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教起之十因

大安法师  2018/10/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教起之十因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从“教起所因”来看,具体到《佛说阿弥陀经》上,有十种义理的展开。

第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

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是出于他的大悲心,悯念末法的众生。“末法”就是佛灭度已经很久了(我们现在就是末法哦),一切圣贤都不过来。法弱魔强,五欲炽盛,众生烦恼重。

“为作津梁故”,佛宣说净土法门,是因为悲悯末法众生,为在苦海当中挣扎的灭顶众生作拯救的桥梁。

第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

佛为什么说无量法门?因为众生有无量的烦恼。无量法门是对治无量烦恼的,但这些都是方便。

那么“念佛求往生”一法是所有方便法里面的第一方便,又叫“胜异方便”!殊胜、特别的法门,方便又究竟。

第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

我们这些生死轮回的凡夫,很难生起出离之心,因为我们旷劫以来都在轮转。在这个火宅、茅坑里面待久了,以为就是正常现象,而且还把这个牢狱、茅坑认为是很好的地方,生起不了厌离之心。

也不知道有一个涅槃寂静、常乐我净、清净庄严、富丽辉煌的地方可以欣求,所以没有解脱的想法。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能够起到激扬生死凡夫,让他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之心。

比如说,《佛说阿弥陀经》首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一熏习我们才发现,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再对照一下我们现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再用佛菩萨的功德对照自己,这种厌离心就能出来了。他有比较啊!

我们之所以产生不了厌离心,就是没有比较啊!所以我们读大乘经典,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能给我们鲜明的对比啊,就能激扬、激活我们厌离娑婆的心,扬起我们欣求净土的心,这是第三个作用。

第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

净土法门是对九法界业力凡夫的拯救,所以也包括声闻、缘觉。他们破见思惑了,就有取证偏真涅槃这样的习性。如果取证偏真涅槃,堕无为坑、饮三昧酒,生不起庄严净土、利乐有情的菩提心的话,他就永远不能作佛,就是“焦芽败种”。

所以,要让二乘之人从化城中出来,要让他相信有他方净土,有佛的无量功德。这样他就能够回心转向,修净土法门。这是化导二乘的行人修净土,趣向成佛的目标。

第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这是在度菩萨,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要“亲近如来”。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有悲心,想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但是由于烦恼没有断,他也很难度众生。

就好像看到众生掉到水里面,他很想去救,但是不会游泳。由于大悲心很切,“扑通”一下,他也跳下去了,被溺水的人一抓,两个人同时淹死。所以呢,这就是没有福德智慧。

对这样的初发心菩萨,就要告诉他,你必须要先求生极乐净土,去见阿弥陀佛,悟证无生法忍,得种种神通,具有佛种种果地上的功德,这时候再来娑婆世界救众生,才有可能。

所以千万不要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愿,你是做不到的。你今生还不知道能否保住下辈子的人身,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难道这个大地土的份额里面没有你的一份吗?我们要赶紧求生净土,去亲近阿弥陀如来。

第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

净土法门能够“尽摄利钝诸根”。众生的根机各有不同:有上根利智,有愚钝根机。八万四千法门,有些教法很高妙,但是下根钝器就没办法契入修行;有些教法钝根可以去修行,但上根利智之人却不屑一顾,不对机。

唯有净土法门有一个很特别之处——能够摄九法界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只要信愿称名,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都能度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就像面对大海,很小的容器能够舀满,很大的容器,也能够舀满。

第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

我们现在就属于有很多障碍的修行人啊,因为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业风浩大,五欲六尘的境界诱惑很强,想要修行,那真是逆水行舟,进一退九啊!所以,有些修行人就会走火入魔,就会在种种的违缘前退转。

那么念佛行人得两土世尊的加持,得十方诸佛的护念,得名号光明的护佑,就能够超越一切魔障,在修行道路上一帆风顺。

第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

这是从下手修行的方法来看。“的”,是明白,明确之意。“的指”就是明确地指出。是说净土法门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就是以念佛心,能入到无生法忍的解脱境界。

“有念心”就是指念佛之心。那“无念”呢?真如体性是无念的,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让大家“离念”——离开念,回归到无念的真如体性。

我们念佛法门的修习,不需要无念,只是作念头上的转换。我们不念佛以前,都是念五欲六尘;现在信愿持名呢,就将念头系在这句名号上,以念头的转换,就能够契入无念的体性。

第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

因为我们业力凡夫都有生灭的心,就必然有往生的概念——从娑婆此土往生到极乐彼土,但从自性真如本体来看是无生的。为什么?往生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往生之后,能够见阿弥陀佛,闻大乘的圆顿法,这时候就能悟证无生法忍,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

如果有一个上根利智在本土修行,执持名号得到理一心不乱,他当下就能悟证无生法忍。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念佛一门是“径路修行”。“径路”,就是直捷、最短的路。在大乘所有修行成佛的法门当中,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

念佛法门里面又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又是径路里面的径路,这叫“径中之又径”,也就是捷径中的捷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供养地藏菩萨,所住的地方就能得这十种利益

这些未来和现在众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洁之地南...

如何帮助母亲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

问: 我母亲八十三岁了,精神不是很好,时而抑郁,时而...

临终关头念佛最要紧,切莫搬动哭泣误大事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

【推荐】供养地藏菩萨能获得十种利益

未来和现在的众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洁之地。南...

饬终须知

众生心性 与佛同俦 由迷背故 轮回不休 如来慈悲 ...

欢喜恭敬出家人,母狗投胎成为公主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在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居...

念佛经常出现瑞相,不一定很好

念佛法门是属于有相的。《观无量寿经》的出现,就是因...

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唯得大利

往生者顿然跟佛的境界相同。这个净土法门它很强调一念...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念佛含摄一切法,具足了一切功德

从这里来看,很多净业行人要注意了,我们自己做没做到...

修净土法门还可以诵楞严咒吗?

问:我受了五戒修持净土,现在早晨诵楞严咒。有的佛友...

菩萨到这世间就是让我们醒梦

菩萨在这个时候,由观照众生的苦来发菩提心。所以菩萨...

大安法师: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时

今生有幸,我们闻到了释迦的遗教,听闻到念佛法门,又...

【佛教词典】入王宫门戒犯缘

亦名:突入王宫戒犯缘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四缘...

【佛教词典】不与取增上果

【不与取增上果】 p0335 瑜伽六十卷五页云:若器世间,...

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众生心性,与佛无异。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华严...

莲宗与通途佛法不共之四种特质

释尊一代时教,五时说法,由悲智心随宜开演的无量法门...

修行会遇到的八种逆境

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 在此种情况下,...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念佛如同醒梦

【原文】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

圣严法师《让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自我成长固然重要,也是无止尽的,但自我成长是否就是...

母亲离世的警醒

我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家里三代人都有佛教徒,因此我...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

这个悭就是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

一生定要美丽一次

生长在非洲荒漠地带的依米花,默默无闻,少有人注意过...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这个缘相差别...

财物化为灰烬,商人竟能悠然睡觉

有位商人的家里失了火,不仅房子严重损坏,连财物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