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济群法师  2014/06/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面,我们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财富作为生存保障。那么,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佛教讲三世因果,因而对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趣向: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而满业则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未来人生规划美好的蓝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命运就是由自身行为所决定,也就不会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会带着侥幸心理去为非作歹。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如市场的需求、致富的机遇等等。

2、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并 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因。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鸣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 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来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们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哪怕天上会掉下陷饼来,还需要我们伸手去捡,否则也是枉然。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今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谋生的技能,即使拥有福报,也像堆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开花,更遑论结果?如果我们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的手艺,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以一技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

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所谓文字、算术、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 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等藏, 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 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的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 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诈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买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的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帐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损公肥私。

七、籍势苟得:利用职权替人办事,从中捞取钱财。

八、经营非法:包括漫天要价、短斤少两等不正当经营手段。

九、诈骗投机:包括造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经营方式。

十、赌-博淫业:开设赌场或色-情行业以牟取暴利。

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对为黄金所害的父子一样,到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已悔之晚矣。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财富。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忽怠;

三者当储积,以拟以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的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财富与幸福

在英国某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

【推荐】赚钱与修行--对生意者的忠告

很多居士会认为:我没有时间修行。因为我要去挣钱,等...

这四种行业的罪业无量无边

【善男子。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

圣严法师《办公室哲学》

通常,一个办公室里总是有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工作,每...

出门六要

每个人每天几乎都要出门。出门就要融入到大众里,所以...

【推荐】如何对治贪财与贪色

无贪的境界,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清净心,内心没有贪烦恼...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道德首要做人基,学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历练,心...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关于《六祖坛经》的真伪之辩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

生命就在这样的重复中不断轮回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贪著。有的人偏向财富,有的...

济群法师《正信与迷信》

引言: 新年伊始,名为西园茶事的一间茶室,在苏州西...

济群法师:什么年龄段学佛好

问: 哪个年龄段学佛好? 济群法师答: 学习佛法,对...

【佛教词典】菩萨住于实相得不破戒

行事钞·沙弥别行篇:“智论,问云:‘菩萨住于实相,...

【佛教词典】竺佛念

东晋僧。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岁出家,志业坚精,于...

阿阇世王杀父篡位

佛在世时,领导弟子修行,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达多,他...

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针

做人的八字方针:信心、因果、良心、道德 今天讲的题目...

在家居士可以批评出家人的过失吗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来,根...

这辈子要修一次忏法

我们看智者大师。天台宗要修止观之前,一定有一个道前...

夫妻感情和美是怎么修来的

言色相和,无相违戾。这是佛教导我们,夫妇之间精神生...

锡杖功用与功德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净行品》偈颂第六部分乞食道...

比丘与田主人

从前有位比丘,每天都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往...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经文: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会离你而去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会渐渐离你而去。你能看见全身...

文殊菩萨的事迹与思想

(一)文殊的事迹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

21句话帮你去掉忧愁和焦虑

人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拥有时才会加...

大安法师:哪些同修会生到边地疑城

问: 《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边地疑城,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