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习净土法门的方法论是什么

大安法师  2025/05/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习净土法门的方法论是什么

问:修习净土法门的方法论是什么?

大安法师答:方法论就是信愿行信愿持名。首先要相信,这相信会有事相上的信,有理上的信。那展开也是非常深广,在大乘佛法当中撔艛可以称为信藏的信是一个大宝藏。把这个信心的宝藏完全开启出来,可能到成佛的境界才能说,信藏的全部地展现。

所以,一切的宗教,特别是净土法门,信心是摆在第一的,没有信心就没办法进入的。那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每一个科目展开都是一篇大文章。然后由这个信心,信根、信力,信藏、信慧,信还是属于般若智慧的范围。在《华严经》当中十信位是用文殊师利菩萨来表达的,文殊师利表根本智的,是落实在十信位的。

由这个信产生“愿”。这个愿就不是一般的愿,不是我们考大学填个志愿了。实际上填志愿也很重要,但这个愿属于生命本体上的解脱的愿。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就构成了愿的内涵。这八个字不要小看这不是容易出得来的。比如比如“厌离娑婆”可恶、不快乐、不安稳,有一种厌的心理才会想离开它。所以“厌离”两个字,在那种情绪和行为上是非常贴切的。

那厌什么?厌娑婆世界的一切,离开娑婆世界的一切。试问,容易吗?无量劫以来我们在娑婆世界不断地轮回,不断地打滚,你说,想厌就能厌得了的吗?想离就能够下定决心能离开吗?

我们从《法华经》来看,三界火宅,三界已经燃起大火,但是火宅里面的人是不想出来的,他在火宅里面活得很滋润,他意识不到苦,意识不到危险比如厌离娑婆,大的概念你可能很难把握,厌离娑婆从哪厌?厌离自己的身体开始,这是我们最能认知的。但是我们多少人对这个身体爱得不得了,贪恋、执著、打扮、滋养,你能认识到这个身体的污秽吗?无常吗?苦难吗?

人之大患就在于有这个身,你这个身都产生不了厌离心,怎么能厌离其他的呢?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是产生不了这个厌离心的。

所以维摩诘居士为什么要示疾示现生病?示现生病,现在就装作生病的样子,这样就诱引那些国王、大臣、婆罗门那些人来探疾,来探望他。他用这个探疾的机缘来说自己身体的无常、污秽、不净、如泡、如沫,终究要无常,如枯井,他说这些。

说这些,实际上维摩诘居士,这是一个大乘大菩萨,甚至古佛再来,他就是深知众生很难对这个身体产生厌离,通过他的说法,让一切来探病的人产生厌离厌离什么?厌离污秽的业报身,是生起他一种如来身的向往。

因为我们业报身的当下有清净庄严的如来身,但我们忘记了这个,这是法身。于是,厌离业报身,去欣慕如来身。怎么才能获得这种华丽的转换呢?就要发阿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品经文很有意思。

所以我们说,净土法门的这个愿其实是不容易的。厌离娑婆,娑婆世界虽然很苦,但是待久了,麻木了,甚至以苦为乐,很难产生厌离。极乐世界,虽然佛说得很富丽辉煌,穷微极妙,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很生疏,很生疏的东西,怎么在内心生起由衷的神往、欣慕呢?而且把一切放下来做这个事情呢?这在业力凡夫分上都是不容易的。

信愿两个字就很难建立,那念佛就是枯燥无味。不念佛,搓麻将还浑身是劲,一念佛就要打瞌睡,都是这样,所以不容易。

所以净土法门的方法论“信愿行”,每一个科目都是要我们全身命地去注入才有可能得点消息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生不起信心该怎么办

问: 以前也知道念佛,但却不知道这句名号的来龙去脉...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

【推荐】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

专修、助修与杂修

问: 末学就是根据某居士讲课中说的和写的一本《化解看...

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何就能得不退

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就得不退?这个不退的点在哪...

让反思成为成功的加速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不是所...

在娑婆打滚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难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

疑根未拔,这是往生的障碍

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说,哎呀,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知天命就是知因果

富贵、贫贱,这种因果是跟你的善恶业力直接关联的,这...

往生品位深浅之判别

问: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是以凡夫发心大小分判,而...

见佛得忍,再来三界度众生

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

正门西方极乐,门余八万四千

大家要知道,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

【佛教词典】不活畏

又作不活恐怖。五怖畏之一。初修行之人虽行布施,犹存...

【佛教词典】依一种姓舍

【依一种姓舍】 p0770   显扬五卷十二页云:依一种姓...

服务大众,神人共钦

有一个成都的知府,叫张乖崖的,他有一次在梦中经历一...

观心的下手功夫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

圣严法师《地观》

在平常的意识形态中,每个人都幻想着以为自己是很巨大...

一口十方饭,七世宰相福,一点都不吹牛

我给大家读一段,虚云长老说的话,跟大家共勉。说今生...

怎样做一个正信的佛教徒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

念佛是修行的捷径法门

净土法门由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中所流出,尽摄...

怎样才能留住你的护法神

依《阿含经》表示,每个人一出生时,就有鬼神随侍左右...

要真为生死,而发菩提心念佛

念佛道理讲起来很多,现在说一总纲乃:真为生死,发菩...

闲谈中的杂秽语业不可不慎

杂秽语是语业当中最后的一项。虚诳语、粗诳语、离间语...

四十八大愿——(第24愿)供具自皆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

修行要去掉这二十种错误观念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

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