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华严经是圆满教。所明一法才起。皆有眷属随生。今此何故。唯论绝待。

答。所言眷属者。皆是理内眷属。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理性相关。故称如来。为世间之父。一切众生。为诸佛之子。若法门眷属者。约自证法。则禅定为父。般若为母。而生真净法身。若化他法。则方便为父。慈悲为母。而生应化佛身。从般若真性。起同体大悲。所有万行庄严。皆是性起功德。必无心外法而为主伴。如般若经云。欲为佛亲侍者。及内眷属等。应学般若。般若即心灵之性故。是以诸佛菩萨。凡有施为。皆是内秘外现。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如华严入法界品云。复次善男子。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亲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善法为家处。得诸忍法为家族。大愿现前为家教。以清净智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勤修不断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广大真实菩提为净家族。鸯崛魔罗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一切男子皆为兄弟。一切女人皆为姊妹。乃至女有佛藏。男亦如是。云何一性而自染着。以一性故。是故如来净修梵行。住于自地。不退转地。得如来地。维摩经偈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诸度法等侣。四摄众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崇福疏云。实德内资。长养如母。方便外摄。度生称父。内证深法。悦已智心。喜乐盈怀。故名为妻。肇师云。慈悲之心。虚而外适。其性柔弱。随物不违。故如女也。善心力大。灭恶尽原。真证相应。故名为男。所证二空之理为其舍宅。外障六尘风雨。内去三毒之虫。又有非真要。时复暂游。空为理宗。以为常宅。故云毕竟空寂舍。能转尘劳众生。以成佛法。昔无明郎主。恩爱魔王。今化令随道。名为弟子。故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乃至三十七品之知识。六度万行之法侣。为真实道畔。助成菩提。四摄广被。令人喜悦。如妓女。赞诵法言。令人爱味。如音乐。以总持为苑。能摄诸法。以无漏为林。能除热恼。以七觉净妙之华。成八解智慧之果。湛然定水恒开觉华。用一乘为车。五通为马。御之以一心。游行八正道。乃至妙相严容。众好饰体。惭愧为服。深心为鬘。具七圣之财。踞四禅之座。入多闻宝藏。从净命而生。饮解脱一味之浆。得甘露究竟之食。破八万烦恼。成五分法身。降四种魔军。圆三菩提道。若主若伴。若因若缘。皆是宗镜卷舒。心之体用。未曾一法建立。从外而生。

天台净名疏问。那忽处处对法门。约观心作如此等说。佛意必如此也。

答曰。若言经中无对法门解释义者。此经佛道品。普现色身菩萨。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等。悉为是谁。大士偈答言。智度菩萨母等。净名既是在家菩萨。何容无有父母妻子家宅。而不依事答。悉约内行法门答者。当知诸佛菩萨。不起道法。现凡夫事。虽现凡事。皆内表道法也。如佛般涅槃处在双树。四枯四荣。岂可直作树木之解。且如来诚说。皆表半满枯荣。今在毗耶菴罗树园。欲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不舍道法。现迹同凡。住毗耶离。岂不表极地所住法门也。华严经明十城十园。岂止是世间城园也。此经下文菩萨行品云。诸佛威仪。有所进止。无非佛事。何得俱作事解。都不寻思诸佛菩萨不思议教。善权秘密表发之事。又法华经云。欲说是经。应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乃是大慈悲心。如来衣者。即是柔和忍辱。如来座者。即是一切法空。

问曰。华严顿教大乘。可得约行明诸法门。此方等经。及小乘教。何得亦约观行明义。

答曰。此经既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不约观行。岂称斯文。若不以毗耶离菴罗树园对诸法门。则不得约观心解释。何得于众生心行中求诸佛解脱。若不于心行求解脱者。云何得住不思议解脱。若不住不思议解脱。云何于一毛孔见诸佛土变现自在。如不思议品所明也。复云何得如法华经。明。身根清净。一切十方国土皆于身中现。又岂得如华严经颂。说。无量诸世界。悉从心缘起。无量诸佛国。皆于毛孔现也。如前问言。小乘不得约观心解释者。何故声闻经中。佛为牧牛人说十一法。皆一一内合比丘观心。如是等例。岂非方等及三藏经。对诸法门观心明义也。故知了义教。不了义教。皆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所以云。圆机对教。无教不圆。理心涉事。无事非理。又云。根羸则法劣。器广则道圆故。

问。此宗玄奥。性自天真。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云何广述。诸有。差别行门。

答。夫妙达殊伦。则法法齐旨。巧通异道。乃物物咸如。夫言了因者。乃是于真心中性德显了。故名了因。生因者。亦是信心中能生六度万行。故名生因。生了俱心。理行非外。若不了此。取舍万端。才入斯宗。自无高下。夫三界之有。是菩提之用。本末相遍。空有融通。岂同豁尔之无。块然之有。如大智度论云。空有二种。一者善空。炽然修一切行。而了性空。二者恶空。恣行恶法。而欲拨令空。今论不可得空。此空不离诸法。诸法不离此空。当知一切法趣空。如瓶处空。十方界空不异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华严论云。若也但修空。无想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又云。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麁细。亦如小儿初生而后长为大。无异大也。是知差别行门。皆入毕竟空中。无有分别。

如龙树菩萨问曰。若菩萨知佛是福田。众生非福田。是非菩萨法。菩萨以何力故。能令佛与畜生等。

答曰。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一切法中修毕竟空心。是故于一切法无分别。如畜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为畜生。佛亦如是。从诸善法和合。假名为佛。若人怜愍众生。得无量福德。于佛着心起诸恶因缘。得无量罪。是故知一切法毕竟空。故不轻畜生。不着心贵佛。复次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是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若分别即是取相。是故等观。故经偈云。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大法炬经云。涅槃义者。本来自有。非人所为。故名涅槃。又真涅槃者。所谓一切世间。乃至若有若无。如是一切悉名涅槃。若取相分别。则非涅槃。是以若见一法异。则失唯心第一义门。便成魔事。故大集经云。于众生生异想。是为魔业。厌有为功德。是为魔业。故天台净名疏云。住此观心。不见悭相施相。而能慈悲利益众生。所有财物。拯济贫乏。兴诸福业。供养三尊。修故造新。随喜奖善。若是长者。一村行施。因施说法。是则一村贫民。四众受施之徒。感恩慕德。非但归心受化。悭悋之心。渐渐微薄。亦复学是施主舍财修福也。若在一县。令长官司。住正观心。所有资财。能如是财施法施者。则一县贫民。四众受施之徒。皆亦归心受化。悭心自然休息。舍财修福。利益兴显。乃至一管一国。人主官僚。天王帝主。住正观心。不见悭施。所有资财。慈爱贫民。恩惠分施。因为善巧。说四教法。州管国内。所有贫民四众。荷恩慕德。敬仰。归心。承事亲近受道。因是悭心渐薄。皆能惠施。修诸福业。转相教化。行恩布德。正道居怀。是则诸州诸管。举国人民。有善有恶。有智有道。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本灯湛然。余灯遍满。冥者皆明。明终不绝。是为四众长者。官司国主。住檀波罗蜜无尽灯法门。摄一切众生也。是诸所摄众生。未来在家出家。还为眷属。或为亲戚。或为臣民。或为弟子。同生净上。依报巍巍。七珍无量。值佛闻经。道心开发。是诸施主。若得无生法忍。住不思议解脱。昔布施所摄众生。得道时至。是诸施主。即于有因缘之国。示成正觉。昔布施所摄众生。皆来其国。一切能舍。修三乘道。若闻法华开佛知见之说。即同入大乘。乘此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乐。此即净名大士。何处更往毗耶离。别觅维摩诘耶。故知若能了此真如一心无尽之理。则一切六度四摄万行。皆无有尽。转示他心。亦同无尽。乃至重重涉入。递出无穷。如无尽灯。布影分光。遍周法界。非唯净名。是我。实乃千圣同俦。纯行救度之心。则观音出现。常运大慈之意。则弥勒下生。乃触途皆证法门。寓目尽成愿海。高低岳渎。共转根本法轮。大小鳞毛。普现色身三昧。是以从体起用。用自遍周。以性成行。行无边际。如还原观。从自性之体。分其二用。一海印森罗常住用。谓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像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浪息。海水澄清。无像不现。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也。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何故分其二用。前海印用。是本用。亦名理行。亦名性德。后华严用。是修成。亦名事行。亦名修德。此二相假成其大用。谓因修显性。以性成修。若无性。修亦不成。若无修。性亦不显。是以离性无修。离修无性。故云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斯则二而不二。又不二而二。何者。以海印用本具是所现。谓真如自性。有遍照法界义故。华严用是能现。以修成契理。能成万行故。能所有异。本末似分。则非一非异。能成妙行。

问。既以心为宗。教中云何。又说破色心论。且何心可宗。何心可破。

答。心有二种。一随染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逐境有无。随尘生灭。唯破此心。虽云可破而无所破。以无性故。百论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见热时焰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自性空。众生取相故着。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二常住真心。无有变异。即立此心。以为宗镜。识论云。心有二种。一相应心。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使相应。二不相应心。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今言破者。是相应心。不相应心。立为宗本。是以一切自行履践之路。无边化他方便之门。皆以心为本。本立而道生。万法浩然。宗一无相。欲举一蔽诸。指咸知海者。即此常住不动真心也。

问。众生觉性。天真自然。何假因缘文义开析。本自无疮。勿伤之也。

答。若执此性决定是自然者。应须现推有自然之理。且如本性。以何法为自体。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故知恒常之性。不逐缘生。若随明暗幻化之法以为自体者。明暗等法缘散之时。此性应随断灭。

问。本性既非自然。应是因缘之性。

答。此性若是因缘为体者。今推以何法为因。何法为缘。应须礭定真实体性。如经云。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谘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其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故知说因缘自然。皆属世间言论。谈有无真俗。悉是分别识心。当见性之时。岂留观听。在发明之际。焉落言思。

问。此妙明性。既非因缘自然。则无有一法不从和合而生。如无所证之真如。何由发能证之妙智。则境智和合。能成见性。

答。若智外有真如。则可为所证。真如外有智。则可为能证。今智外无如。如外无智。欲将何法以为和合非和合耶。如经云。佛告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辩。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乃至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乃至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释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者。若实发明。悟了本头。一灵真性。非动非静。非得非失。非生非灭。非合非离。则知无始已来。三界伶俜。六趣狂走。是迷是倒。是妄是虚。皆是情想结成。识心鼓动。则知本觉真性。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尽成戏论。悉堕邪思。且无住真心。岂存名相及与处所。若欲以识心图度。句义诠量。而求真实者。如系风捕影。理可然乎。所以祖师云。非自然。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原。如上剖析。此为未识本头。不知狂走之人。令离句绝非。言思道断。此方始除世间分别戏论之法。于自见性大道之中。尚犹赊远。应须亲到。不俟更言。似镜照容。直须心眼相似。如人饮水。方能冷煖自知。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未到之者徒自狂迷。

问。法门无量。皆有破执显道之功。何故偏赞一心。以为纲骨。

答。此是起惑之初。发真之始。迷悟之本。染净之由。故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则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微妙甚深。凡小非分。菩萨分知。唯佛穷了。以彼二乘但觉四住。不了无明故。此无明所起之识。非其境也。菩萨十信之初。创发心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得成正信。摄论云。菩萨初起。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此之谓也。如实因缘。莫非一心本识。斯则发真之始也。起信论云。以不觉一法界故。心不相应。无明分别。生诸染心。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云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斯则起惑之初也。又因不识无明作众生。了此无明成诸佛。斯则迷悟之本也。又一法界。举体全作生灭门。举体全作真如门。顺法界。则出离解脱。违法界。则系缚轮回。斯乃染净之由也。是以千圣仰之。为母为师。群贤归之。如王如导。诸经纲骨。万法指南。撮要言之。罔逮于兹矣。故经云。心为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狱。若离众生心。更有何真俗等事。以一切法但如影响故。如向居士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身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心而求佛道者。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作非真。谁非谁是。虚妄非实。何有何空。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矣。故知但了一心。则万法皆寂。如华严经。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疏释云。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观佛。由于自心。菩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亦去妄执之失。谓有计云。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唐劳。今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为是。又万法即心。修何碍心。故云卷舒变化。唯心所在。寿殀得丧。唯心所宰。故诗三百。一言可蔽矣。教五千。一心能贯之。实入道之要津。修行之玄镜。实谓深谈佛旨。妙达真空。低头举手而尽入圆因。发念兴心而皆同本果。掘凡夫之乾土。见诸佛之水泉。抽二乘之焦芽。结常乐之果实。变毒药而成甘露。转酥酪而作醍醐。定父子而全付家珍。拂权迹而顿开宝藏。今宗镜所录。唯穷祖佛正宗。若欲见道修行。无出自身心之内。如华严经颂云。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故知身为法聚。无一法出我身田。心为慧光。无一智离我心海。若迷之者。则身为苦聚病原。心作无明怨贼。先须察所治过患之迹。方立能治功德之门。则一切众生所造过患。莫越身心。若欲对治。唯戒以慧。若修身戒。则戒急而妙行成。若修心慧。则乘急而真性显。故得乘戒兼急。理行俱圆。正助相资。方入宗镜。内外朗鉴。一道清虚。如大涅槃经云。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是怨。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觉已。系心慎护。若不慎护。则为所害。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以饮食。冷煖将养。若不如是将护守慎。即当散坏。善男子。如婆罗门奉事火天。常以香华。赞叹礼拜。供养奉事。期满百年。若一触时。寻烧人手。是火虽得如是供养。终无一念报事者恩。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虽于多年。以好香华璎珞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若遇内外诸恶缘。即时灭坏。都不忆念往日供给衣服之恩。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误一生瞋。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嗔则能坏身。善男子。如人久病。应当至心求医疗治。若不勤求必死不疑。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应摄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则便灭坏。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风雨。打掷椎压。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不耐饥渴寒热风雨。打击恶骂。善男子。如痈未熟。常当善护。不令人触。设有触者。则大苦痛。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骡怀姙。自害其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内有风冷。身则受苦。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众生四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塚墓。菩萨亦尔。于身塚墓。亦不贪乐。善男子。如栴陀罗。七世相继。不舍其业。是故为人之所轻贱。是身种子。亦复如是。种子精血。究竟不净。以不净故。诸佛菩萨之所轻诃。善男子。是身不如魔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华。瞻婆罗华。摩利迦华。婆师迦华。九孔常漏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善男子。譬如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死尸至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观。不名修身。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梯隥。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戒是诸善根之导首也。如彼商主导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仗。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念念迅速。如彼电光。躁扰不住。犹如猕猴。如幻如焰。乃是一切诸恶根本。五欲难满。如火获薪。亦如大海。吞受众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观察生死虚妄。[耳*完]惑致患。如鱼吞钩。常先引导。诸业随从。犹如贝母引导诸子。贪着五欲。不乐涅槃。如驼食蜜乃至于死。不顾蒭草。深着现乐。不观后过。如牛贪苗不惧杖楚。驰骋周遍二十五有。犹如疾风吹兜罗毦。所不应求。求无厌足。如无智人求无热火。常乐生死。不乐解脱。如稔婆虫乐稔婆树。迷惑爱着生死臭秽。犹如狱囚乐狱卒女。亦如厕猪乐处不净。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心。不修慧者。不观智慧有大势力。如金翅鸟。能坏恶业。坏无明暗。犹如日光。能拔阴树。如水漂物。焚烧邪见。犹如勐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萨母之种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慧。乃至若有修集身戒心慧。如上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集。及修集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集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叠*毛]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然上虽观身不净。为破凡夫执此毒身以为苦本。不种菩提之果。唯陷五欲之泥。不能自利兼他。所以诃破。若乃假兹业迹。以续正因。不入烦恼大海之中。难求觉宝。非处尘劳粪壤之地。奚生净华。是以华严经云。不厌生死苦。方成普贤行。又如大宝积经云。佛告优波离。声闻乘人。乃至。不应起于一念更受后身。是名声闻持清净戒。然于菩萨。名大破戒。乃至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能于无量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是名菩萨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今宗镜所录。总诸大乘经了义妙旨。只为悟宗行菩萨道故。阐观音普门之慧。迹任方圆。入普贤无尽之宗。运心无际。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彫造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

祝释迦牟尼佛成道仪(随早课)

一、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弥陀要解便蒙钞序 切以。诸佛心要者。乃净土妙门不可...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 自佛祖拈花。迦叶微咲。虽云默...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

【注音版】佛说十吉祥经

佛说十吉祥经...

佛说如来智印经

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 僧祐云阙译人今附宋录 如是我闻:...

【注音版】佛一百八名赞经

佛一百八名赞经...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

止观义例

止观义例卷上 天台沙门湛然述  第一所传部别例 第二...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

心性本来具足,但要靠因缘来成就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释迦牟尼佛每一次讲法,都是总持法。后来阿难结集经典...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

佛印法师为苏东坡指点最好的风水宝地

苏小妹自从听了算命先生的相面、测算以后,就一直在想...

家庭不光是亲人的聚合,亦是利益的结合

父母、兄弟、姊妹、丈夫、妻子、儿女等虽是亲人,亦是...

了解自己的优点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来世间,都有各自的使命,唯有...

梦参老和尚讲《修行》

第一讲 学三皈依 诸位道友!时间过得很快,我离开这里...

「把全体果觉授与薄地凡夫」是什么含义

问: 法师,阿弥陀佛把全体的果觉授与薄地凡夫,这句话...

自心念自性佛

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担,自己念了,阿弥陀佛佛性...

净土宗人要往生,一定要做好人生的收尾

净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绝对不...

处世要有因果观念

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每天早上他都会...

诽谤圣者,忏悔得解脱

过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