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大安法师  2021/09/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贤,都有慈悲心,都深得佛心,代佛弘化,做如来使,也欲令所有的众生都来修行净土法门。所以,特别以智慧选择《阿弥陀经》列为丛林的日课内容。我们晚课都要念《阿弥陀经》,不仅是净土的道场念《阿弥陀经》,就是一切宗门教下的所有的寺院都要念《阿弥陀经》,可见它就是万善导归的一个总持法门了。

净土有三经,为什么只把《阿弥陀经》列为日课?是由于《阿弥陀经》的文句简略,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如果念得快,十分钟左右就能念完。文句简略,但是义理却丰富,“言约而义丰”,这是符合古代中国人的阅读文化心理的。古人的用字非常简洁,但它的义理的空间非常丰富。

这一点,我们现在由于没有文言文的训练,已经是丧失得太多了。看现代人写得啰啰嗦嗦、拖泥带水,说了一大篇,还不知道他说什么。我们的文字一定要训练简洁,不能啰啰嗦嗦、重重复复,让人家都看不下去。所以,拿文章过来,你得要再三地去修改的,拿给别人看,不是随便拿出来的。有时候各个部门会写些东西到我这来,我真的是要改很多,改得我都有点头痛了。简洁一点,开门见山,“辞达而已矣”。所以一个好的文字要语言简约,但是义理丰富。

《阿弥陀经》就有这个特点——言约而义丰,而且在修行方法上,又非常的简单、简易。这也是法门高妙的一个特点,不能搞得太复杂。现在有人很颠倒,认为复杂的东西才是高级的,他一定要搞很多次第,搞很多加行,搞很多名堂,搞很多花样,他觉得这个好;说很简单的东西,他觉得这很低级,很不怎么地。其实,能做到简易,是他最高的智慧的结晶,最慈悲的一种呈现。

所以,净土法门是行法简易,但是效果又非常的快速,又非常的圆满。那弘扬佛法的这些菩萨大士,他才有眼光认识真东西。认识真有价值的东西,这需要有眼光的。所以,“宏法大士”就对《阿弥陀经》很重视,或者注解,或者制疏,或者称扬赞叹,或者不断地来讲这部经。所以,“自古及今”这些注疏赞叹的,那是不胜枚举了。

在《阿弥陀经》的注疏里面,这里就列出了三种。在多不胜数的注疏里面,“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是在所有的注解当中分量最多的,可以说,他引述之广博,都可以称为净土宗的小百科全书了。它广大,注解的框架也是以华严十玄门来展开的。并且它广大而又精微,精微就是有销归自性的诠释。“广大精微”,实际上这个判断首先来自于蕅益大师,他在《弥陀要解》就谈到莲池大师《疏钞》的广大精微的特点。

第二种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印光大师对这个《要解》在很多的文钞里面大加赞叹,是“直捷要妙者”,前面还加了一个形容词“极”,推到极处的直捷,而将《阿弥陀经》的心要、法要、奇妙之处和盘托出的,是没有超过蕅益大师《要解》的。印光大师甚至说,就是古佛再来对《阿弥陀经》做个注解,都不能超过这个《要解》。那是万古不刊之定论。

第三种是谈幽溪传灯法师,就是《圆中钞》。蕅益大师在《要解》的序里面,对这《圆中钞》,他评价是“高深洪博”,义理非常高远、深邃、洪大、渊博。为什么?他是用天台的教理去诠释的。

所以在《要解》当中,“幽溪师伯”,蕅益大师称幽溪传灯大师为师伯。那是什么辈分呢?幽溪传灯法师的师父是百松真觉;百松真觉把法传给传灯,这是第二世;第三世就应该是“正”字辈。它的传法系是“真传正受”——百松真觉是一世;第二世“传”,传字辈,传灯;第三字辈是“正”,正字辈。原来蕅益大师叫蕅益正旭,第三世。站在他第三世,他对第二世的传灯法师就称为师伯。

所以对这两个注疏,蕅益大师都是赞叹的。莲池大师《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的《圆中钞》高深洪博,“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这两部注疏都是值得赞叹,都很好。但既然很好,蕅益大师为什么还要作《要解》呢?他就谈道,“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再述《要解》”。这两部注疏如日月中天,很不错,但是由于这两部注疏文句都很多,义理展开得也很繁复,诠释微言大义,边涯莫测,没有相当的宗门教下的义理基础,都看不懂。

所以,就使得初机开始修学净土法门的,或者水平比较浅陋的,读这两本,不一定能读得进去,不一定能理解。不能理解,深信切愿就很难建立。蕅益大师有鉴于此,就再述这个《要解》。再述《要解》,说“不敢与二翁竞异”,也“不必与二翁强同”。这就像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都是看到了庐山的真正的境界。所以,他这《要解》就是针对初机浅识,帮他建立信愿来作的。这是谈到蕅益大师著《要解》的一个初衷。

印光大师对幽溪传灯法师作《圆中钞》是怎么评价的呢?他的高深洪博确实有他的天台教义的理论背景,“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台宗”就天台宗。“谛观不二”,这个“谛”就是一境三谛。能观为三观,就是空、假、中,天台从圆教立场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所观的就是一境三谛,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

为什么是不二?不管是能观和所观,那都是全性起修的。比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以现前一念,以一心之三观来观照极乐世界一境之三谛;或者说,以吾三观之一心观照彼三谛之一境。所以这就是不二,就是法尔自然,谛观不二就是天台的法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劝持《阿弥陀经》

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

惟贤长老《儒释道三教文化各有特点》

我今天来到这里(三学书坊),很高兴,为什么?这里有...

佛为什么要说《阿弥陀经》

佛当时为什么要说《佛说阿弥陀经》?我们从八个意义上...

【推荐】人的十二种特点

作为人的特点,安士居士在这里,概述了十二种特点: 首...

法灭之际特留此经,独留一百年

正入斗争者,前五百年,解脱坚固。渐次五百,禅定、多...

【佛学漫画】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第一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不要去找善知识的毛病

我们末法众生由于烦恼重,烦恼重的根本就是我执,我执...

人生的总预测

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它的吉凶祸福都是在做梦:...

净土不摄非人

非人不是指鬼神咯,是指这个非人行没有人的道德行为!...

撇不干净,临命终时就是障碍

如果你在生死在你还在这个世间生存的时间,就能够在意...

【佛教词典】色无色界不能入正性离生

【色无色界不能入正性离生】 p0574   大毗婆沙论七卷...

【佛教词典】衣说净法

亦名:长衣说净法、衣说净法、说净法 子题:请净施主法...

嗔恨心的危害

许多人在遭遇不如意的对境时,例如别人做了自己不喜欢...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每年农历七月间,中国佛教界,盛行超度救济的法会。一...

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云何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问: 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

换取一时的荣华富贵,你认为值得吗

歌坛常青树蔡琴在查出自己患有肿瘤后,列出家中所有的...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

为什么有些人持戒持得很辛苦

持戒要老实相信,不能要信又好像不信 (一)老实人持戒,...

原来一切都在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参访一个善知识。他到了那个地方就...

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

第一段讲 静中修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

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

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不同

净土法门跟通途佛法不一样。首先通途佛法讲信,净土法...

开智慧的妙法--梦参长老的亲身经历

你要是能够天天诵持〈普贤行愿品〉,能开智慧!能消业...

把「失去」当成习惯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