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证心集

清 卍莲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净土证心集卷上

传天台古和 卍莲 述

净土缘起

佛之本怀者何。㧞人之苦。与人之乐也。虽云法性平等。无非劝人去其邪。以归于正也。通论之。则无量法门。门门皆然也。若别论之。于中特开横超一门。更具㧞苦与乐之德。最上殊胜之所不同也。是以如来说法。始自华严。终至法华。一代时教。则有三百余会。而经经无不导归于极乐。良繇是也。厥后佛法时至。妙教流行。自西而东。传于震旦。晋代庐山。远公法师。缘于佛陀跋陀罗尊者。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乃至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社结东林。刻木铭誓。称名期生。俱超乐国。阙公则。愿生而来报。其后同誓友人。夜在东京白马寺。为公则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闻空中有声曰。我阙公则也。祈生极乐。今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见。净土因兹传传不已。名播天下。则莲风愈久愈扇。诚感则应。灵瑞昭彰不一。至清梵天等而往生者。谁测其数也。设非法门之至圆至顿。焉得如是乎。以法门顿故。法界藏身。太虚无外。又圆故。无论其根之利钝。信愿不亏。称名即生。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往生佛国。纵报末品。终无退转。所以往生乃三祇之初步。十号之元阶。故知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者。

一心两土应宜取舍

闻夫人生有所苦痛者。以未得生法二空。凡有惧者皆然也。究其所由。皆自无始。真不守性。逐成妄所。不返一真之故也。明此理者。外境自心本来不二。故大觉圣人。视人犹己。兴慈运悲。长时救护矣。众生昧此理。反将自心言是外境。便打成两橛。由是迷心作境。因境生心。造业不已。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苦哉自作自受。何与于人哉。即至厌离心生。欲求出离。纵使大悟如悟达一般。业报时至。约理虽悟苦痛是虚。言事则其苦状。终难得免。祇与么难忍。应知亦然。所以悟达且尔。吾人现前。虽疾病未至。岂敢高谈阔论。生死即涅槃乎。细细详之。甚可惧矣。幸有如来不吝慈悲。无问自说。净土法门。谓若有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以是观之。则彼此苦乐。尽可见矣。盖虽自一心。不可不有取舍也。不可不舍苦取乐也。

简易不可思议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良以吾人但具心是佛未作。故名众生。如来能证心是佛已作。故号弥陀。所以弥陀。证无所证。全证众生之所具。众生具无所具。全具弥陀之所证。是故人念佛。即佛也。如臣传旨。即王也。众生心佛名殊。不思议体一。故般若经云。文殊问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应须于空闲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观此谁敢轻念佛。乃愚夫愚妇之所为也。何者。盖即是念中。便能见于三世一切三宝。所有依报国土。尚在其中。更有何物。是心外哉。祇如问答中。速得即是。而四字。直指念佛。是第一则公案。所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盖谓念佛也。岂可思议哉。故涅槃云。声闻天眼为肉眼。学大乘在肉眼为佛眼。故修念佛法门。如同大海中人乘船。四望一统是水。则不必更寻陆地凿源矣。盖祇贵一心求生便是。珍重珍重。

心土不二智者同往

问志公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奚得是同。答岂不知永明禅师云。古德设有边辟之言。皆是为物遣执。则不可独依其言。不依其义也。此正破人常见之所著。不达自心之边底。即一向外求。若达即外是内之旨。则一统坦然。志公决无此语。然他云。智者知心是佛。以心无外故。天然之然。原无造作。则十方佛土在其中矣。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地狱尚起妙觉之心。何独西方弥陀佛国。不是心乎。既乐土即是吾心。吾知彼之土。即知自心。吾念彼之佛。即念自心。土即自心之土。心即自土之心。心土不二。生佛一致。毫厘不差也。如是则念佛求生。何愚之有。观佛三昧经云。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当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故文殊发愿经偈曰。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夫文殊大乘中之大智。尚且同往。则马鸣龙树。及此天衣怀圆照本等。不待言矣。何乃知心是佛者。便不求生乎。智者知心是佛。尚要求生。则愚者求生。理应然也。

惟心异同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何况如来出世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切众生之所不测。盖大道心体。惟佛独证。圆明洞彻。毫无滞碍。故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净土。皆自心之本具。故言惟也。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卢六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世。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也。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四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广大若此。则佛佛国土。例尔可见。从是西过十万亿佛土。乃弥陀佛国。如此观之。彼土此去甚远。俨然有宝树宝池。栏楯罗网。四色莲花。海会圣众在。亦非譬喻比量约法等。乃实境之事也。不是他物。又不向外来。皆是吾心广大。故包如许佛土。然亦不独吾尔。则诸佛国土唯蚁心包含亦可。何以故。盖蚁身虽微。心大亦然。若了此者。决定无疑。毫无所滞。方可名唯心净土也。如其不然。则一切佛土。皆在心外。说之于口则同。见之于心则异。而不可名唯心也。盖论同。则心包太虚。如庐山永明楚石等辈。见佛求生西方者。言唯心为之同也。论异则太虚包心。言净土便在目前。弥陀不在西方者。彼惟心为之异也。由之瑟奚为于某之门。孔子之言何谓也。故玄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楞严经云。落魔道者。都指现前为佛国。别无净居。及金色相好等。观佛祖语句。如鉴明镜。则好丑显然可见。

心佛一致谛观无外

问心本无相。安有处所耶。答若无处所。安对汝说。问如何是心。答六字洪名。问如是则念心非念佛耶。答心佛一如。问赵州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乃一如乎。答大抵祖师接物不定。有时恁么。有时不恁么。秘藏指南云。僧问赵州。如何是毗卢师法身。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此诚言。赵州何尝不念佛也。是以妙悟之士。理事双运。如鸟两翼。似车两轮。缺一不可。汝但知此。未曾知彼。便坐漱口一见。当知正念佛时。而当念究其能念之心。遍一切处。了不可得。是名谓之念而无念。即空观观心念佛也。将此能念之心。念彼所念之佛号。乃历历而分明。是名谓之无念而念。即假观观佛念心也。如是则念念了达能念之心。与彼所念之佛。乃非空非有。二边叵得。即自即他。中道亦亡。即寂而照。自心观作佛。即照而寂。彼佛显自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众生心佛。一念圆成。如[、/(、*、)]字三点。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所以妙宗圆中。疏钞十要等书。一一无非宗旨。汝自置之不看。倘细详之。必然合之两美。故料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大集经贤护品云。求无上菩提。应修念佛禅三昧。若人称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慈旨亲传。可不信哉。

念佛名为无上深妙禅

禅有浅深之所不同。非是一定。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言佛门入道之要。法不在奇。理契则妙。故金刚三昧经云。不动不禅。离生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闻夫今人之禅所好者。无非坐乎偏空痴定之见。制之于心。使念不起。以为奇特。若尔。一违此二经妙旨。二便不知念佛法门。乃当念即空。念而无念。极深极妙之禅定也。不亦惜诸。若真妙禅定者。亦非奇巧。不出乎天然之理。故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然若深达此理。复以守愚空坐。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佛祖语异理同

教明如来久已证入。为利生故。出现于世。故说净土法门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众生闻此。彼有现佛可依。则道业易成。故信愿持名。标心净土。坛经云。除去十恶。即是十万。后人不必疑也。当知佛与祖。语虽异而理则同。何也。观夫唐代张善和。乃极恶之人。以杀牛为业。至临终地狱相现。有一善知识。指示善和。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即见佛从西来与座得生。确有此事。故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证明往生。能不信欤。若非语异理同。纵去十恶。修十善行。傥不回愿西方。其福报于天宫。始终难免左级。安比极乐永劫之不退也。大凡六祖语句。但一时被机。如来说法。正当像末普被。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惟依净土可归。慈父遗嘱。须铭肌镂骨。今当末世。五浊时炽。境强习重。观浅心浮。欲有所修。舍净土。其奚从哉。

约教释疑

问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何坚执往生。反违大旨乎。答是义当辩。盖教虽同一大乘。不无始终分设。当知彼经乃大乘始教。如来破相显性。直达元底空无所有。体本虚寂也。故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净土法门。谓之不然。乃大乘终教。见佛相好。无非自性。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然光明相好。既言不可具说。则何止三十二相。及八万四千。应知如来具无数相也。若得理事融通。相即是性。性相不二。所以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即此义也。若初后不分。莫怪滞碍。而始终详明。疑应自释。是以约理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乃彼此来去。即事之理。又宛然也。譬如一大城垣之中。东西不滥。来去分明。或东城里人。一日问邻居曰。到何处去。对曰。至西城里去。他一日回来。问汝何处来。又对曰。西城里来。如是岂东西来去。亦不分乎。然倘执一向城中兀坐。东西不来不去。犹之定性木人。能成得大事耶。所以天衣怀大祖师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而生则决定生。如东城里至西城里。则横超宛然也。而去则实不去。虽有横超之事。实不出城去。言不去也。非东不至西。言不去也。昔日曹山在洞山门下。有一日告假。洞山曰。子向何处去。曹山曰。到无变异处去。洞曰。既无变异。岂有去耶。曹曰。去亦无变异。往生净土。生则无生。便是这条道理。所以达者。则理事皎然。如反掌耳。掌即背之掌。背即掌之背。背掌虽异。同是手也。

愿门普摄无有弃化

人说能具大善根者。才可念佛往生。我等业恶安得有分乎。释曰是义不尔。摩诃衍云。菩萨不离诸佛者。而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毁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未得出。复于一时。依善知识。教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能解脱。有斯大益。何乃自虑障深。反负殊胜法门。可不惜乎。所以诸佛菩萨。乘大愿船入苦海者。正为娑婆众生。宿业重故。万修万退。不能久植善根而来。祇信愿具足。无论善之与恶。有至心持名。即得生彼。昔日张钟馗。亦是业重之人。以其杀鸡为业故。忽见一人着绯。驱群鸡来叫云。啄啄。四畔上啄。两目流血。受大苦痛。有僧为设佛像焚香。念南无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忽然香气满室。安然往生。然以仗胜缘无生易证。使得忍后永无退转。方可次第修证。圆满菩提。

求生㧞欲根本

娑婆利害者。莫过于生死也。而生死利害者。莫过于爱本也。此爱之所难断者。皆因乘习所薰。而内外交攻之故也。所以障闭吾人之心目。使向五欲上驰求不息。故于生死之间。全不说着思着。此之利害者。曾有几人知之。倘遇病痛时。谓病愈决志修持念佛。其病稍愈。依然恣心放逸。纵横自由。彼病中苦痛。全全忘。却。将修持念佛。远远抛却。仍在生死苦趣中而不求出离者。此皆爱重之故也。欲断其由。观非体空。终难排遣。然众生身之根本。莫不皆然。无非宿种爱水润泽而有之。纵得一心体空。犹是止沸耳。何者。盖隔阴即昧也。所以十住断结经云。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此去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花化生。不由父母。汝当生彼。然则秽土是颠倒自然。乐土则无为自然。类虽悬隔。倘信愿行具。便可生。此脱苦法门之殊胜者。真不可思议也哉。

持名功不虚弃

问众生蒙昧未曾参究。而不知理性。虽教终身念佛。倘不往生。非徒劳耶。答非徒劳矣。法华经云。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观此便可知矣。而治世语言。尚且不违。何况正念洪名。反施徒劳耶。十念尚且得生。何况终身无间。反不生彼耶。所以不足疑也。古德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无愁不开悟。故知不可执定参究。随愿往生经云。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以因胜十念为因故。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所以祇要尔肯。何虑不生。一信永信。念佛无秘诀。要在心死也。

求生要学信实

止水止其源。步牛步其迹。大抵念佛不入门者。皆因心思太活动之故也。虽闻圆妙简易。谅必还有奇巧法门过于此。人自不肯入之。非门闭也。故知见思甚是利害。乃使人疑。前疑未决。后疑复生。决无了期。又疑之与信。势不两立。犹之明暗相倾。总而言之。究疑之源。㧞其根者。必须要人。自学作一个愚直汉始得祇信一卷阿弥陀经。是佛亲口所说。但执持名号。便可往生。其余百不知。百不晓。使疑当处顿断。然后方知净土诸书。莫不从此发挥。要人持名也。此乃真诚入门之要诀。而信自然兴焉。仁王经云。能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不久当得无上菩提。是故入道之门以信为首。信心生。然后可论修道入道矣。此乃圆信净土法门者。正谓依理起信。确实不谬也。依理起信故。古所以有起信论也。依信明心故。古所以有信心铭也。良繇信为行之体。行是愿之用。信行愿具。的为往生之资粮。苦海之宝筏也。法句十三云。舍卫江东。其水深广。五百余家。刚强欺诳。佛知可度。往至树下。有来礼者。有问讯者。佛化为一人。从水上来。水才至踝。众人怪问。曾见有人水上行。有何道术。化人答言。我是江南愚直人耳。闻佛在此。乐欲见之。问他人言。水深浅耶。他人答我。水但至踝。信言而过。无别术也。佛言执信便度生死之渊。度数里河。何足为奇。村人闻之。悉从佛化。今净土亦如是。皆是佛说。如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等。吾人祇要。执信佛言而行之。便能同度苦海。免此沉沦。而登彼岸也。

尼真超请示

礼而请曰。起信论云。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可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薰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自能断烦恼。入涅槃者。无有是处。吾宿何罪。又造何业。今报女体。障碍之甚矣。善知识尚不能亲近。漫言佛菩萨也。乞师垂导。示曰。善哉。女身汝厌甚矣。然实可责。障人自障。自碍碍人。今既已厌。不必太忧虑也。欲求出离者。祇先择法简易为要。将平日所诵的华严。法华楞严。金刚地藏等经。且置于帙。转前工夫。单提名号。专切求生。即脱此身。便得逍遥自在。永劫快乐。彼佛因中有愿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闻名尚尔。况称名乎。一生彼国。今佛现在说法。二大士辅化。上善同居。俱以在会。皆知识者也。更有水鸟树林。咸诠妙向。则三宝甚是具足。永无退缘。必当作佛。如摩诃波阇波提。及六千比丘尼等。后坐道场。皆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又耶输罗陀比丘尼。当于善国中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佛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亦如是。是身虽女。是心非女。但愿往生。如汝所愿。一切庄严。悉得成就。将来同作菩提比邻。圆满一心矣。尼曰。某甲更以礼谢。从今示后。终愿不移。

七期念佛普说

夫所谓七者。乃行人入道之期限也。或二七。三七。至七七日等。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乃至小本云。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至临终佛及圣众。来迎往生。此皆指克期之验也。盖千经万论。都劝求生者。由娑婆众生。八苦交煎。诸缘逼恼。无一顺适。故大悲出此一门。正为吾人未证无生。大可哀愍。即现前种种小苦。尚不能忍何论生死。乎但生死二苦。尚有已去未至。不曾知者。况复是后末劫。疾疫饥馑刀兵。三灾之苦乎。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不思则已。思之则畏甚矣。故目连所问经云。佛告目连。世间人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祇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所以净土法门。真乃心境圆显。彼此同源。振古如斯。于今为烈。可谓秘藏之津梁也。以乐邦境胜。故六方同赞莲花托体。寿命无穷。无生死二苦也。既以莲花化生。而无爱念。故冤亲无待。无爱别怨会二苦也。又无寒暑迁改。故心神顺适。无老病二苦也。万事所愿如意而至。彼虚无妙体。称性受用。无求不得与五阴炽盛二苦也。何况更有天垂罗网。地布金沙。七宝栏围。四色莲炬。照彻空中琼楼翠耸。及见顶上珠树矗云。间饰庄严种种挺峙。此等境界。岂可思议。以持名易生。故不须参习三乘教典等行。单提六字圣号。则万修万去。有如此捷径。故龙舒居士文云。而人或不知者。可痛惜也。知而犹不行者。更可痛惜也。时有女众在傍问曰。西方有如此快乐逍遥自在。我等念佛亦可生否。答曰。佛世龙女八岁。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所以汝等。虽是女人。切不可自欺也。况昔日韦提希。又是女人。其乃净土启请之主。彼时有五百侍女。一闻佛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心生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然女人无别法门。但知一心念佛便是。故往生集。圣贤录。诸书所载。往生者多。无他简易故也。

女众错会经旨

女曰。娑婆之苦已可畏矣。况更受女身苦乎。佛经云。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凡求生净土者。皆有愿回入娑婆。吾则信佛所说。往生不尔。噫。佛经意旨。汝会错矣。当知梵语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觉。谓一得正觉。永不退转邪觉。是名谓之不退转。非言不回入度生。名不退也。何者。彼无生忍后。而无为自然。当入娑婆时。其不失于正定。是不退转正显乎此。何况更有种种方便。神力自在。皆不可议。安可同此凡夫之所著者比哉。譬如贫士。入京点入翰林选官。其后为治民而来。岂同前此贫苦之时比哉。故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汝若疑心不决。请以此论诚言为证。始终无错。

求生不可胜数

详夫诸净土书。录往生者。万不得一。良以其所表著者。录以为凭。使人信之。实有其事也。岂能具载之乎。所以近者往生。尚不能尽知。况远方乎。夫释尊一代宝教。乃遍乎娑婆大千。无不到之处。此震旦往生。尚不能尽知。况大千乎。佛法既致远播而且广。即所被之机亦多矣。其有往生者。非凡夫见闻之所能及也。故无量寿佛经云。弥勒菩萨问佛。世尊。于此娑婆世界。有几许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答。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坛经云。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佛说此六十七亿等皆不退。按此则知东方人。其实非造罪求生也。彼经又云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国。小本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恶之名尚不闻。何况造罪。故观经明生彼下下品。亦发菩提心。此下下品。乃是十恶人至彼。尚发菩提心。则知西方无造罪。不待言矣。然彼国非较恶世名善。比十方佛刹。愈胜愈严。是故佛言。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彼十方俱生。非佛知佛见。孰可知乎。观此纵使净土缘疏之者。亦不可忽诸。须勉力而信。奋迅而念。何则大乘诸菩萨尚尔。我敢自负也哉。

往生公私两利

佛说十方微尘刹土。俱求生者何哉。大抵如京都会试一般。凡春闱至。各省州县士子。俱往应试。其应试求名。虽言为己。却因后来理国家大事。他日蒙旨授职。乃各司其事。各选其处。经国化民。所当为矣。然所当为者。其意虽在于国。其功仍归于己。乃至勋名传于天下后世也。往生者亦尔。虽则求生见佛。原是为担荷如来大事因缘。使之不断也。是以蒙佛授记。乃各分其身。各补其处。而递相度脱。同证菩提矣。然虽则递相度生。同得法利。仍为己身当来作佛。而得劫国庄严也。如是方知忍后三祇益物。乃是公私两利。故法华经云。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又云。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故以净土。劝同袍之士。及一切人。不可不生也。何则一生净土。必得分身化度如是。

称名复本

夫人者道也。心者佛也。何则道不自道。是人传道。故言人即道也。华严经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此之谓也。又佛不自佛。是心作佛。故言心即佛也。犹之这块檀玉。欲以雕琢佛像耳。若无其心。佛则不成。众生念头亦尔。夫佛性虽空。因其心念是佛故。后必作佛。果受其乐。恶性虽空。因其心念是恶故。后必作恶。果受其苦。何也。盖似只手然。拈檀则香。拾粪则臭。应以舍秽取净。止恶从善也。是以当人欲起念时。犹自不检察看。则此念还是善矣恶矣。不亦宜慎乎。今各请自验。从朝至暮。从暮至晓。决无不起念时。倘有念起。将来决无不受身。有受身决无不受报。有受报决无不苦乐。若分苦乐。决无不取舍。若取舍心生。决无不肯修持。若知修持捷要。决无不信念佛。何以故。盖佛从念起。不起佛念。即起杂念。所以苦乐二果。即今起念为因。故三昧经云。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乃至百年之中。种后世身。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夫经是佛说。安可不信乎。呜呼。吾人皆因无始习重。为毒所中。毒气深入。则念头偏偏与三毒贪瞋痴边相应。若不深省。焉知自身过患。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后方知其大梦也。合观佛经。宜信佛所说。早办前程。念佛求生。自免沉沦。莫教后悔难追也哉。当知非起恶念而造罪。焉得入三途之狱门。非起善念而持名。焉得登九品之彼岸。以持名故。念念是佛。外无可加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光。故善导和尚。其念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其光明亦尔。问今现前念佛者。何以不然。答念佛者。皆有光明。但自不知耳。如贫女怀孕轮王。彼女自不知。昔桐城有二人结伴为客。一死伴葬之。携赀还其妇。妇疑伴。伴愤甚。往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前。乃同归作证。中途遇事。偶一念阿弥陀佛。鬼大唤。何放光怖我。更速转数念。鬼惧曰。汝一念胸辄舒五色光十余丈。眩我心目。不能复近汝矣。故知凡持佛名号。光则焕然。夫何疑哉。盖光能破闇。纵有闇地妄念。蒙佛威光。当念即灭。喻如盲人当天。纵有闇见妄念。蒙日精光。当处即灭。故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八云。如万年闇室。日光暂至。而闇顿灭。岂以久来之闇。不肯灭耶。犹如被毒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不肯出也。所以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涅槃云。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华严十地品云。地地不离念佛。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诸仁者。惟愿信之信之。心之念头。幸此佛经所说而行之。复还元觉。以作佛也。

作佛释疑

问何以知念佛者。必当作佛也。答吾今问汝。谅可知矣。昔日有僧明琛。通内外学。能画蛇。作常山蛇势。并作蛇论。生身变为蛇。又李伯时。画马。作打辊马势。活现马身。此二人。皆因心念专切故。现形变作畜类。汝信否。曰此有往事可据。安得不信也。然则念佛作佛。何独致疑乎。所以昔有新定。少康大师。汝岂不知。于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座。令人面西。康先倡阿弥陀佛。次众人和之。康倡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倡十声。则有十佛。若联珠然。康云。汝见佛否。如见者。决生净土。其礼佛人数千。亦有竟不得见者。后嘱众人。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又云。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亡。然此念佛法门。有如是明验。现前便见佛出。其后作佛者。不言可知矣。何况彼佛。复有本愿云。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则后必作佛之说。决定无疑也。

一信永信

一信永信者。要行人信得极。净土决云。念头所系最急。如水必赴海。火必炎上。刃必伤。毒必杀。无空过者。此念佛。人信亦如是。一闻佛说。极乐在西。依正庄严。永离苦趣。幸有如此佛国。平时间。行住坐卧。自应念念不忘。预得习观纯熟。至临终念头。必向西去也。

誓愿决定

誓愿决定者。要行人愿得切。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怒时额必生疮。疮若未合。阎浮提无有。人与他可敌也。此念佛人。愿亦如是。一信往生。便可脱此轮回。心必立愿。愿若未满。阎浮提违顺境。阻汝不得也。

立行坚猛

立行坚猛者。要行人行得力。如清辩与无想外道论议。外道化为石。以证己见。清辩书于石上。外道以念力坚猛故。明日亦有答词。既有答词。其从顽石托质也。此念佛人行亦如是。彼珍池既可托质。愿力应以念念坚猛。后必从莲花化生也。

愿此法门递相度脱

六字洪名。真实不可思议。越于一切法门之上。何则。若禅胜。安有慈受深。南岳思。宋慈照。真歇了等。皆宗门砥柱。同指净土。一意西归。乃至天如复云。汝未悟使汝悟。往生万牛莫能挽矣。若教胜。何以梁道珍。唐怀感。宋宗坦。至灵峰等。亦皆大乘讲宗。奚为置教持名耶。夫世间人。决无自负舍胜取劣之理。然究竟念佛为正因。余行为助道。倘经教不弘。则佛法断绝。何得流通于未来。故法华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流布此法。广令增益。问佛嘱法华。未嘱净土。何以滥引。答宝王云。法华三昧即念佛三昧也。譬如大虫。又说老虎。本来无二。汝何疑乎。一尚不可得。不应言。嘱与未嘱。但明佛意。俱可说也。佛云。舍利弗。悟由顿悟。功由积累。若不积功。妄希顿悟。决无是处。所以悟后起修。则取舍应然也。然大约佛意不越乎此。一切善不可得。应须修善。一切恶不可得。应须断恶。故知菩萨依之。忍后三祇。终日断恶修善。邪说反此。彼云。一切善不可得。何以修善。一切恶不可得。何以断恶。所以宝王云。解目行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俱凭于解一行既尔。万行皆然。故知邪正不信。必落魔外。倘信邪正。大旨该焉。所望者。意在后来高明。而有志之士。应以出广长舌相。阐扬弥陀不思议之净土。传传劝化。使至未来。一切众生。先生彼国。然后分身。更相度脱。齐成正觉者。愿方满矣。所以初威音王时。常不轻菩萨。以弘通大乘故。后值燃灯佛授记。于此世界作佛。即我释迦如来也。于法华会上。乃自述成。谓我若宿世。不宣弘佛道。则不能疾得阿耨菩提。故又诫罗睺罗云。若欲速成佛果。必须为人说法。盖虽言专修念佛。亦必承师传也。弘法之功大矣哉。

附刻真妄心境图

此图是鄞江妙叶大师所作。余因兹彻证大事之缘。故附刻之。以报师之深恩。盖余之禅弊。极难透脱。皆因领悟不真。不得受用耳。故庵提遮女经云。若不见生性。虽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盖谓此也。(和)道光丙午秋剃染。丁未春受具。咸丰甲寅冬。永公老法师破本分。丙辰夏参国清莲公老和尚重关。然尔时于心虽安。究未得安。如是二十年来。至同治乙丑。宁波修舍利殿毕。于时季冬哉生明。忽承佛法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原是自家寻常日用耳。至此方知前非。本分重关。俱未得旨。并录右颂一则云。

二十年云水觅师工。今日方知真妄融。有所色空非自外。无边刹海是渠中。圣凡不隔东西泯。彼此分明感应通。十万亿西安养国。了如指掌近前同。

金装佛

金即事也。佛即理也。盖二乘乘。但修空三昧。无相无作解脱门。不见他方佛面。不植相好等行。尚无净佛国土。况往生乎。故知理无事则不严。犹之佛。而必须装于金。表严于事也。而人天乘。虽修种种有相等行。倘不回愿净土。则漏落三界。不离五趣。故知事无理。则不尊。犹之金。而必须装于佛。表回于理也。今修净业人不然。供堂洁净。而佛像端严。即理事双运。当证果之时。福智圆满。后必作佛。故佛弟子梵语迦叶。此云饮光。于昔日时。但以少许金铸佛。故遂感世世。身有金光出现。饮闭乎日月。以是名之。乃至后遇法华开显而顿悟佛乘。释迦以为授记。大庄严劫作佛。世界名光德。佛号光明如来。故造佛装金。不可思议者。以此。

花献佛

花即因也。佛即果也。大思惟经云。若不散花献佛。虽得往生。而依报不具。行人修净业时。更以四时香花。供献于佛。严饰道场。不止往生之依报愈严。究竟此之妙因。将来必克于妙果。故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昔日有一王子。名无所畏。以莲花奉献宝藏佛。佛言。汝以花印虚空。今与汝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花。佛号莲花尊如来。所以奉劝世人。应以种种妙花敬佛。惟愿同往莲花托体。回自向他齐证菩提矣。

灯供佛

灯即理也。佛即心也。盖佛本常住于世。皆由娑婆众生业重。而自己心灯不朗。以不曾见者。反言佛已灭度。乃理不明之故也。是以大觉如来。知此末世苦恼。故说净土法门。使吾求生往见彼佛。方知本来佛即自心耳。今以信佛所说。而念佛往生为正因。燃灯供佛为助缘。可名因缘具足。正助双运。其往生作佛必矣。阿那律尊者。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以箭挑佛灯。令光不灭。后遇释迦佛世。于法华会上授记。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阿那律是梵语。此云无灭。然则以灯光之故。其名即云无灭。至于作佛。又号普明。夫为盗挑灯。果报尚不可思议何况修净土者。又复至心燃灯。其果报为何如乎。

正助总申回向佛果

心源浩瀚。众生不达。所以滞空溺有。昏迷中道。长流生死。而不归者。故吾两土慈父。视之愍之。犹如赤子。忍之不已。劳开折摄二门。释尊指彼是不死之乡。理事交融。本来一致。然而不但彼此一致而已。细详之。凡道场严饰处。佛前供具。或奉一香。胜报无边。佛在世时。有长者名栴檀香。昔曾以香泥涂故塔。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诸毛孔出栴檀香。优钵华香从其口出。或供一幡。功德亦尔。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毗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或供一盖百缘经云。有一宝盖长者。过去曾持一摩尼宝珠。盖毗婆尸佛舍利塔头。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自然宝盖覆其顶上。乃至遇佛出家。皆成佛果。或供一草。一叶。一水。一果。一茶。一衣。一食。一幢。一幔种种等。亦复如是。无非性起功德。尽是圆因。皆可回愿佛道。庄严净土。华严经云。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吾人果能信此。然后专切持名愿往。虽隔许土之遥。临终到在刹那。何则。盖彼慈父门闾倚望。今已久矣。观此行者。进一退十。道业荒芜。而败之者众。成之者寡。故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当知此乃父子天性相关故尔。昔唐太宗为秦王时。在军中。使房玄龄。入奏事于高祖。高祖笑曰。玄龄为吾儿奏事。虽隔千里。犹如面谈。当知彼亦父子天性相关故尔。发是言矣。然彼使奏尚尔。况吾自称名乎。彼世间父子尚尔。况吾出世间父子乎。良繇如来佛眼遥见。佛耳遥闻。不止了远即近。尚且自他同体故能如是也。所以凡有系念者。道果随愿之所成。


上篇:莲修必读

下篇:净土全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净业痛策

净业痛策附刻序 净业痛策者。乃涔阳空灵大师。讳照莹...

【注音版】阿弥陀佛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忏愿仪 (沙门遵式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六情忏悔

大乘六情忏悔 释元晓撰 若依法界始游行者。于四威仪无...

【注音版】四祖道信方寸论

.post-content img {display: block;height: auto;ma...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方等三昧行法

方等三昧行法序 宋沙门遵式述 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

佛说四不可得经

佛说四不可得经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忏愿仪 (沙门遵式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上 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附北凉录...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新为失译人名附三秦录 如是我闻:...

佛说苦阴经

佛说苦阴经 失译人名今附后汉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注音版】佛说法常住经

佛说法常住经...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晋水沙门净源述 法非喻不显。喻非法...

罗汉托空钵

在过去久远前,有两兄弟。他们都是穷人。哥哥心想:生...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文

可悲呀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一...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

造恶与造善之间的不同反应

有一个人当小偷,过了不久。他看上去贼头贼眼、贼脚贼...

读诵《阿弥陀经》的功德

实际上这部经典却是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些有眼光的这...

佛教与人生

诸位!今天讲题是佛教与人生。先讲佛教,然后再讲人生...

种种的罪殃皆由造作此十恶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为比丘们开示...

不要去追求那些怪里怪气的事情

问: 我是一位初学佛者,有很多事情都还不懂。现在有很...

佛教的价值观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

坦诚地面对一切人,才不会心有挂碍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于对解脱的信念不够强...

想过好日子,千万别邪淫

邪淫的常见果报很多人都明白,此文揭示邪淫的隐形果报...

【推荐】别让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

太虚大师说我们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人生改善,后世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