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识」

大安法师  2019/03/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识」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

“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

三乘佛法讲“智”,声闻、缘觉是得“一切智”,证得诸法空性的智;菩萨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众生的“见思惑”像恒河沙、像灰尘那么多(用尘、沙来形容,是说明量很大,但并不是说有一个实体的东西)。

菩萨破“尘沙惑”就是菩萨觉诸有情,破一切众生的“见思惑”。它是从俗谛的层面来开显分别智的,这叫“道种智”。

佛是断尽一切无明啊,就得“一切种智”。

“依智”就是依这三乘的智慧。

不依识

“不依识”,“识”就是我们分别、攀缘的六识。它有个特点就是对待,能所对待、主客体对待,妄念纷飞。建立在妄念对待当中的,都不是正确的,都不能依靠。

佛教常常讲万法唯识,境由心生。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都是我们心里显现出来的,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了解了这个智慧,你再观察我们的待人接物。冤家对头就很恨他,不想见他,甚至想怎么怎么样……那你说这个冤家对头从哪来的?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

跟你很有缘分的人,你很喜欢见他,很爱他,很亲近他,他也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全体的境界都跟你的念头、你的心有关系。

既然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那全体是你自己嘛!既然全体就是你自己,还有那么强的爱憎心干嘛呢?有那么强的取舍心干嘛呢?

你反而要思惟,既然都是我的心变现出来的,是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我对所恨的人更要宽容,更要对他欢喜。要怨亲平等,而且把冤家对头放在前面,你对他要更好一点,来转化他。

如果依这个“识”一分别,那我们对所恨的人就越想越恨,越恨就越要跟他对着干,越要让他难受。这就是随着凡夫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去做,都在造业,造轮回的业。

空性

这个“智”,是般若的智慧、诸法的空性。

我们天天念《心经》,但不一定懂《心经》啊!《心经》虽然很短,却很深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空性当中,你首先要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你可以理解为一个菩萨的名称——观世音菩萨。但实际上这个名称是要让我们观照的,我们要观自在。

自在在哪里?自在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法界心啊!当我们向内观这个法界心的时候,我们就是菩萨了,就是有情众生的觉悟者。因为你在观那个超越对待法的绝待的清净心、佛性。

这种人就不一样了。我们一天到晚都是往外分别的,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不好……你根本就不自在了,一天到晚都在爱憎分明当中讨日子过啊!要观自在。

在自在的心性当中是没有圣凡、人我、邪正、是非的分别的,你的心不就清净了吗?

度一切苦厄

真正能达到观自在的水平,那都是破无明的菩萨(法身大士)啊!因为我们每天都不自在,每天很痛苦,所以我们要训练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那种甚深、细微的般若波罗蜜多,能够引领我们到彼岸的智慧,具体要落实在“观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缘起法,无有自性,了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十八空,你想想这是何等的境界?

我们就是执著五蕴的实有才在轮转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啊!如果五蕴全空了,那就证到圆通常自性了——“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我们就契入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心性。

在这种境界当中还有什么“苦”,还有什么“厄”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度的,不只是世间这些贫贱富贵、种种的不如意,更有终极关怀的生死之苦啊!

三界的分段生死和出世间的变易生死,你就全都超脱出来了,你就回到了自性光明的境界——佛的智慧。要依这个智慧来修行,来安立我们这颗狂躁不安的妄心,不要再在心意识里面打转了啊!

转识成智

我们无始劫以来离不开心意识。心意识有三个层面:“心”,集起为心,第八识;“意”,恒审思量,第七识;“识”,分别,第六识。

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就是第六识,“执著”就是第七识,修行就是要转第六识和第七识,不要有那么强的分别。

为什么今年要写“憨”字?就是要打破你的分别心:执著第七识即执著第八识阿赖耶的见分为“我”,执著前面六识为“我所用”。心意识在“我”和“我所”当中非常执著,没有一刻的休息。

就是第六识、第七识把我们的心性遮盖住了。所以唯识学讲,你要修行,要转第六识、第七识,要在因地上转。

你因地转过来了,把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了,前五识就自然地转为“成所作智”,第八识就自然地转为“大圆镜智”。这就是转八识为四智。

念佛转识成智

不能在意这个“识”,因为依“识”就是轮回不休的,永远没有尽头的。无有穷尽的东西,一定要阻断。

为什么要念佛号?

念佛就如香象过河,截断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怎样做一个佛教徒》

第一篇 皈依三宝 壹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

【推荐】星云大师《改变命运的方法》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金明法师:学佛的好处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

慧律法师《佛教的解脱思想》

各位尊敬的大和尚、大法师、比丘、比丘尼各位慈悲的护...

用功的入门方法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

星云大师《善因善缘》

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果不是知识,是...

居士讲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吗

问: 末法时期白衣上坐,讲僧团过失,谤僧。王翠明女居...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何生起

问: 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何生起?因为什么而生起? 大...

神通为何不能保人平安

有一信众问我:听说佛陀的弟子大目犍连是被外道杀害的...

念佛能得到命中没有的福报

现在年轻人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

问: 学佛是为了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吗? 大安法师答:...

【佛教词典】毗摩

(地名)Vimalā,江名。译无垢。翻梵语九曰:毗摩,应...

【佛教词典】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

【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 p0018   俱舍论十七卷十三...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其实整个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处,...

一位海鲜餐厅老板的果报

我有一位莲友的爸爸,开餐厅,这位莲友跟我共修十几年...

圣严法师《无常》

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教诲,可用来调整、调适自己的心。需...

出家有十八法,难行能行

【原文】 《净住子》 说出家有十八法,难行能行: 父母...

人有四种未来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

弥勒菩萨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个禅七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在禅七结束之际,老天爷连...

圣严法师:在忙中起了烦恼时的禅修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

学佛的人先从控制情绪开始

常言道好言一声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这个说好话说...

还我们本来面目

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说起来...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问: 如果一个师父能转世的话那么这个师父转世后小的时...

为什么人的福报享用有这么多的差别相

人的福报享用有两种情况,一个叫有果无用,一个叫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