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积极与消极

济群法师  2011/05/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1、积极与消极的表现

积极与消极是我们应对某件事的态度。当我们对其发生兴趣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时,就乐于主动参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反之,则会有意识地回避、抵抗,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尽管孩子的天性都是贪玩的,但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却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孩子觉得读书无用,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对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因此以消极的态度应付了事。而那些从小好学的孩子,因为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就会努力对待。

我们在工作和处世中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同样的事情,落实到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各不相同。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为了恢复“周礼”,为了推行“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主张,几乎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在他游历期间遇到很多挫折,包括隐士们的冷嘲热讽,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立场,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实施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在理想无法实现时,亦不轻言放弃,转而在学生中推行自己的主张,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观念,由读书进而仕途,进而治国平天下。

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相反,历史上还有许多消极避世的隐士,他们无法接受现实社会的污浊,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淡泊无为的生活。《庄子》记载:尧有意将天下让与许由,许由闻听,不仅没有感到欣喜,反而跑到河边将耳朵反复清洗,觉得尧的话玷污了他。

这样的机遇对孔子而言,或许是梦寐以求的,天下唾手可得,正可用来大展鸿图。但人各有志,许由所向往的是逍遥自在的人生,世间功名于他不但毫无意义,且避之尤恐不及。

除了观念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之外,消极与积极的产生,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有的人从小失去家庭温暖,长大后工作不顺利、婚姻不幸福,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使他们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生存的希望。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眼里,世上的一切都暗淡无光,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气。长此以往,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免趋向消极。

而在顺境中成长的人,很少经历挫折,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有意义,他们所表现出的努力进取就来自于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不同人生态度重要的因素之一,古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说,正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若身逢乱世不妨遗世独立,心游江海;若天下安乐才可出来辅助明君,安邦定国。

由此可见,消极与积极既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也和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消极与积极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参照的角度不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伯夷和叔齐是历史上两位深受推崇的隐土。当时,周文王想请他们出山讨论伐纣王,可在他们眼中,这却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乱之举。他们为了遵循儒家的道德观念,拒不出山,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从入世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消极的。但换个角度来看,他们为了忠孝仁义而独善其身,其行为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再如出家人的修行生活,以世俗的标准衡量,无疑是消极的。但以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而言,出家不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命,更是为了住持正法、荷担如来家业的崇高使命。他们为寻求真理而放弃世间享乐,其选择无疑是积极而自觉的。

所以说,消极和积极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当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角度,只有从多方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有失偏颇。

通常,在我们的人生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人生始终都处于选择之中,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在占有的同时也在放弃。

无论我们选择学校、工作还是家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高校有几百所,而我们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一所,就是在这一所中,能选择的也不过是其中一个专业。生有涯而学无涯,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想要。类似的选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时时都要面对。而取舍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作出抉择后,对我们所选择的,要积极努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上面,而对其它与之无关又足以形成干扰的事情,则消极对待。古人有玩物丧志之说,玩物何以会丧志呢?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本应消极对待、浅尝即止的事情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以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积极而不紧张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应该就是乐观、开朗、进取...

念佛修行会使人消极吗

现在很多人对净土法门并不是太了解,看到净业行人,念...

圣严法师:日新又新

曾有人问我说:「习禅已经十多年,总觉得没有什么进步...

工作要赶,而不要急

积极这两个字,我们通常都会把它和乐观、开朗、进取连...

想让佛菩萨加持,自己也要积极努力

大磬一响,苦空无常,思惟人生,积极向上。 大家来参加...

时常惦记着死亡是否太消极了

问: 师父,有的人会觉得,时常惦记着死亡太不吉利或...

「随缘不攀缘」和「积极争取」的区别

问: 我们在社会工作学习中,应该如何区分随缘不攀缘...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问: 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

逆境现前是否也要违心接受

问: 逆境现前,比如下岗,是否也要违心接受? 济群法...

业力能否忏悔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

【佛教词典】二部五部

佛教最初分裂之根本二部,即上座、大众二部。佛灭百年...

【佛教词典】大淫戒释名

亦名:淫戒释名 子题:不净行戒、非梵行、淫戒、戒淫、...

法清法师:佛教为什么要叫人修忍辱

问: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可佛家却叫人修忍辱,为...

以身济子的母鹄

佛言: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位菩萨,身为鹄鸟,生有三只...

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

问: 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 答: 天又分色界...

克服害怕的5个步骤

一、认识害怕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害怕自己的公司会破...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

难信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

恶行可以掩盖一时,却不可能掩盖一世

离开青青草原的灰太狼一身的轻松,我一定不会回来的!...

知足不是没有追求

01、知足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追求之后要知足,而是在追...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原文】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

圣严法师: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有位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

世间的四种缺陷

佛教称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意译是堪忍、能忍,指众生...

生存没有绝境,只看你肯不肯

大海边,一家渔民陷入了绝境之中。严冬来了,海风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