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法界次第初门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法界次第初门总序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附论。撰法界次第初门三百科。裁为七卷。流传新学。略为三意。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则三观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当。名下略辨体相。始得三卷。

法界次第初门目录

 卷上之上

  名色初门第一

  五阴初门第二

  十二入初门第三

  十八界初门第四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三毒初门第七

  五盖初门第八

  十烦恼初门第九(亦名十使)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十恶初门第十一

  十善初门第十二

 卷上之下

  三归初门第十三

  五戒初门第十四

  四禅初门第十五

  四无量心初门第十六

  四无色定初门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六妙门初门第十八

  十六特胜初门第十九

  通明观初门第二十(亦名通明禅)

 卷中之上

  九想初门第二十一

  八念初门第二十二

  十想初门第二十三

  八背舍初门第二十四

  八胜处初门第二十五

  十一切处初门第二十六

  十四变化初门第二十七

  六神通初门第二十八

  九次第定初门第二十九

  三三昧初门第三十

  师子奋迅三昧初门第三十一

  起越三昧初门第三十二

 卷中之下

  四谛初门第三十三

  十六行初门第三十四

  生法二空初门第三十五

  三十七品初门第三十六

  三解脱初门第三十七

  三无漏根初门第三十八

  十一智初门第三十九

  十二因缘初门第四十

  卷下之上

  四弘誓愿初门第四十一

  六波罗蜜初门第四十二

  四依初门第四十三

  九种大禅初门第四十四

  十八空初门第四十五

  十喻初门第四十六

 卷下之下

  百八三昧初门第四十七

  五百陀罗尼初门第四十八

  四摄初门第四十九

  六和敬初门第五十

  八自在我初门第五十一(亦名八种变化)

  四无碍辩初门第五十二

  十力初门第五十三

  四无所畏初门第五十四

  十八不共法初门第五十五

  大慈大悲初门第五十六

  三十二相初门第五十七

  八十种好初门第五十八

  八种音声初门第五十九

  三念处初门第六十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名色初门第一

 一名 二色

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别于异事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 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五阴初门第二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

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十二入初门第三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

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 身分对色。能见色之处名眼。眼是四大造色。体为十色共成。所谓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 身分对声。能闻声之处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 身分对香。能闻香之处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 身分对味。能知味之处名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体对触。能觉触处皆名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对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诸心数法。但取心王。以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一色入 一切对眼。所见之色名为色。色有二种色。摄一切色。一正报可见色。众生身色。青黄赤白黑色等。二依报可见色。外无知青黄赤白黑色等也。

二声入 一切对耳。所闻之色曰声。声有二种声。摄一切声。一从正报色出声。众生语言音声也。二从依报色出声也。

三香入 一切对鼻。所闻之色名香。香有二种香。摄一切香。一正报色处香。众生身中香臭也。二依报色出香。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 一切对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种味。摄一切味。一正报色处味。众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报色处味。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触入 一切对身。所觉之色名触。触有二种触。摄一切触。一正报色处触。众生身中。冷暖澁滑等十六触也。二依报色处触。外一切无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触也。

六法入 一切对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种法。摄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法也。二者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

十八界初门第四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一我 二众生 三寿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养育 七众数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见者

次名色阴入界。而辨十六知见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略辨。即有十六知见之别。广对诸缘。则妄计不可称数。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今为欲于后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观门。必须善识假实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论释之也。

一我 若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无明不了。若即若离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我为也。

二众生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

三寿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寿有长短。故名寿者。

四命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名命者。

五生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亦计我来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养育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于他。故名养育。亦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

七众数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名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

八人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故名为人。亦计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为人。

九作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当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当令他受苦乐果报。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

十六见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眼根故。能见一切色。亦计我能起邪见。我起正见名见者。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

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故缨络经云。见着二法迷法界色心。广起一切三界烦恼。通名烦恼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能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

一见烦恼 邪心观理名之为见。若于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随见偏理妄执为实。通名为见。见烦恼者。谓五利使。见谛所断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也。

二爱烦恼 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假实二事。情迷随心。所对一切事境。染着缠绵。通名为爱。爱烦恼者。谓五钝使。思惟所断十使。及所断结流。爱扼缠盖缠等也。

三毒初门第七

 一贪毒 二瞋毒 三痴毒

次见爱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离之异。事须分别。若合但取痴一分为见。余一分及贪恚。并合为爱也。若离则见爱之中各有三毒。如此历三界五行。则离出九十八使。一切烦恼通名毒者。毒以沉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

一贪毒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即是贪毒。历三界五行。十五贪使并是贪毒。但上二界烦恼既薄故。别受爱名。

二瞋毒 违忿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历欲界五行下。即有五瞋使。并是瞋毒。数人义上二界无瞋也。

三痴毒 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无明有二种。一者相应无明。即是与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应共起。二者不相应无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痴使也。

五盖初门第八

一贪欲盖 二瞋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

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别。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瞋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的为在下所明诸禅正障。故须略辨其相。

一贪欲盖 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分别体相。具如贪毒中说。三界五行中十五贪使。即是贪欲盖。

二瞋恚盖 忿怒之心名为瞋恚。分别体相。具如前说。欲界五行五种瞋使。即是瞋盖也。

三睡眠盖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无记则增长无明。故意识惛惛而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谓之睡眠也。数人说为增心数法。犹属见思所断十五痴使摄也。

四掉悔盖 邪心动念曰掉。退思忧悴为悔。若纵无明谬取。则戏论动掉心生。既所为乖失。退思则有忧悔也。亦是增心数法。正属见谛所断三十二见使。摄思惟断。亦有少分也。

五疑盖 痴心求理。犹预不决。名之为疑。若修道定等法。无明暗钝。不别真伪。因生犹预。心无决断。皆谓疑也。世间通疑。非一正论。障道之疑。即是见谛所断。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十使初门第九

五钝使 一贪使 二瞋使 三无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

五利使 一身见使 二边见使 三邪见使 四戒取使 五见取使

次五盖而辨十使者。岂有十使异于五盖。若教门但为修定者说。略立三毒五盖之数。若为修慧者说。欲使明识所断之惑无谬。故须分别为十使也。所以然者。贪瞋二盖。即是贪瞋二使。睡盖之本。即是痴使。离痴出慢。即为慢使。疑盖即疑使也。是为五钝使。掉悔即是邪思掉动之心。若细分别其相。则有五利五钝使之别。而此推之还是五盖。分别为十使也。若开十使。则出一切烦恼。此十通名使者。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烦恼。烦恼义如前说。

一贪欲使 引取无厌。名曰贪欲。分别其相。具如贪毒中说。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中十五贪。皆是贪使。

二瞋恚使 忿怒之心。名之曰瞋。分别其相。具如瞋毒中说。见思所断。欲界五行中五恚。即是恚使也。

三无明使 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若以迷心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永失。而不知惭愧者。皆是痴也。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痴。即是无明使。

四慢使 自恃轻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才能。轻蔑于他。即是慢也。慢有八种。在下别出。乃至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慢。皆是慢使也。

五疑使 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分别其相。具如疑盖中说。三界四行十二种疑。并是疑使也。

六身见使 若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若以无明不了。则于五阴中。起二十种身见。则身见有二十种。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有二身见也。

七边见使 执边之心。名为边见。若于四边。不了随见。一边为实。余边悉为妄语。如其所见。互执一边。悉堕边见。历三世五阴。即有六十二见。并是见谛所断。合六十二见。同是一边见摄也。又约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即有三边见。

八邪见使 邪心取理故名邪见。若无明不了。四谛因果。邪心推获。谓无此理。因断灭出世间善根。乃至世间善根。作阐提行。是为邪见。见谛所断三界四行中。有十二邪见是也。

九见取使 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若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无明不了。便谬计所得。以为真为胜。生心取着。皆名见取也。见谛所断。三界四行。有十二见取是也。

十戒取使 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故曰戒取。若取鸡狗牛戒。乃至九十五种外道所行之戒。以为真戒。皆名戒取。若人虽持佛戒。见有戒相。亦是戒取。见谛所断三界二行。有六种戒取是也。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九十八使。则出一切烦恼。今依数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实论人。所解则异也。

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 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七使。亦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但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

见谛惑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除瞋。集谛下有六使除瞋。及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六使。亦除瞋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瞋使及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

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之所断也。分别使相略说。并如前十使章门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 一贪使。二瞋使。三痴使。四慢使。

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

思惟惑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

思惟惑无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向断。至果方尽也。

次此应广出诸烦恼科目。所谓三漏。四流。四缚。八邪。八倒。九结。九恼。十缠。乃至五百烦恼。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及恒沙等数烦恼。皆从见爱九十八使。离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数科。足以显教门明烦恼离合惑障润生之法。诸烦恼科目。至第六卷中。别当更随要而出。

十恶初门第十一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

 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瞋恚 三邪见

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报。故非善道也。

一杀生 断一切众生命。故名为杀生。

二偷盗 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

三邪淫 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语 以言诳他。故名妄语。

五两舌 搆斗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

六恶口 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七绮语 绮侧语辞言乖道理。名为绮语。

八贪欲 引取顺情尘境。心无厌足。名为贪欲。

九瞋恚 若对违境。心生忿怒。名为瞋恚。

十邪见 拨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见。

次此应出四重。五逆。七逆。谤方等经。用僧鬘物。作阐提行。十六恶律仪等。诸轻重恶业科目。皆从十恶中。离合分别而说者。今欲论诸入道要门具出(云云)。至后第六卷中。别当更出。

十善初门第十二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瞋恚 三不邪见

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一不杀生 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即是止善。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善者当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善者当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语 即是止善。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善者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即是止善。止前搆斗两边之恶行。善者当行和合之善。

六不恶口 即是止善。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善者当行软语之善。

七不绮语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瞋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上篇:大乘止观法门

下篇:法华经安乐行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阿弥陀经义记

阿弥陀经义记 天台智者大师记 夫至圣垂慈照机应迹,开...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

菩萨戒义疏

菩萨戒义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 菩萨戒者...

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并序) 天台智者大师说 夫乐邦之与...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 沙门澄观述 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

净土神珠

净土神珠 幽溪传法后裔 古昆 集 净土神珠者何。现前...

游心安乐道

游心安乐道 释元晓撰 游心安乐,略开七门:初、述教起...

宏智禅师广录

天童觉和尚语录序 余顽愚拙疎无所可用。独于世味澹薄...

佛说大阿弥陀经

大阿弥陀佛经序 大藏经中,有十余经,言阿弥陀佛济度...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高峰和尚禅要 侍 者 持 正 录 参学直翁居士 洪乔...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佛说本相猗致经

佛说本相猗致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净译本)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净译本)...

大乘入道次第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 沙门智周撰  稽首无等善调御  能...

佛治身经

佛治身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言:「当学。工语不?...

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卷第一(亦云佛本行经) 马鸣菩萨造 北凉天竺三...

菩提心义

菩提心义(海运) 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发起之相。具在...

巨人与蚂蚁

从前,在澜沧江边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

相状是虚妄的,障碍是自己捏造的

佛为什么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

一诚法师,俗姓周,法号一诚,字悟园。1927年农历2月2...

以孝亲之心礼诵,功德更大

【原文】: 令严临终,神识清爽,念佛而逝,可生西方。...

观无常是断除烦恼的殊胜法门

在寺院里,经常有好多游客或是居士来求教,问题多是关...

慧律法师《「运命」而不被「命运」》

当前命相、风水、地理之学大行其道,相信的人为数不少...

世间苦事无量,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要说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先来说明苦,迫恼身心,使人...

劝化更多的人来行善

有的人喜欢个人行善,然后好自己独吞善果。见别人行善...

净土宗简易而圆顿,如暗夜璀璨莹彻的明珠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对精神故...

两百岁老人的故事

人生是苦是美,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用什么心情去感...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原文】 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

为什么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我们看丁七的普等三昧愿。 这一段我们讲到本尊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