也)由此法门。于他相续。令解义故。此约教名法轮。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理实三道。皆是法轮也。

从此第五。明沙门果依身。论云。何沙门果。依何界得。颂曰。

 三依欲后三  由上无见道
 无闻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

释曰。三依欲后三者。初三果人。依欲界得。名三依欲。后阿罗汉。通三界得。名为后三。问前之二果。未离欲故。非依上得。理亦可然。如超越第三先离欲染。云何不许依上得耶。答颂言由上无见道。谓超越证第三果人。必入见道。色无色身。无见道故。故无上界超越。证不还果也。无闻无缘下者。此明无色无见道也。谓无色中。无正闻故。又无色界。不缘下欲界故。夫入见道。要须闻教及缘欲苦。无色不然。故无见道。无厌及经故者。无厌者明色界无见道也。夫入见道。要须厌苦。色界无厌苦。着定乐故。及经者。此是教证上界无见道也。经云。有五补特伽罗(五那含也)此处通达。彼处究竟。解云。此处者。此欲界也。通达者。见道名通达。通达谛故。彼处者。彼上界也。究竟者。于彼处得涅槃也。此经不言彼处通达。明知上界。无见道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上篇:俱舍论颂疏论本

下篇:羯磨仪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陈那菩萨造论 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水 沙门...

瑜伽论记

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上)(论本第一卷) 释遁伦集撰 论本卷...

起信论疏

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 释于大乘起信论之疏。振古凡有三...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按《开元录》,须摩提经亦直云须摩...

佛说十地经

佛说十地经卷第一 大唐国僧法界从中印度持此梵本请于...

【注音版】天台四教仪

天台四教仪...

佛说诸法本无经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复次婆伽婆...

【注音版】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注音版】大乘四法经

大乘四法经...

天台四教仪

四教颂 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一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

普贤菩萨圣诞祝圣仪

一、香赞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热在金炉...

圣严法师《提升人的质量》

人的质量,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气质。气质是可以改变...

挖空心思勉强得到,实际上不是好事

如果命中没有,而挖空心思勉强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

人为什么会到妈妈肚子里呢

六道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般...

素食也是修心

素食不就是讲饮食的问题吧?还有什么其他的?当然不止...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

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问: 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答: 感应道交是净...

账灾济恤救了好多人,能抵罪过吗

大家看过《影尘回忆录》就知道,有位朱子桥老将军,他...

【推荐】时时微笑念佛,每一念都改造命运

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

慧律和尚般若颂

众生方寸心即佛 不欠丝毫如来同 无量劫来声与色 染习...

蕅益大师开示学道要门

学道要门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1.生平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