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论本第三十三第三十四)

翻经沙门基撰

初一颂。明述一持有七门。第二一行。明初门中七作意。初明七门者。一作意。二离欲。三广辨诸定。四二定。五五通。六生差别。七诸相。下当别释。此第四持中以此为体。

第二行颂中。云观察于诸谛者。谓初二作意 如实而通达者。远离作意。以能断惑故 广分别于修者。余是作意 究竟为其后者。是第七果作意。前三十一二等中。明第四障净。今解第五修作意。即第三十中之大文也。

论解第二离欲中。云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乃至发起加行非出世道。有四种人。其第四人。谓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此意明菩萨当来佛道非现在法。世间道虽能现法发加行。但于生死中。成熟众生。于世间道加行故。此人若其心。趣当来佛果。即出世道发加行。今约前义。

论解七作意中。了相作意谓能了欲界麁相上界静相。小乘中解六行皆须作。今大乘唯一行即得。不要具六行。于六行中随作意一种也。

论解第三相中共相中。云一切欲谓生等苦乃至求不得苦。不言第八行苦者。此中据世共知者说。据世俗共知苦说。不约胜义苦说。此据胜义苦。一切欲及诸事皆虽有。难知故不说也。

论解寻思麁品中。云犹如骨锁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等者。此中如骨锁可恶。如凝血肉言不实可厌。如草炬火须臾灭。如少分火能烧山泽。少诸欲等能烧善根 又云如炭一分有火一分无火。可厌恶也。此义不然。前二作意不言断惑。第三远离作意。能断烦恼故。

论解远离中。云最初断道生。问云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故得了相色界心。犹有欲界惑未殄。述云。了相以前。欲界闻思。虽作厌欲。未能随顺断下界惑。其了相胜解。能顺远离断下界欲故。了相胜解虽不能断惑。而惑不生。如初果人未离欲修。而得未至。今时了相亦尔。未离下品惑等。即得了相。了相起时随惑不生。如善心生时恶心不起。非断故不起。远离作意断故不起。初二作意故犹未断。于初二位中。若间起欲恶。

论解后二作意中。加行究竟作意。云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此由暂时伏断方便非毕竟永害种子等。乃至是名加行究竟作意者。此中解六行伏惑。不得上无间道证故。云暂时伏断。此伏断若伏上心。若伏种子。二俱须伏。何以得知。解初二作意中。云第二作意不为闻思间杂。惑虽不生。以未伏上心。未名无间道。至第三作意中。伏种子上生现行果功能。方名无间道。此有漏行为之。若无漏行要断种子。方名无间道。虽上心不生。仍为方便道。今此亦然。伏上心为方便道。伏种子为无间道。

第七作意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者。此中论意。第九解脱道。居根本静虑。前九无间道八解脱道。皆在近分定中。此中二释。一释始从初静虑。乃至第三禅九无间九解脱。或在近分中。第九解脱或在根本定中。若四禅已上第九解脱道。定在根本定中。前八解脱九无间。在近分中。所以者何。三静虑已下。根本有喜乐故。近分地中有舍故。根本地中。若游观。若断惑。皆无舍受。以闇法故。决定无有。乐喜明利故。有其近分中。若断惑。若游观。皆有舍。明唯游观得为喜乐。喜乐非断惑时。为三静虑以下。有利钝二人。起无间解脱道。若利根人。第九无间道居近分。与舍相应。第九解脱道居根本定。与乐喜相应。若钝根人。第九无间道居近分。与舍相应。心钝以不能速疾入根本定与喜乐相应。其第九解脱。即居近分定。与舍相应。今此文言第七作意入根本定者。即约利根人。速疾能入根本。与乐等相应。此第七作意。取三静虑。若居近分。为解脱道。即与舍受相应。若有根本定。为解脱道。与乐等相应。其第四静虑以上。前八解脱九无间道。皆在近分中。若第九解脱中。必在根本定中。非居近分。此为胜义 又解若不如是分别。前九无间道八解脱。居近分中。第九解脱道。为根本定中。始从初静虑。乃至非想亦然 前义以何为证。若总解更不分别。前六作意是近分。第七是根本。但云无间解脱道处。且为证也。未见文以分别为妙故。后义即以此文为证。前家会此文。如前利钝根人释。至下空处中。当广解释。

论第三翻解作意中云又了相作意于所应断。乃至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者。如二十八云。前二作意皆加行道。今此唯以解脱为正加行者。今据胜上处。及隣近无间道处。及不为闻思间处说故。唯说胜解为正加行。前二十八。约实为论。了相应亦是加行 又解此正发加行。未必简了相非加行道。以胜解隣近分胜故。说定正发加行。且说胜解为正加行道。不遮了相。据实无违。如对法抄会。

论。云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者。何故断上品。说不言离增上慢。又不于第三品断后说离增上。而于中品断。说离增上慢。义曰。前六品惑麁易知。后三品惑细难了。断前上中品惑讫。不知下品惑在。乃起增上慢。谓九品并尽已。谓证得根本定。今离此慢故。于断中品惑。后说离增上慢。非上品后说离。

论云又了相作意若胜解作意总名随顺作意厌坏对治俱行。今此中意。与四十作意相摄。及四对治相摄。四十作意。如前第十一卷释。随顺作意。于四十中。当二十五作意。随顺作意。厌坏所缘。顺断烦恼故。前二作意是随顺故 又若远离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名对治作意断对治俱行。对治作意。当二十六。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为此二无间道故。故对治作意收 又摄乐作意名对治作意及顺清净作意者。顺清净作意。当二十七。顺清净作意者。谓修六随念。即念佛等。若摄乐作意。断中品惑故。名对治作意。以明缘六念修别乐。观清净涅槃佛等。亦名清净别缘。此故不共远离等一处明。又前远离等。不收顺清净作意故。此二同收 问曰何故此中不收四对治。义曰。影显故。此说断惑。准远离等。应知是对治 若尔何故不言俱行。义曰。对治是慧。作意是意。前文又收对治。意与慧俱行。故名俱行。今此中唯明作意。不明对治。无慧故。不言俱行 又若观察作意名顺观察作意者。当二十八作意。顺观察作意者。谓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观先所证诸法道理。此望前亦是远分持对治等。今略不言。望前远离是彼进道。故名远分对治。望摄乐作意。是解脱道。是故持对治。今以从摄乐后明故。不言对治相收。前已不相摄。如对法抄广会之。

论。云如是其余四种作意当知摄入六作意中谓随顺作意等者。义曰。四作意是七作意外故名余。皆四作意是四十作意中作意。今收入六作意中六故。故言摄入六作意中 问曰。何故此中不明第七作意相收等。解云。第七作意是果。此四作意。及前六皆因。因可相摄。非果故不收第七作意。此中以七摄四十故。唯但摄四。彼第十一下文中。以四十摄七。即七中有四十作意摄尽义。今以七摄四十。非四十摄七。故不尽不收。有不同勘之。

论解初静虑为麁中。云麁意言性是名为寻者。有二释。一云名言自言法名。体是麁意。寻能思诸法。似于名言故。言意言性也。又言说名是言名。思惟名意名寻。是思惟名故。故名意言也。小乘寻伺与根本相应。有人云。今大乘不尔。寻伺唯在方便者。不然。余处又云。定中无寻伺。无发语言寻伺。非无细寻伺。又简无色前五支。根本静虑立支故也。

论解寻伺处收中。外处摄者。谓法处也。

论云若住增上者。谓下地住于苦增上也。

论经解得离生喜乐中。言离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故者。此据利根。第九解脱道。是入根本静虑人故。言生喜乐。若钝根人。第九解脱道居近分定已后方能入根本地生喜乐。

论。云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者。明入定能至七日七夜安住也。何故不言多时。唯言七日等者。彼欲界中段食。经七日故。若过七日。出定已其身即坏故。不得经多时。又且约尔所时。今而方入灭定。不癈多年月也。若过七日已出定。其身即坏。若七日内出定。其身不坏。今约不坏时为论。但言七日 问曰过七日已入灭定。若尔出定应死。义云。不然。多时入定定力持故不死。今亦出定。即入有心定。故亦不死 问云亦出灭定。灭定不持身故坏不坏耶。答曰坏。

论云。解第二静虑中。言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此与初静虑异。彼名离生。此名定生。彼得初离欲界系名离生。此约先已得定故。故言定生。

论解第三静虑中。云第三静虑以下无如此乐及无间舍者。已下有乐体是喜。适悦身心为乐。今第三静虑中。适悦心亦名乐。以乐极故。故言下地无是乐。下地内行中虽有舍。不别显名。又有间故。非无间舍故言无。非有间舍亦无名无舍也。

论解第四静虑中。云复次此中对治种类势相似故略不宣说乐断对治但说对治所作乐断者。此中舍念正知。名能对治。第三禅乐名所对治。经中唯说所断之乐。不言能断舍念正知者。以第三禅已明舍念等能对治法。与此第四禅能对治法。相似故名种类。名体相似故言种类。俱能断惑。二处相似。故云势相似。略不宣说。此解经中不明第四禅能治所以。

论云由即于此数修习故便能弃舍令不出离第三静虑第三静虑地中胜乐是故说言由乐断故者。此中第三静虑系乐。系缚行者。令不出离第三静虑。不能得彼上第四定。今数修习舍念等。能弃舍此定乐也。

论云由是因缘若前所断若今所断总集说言乐断苦断先忧喜没者。乐断名今断。余受根名先所断。故下中覆治。云乃至入初静虑时忧受没故。此中如前第十一卷云。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彼品麁重犹未断故。若身在下界可尔。何缘生在初静虑者苦根未断而不现行。由其助伴相对忧根所摄。诸苦彼已断故。但彼麁重。而未能断。若初禅中苦根断者。是则行者。入初二静虑。受所作位差别应无。由二俱有喜及乐故。应无差别。但以麁重而未断故。说有差别。而经中说由出诸受定有差别 问曰。但以寻伺断不断。岂不得差别。何故要须断苦根。而说有差别。义曰。寻伺望喜乐非相障故。不得为断寻伺说喜差别。其初禅喜有苦根故。未说胜利。第二禅喜已断苦故。其喜净胜。若以有无寻伺而说差别。有无之法无量不同。其禅可别。今反难。乐喜受应无差别。以苦根同喜乐等是受相障故。若不以断苦根。为初二禅喜别。初二禅喜乐等受。应无差别。前初禅时已断苦故。此断麁重。其种子不说断。罗汉由有。

论解虚空无边处中。云所有于彼种种聚中差别想转谓饮食瓶衣垂庄严具。乃至山林等想于是一切不作意转等者。此据身在欲界。依虚空处遣色想时。于欲界色境。亦遣故说舍园等。非身生色界。欲入虚空。而有此想。

论云当知此中依于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缘虚空若得根本缘虚空亦得自地所有诸蕴又近分中亦缘下地所有诸蕴者。述云。第四禅以上其第九解脱道。第七作意。唯在根本定中。其初得解脱道。此一刹那时。唯缘自地诸蕴。第二刹那心者。得缘上下地蕴。今约最初一刹那解脱道说故。言亦缘自地诸蕴。若近分定前九无间道。但缘下地生厌故。故言亦缘下地所有诸蕴。其前八解脱道。亦缘上下地诸蕴。今约无间道说故。言亦缘下地诸蕴。而唯不遮近分根本。但缘上下及自地诸蕴。于近分定八解脱道。不说论九无间故。言缘下蕴。于根本定。说初一刹那。隐立第二刹那以去故。言亦缘自地蕴故。论文中。不言唯缘自地蕴等。而言亦缘。此无间解脱道。如前初禅中解。若与显扬对法第二卷相违。如彼有太师解。

论解有顶中有三。初正明欲趣上定。厌无所有处。而为弃想。即始从复次。乃至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以来。是第二释非想非非想名。就中有二。初解非有想。二解非无想。始从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以下。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以来。明非有想。识处以下。是有所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即非有所有想及无所有想也。今有顶中。非有前二想也。非有想中。有二非有想讫。今非无想中。亦非二无想故 就第二大段中。第二次明非无想。无想有二。一无想定。二灭尽定。此二定心皆灭尽。今有顶不然。故言非无想。即非二无想定也。其有顶中有微细想故。第三明其有顶时。超下无所有处等。及自处近分。而入根本。谓即于此处起胜解时以下是。

论。解二无心定中。云如是有学已离无所有贪等者。此据断惑得证。如对法第九卷抄会。寂静住等。彼抄广解。余处文。言唯欲界初起灭定者。此约缘教。若初学时必依欲界。后初起时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时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于欲界初闻此教后于色界方生。

论解五通中。死生智通。亦得是天眼相应慧。以缘现在死后事时。亦是死生通。用眼识观也。

论云妬罗绵者。谓野蚕虫茧名妬罗绵。

论解十二想中。前五想是修神境通法。余四次第修一一通法。修神境通中。第四身心府修者。即身心俱可变化也。若变即身业。若化即变化心。

论第五解胜解想中。云远作近解者。谓促长为短 近作远解者。延短令长 麁细相解。是变形质 地水相作。是变四大。此中但说色声二变化。不论余尘。如佛地论广解。

论云于梵世诸四大种一分造色自在回转者。一分造色。谓色声二种。故言一分。不回转触及五根等故。唯外境故言一分。又随定所变唯二反。一分不能转变梵世一切。故言一分。

论解修天耳通法中。云或广长处者。一市买处。一戏儿处。名广长处。又处广长大故。众亦无量。意取众多。初禅天名梵者。梵是净义。初离欲故故得净名。第二禅名光者。初离寻伺故得光名。第三禅得净名者。以得胜乐故胜乐名净也。第四禅凡圣共居三天。初无云得名。余随福增为名。五那含天名。

论解无色界中。云随行天众同分中者。无色界无别受报处。随行三品即受此报故。言随行天。

论云然住所作有其差别者。谓住三品所作之业有其别也。

第三十四卷

论云解谛各四行已。如是名为了相作意者。此中以七作意。制有无学已来。了相胜解在见道前。即了相在五停总别相念处。胜解下文在四善根。远离已去在见道以上。远离在见道十六心以来。观察在修道乃至金刚以前。所有观察或断未断。所有修习是观察作意。金刚以来。乃至断非想八品诸惑。皆名摄乐。即修道中所有无间道皆是也。加行究竟在金刚心。究竟之果在无学。今欲明见道前故。云如是名为了相作意。此如下解诸位中次第论自解。勘之即知。

论云如七日经广说者。即劫经是以说七日事故。名曰七日经。

论解八种变异因缘中。第七风所鼓燥者。谓大风飘扇湿衣湿地稼穑丛林乾。曝枯藁者。谓有湿衣。或时湿地。或稼穑等为大风扇之。令乾曝枯藁也。曝(初急反)如世云。此极即乾曝之也。

论解十五种所作变异。第八寒热变异中云。言乾语者。谓热故言语时乾。如世人云。乾语湿变也。

论云谓由触对顺乐受触领乐触缘所生乐时自能了别乐受分位者。今且举乐触。未举苦等故。故言谓由触对顺乐受触。即简苦等受也。领乐触缘所生乐时者。乐触缘即境。能生乐触者是。今意言领顺乐触境。所生乐时能自了知。是乐受分位也。

论解十六种变异性中末。云前之六种是所摄受事后之十种是身资具事六种是所摄受事者。谓一地事。二园事。三山事。四水事。五作业事。六库藏事。十种身资具事者。一饮事。二食事。三乘事。四衣事。五严具事。六舞歌乐等事。七香鬘事。八资具事。九明闇事。十男女事。若依前列名中。饮食各是一事。今解中饮食合作一。所以合一种。

论云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此牒结前乃至应正比度等以来。明诸色等。诸大灭坏易知。刹那生灭难知。以微细故。今将欲辨。先发论端。云何比度以下。乃至是故诸行必定应有刹那生灭已来。明由有小微细生灭故。得有大变异生灭。非见小生灭等。而知有大生灭等义。从彼彼众缘和合有故下。至生已不待灭坏因缘。自然灭坏已来。明释伏难。云灭有因缘。谓伏难云。不知生灭俱有因缘已不。今通云。此法由众缘和合故有生。生即有因缘。不待因缘而自灭坏。即灭法无因缘也。

论从如是所有变异因缘能令诸行下。至非彼一切全不生起以来。明释伏难。伏难云。如日炙青叶令黄。此青叶岂不由日故令青不现。即日为青坏缘也。今释之云。日能变青为黄。如是汝何言日为变异因缘乎。此日即后黄色生之因缘。非前青色坏之因缘。所以者何。由世人前青色灭已现见有后黄色生。此黄与青不相似。可得此黄生是有。故知日与黄生为缘。非青灭为缘。若日炙青坏已后黄不生。可日与青灭为缘灭。有缘生后黄即有生。明日与后黄生为缘。非青坏为缘非彼一切令不可得。若青灭已一切后法全不可得。即日与青坏为缘也。此即反解。

论云或有诸行既灭坏已。乃至余影全亦不可得已来。是外人难。若此灭已有余法生。可如前解。若此法灭已无余法生。是即将如何。如煎水时末后无水。火烧世间时。末后无灰烬。火煎水。煎水火。即与所煎水尽。为缘等。故知灭法得有因缘。

论云彼亦因缘后后展转。乃至作如是事以来。论主解。今解云。此同前解煎水之火。但有与后后生法为缘。末后无水时不由火今无水。今无水势力自无。令火于后生法无缘故。故今灭法亦无因缘。今助难曰。即日与彼黄生为缘。亦与前青灭为缘。岂不得耶。答曰不然。若一因缘能生灭。生灭相违。故相违之缘云何是一。若能生缘是一。所生之法应不相违。亦应是一。又若灭法有因缘者。因缘能有法。所有即是灭。灭为因缘有因缘。即能生是则因缘生生。何关生灭。故知灭法任运而灭。

论难自在为因中。云若唯用彼自在为缘是则诸行与彼自在俱应本有何须臾生者。此难意言。若自在是本有。亦有自在时。即有诸行。诸行既与自在同时。故知诸行亦是本有。若是本有。即是常住。不应名行。以彼义中行非本有故。他既见是难已便更立云。自在自是本有。诸行在后方生。故次论云。若言先有自在等。论主见此转宗。便更逐难云。若行自在后方生。是则诸行非唯自在生。更用别缘故。故次论云是别诸行不唯自在为缘生起等。若用自在为缘。自在有时有诸行故。即俱应本有。若后诸行方生。是则由祈愿故。后诸行方发。若诸行用欲祈愿为因。何故唯自在为因。故次论云。若言自在随其所欲功用祈愿等。既纵以欲为因。更论须徵破。故次论云。若尔此欲为有因耶等。假设欲有因。即用自在为因者。自在本有故。欲亦应本有。有自在时即有欲故。如前诸行破。故次论云若言有因如即用自在等。设欲用自在为因。既破已后更有余因。非用自在为因。若尔欲别有因者。如前诸行别用欲功用祈愿为因。今言复用欲功用祈愿。离自在外别法为因。是则诸行别有因生。何须妄计无用自在。故论次云若言此欲更有余因等。

论云如是略由三种增上作意力故。乃至比度作意力故者。如前卷初引经说无常性。令生净信。即是此中净信作意增上力故。如前说八种因缘。十五种十六种变异等。皆是现见。即是此中第二现见作意增上力故。如次前以比度灭皆因缘等中生灭刹那。可是此中比度作意增上力故。皆是此中三种作意也。

论云于前所举能随顺修无常五行已辨变异灭坏二行云何复由别离行故观无常性者。卷初云由十种行悟入苦谛。苦下四行中。前五种行中。悟入无常。此五行中初变异行。即前所明八种因缘。十五种十六种等变异是。第二灭坏行。即前所明比度有刹那生灭等是灭行故。言已辨二行。今第三云何复由别离行故观无常性。

论解内别离行中。云先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等。乃至彼于后时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转得他奴及所使性等者。此意如一人先为主时非奴非使。后时转失主性非奴使性。转得其他奴性及所使性。自在为之。如改官等人是。

论解法性行故观无常性中。云谓即所有变异无常等者。此中意。如现在乐受。正受乐时。未变异无常。以变异等前三种无常行故。观今乐受于现在时。虽未无常法性。于当来世。必当此三种无常故。如是通达。如是乐受于当来世必定无常。现世虽未无常法性。当来无常故。

论云合会无常。云即以前三种无常。观现在法。与此三种无常和合故。名合会无常。即前乐受。于现在世。流入此三无常也。

论云如是由证成道理及修增上故于无常性得决定已等者。证成道理有三。一圣言量证成。即卷初云。列十行。后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云。乃至略解内外二无常已。云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观行者净信增上作意力故等以来。是至教量。至教量中明内外二事。有十六种十五种八种因缘等。是第二现量。第二即却解十六种讫。下云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彼诸行等以下。明比量证成。此三即是此中证成道理。及修增上故者。即解至教等道理。次下云净信增上作意力故或由现见增上作意力故或由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等是。此中及修增上故。彼解至教量等。下一一别观此。作意即修增上也。

论云从此无间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诸行皆是无常等。乃至如是且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行等者。准下文云。于能随顺苦受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苦。即以此行趣入三中苦苦也。此不可爱行中。摄前七苦。七苦皆是苦苦。若准对法及余处文。七苦中前五苦是苦苦。次二苦是坏苦。与此文相违者。且释云。前七苦俱不可爱行。七不可爱中。前五苦是苦苦。今以不可爱行结缚行不安隐行此三行。与三苦相从收故。即相从收。不可爱中虽有坏苦。皆是苦苦门摄。少从多故。二苦俱苦苦也。又以此顺生苦受等故。虽七皆是苦苦。所以者何。以次第二明结缚行中。由结缚行趣入坏苦。即于贪爱等结缚处。生贪爱等。招生老病死等纯大苦蕴。即七苦顺生乐受者是坏苦。故知顺生苦受者是苦苦。以顺非苦乐受。生舍受是行苦。下结趣入三苦。论文前后不同者。此以性相求随义便解。又摄义门别。彼论须约三苦摄八苦。故知五是苦苦。此论以三行摄八苦故。不可爱行是前七苦。今以三苦摄三行。故苦苦摄。不可爱行是苦苦。不以苦苦摄不可爱行。所摄七苦为苦苦也。故不相违。摄义门别。下明空无我二行何别。空者空于体。无我无于用。即计有体名有。以空遣之执有用名我。以无我遣之。

论解集谛中。有三复次。初复次中。解因集起缘。云谓了知爱能引苦故说名为因者。且如现在逢一顺乐受境。于中起爱。当知即熏爱等成种。此成种时。复令当来生等种子于中增长。此爱望此生等种子。能引生故。故名为因既引苦已复能招集令其生故说名为集者。即前爱能润行支等成有。集能生当果。此爱能集他义名集 既引生苦已令彼起故说名为起者。即爱既熏苦种已。能令苦种生生等苦现行。爱能令生等种起现行故名起复于当来诸苦种子能摄受故次第招引诸苦集故说名为缘者。即爱既于当来苦种。能摄受熏增故。能令未来生等苦。次第生起。诸苦集生。说名为缘。此初复次。稍与对法第六卷同。勘之。又约总别不同其因义者。诸爱能爱未来自体名引苦。是总。余三是别。既引苦已。由爱能令三界五趣果现在前 未来果集故名集。既引集五趣已。爱能随令一人趣等生现前名生。既一人趣等生现前已。爱能令此人身中。生等诸位次第生现在前名缘。此三即次第别生也。勘彼第六卷同此。第二复次意。即爱支望取支为因。爱支望有支为集。能集诸业故。即爱支令生支现在前名起。即爱支能远引老死支。现在前名缘。第三复次解意。了知诸惑种。附属所依本识。知爱随眠等是当来世后有生因名因。即知爱种子能生当果义名知。因此一种种子。后三种现行名爱。爱复招集后有故名集。此后有爱为缘。复能发起于现在境。起喜贪俱行爱名起。即以此俱行爱为缘。于未来境起彼彼喜乐爱名缘。此中于四种爱中。不说今爱爱着自身也。又此即四爱第一单名爱。此爱是总爱。相状难知。今以种子名说。其实通现行。论文虽言总烦恼。意取于爱。此爱能引生未来果故。余为三爱言。此后有爱复能发起爱喜贪俱行爱。喜贪俱行爱者。是缘现境起。俱由此爱缘未来自体爱。未来身故于现在境。亦能生爱故。名俱行爱。由后有爱为因。又以现在与妙境相应起爱故。于未来妙境。亦起彼彼喜爱故。彼彼喜爱。亦由俱行爱为缘也。

论解灭谛四行中。集谛无余名灭。苦谛无余名静。即前二种是第一最胜无上名妙。即前二种是常住出离名离。

论解道谛四行中。于所知灭境。能为作道路。通寻求义。名道路。道路能通所寻求法故。所寻求既通虚妄真实。此所通寻求。是真实非虚妄名如。简虚妄故。非但能于灭谛真实寻求。亦于四谛门。能如实知。皆能随转名行。历四谛故。行历四谛。欲何为能出生死。一向能趣涅槃义故名出。出诸尘劳故。

论云彼既如是于其自内既现见诸蕴依诸谛理无倒寻思正观察已等。乃至皆能永断究竟出离等者。此中意。以四谛理。观现此界所见诸蕴。有无常等已。于他方不同分界不现见蕴。皆能以理比度观察。谓彼他方界等所有有为有漏。遍三界等处。于一切诸蕴种。于一切三世时。皆有如是集能生果法。苦难和合法生老等苦谛。皆随如是苦无常理。诸法业烦恼等集谛。皆因集生缘性。若此等行。有灭法寂灭安乐是灭谛。彼所有道能断诸惑。究竟出离生死也。是道谛。是此段文意。观行者以此方现见。类他方界不现见蕴等也。

论云即是能生法智类智种子依处者。此中意以。由五停总别念处。作此四谛行故。即是后无漏类智种子依处。一有漏为缘能引无漏。故名种子依处。即新熏义。二即五停时。亦能重增无始无漏种。此种居五停位中。亦名了相作意位收。能辨体生初见道法类智故。名法类智种子依处。

论解胜作意中。云如是作意唯缘谛境一向在定者。依此作意中。欲断我慢处。下文云麁品我慢间无间转。此胜解作意。由为我慢间无间转。何故言一向在定。岂不相违。义曰。前明了相作意。一善心缘一境时。由为闻思间杂同缘。今胜解起时。一向是善。缘一境时不为闻思间杂。一向在定。简彼了相。故言一向。据多时在善心一观语。非无出观起我慢。及退生余惑等下。欲明伏我慢。论实得我慢故。言间无间转。今以胜解简了相故。据长时在观。非如了相为闻思间不得长时入观。故言一向。非相违也。

论解无边际中。云谓生死流转如是诸法无边等者。此一段意。明四谛无边。思文准知。

论云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碍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弃舍任运随转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等者。此随转作意。即前我慢。以是内我随法能入。名随入作意 趣入作意者。即于生死曾久流转。当后流转。乃至无相真如是无相。缘外境而生。名趣入作意。彼行者随此作意。专精无间观察圣谛此。观察心既时灭已。后复生无间。观察方便流住。前观察心没。后观察心生。以后心缘前心。专精无替。以此义故。麁品我慢无容得生。是此中文意。

论云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观心相续展转别异新新而生或增或减等者。言行者。作观行时。念念增胜名为或增。若不增胜名为或减。暂时有率尔生。前后既有增减变易。明知无常。即此观心既入取蕴。明知是苦。无如实计真实是法。但是苦法名为空性。观心是苦实所计法是苦。观离第二法故无实。第二妄计实法皆名空。无自在用名无我行也。是此中意。即缘道谛为无常等。约似观心是道谛故。若据实观心是苦谛。以有漏故。今约顺出世义。又此位中。有无漏义故。说为道谛。若于此义。亦缘道谛为无常等。今于实义故是苦谛。如对法第九卷抄会之。新熏法尔等二。释解此文。

论解世第一法中。云其心似灭是非实灭者。无分别智寂静微细。名之为灭。今此似彼。非实彼智故名为似灭。又无分别智灭。观分别心名为灭。今此似彼名为似灭。又灭定名灭。令心细故。似彼灭定名为似灭 似无所缘而非无缘者。无分别智无影像所缘。今此无相状。似于彼而有影像故。言似无所缘。又此有境现在前故。非无所缘。心细似无缘。而非无缘。又无分别智。离有分别。远离诸相。远离诸惑。今此似彼故。言虽似远离。而非真远离。

论解见道中。云从此无间于先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作意无间随前次第所观诸谛若是现见若非现见诸圣谛中如其次第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者。从前世第一法无间。从前世第一法所观诸圣谛理。今于真见道门。起内作意。此真见道作意无间。于相见道中。随前第一法时所观诸谛。若此二现见。他方不同分界等不现见。诸圣谛中。如苦集等之次第。有无漏无分别决定。不由他引自生疑智现前。以现量证智生。非如见道前即有分别疑。可比度而生。是此中意。又证从世第一法无间。名从此无间。今意欲解真见道难知。越说相见道。却解所从无间处。即世第一法。今却成前。谓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即乃世第一法时。此作意无间。随前次第所观诸谛。于相见道中。若现见不现见。决定智现见智生。亦是此中意。

论云此永断故若先已离欲界贪者彼于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得不还果彼与前说离欲者相当知无异等。乃至不复还来生此世间者。此中据先用世间道。伏离欲界欲。今入见道时。成不还果。即超越不还之人。今且据离欲界不还不论。乃至先离无所有处人。此广诤对法第十三卷抄会。前卷未说世间离欲者相 威仪寂静言说敦肃而无懆动等。今此与彼相似故。言当知无异等。又虽相似少有差别。谓不还人不还生欲界。即于彼入涅槃。世间离欲者不然。故有差别也。

论云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等。乃至婆罗门等当知亦尔者。入见道证如时。境如无相故。其智亦无相。二无相和合。能缘所缘无相乖违。现前观察故名现观。释现观名义。如一刹帝利与刹帝利。和合一处无有乖竞。以种姓同故。而是一类。亦名现观。婆罗门等当知亦尔。见道无相能所缘合。无相无乖。故名现观。

论云此亦获得众多相状谓证如是谛现观故获得四智。乃至下具足成就众多相状以来。明入见道者。有十二种相状。谓证如是谛现观故。此二句通下十二处。获得四智。谓于一切若行若住诸作意中等。乃至如幻事智。此第一明入见道时得四智。四智者。一唯法智。谓在凡夫时。妄计实我。今入见道除遣实我。但有于法名唯法智。于凡夫时妄计断常。今入见道。离计断常。即得非断非常智。此据分别断见。不论修断见也。于凡夫时。妄起邪见见取戒取。今入见道。善推求故。观见诸法。此由如幻事。无如彼三见等所计。即第一相状。

论云若行境界由失念故。下至速疾除遣以来。第二明失念之时亦速能离。

论云又能毕竟不堕恶趣者。此第三明不生恶趣。恶趣亦得对治道等。

论云终不故思违越所学。乃至傍生亦不害命者。此第四明不犯戒。超十恶过也。

论云终不退转弃舍所学者。第五明得决定智。故于所学中。必不退转弃舍所学也。

论云不复能造五无间业者。第六明不造恶业也。

论云定知苦乐非自所作。乃至无因而生。悟诸从缘生法故。遣因中自作等妄计也。此即第七也。

论云终不求请外道为师亦不于彼起福田想者。第八明于三宝所。起决定信故。不信邪师。

论云于他沙门婆罗门等。乃至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以来。第九明不于沙门婆罗门等。信彼所说。不观瞻口故。若有颜面。于彼出家受学。此亦不然。唯以法智。见法类智得法。于大师教。生决定信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此如下第九袟中广解。对法第九卷亦解。

论云终不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者。第十明不妄计。唯知佛为清净也 世瑞吉祥者。谓世人妄计世瑞相。如欲行时见净水香华。是行时瑞相。又计吉祥。即随见此瑞法。号为吉祥。今不如是。

论云终不受第八有生者。第十一明唯七生等也。

论云具足成就四种证净者。第十二明证得四不坏净也。此为十二种得相见道相。

论解第二果与初果稍有差别中。云谓若行境界等乃至速疾除遣。与初果人第二相别也 又唯一度来生此世间者。此与初果人第十一法别也。合初二果有二相差别。

论解修中。有一类法由修故得。即得修也 由修故习者。即习修也。此二如对法第九卷抄解。

论云若先已得未令现前但由修习彼种类法当令现前令转清净鲜白生起名修故净者。此即法智时。其类智种子亦成就故。名先已得。由得修习彼法智种子时。即资种类智种法。至类智时。此种子能生类智。令转清净鲜白生起。名修故净。即法智时。修类智种子令清净。复生类智也。又如见道前。熏增无漏种。入见道生法智等。是又种子成就。是由修故。名得现行成熟。名由修故习。自在成熟名由修故净。是三成熟也。若已生惑能断。名由修故遣。未生诸惑能令不生。了知如病等。名由修故知。

论解无间道能断。不言加行道者。对法明金刚喻定。并取加行道者。非真实义。若断种子。唯无间道。若制伏种子。加行道亦有此义。彼论约制伏种子义故。金刚喻定亦取加行道。此论据断种子难故。唯无间道。

论云胜进道修者谓由此故从是已后等者。此据未起后下烦恼对治加行以来。诸所有渐观修习发心等。是已前对治道胜进道。又得初果以来。趣求第二三果。未趣入无学究竟位以来。所有发心诸行等。是前胜进道 问曰。起后品如行。何故不是前胜进道。义曰。今别作法。后加行胜后品故随此义不取。其实亦是。谓又已断非想第八品惑以来。未断第九品。成究竟位所有诸道。是欲界初品。为对治道之胜进道。又是断欲界惑。第三果人之胜进道。若至非想第九无间道。亦是胜进道。若第九解脱道。且不名胜进。以得解脱果。是解脱增胜名解脱道。今此中并得义。非具作法。若具作法。如对法第九抄会之。

论解圣住中。云谓空无愿无相灭定者。诸论中。唯有三解脱门为圣住。今取灭定。以无相故。即多住亦在有住中。诸论约三解脱作法。此通实为论无违。又会正为圣。能证圣正法名圣住。即唯三解脱门。若圣人之中成就名圣住。即灭定亦是。余四圣等不离道谛。有心会正云圣义。今灭定无心。无会正义故。曰诸论无。此论据成熟故有。天住中诸论唯四静虑。今此论通无色者。以定慧均义。独标天名者。唯说四禅。即诸论。如对法第十一卷说。若有无漏义。复有亦名天者。无色亦然故。此中通无色不违。又约有光净故名天。无色亦有定光净故名天。即亦是天住。如此文实作法。彼约一义。

论云又于尔时至极究竟等。此自下有三十二法。是罗汉胜德。此即第一胜。以到无学果故。名极究竟 毕竟无垢者。是第二。罗汉断三界惑尽也 毕竟证得梵行边际者。是第三。谓超有学行梵行者。由未到极。今无学到边也 离诸关键。生死牢狱系闭众生。由如牢狱。无学离之。即第四也 已出深坑。即第五。离四暴流 已度深堑。即第六。离四轭也 已能摧伏彼伊师迦是为真圣者。即第七。西方有山名伊师迦。此山高而且峻。譬有顶烦恼亦高而最极。无学离有顶惑。如摧伊师迦 摧灭高幢者。第八。言摧我慢 已断五支者。第九。已断五上分结。并五下分结 成熟六支。即第十。成熟六念。又或轨则所行等六支 一向守护四所依止。第十一。守护四依。依法不依人。又常乞食粪扫衣等四依止。又守护四念住等。名四依止 最极远离者。第十二。有学已离诸恶趣等。今无学胜彼。名最极远离。又或离邪行。或离杀生等胜有学 独一谛实者。十三。明无虚诳。又离妄语。名为谛实 弃舍希求者。十四。至极位故更无希求。无不与取故名不希求。无浊思惟者。十五。唯善无记思惟。无不善染污浊思惟故。又无邪行浊思惟故。又无杀生浊思惟故。此上四即十恶业道中前四种亦得 身行猗息者。十六。居有学位身有硬澁。今无学常得轻安故。身行猗息。即猗乐也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十七。得俱解脱。或唯慧解脱也 独一无侣。言最胜故名为独一。非余有学等侣名为无侣。即十八也 正行已立。十九。谓入涅槃行已立也 名已亲近无上丈夫。二十。明与佛同证人空。亲近于佛。佛是无上丈夫 具足成熟六恒住法。乃至意正念正知。二十一。明常住六恒住法。六恒住法。以舍念正知三法为体 彼于尔时领受贪欲等。乃至愚痴无余永尽。二十二。离三不善根。彼贪瞋痴皆永尽故 不造诸恶习近诸善。二十三。明断恶修善 其心独如虚空净水。二十四。其心如空无染。如净水无浊。又如空无碍。如水明净。如水无尘 如妙香檀普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养。二十五。明如天帝宫中。有妙香檀树。天帝天王常生恭敬。又罗汉身。或如一香檀木。言无惑自在故。常为天帝等恭敬 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二十六。明得有余涅槃 度生死海乃至亦名任持最后有身。二十七。明此身得涅槃。但任持一身 先业烦恼所引诸蕴。乃至永灭涅槃。二十八。明得无余涅槃 当知此中有如是相。乃至五者用不能贮畜受用诸欲资具。二十九。明不习近五种处所 如是不能妄计苦乐等。乃至无因而生。三十。明知诸法从缘而生不生妄计。

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应记事。三十一。明已知佛法故。他问无不知。十四不应记事中。不生怖畏 又亦不能于云雷电等下。三十二。明无我故无怖。此为三十二种罗汉功德也。

论云犹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术异论根本者。文章异论。必依名句等方成。今声闻行。必依此相应教法。教法为彼根本。如名句等。

 独觉地第十四

独觉地种性有三种人。或一人具三。一人具三中。随增性说。故有三种。或一人约三义故说三种。道中有三种。第一初发心时。值佛修百劫已。成果麟角。今论别说经百劫已值佛出世 又解。百劫中虽修行。未修蕴等善巧。经百劫已。值佛世方修蕴善巧。在后身方成道麟角 第二道。先值佛为说法。不满百劫修。或九十劫。乃至一劫修习已。于煖等位。修习蕴等善巧。于此身。不能证初果。或家家七生。一往来一间等。于后身得独觉果等 第三道。值佛修习已。于此身得初果。或七生家家。一间一往来等果。复修蕴等善巧。于当来世。证独觉无学果。习有三种。一第一如文。第二即用前道有二故。习亦有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

写本云享保七(壬寅)年正月九日以本谈义屋本令一校了(云云)

旹享保八年(癸卯)五月廿二日一交加点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九)

 

上篇:瑜伽师地论略纂

下篇:成唯识论述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 夫真...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本) 沙门智周撰 疏。机有三品不同...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详夫性...

成唯识论了义灯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一(本)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述 将释...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 如是...

佛说稻芉经

佛说稻芉经 阙译附东普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注音版】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念佛法门。诸...

佛说三品弟子经

佛说三品弟子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比丘僧善导撰 敬...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如是我闻: 一...

佛制戒是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呢

佛陀时代,教育的导师是谁?是佛陀。佛在说法,佛在建...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做更大的事业、追求更大的荣誉、赚更多的钱,每个人都...

口中自然生出八功德水

舍卫国中,有位大富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端正庄严的儿子...

为什么要结善缘好缘

问: 为什么要结善缘好缘? 方海权答: 因为结善缘好...

平时就要训练,信愿才能坚如金刚

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

诈言马死喻

过去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黑马入阵与敌作战,由于恐惧害...

真正的人情味

我们常用人情味这三个字,却有许多时候把人情味的意义...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不孝的因果报应

彻悟大师有一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于因果;而深...

圣严法师《悲智双运破除烦恼》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著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

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就是,这一生,无论你过得得...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么?不是心脏,也不是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