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慧禅师延寿集

夫如上所说。祖教同诠。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现见众生。何不成佛。

答。若以众生眼观。只见众生界有余。若以佛眼观。乃知诸佛界无外。故知无明妄风。鼓心海而易动。本觉真性。睡长梦而难惺。是以首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未曾暂昧。而迷者。目击而不知。如美玉沉泥。自埋高价。犹贞金溷砾。空匿光辉。如法华经云。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故知本觉常成。衣珠不失。若非圆顿之教。何以直了自心。故圆觉经云。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未学。何以故。一切觉故。是知一切众生。皆本觉成就。以不觉故。认随染之觉。见胜劣之境。起忻厌之心。但逐妄轮回。顿迷真觉。然因觉。有不觉。若无真。妄无所依。故如烟无火不起。又觉因不觉。若随器之金。还待器显。事能显理故。所以唯真不立。单妄不成。唯真不立者。佛果无生故。单妄不成者。无所依故。如先德颂云。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无坏。宝珠自在内衣中。只欲长贫在门外。清净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肯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华严经颂云。欲求一切智。速成无上觉。应以净妙心。修习菩提行。又颂云。譬如良沃田。所种必滋长。如是净心地。出生诸佛法。是知十方诸佛中。无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内。无有一祖不见此性成祖。如今闻而不成祖佛者。皆为信不及见不谛故。但学其语。不照其心。但执其解。不深其法。何者。信。即是道故。经云。信是道原功德母。见即无疑。故经云。见苦谛。习亦除。何况现行。心外境界。但入宗镜。方悟前非。心光透时。余瑕自尽。华严出现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入不思议方便法门。古释云。不离此心成佛者。有二。一众生身心。即佛所证故。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二全即佛菩提性故。一性无异。此即他果在我之因。以我因成他果故。名入不思议方便法门。是以不得意者。作众生思故。是亦不可。设作佛思。是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当净智眼。无取诸情。经云。佛子。令依此知。无幽不尽。涅槃经云。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实名我。所谓一切诸法体实。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能为佛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独有情。具如来之正性。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所以云。若以肉眼观。无真不俗。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又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但法身即是真如。流转五道。即是随缘。名曰众生。是差别义。又由随缘即不变故。夺差别令体空。则末寂也。由体空差别故。夺不变令随缘。故本寂也。以全本为末故。本便隐。全末为本故。末便亡也。是则真如随缘成众生。未曾失于真体。故令众生非众生也。众生体空即法身时。未曾无众生故。非法身也。故二双绝。二既互绝。则真妄平等。无可异也。故云。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成立。寂灭非无之众生。常不异真而显现。故知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所以胜天王般若经云。佛告胜天王言。譬如无价如意宝珠。粧饰莹治。皎洁可爱。体圆极净。无有垢浊。堕在淤泥。已经多时。有人拾得。取而守护。不令堕落。法性亦尔。虽在烦恼。不为所染。后复显现。天王。诸佛如来。悉知众生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覆蔽。不入自性。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作是念。我当勇勐。勤修精进。为诸众生。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除其烦恼。一切众生。皆有性净。是故于彼。勿生下劣。应当尊重。彼即我师。如法恭敬。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心。即生般若。阇那大悲处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故。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华手经云。佛言。坚意。无碍际者。即无边际。无边际者。即是一切众生性也。是名际门。入是际门。则能开演千亿法藏。此法藏者。即非藏也。坚意。如来众法藏中。有所说法。皆说是际。复有色藏。受想行识藏。是藏非藏。不在自藏。是名诸藏。以阿字门入。释曰。阿字者。即无生义。若了心无生。则无法可得。悟此唯识。乃入道之初门。所以大品经云。无有一法可得。名曰众生。夫言众生者。即法身义。如不增不减经言。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量烦恼所缠。从无始来。随顺世间。生死涛波。去来生灭。名为众生。是知。若云众生即法身者。甚为难解。故先德引大涅槃经云。若有人能藕中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萨能以一念。称量生死。不可思议。今明圆理难晓。但仰信而已。如闻生死有不可思议理。而但仰信。不能一心即如来藏。故非圆意。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若人问汝。有几众生界。汝云何答。文殊言。众生界数。如如来界。问。众生界广狭。答。如佛界广狭。问。一切众生。系在何界。答。如如来系。众生亦尔。问。众生界住何处。答。住涅槃界。又云。文殊言。如虚空无数。众生亦无数。虚空不可得。众生亦不可得。是以于不可得中。随世语言。有所建立。凡圣境界。方便说者。是不可思议。广大神变。如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菩萨云。复次法无出相。说出离法。是名神变。法无差别。文字分别。是名神变。法无所行。说有修行。是名神变。法无来去。说有来去。是名神变。于一道证。建立诸果。是名神变。于一味法。分别三乘。是名神变。一切诸佛。唯是一佛。说无量佛。是名神变。一切佛土。唯一佛土。说无量土。是名神变。无量众生。即一众生。说无量众生。是名神变。一切佛法。唯一佛法。说无量法。是名神变。法不可示。显示诸法。是名神变。法无所得。修习作证。是名神变。乃至尔时长老舍利弗。语商主天子言。汝闻此神变。不惊怖耶。天子答言。我即神变。云何惊怖。舍利弗言。天子。以何密意。而作是言。天曰。一切诸法。若善不善。无动而动。名大神变。是故舍利弗。作善业者。生于天上。有大威德。如是善业。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往来生死。亦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名大神变。如佛所说。四种境界。不可思议。一者。业境界不可思议。二者。龙境界不可思议。三者。禅境界不可思议。四者。佛境界不可思议。以是义故。说一切法。名大神变。不应惊怖。复次舍利弗。若如来说此神变。虚空界宁有怖耶。答言。不也。天曰。若虚空不怖。云何问言汝不惊怖。舍利弗言。汝岂同虚空耶。天曰。如佛所说。若内空。外空。是虚空不。答言。如是。天曰。是故一切众生。是虚空性。是知若一切有情无情。皆同虚空性者。何处有凡圣之异。内外之殊。且虚空性。无有起尽。何故更问成佛不成佛乎。入法界体性经云。佛问文殊。汝知法界耶。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又问。汝岂不乐法界耶。文殊曰。世尊。我不见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乐。持世经云。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异者。诸佛不出于世也。何者。以觉一切法平等。故名为佛。大集经云。诸众生界及法界。若能平等观无异。不生分别一二数。是名菩萨不退印。又云。若有菩萨。不离凡夫。能知圣法。以凡夫心。观察圣法。密严经云。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光影外现。犹如净綵裹摩尼珠。无所障蔽。亦复如是。是故当知。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中。如佛所说。乃至枯树蕉木。亦悉皆入。不应生害。况复余类。是故不应称量众生。除诸如来。无能知者。是以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夫法身者。即自心也。是法家之身。群有之性。该今彻古。遍界盈空。十方太虚。于自心内。尚如一点之云生。百千大海。向本觉中。犹若一滴之沤起。岂况假名凡圣。而非我心乎。台教云。佛者觉义。如宝箧经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生解脱想。虽惛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佛。此理佛也。华严论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契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取能行行处。号曰普贤。取妙慧无依处。号曰妙德。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号之为不动智佛。自契相应。名为正觉。且能信处。号之曰信。自契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为邪见人也。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众生。皆同自性。性无依故。体无差别。智慧一性。应如是知。以此同体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应如是信解。不自欺诳。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设如斯法。诸佛自所乘门。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众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故。一念契真。理智同现。即便佛故。为法界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是以世人。唯信诸佛境界。不可思议。不知众生境界。亦不可思议。以众生界即佛界故。如论云。一切处不动智佛者。夫一切之言。无处不遍。岂独众生界耶。所以华严私记云。今多许人学。皆得与释尊等。亦与文殊等。一念即等。若不信。始作少时努力。静思惟看。故知一念平等。理事无差。但静思凝神。回光内照。有何异法能为隔越。唯自心想起。妄分高下耳。清凉疏云。佛及众生。若以性净而说。现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是则染净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况称性互收。如是解者。名为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终归于地。万法依于佛智。究竟。还至一切智。宝性论偈云。譬如贫人舍。地有珍宝藏。彼人不能知。宝又不能言。众生亦如是。于自心舍中。有不可思议。无尽法宝藏。虽有此宝藏。不能自觉知。以不觉知故。受生死贫苦。譬如珍宝藏。在彼贫人宅。人不言我贫。宝不言在此。如是法宝藏。在众生心中。众生如贫人。佛性如宝藏。为欲令众生。得此珍宝故。彼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无生义云。大师恒引如来藏经言。众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坐宝莲华。与佛无异。但为烦恼所覆故。未能得用。此是具有佛知见根性。未有知见用。即时犹故愚。乃至譬如小儿。具有大人六根。与大人不异。在其身中。而未能有大人用。至渐长大。复须学问。乃有大人知见力用也。若根性是有。作用。岂无。如种子本甘。结果非苦。只恐不知有。自认作凡夫。真性常了然。未曾暂隐覆。如佛言。如来实无秘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覩见。又祖师云。五阴本来空。师子何曾在窟。故知但是众生不了。自称为秘。然虽无秘藏。而有密语。密语难解。唯智能知。如百丈和尚云。只如今语言。鉴照分明。觅其形相不可得。是密语。所以宗镜之光。无时不照。常关日用。昧者不知。所以无所希望。经偈云。众生界悉等。平若虚空界。其能了此等。成佛道不难。又偈云。其无所相者。一切无所念。无心无所生。佛道不难得。月藏经云。佛言。是故于法平等。思惟观察。不离众生有法。不离法有众生。如众生体性。即是我体性。如我体性。即是一切法体性。如一切法体性。即是佛法体性。如是观诸法平等时。众生即阴不可得。离阴不可得。和合不可得。离和合亦不可得。非法非非法。是人如是得住无相。是名法平等。是知一切法常成正觉。无有不成正觉时。如经云。凡真实法。不舍自相。取于余相。若舍非正觉。成等正觉。则非真实。正觉者。曾无有时不成正觉。故知一切众生。皆住觉地。非是舍不觉。而取正觉。则一觉一切觉。常成正觉。无有不觉时。如虚空湛然。无有成坏。若执有成不成。斯属情见。若以智照。何往不真。念念而常见法身。尘尘而尽成佛国。但以自眼有瞖。妙见不通。违背己灵沉溺家宝。虽同一性。要以智明。如乐蕴奇音。指妙则宫商应节。人怀觉性。智巧则动用冥真。得失在人。精麁任己。所以善逝按指。发海印之光。含识举心。现尘劳之相。如古释众生佛性。譬若箜篌。具有五义。一有箜篌身。二有中间声。三有絃縚。四有弹箜篌人。五有所弹得曲。此五是喻。我等五阴。似箜篌。身中真如佛性似声。六度万行。似絃縚。巧便智慧。似弹箜篌人。我等以巧便智修行六度。当来成佛。一尘一毛。皆遍法界。似弹奏之曲也。故沉休文。佛知不异众生知义云。故知凡夫之知。与佛之知不异。由于所知之事异。知不异也。沉约六道相续作佛义云。相续不灭。所以能受知。若今生陶练之功渐积。则来果所识之理转精。转精之知来应。以至于佛。而不断不鍊也。若今生无明。则来果所识转闇。转闇之知亦来应。以至于六趣也。故知众生之识。相续不断。但由精麁分其昇降耳。又古师计云。一切如来因地发愿。度尽众生。生界不尽。不取正觉。现见众生沉沦九有。故知诸佛未合有成。成则违誓。彼答不正。华严记中。约如实义释。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未来际无成佛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惧违昔。尽竟诚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则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而常无化。悲智自在。何局执耶。如上释者。此犹是约理事双通。若直就宗明。如华严经云。如来初成正觉时。于自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槃境。又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菩萨宣说般若。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众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一切众生。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法华经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斯则成佛度生。大愿大化悉圆满矣。如有不信此说。自尚未成。焉能度彼。

问。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入一心门。因果交彻。故经云。若弥勒得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此俱成佛得菩提义。为是理成。为是事成。

答。三乘多约理成。或云。法身即等。报化未圆。亦云。一念成佛。皆从理说。今一乘宗。理事齐等。古德云。此出自华严大意。难以取解。然诸众生。若于人天位中观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蕴实法。大乘或说但心所现。或说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说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理说。更有说言。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华严宗。旧来成竟。亦涅槃竟。非约同体。此成即是彼成。若尔。何以现有众生。非即佛耶。若就众生见解位看者。尚不见唯心即空。安见圆教中事。如迷东为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破。则法界圆现。无不已成。犹彼悟人。西处全东。是以善财龙女。皆是凡夫一生亲证。三乘权教信不及人。称为示现。如玄义格云。人谓善财龙女。是法身菩萨。化为幻技。一时悦凡人。令自强不息耳。议曰。若尔。圣有诳凡之愆。凡无即圣之分。教门徒设。用学何为。故不然也。

问。若是实从凡顿成佛者。何故经中唯此二人。别更无耶。

答。日月在天。盲者不见。经说一生成佛者。数如微尘。五千卷经。卷卷有即生得道。只如达磨禅师。传佛心印。言下见性。便为得道。取相之徒。指为外道。论云。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俱是自心法性。非外来物。又云。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为华严。觉了自心。大方广。是佛。先自见性。为佛身心。齐修五位。为庄饰也。亦同天台。初发心时。即观涅槃行道。比喻莲华。华果同时义。同印即心成佛。鸯崛魔罗经云。鸯崛魔罗与文殊师利。普诣十方。各十世界诸如来所。问如是义。云何释迦牟尼佛。住娑婆世界。不般涅槃解脱之际。彼诸如来。悉答我言。释迦牟尼佛。即我等身。彼佛自当决汝所疑。故知遍刹之身。只是一身。分亦不多。聚亦非一。如首楞严三昧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闻首楞严三昧义趣。信解不疑。当知是人。必于佛道不复退转。何况信已。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时诸释梵。护世天王。皆作是念。我等今者。当为如来敷师子座。正法座大人座。大庄严座。大转法轮座。当令如来。于我此座。说首楞严三昧。是中人人。各各自谓。唯我为佛敷师子座。余人不能。乃至须臾之间。于如来前。有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宝师子座。悉于众会无所妨碍。一一天子。不见余座。各作是念。我独为佛。敷师子座。佛当于我所敷座上。说首楞严三昧。时释梵护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愿如来。坐我座上。说首楞严三昧。即时世尊。现大神力。遍坐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师子座上。诸天各各见佛。坐其所敷座上。不见余座。有一帝释。语余释言。汝观如来。坐我座上。是释梵护世天王。各相谓言。汝观如来。坐我座上。有一释言。如来今者。但在我座。不在汝座。乃至时梵众中。有一梵王。名曰等行。白佛言。世尊。何等如来。为是真实。我座上是。余座上是。佛告等行。一切诸法。皆空如幻。从和合有。无有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而起。无有主故。随意而出。是诸如来。皆是真实。云何为实。是诸如来。本自不生。是故为实。是诸如来。今后亦无。是故为实。是诸如来。非四天摄。是故为实。诸阴界入。皆所不摄。是故为实。是诸如来。如先中后。等无差别。是故为实。梵王。是诸如来。等无差别。所以者何。是诸如来。以色如故等。以受想行识如故等。以是故等。是诸如来。以过去世如故等。以未来世如故等。以现在世如故等。以如幻法故等。以如影法故等。以无所有法故等。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故等。是故如来。名为平等。如一切法等。是诸如来。亦复如是。释曰。首楞严三昧者。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者。以能见心性。名为上定。信入此者。亦名王三昧。以此三昧。历一切事。岂非究竟坚固耶。如释梵护世诸天。各见佛坐自座。此乃实证自心。所以经云。皆从忆想分别而起。无有主故随意而出。是诸如来皆是真实。云何为实。是诸如来本自不生。是故为实者。以诸如来。本自不生。即是自心生。然其自心。又如幻梦。皆不出平等真如之性。所以经云。譬如真金。虽复锻磨。不失其性。是诸大士。亦复如是。随所试处。皆能示现不思议法性。宝性论偈云。如彼毗瑠璃。清净大地中。天主帝释身。于中镜像现。如是众生心。清净大地中。诸佛如来身。于中镜像现。故知即心而见佛者。可谓现身成道矣。如禅要经云。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得。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行位齐成。速登妙果。以凡圣同体。迷悟似分。若信入之时。不从外得。所以云。生死与道合。如明与暗合。故云水中咸味。色里胶青。李长者论云。此华严经。十住为见道。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为加行。修行令惯熟故。佛果于初。先现以普贤悲愿。令智悲大用。惯熟自在故。以自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先现故。始终本末。总无延促时日分剂故。以法身根本智。如实而言。不同三乘权教。情所解故。皆须约本而观之。毕竟佛果惯习已成。普贤行已满。一往但以教化一切众生为常恒。从初至末。无始无终。无成无坏。但以普遍十方一切六道。以智对现利生。为永业也。从初发心。起信修行时。发如是信乐。发如是志愿。起如是志求见如是道。从初发心住。以定观力。契会法身。显根本普光明智。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脱。但为教化众生。令其破执。离妄想苦故。亦不见自身成佛不成佛故。若也起心图成佛念。当知此人去佛道远。若也但以法身无性之力。自他性离。无成坏心。起方便力。兴大愿力。起大悲门。无作而作。发无限志。愿。教化一切法界中。无性众生。使令迷解。还令省得自心无性之理。妄想系着自无。不言成佛。不言不成佛。不可作如是图念之情。如此华严经。安立五位教门。但为引接未得谓得。未至谓至。未满云满。滞染净障。于菩提道。及菩萨行。有止足心。有休息想。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一十重法门。使不滞住。止息休废之心。满普贤愿行。至无尽极。又云。此华严经。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授上上根人。教门行相。势分如是。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登峯九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亡其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闻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顿照。普见无方。泽霖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故智俨法师问。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者。一法即具。何用余门耶。

答曰。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如一升摄一斗。若无升时。此斗即不成。

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得一升。不得斗者。一行不具一切也。

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知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也。如龟毛兔角。不可得也。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故。是故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得闻善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于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问。既久修始得。云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譬众川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百川水之极深。不及入大海之一滴。即用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又此时劫不定。或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一生即无量生。无量生即一生。如十玄门。时处无碍。又大乘明一念成佛义有二。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才满。取最后念。名为一念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若一乘明一念成佛者。如大乘取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即初。初念即是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时相应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也。众生欲在后成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在后也。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矣。如人始出门。及以久游行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是故十信十住等五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辩其浅深。此中须善思之。心要牋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是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一致而融万境。止观云。观众生相。如诸佛相。众生界量。如诸佛界量。众生界住。如虚空住。以不住法。以无相法。住般若中。不见凡法。云何舍。不见圣法。云何取。但住实际。如此观众生真佛法界。身子云。谛了此义。是名菩萨摩诃萨。弥勒云。是人近佛座。佛觉此法故。文殊云。闻此法不惊。即是见佛。佛云。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罗蜜。具一切佛法矣。如上所说。教理无亏。只是正解难生。信力不具。若信而不解。则日夜长无明。若解而不信。则日夜长邪见。信而且解。方契此宗。契此宗人。甚为希有。不唯十方诸佛与我相应。大地山河一时同证。如真觉大师歌云。法中王。最高胜。恒沙诸佛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百丈和尚云。但是一切照用。任听纵横。啼笑语言。皆成佛慧。如是解者。无一时不成佛。无一人不得道。天真自然。何关造作。故法华经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法界印云。初发心时便正觉。苦乐平等一味佛。又云。寂法分别名众生。旧来不动名为佛。融大师颂云。法忍先将三毒共。佛性常与六情俱。但信研心出妙宝。何烦衣外觅明珠。傅大士颂云。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心寂即涅槃。心能则有物。物则变成魔。无物即见佛。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庞居士偈云。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亿及日月。纂在一毛鳞。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寒山子诗云。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达道自见性。见性即如来。天真元具足。修证转差回。弃本却逐末。只守一场獃。志公和尚歌云。佛体本是心作。那得文字中觅。将佛求佛辛苦。坐地自致徭役。一钵和尚歌云。莫更将身造水泡。百毛流血是谁教。不如静坐真如地。顶上从他鹊作巢。万代金轮圣王子。只者真如灵觉是。菩提树下度众生。度尽众生出生死。不生死。真丈夫。无形无相大毗卢。尘劳灭尽真如在。一颗圆明无价珠。布袋和尚歌云。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覩目前真太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问。凡圣皆同一心真性。成佛。云何见有前后。

答。见虽前后。性且不亏。迹任昇沉理亦无爽。如昏睡心中有觉悟之性。以眠熟未惺故。寤来即现。似婴孩身内具大人之相。以力用未充故。长成即备。一切众生。以无明梦未惺。觉道力未具。则佛性未现。法身未圆。岂是一切含生。而不具如来藏性。

古德问云。佛性共有。诸佛。成佛时。众生尽合成佛。若言各别有。应是无常。

答。佛性与一切众生共有。所证是一。能证有前后。是故诸佛成道。我等轮回。前后约时。性无本末。如昔人云。法身一相。瞻仰异容。正教无偏。说听殊旨。故摄论偈云。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释云。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佛虽不现。然遍一切施作佛事。譬如日光。遍满世间作诸佛事。成熟有情。又如今己眼不明者。皆为执着凡圣。有所系故。如万回和尚歌云。黑白两亡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

宗镜录卷第十九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净土或问

净土或问序 参禅余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禅主见性。...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重刊汾阳和尚语录疏 昔风穴和尚谓首山曰。不幸临济之...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

海印三昧论

海印三昧论一卷(并序)依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皛所述 若夫...

【注音版】庄严菩提心经

庄严菩提心经...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尔时,文殊...

法界图记丛髓录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五十...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

最无比经

最无比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善夜经

佛说善夜经...

省庵法师语录

省庵法师语录 清 彭际清重订 省庵法师遗书叙 省庵法师...

佛说八部佛名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闻如是...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师求...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

佛珠断了是凶兆吗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

一生定要美丽一次

生长在非洲荒漠地带的依米花,默默无闻,少有人注意过...

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问: 请问如果没有进佛门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皈依的人...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我们讲慈悲,有三种慈:众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 众...

念念分明无妄想,心心清澈无昏沉

参究这件事,要念念分明,心心清澈;念念分明则无妄想...

【佛学漫画】找到生命的意义

如果让炽盛的欲望蒙蔽了心灵,哪怕真相近在咫尺,我们...

戒除骄慢

经文: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

念东林佛号起妄念昏沉如何对治

问: 在念东林佛号时由于每两句佛号之间的停顿时间较...

佛法对治八种通病

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