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掌握八个修行核心

济群法师  2011/08/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经论众多,若无善知识引导,仅靠个人摸索,很难深入堂奥,把握要领。这样的信仰,往往会停留在入门状态,甚至转向迷信,转向邪信。

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几十年,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效果。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为什么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为什么这声佛号不能对治妄想?为什么往生极乐妄想的愿望仍是模糊不清,若有若无?

原因就在于,我们未能掌握修行核心。佛教有诸多宗派,仅汉传就有天台、华严等八宗,其中又以净宗流传最为广泛。尤其在家居士中,多半都以念佛为常课。但很多人对净宗的了解只是一句佛号,再多一点,也不过是被尊为净土三经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而这种了解也仅限于诵一诵,对经义并无多少认识。虽然会诵得很流利,诵得自我感觉良好,却不能将经教蕴含的修行原理得心应手地用起来。事实上,每部经都是佛陀为众生宣说的修行原理,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深意,诵经就会有口无心,流于形式。哪怕诵得再多,也难有真实力用。

一、 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阿弥陀佛报销。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兑现,就要产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念佛不灵,诵经无用。以这样的心态来念,效果可想而知。

诵经念佛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如果对念诵内容缺乏认识,又无正确发心,这声佛号就不会念得相应,更无法在内心形成正念。如果正念缺失或不够强大,一旦妄念现起,我们依然会束手无策,为其所转。

修行所要解决的,正是心念问题。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想着家庭,想着孩子,想着事业,想着人际关系,终日在其中忙来忙去。这些念头就像高处冲下的瀑布,湍急迅猛,来势汹汹。在这妄念的瀑流中,我们除了身不由己地随之漂浮,还有可能把握方向么?

我们每天做些什么,不仅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关键还在于我们执著什么,在乎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这种执著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心。有些人会执著于事业,有些人会执著于地位,有些人会执著于儿女,所有这些执著,都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养成的。我们每天想着事业,事业在内心的股份就会不断增强;我们每天想着儿女,儿女在内心的砝码就会随之加重。当这种股份和砝码占有绝对优势时,就会成为生命主宰。就像那个掌控最多股份的股东,凭借强大的实力,就能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二、学佛所要做的,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标相应的正念。这个目标就是解脱,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样如此。

念佛,目的不是在于发出这几个音节,而是在内心培养依阿弥陀佛建立的强大正念。如果这种正念不曾确定或缺乏力量,哪怕念佛百年,也是毫无结果的。事实上,很多人的念佛,都处于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中。原因在哪里?

虽然我们每天以一些时间念佛,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妄想中沉沦,在烦恼中打滚。用这么几小时或更少时间建立的正念,如何能与这些不断运行的妄想抗衡?因为妄念是无始以来形成的,代表生命的无尽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来自今生,也来自久远劫来的过去。

在我们内心的阵营中,正念和妄念就是交战的双方。但从现状来看,双方力量却极其悬殊。如果说妄念像力士,正念就是襁褓中的婴儿;如果说妄念像正规军,正念就像刚刚成立的儿童团。这样的对垒,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希望正念在这场抗衡中取胜,就必须不断赋予其能量,不断扩张其势力,使婴儿成长为拳王,使儿童团成长为无敌之师。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正念对生命的意义,认识到妄念给生命带来的过患。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修行关键,那就是培养正念,消除妄念。

三、什么是正念?首先要深刻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

但这种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忽略而消失,事实上,它会囤积在生命中,就像滞留体内的毒素。当它总的爆发时,往往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结果就会将我们一把推入绝望之境。了知痛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警觉,及时对治,而不是积累到病入膏肓时被它彻底打到。现在人热衷于给身体排毒,其实,我们的心灵更需要及时排毒。因为这种毒素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层。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有苦有乐,但所有快乐都是伴随着痛苦。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快乐,无非是由某种渴求得到满足而产生。而渴求本身,却是因为痛苦而起。饥饿时,我们会对饮食产生渴求;寒冷时,我们会对温暖产生渴求。当渴求被满足时,会带来暂时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有前提的,饥饿时,饱餐才能带来快乐,一旦吃饱还被强迫进食,快乐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可见,这种快乐并不具有本质性,否则就该越吃越快乐,越吃越想吃才是。

这种暂时的满足,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痛苦之因。我们这个有漏的色身,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如果说生理需求还是有限的,那么心理需求却可以是无限的。有了钱还需要更有钱,有了名还需要更有名,有了地位还需要更有地位,这种不断加码的需求,驱使着我们疲于奔命,永无宁日。如是,痛苦也就没有尽头了。

四、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我们现有的这期色身,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家庭多么美满,最终都要两手空空地撒手归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时间却是不定的。佛经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无论再强健的人,再高贵的人,只要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在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几万人的生命,几十乃至几百年建设的城市,顷刻毁于一旦。所以,生命是无常的,朝不保夕的,不管我们对世间有多少牵挂,多少留恋,一息不存,所有这些就和我们阴阳两隔,了无干系。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事业、金钱,乃至儿女、家庭,哪一样可以帮得上忙?再多的钱不能交易,再亲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导的念死法门,就是为了令众生减少执著。当这种执著被逐渐清除,妄念就会失去继续生长的土壤。无论多大的树,都是离不开泥土,离不开根系的。我们想让这棵树从此消失,仅仅砍去枝干树叶还不彻底,必须连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妄念的土壤,就是我们对世间的执著。在我们的感觉中,世间是常的,人生是乐的,于是就会执著不舍。但佛陀以智慧彻见的世间真相,却是无常而痛苦的。倘能具备这一认识,妄念就失去了生长土壤,更无法产生作用。反之,如果我们放不下这种执著,就不可能平息妄念,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执著就是在给妄念浇水,给妄想培土,使妄想迅速生长。

所以说,想要消除妄念,惟有真正认识到轮回之苦。这种思考,不是轻描淡写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轮回是苦,人命无常。在反复不断的提醒中强化心行,直到这一认识成为我们确定无疑的观念。

这种对无常和苦的思维,是修习任何法门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种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杂草,庄稼才会有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样,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中才能生长。对世间的执著淡了,内心清净了,佛号才不会被种种妄念所干扰,被它们侵占生长空间。这样的念佛,才会具有力量。

五、除此而外,我们还需要对三宝生起信心,生起依赖之心。目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倾向。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信仰的重心认识不足,对信仰的原因认识不足。不少人虽然皈依了,但并不清楚皈依的真正内涵,不清楚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是因为意识到生命无常,意识到轮回险恶,这就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信仰不仅是解决现世问题,还要解决未来的归宿问题。

那么,为什么三宝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世间的人,往往将家庭、事业、财富作为依赖,但这些依赖是会变化的,是不可靠的,还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烦恼。因为这些依赖是建立在沙滩上,倚靠得越紧,就会摔得越重,伤得越狠。当我们透彻世间本质,意识到这些依赖的脆弱和虚幻,所以才选择三宝作为归宿。

三宝,是佛、法、僧的全体。皈依佛,就是以佛陀为榜样,为成就目标。很多人对成佛认识不足,以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梦幻。事实上,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变成大殿中金光灿灿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我们所以是凡夫,是因为内心充满烦恼,充满贪嗔痴,所以被尘劳缠缚,不得自在。佛菩萨所以是佛菩萨,也是因为慈悲、智慧的生命内涵所决定。因为智慧,故能断除烦恼;因为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们向往佛菩萨的境界和品质,因而发心皈依。所以说,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为依赖对象,作为人身保险,而是发愿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质。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义所在。

皈依法,是以佛法作为改造生命的指南,改造人生的方法。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一方面是为我们指出修行方法,使我们通过修行来开发自身本具的佛性。所以,法就是方法,是把我们从凡夫变成圣贤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依据的尺度。如果不是随时以法为对照,为指南,很容易在前进途中偏离方向。

皈依僧,是以贤圣僧的品质作为皈依对象。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师长指点,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这就更需要依止善知识。虽然解脱依靠的是法,但我们对法的学习和运用,却离不开善知识指导。否则,我们所认识的往往是被自己感觉加工过的观念,是被自己妄念染污过的佛法。依靠这样的认识,可能使修行走上正规,可能抵达解脱彼岸吗?

所以,皈依三宝不仅是履行一番仪式,而是要以佛为榜样,以法为指导,在善知识的引领下,依法起修,最终成就自性三宝,成就我们信仰的目标。

六、佛菩萨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佛菩萨传记,及高僧大德的行谊,以此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认识,加深对皈依对象的认识。经常做这样一种忆念,三宝在内心的分量才会不断加重,对我们的影响才会日益加深。

作为念佛者,就要不断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为万德洪名,惟有认识其中蕴藏的无量功德,念诵佛号时才能心口相应,念念得力。所以,我们每次念佛诵经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轮回是苦,思考人命无常,思考惟三宝堪为依怙,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观察修。经过这番思考,可以将心调整到修行轨道。就像一张琴,必须把音调准才能奏出动听乐声。否则,同样是弹,就会发出杂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个调整和重复的过程。所谓调整,就是修正错误,把我们的心从贪嗔痴调整出来,从凡夫状态调整出来,从对五欲六尘的执著中调整出来。所谓重复,就是重复正确,在内心培养正念,并且不断巩固。

那么,正念又该如何培养?《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我们有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复忆念佛的功德,忆念法的殊胜,忆念僧的品质。忆念什么,就是在内心培养什么力量。我们念佛法僧,就是在培养和佛法僧相应的正念,这样才会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尘,就是在培养和贪嗔痴相应的妄念,这样就会杀盗淫妄,无恶不作。所以说,正念和妄念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内心会产生清凉;念五欲六尘,内心会产生躁动。我们是要清凉,还是躁动?

皈依三宝代表着生命重心的调整。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三宝的重要性之后,才会从自我中心的生命状态中走出,开始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不断念佛、念法、念僧。在南传和藏传佛教中,都很重视皈依的修行。因为佛法的所有实践都是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惟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实践佛法。不然的话,最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作为一种精神点缀,只是过着一种有宗教情调的世俗生活。

七、皈依之后,还需要发心。每个人都有很多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将我们的心灵比做花园,多数人的内心,都因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荆棘遍布。修行,就是要对内心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认识,究竟哪些是花朵,哪些是杂草。否则,可能忙来忙去都是在给杂草施肥,给荆棘浇水。

我们希望收获花果,就要铲除那些占据心灵空间的杂草,铲除那些吸收土壤养分的荆棘,然后播下花果的种子。但仅仅播种还不够,还需要在播种后精心耕耘,不断给正念浇水施肥。这就需要每天忆念三宝功德,忆念轮回是苦。这种忆念的过程,就是在给正念的生长提供养分。

我们做每件事,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么心去做。如果我们以贪心做事,哪怕做的是佛教事业,结果依然会增长贪心。就像我现在给大家说法,如果是以贪著名闻利供养的心在说,虽然口中说的是佛法,但实际增长的却是贪心,是烦恼,是在给心灵花园的荆棘施肥。反之,即使我们做的是世间事务,是生产劳动,只要带着利他心在做,同样也是成就慈悲的修行。

我们用什么心做事,就意味与之相应的心行得到增长。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使用贪心,就会使贪欲因不断启动而增长,最终成为人格主宰。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保持观照,则会使观照力因反复使用而强化,从而成为心灵舵手。所以说,用什么心做事,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换言之,关键在于我们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八、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实践要靠自己。而实践又离不开正见指导,这就需要从调整观念开始。不同的观念,会形成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使相关心态得到长养,两者是相互增上的。

如果我们不是以正确的发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还是了不相干,因为发心之初就已决定这一行为的属性。所以,修行核心就是培养正念,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念佛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并懂得以正确发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念得相应,念得有力。在保质的前提下,还要保量。前面说过,修行的原理就在于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这种重复,需要千百次、千万次地进行,使正念力量不断巩固。如果质量虽好却没有数量的保证,正念也无法形成规模,无法成为对抗妄念的主力。那么,最终主导我们生命的,依然还是妄念还不是正念。

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智慧观念,指导我们对未来作出正确抉择。我们要痛苦还是快乐?要轮回还是解脱?如果沿着固有串习继续,结果必然就是轮回。如果要将生命导向解脱,则要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态。不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基本的认知,都需要认识到生命无常,认识到轮回是苦,认识到三宝的无量功德,从而生起信心。这些正念,直接关系到佛法在我们生命中究竟能产生多少影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如何将往生渗透到梦中最深层的心意识

问: 我要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把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夫...

【推荐】星云大师《我是佛》

禅门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

将欲望转化为修行的助缘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人...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莲池警策序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佛法式微,邪师说法...

【推荐】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

遇到逆缘要如何应对

我们刚开始初发心学佛时信心都很大,非常精进。时间久...

在坎坷路上走,才能磨练心志

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从小就在这里出家,是寺里的众僧把...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问: 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济群法师答: 佛法...

济群法师:忏悔是人生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

面对逆境如何做到处之泰然

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不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区...

财布施不及法布施功德大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

【佛教词典】赞林纪桑

为西藏佛教祭神节。俗称林卡节。于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

【佛教词典】钵位

指行钵之位。又作行钵位。即僧堂之中,粥、斋二时行钵...

心肝在树上

有一只雄鳖和一只猕猴,两个感情非常的深厚。猕猴常常...

在家弟子如何过上安乐的生活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 第一...

心态好,运气就好

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你才能...

为何每天勤修却进步不大

对自己没有要求,或不希求未来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成功的两步

有一位禅师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愿。 寺庙,距离...

圣严法师《持诵观音圣号的法门》

观音菩萨的法门一共涵纳七个法门,至深的是《楞严经》...

如何用《地藏经》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地藏经》提出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具体修法。本来...

说话前先用三个筛子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

有我与无我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游行沙门,到摩揭陀国首...

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地藏比丘(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罗国王族,俗姓金,...

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白话解释

莲池大师所作《戒杀放生文》,精辟圆顿,事理兼备,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