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净界法师  2023/04/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这个“缘相差别”是属于意,这个意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执相貌。第七意识的我执,它的所缘境是依止阿赖耶识的见分而产生的我执,阿赖耶识的相貌它是一个果报相。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人,你这个俱生的我执,就以女人当做自我,从小到大,不管白天、不管做梦,你那个自我意识都是以女人来当做出发点的,这样一个自我的不断的熏习,叫做“我见熏习差别”。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假设没有这个“缘相差别”,第七意识我执行相就不能建立。我执有二种:一个是分别,一个是俱生。分别我执主要是第六意识,它的变化很大。第六意识的行相,比如说你没有学佛之前,你的我执可能很重;但学佛以后修空观,慢慢慢慢的把这个分别的我见调伏了。所以这个我见的变化是很大的,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缘当中,这个自我意识会不断的变化。但俱生的变化很难,就是说即使你修行得很好,你依止今生女人的一个自我主体,还是很难改变,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微细的俱生我见。所以这个俱生的我见,《唯识三十颂》讲出一句话,叫做“随所生所系”。

第七意识攀缘第八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意识在哪一道受生,第七意识就以哪一道为自我,就是第八识在哪一道受生,它就以哪一道的心识为自我。比如以文昌帝君来说,他曾经做了十七世的世大夫,他在做世大夫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是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以一个知书达理的自我来发动他的思想跟行为。但是不幸的是到第十八世的时候,因为他起了一个不好的邪愿,结果变成一只毒蛇。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以毒蛇的心识──瞋恨、暴躁的心识为自我,这种自我就很容易造业了。所以在菩萨道当中,如果你还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包括资粮位,也包括加行位的菩萨,在唯识学上的说法,你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尽量避免到三恶道去。

像有些禅师说:我来生要做一条牛,要做一个什么畜生。其实我们不应该发这个愿,这都是不对的!因为畜生道的自我,内心是暗钝的,它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它不是一个随顺于圣道的心识,不是的!如果你对求生净土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你来生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人,唯一的选择!天上不适合,三恶道更不适合,你一定要以人的心识、这个自我意识,才能够继续你菩提心的完成。

所以说第七意识的“缘相差别”,主要的是依止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到哪里、到了哪一道,它就以那一道为自我。这种自我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就比较难改变,因为它微细,它不受第六意识的分别而影响。这一个部分缘相差别的引生,主要的就是我见熏习,跟名言、业力的差别不大,因为它是发生在第七意识。我们每一个人当中,的确有很多自我的缘相差别,这个跟我们的果报有关系。你不要说是畜生道跟人道,同样是人道也有差别。你要是生长在富贵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贫穷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一个比较中庸家庭的自我,都有差别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面对业力如何把握当下的自己

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

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

不乐于五蕴则解脱

昔日,佛在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四十位比丘住...

弘法人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问: 师父慈悲,弟子有一想法请开示,我认为弘法人不要...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吾」和「身」完全不一样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文昌帝君阴骘文) 这个吾和身是...

前六识的明了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三界本无一法,皆是真心起妄

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

佛法是心法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不过是灵魂随业流转而不断生生...

「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和众生

其实它这个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这一句话,就是本此...

【佛教词典】身业

【身业】 身、语、意三业之一。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

【佛教词典】断善根

梵语 ku?ala-mūla-samuccheda。略作断善。依上品(高...

倚老卖老的人容易栽跟头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学佛之简明标准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

如何为临终者和刚去世者开示和助念

1、病重者念佛,只可一心求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求病好。...

发愿忏悔回向,这三步每天都得做

为什么我们要经过学呢?不学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人...

素食帮你击退病魔

各界世界著名人物,从哲学家柏拉图和尼采,政治领袖本...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与「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是否冲突

问: 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印祖在《复倪慧表居士书》说...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记得数年前,到马来西亚某地弘法,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奶奶病重念佛痊愈的经历

从我记事开始,奶奶就信佛。记得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

居士怎样如法修行

一天我和一位居士的父亲闲聊。当谈到居士时,这位父亲...

【推荐】花钱还需要有智慧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

恶口的过患

一天,佛陀为大众开示摩耶夫人的宿世因缘。佛陀说:无...

有些人念《地藏经》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你说业能转不能转?一念善心起,百万障门都消失;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