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善恶报应」对身体的影响

2012/09/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好些人对此俗语不以为然,说什么那是迷信,世上无鬼神,有啥报应呢?其实不然,善恶必有所报,这是从古至今,人们通过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而总结出的一种人生现象。赵朴老说得好:“佛教没有造物主,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一切事物皆由缘起、蕴含于无始终、无边际的因果之中”,“佛教讲自净其意,强调主体的自觉把个人的解脱与度众生结合起来。”现代行为医学研究表明,“善恶报应”不是来自什么神灵,而是来自人的良或恶的行为,导致出体内心理生理截然不同的变化,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报应”结果。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具7000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三所大学得出了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人生在世,都想活得有声有色,健康长寿。因而注重饮食营养、体育锻炼等,然而却忽视了“行为”这一自我保健方式。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故提出“仁者寿”的科学观点,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得好:“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延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是做人之道,更关乎生命的寿夭。美国科学家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常存善念,助人为乐,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人,即使终日劳作,粗茶淡饭,也得自由自在健康长寿。特别是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社会慈善事业,被誉为“护理学之祖”的南丁格尔女士,她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自愿当一名护士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为伤病员服务,从无私奉献中感受到美好的人生,享年102岁。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世界级大善家特里萨修女,她一生忘我地投入到为传染病人服务中去,日夜操劳,直到走完87年的人生之路。古今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以宏扬佛教文化为己任,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无私无我的生命旅途中享尽天年。

谁能说这里边没有善恶报应的因果关系呢!就物质世界的抗衡定律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抗衡中生存,在利己利他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平衡。破坏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损害他人危及社会,也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伦理道德的非议,法律的制裁。所以说,只有利人利己(善有善报)和损人损己(恶有恶报)才符合客观规律。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凡是贪得无厌、损人利己、贪污受贿、盗窃抢劫杀人害命者,其犯法犯罪行为有的虽一时侥幸没有败露,但这些人心中并不踏实,社会舆论的压力、国法的威严,使他门惶惶不可终日。长期处于恶劣的应激状态,必然造成精神崩溃,引发心身反应,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生命节律失衡,脏腑功能夫调,气血运行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于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癌症等病接踵而来,致人于死地。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早在1958年就对500名医科大学生开始进行追踪研究,经过25年后,他发现其中对他人“敌视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达96%,在这批人中患心脏病者竟然是他人的5倍。巴西医学家马丁斯调查了583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脏官,与清廉者对比,经过长达10年的考察,结果发现,贪官一组有60%的人生重病或死亡,而清廉一组生病或死亡的只占6%。你说,这不是“恶有恶报”吗?

经常以慈悲为怀,乐于积德行善助人为乐,并不求回报者却恰恰得到了健康长寿的回报。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以善为本思想高境界的人,情绪愉悦,大脑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正常,“生物钟”运转有条不紊,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的酶类,促使各脏器充分发挥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新陈代谢加快而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利于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科学家门认为,乐善好施有助于增强肌体免疫力。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纪录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达救助穷人和残疾人经历的影片,随后对这些被感动的学生进行唾液分析,发现他们兔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和他的学生在历时长达70多年中,对加利福尼亚州各中学865名男生和672名女生,每隔5至10年反复进行详细的心理测试,到1991年,这些被测试的学生中有一半男生和1/3女生在世。通过对死亡者的心理特征与其寿命的对照研究表明,那些从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性格诚实、遵守信用及责任心强的人,比之于不够自觉、不够踏实的同龄人要多话之2-4年。

由此可见,注重道德修养,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自我保健中的重要基石,正像《黄帝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古代圣贤说的名言,现代科学家通过对“善恶报应”研究所取得的详实资料中揭示的科学机理,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对“善恶报应”去深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半碗稀饭的故事

出坡,你不要走,你要参加这个劳动,这叫普请,挂了牌...

【推荐】来讨债的婴儿

吃素而长寿健康的人,比比皆是,像虚云老和尚、广钦老...

常啖人间肉鲜美,谁知盘盏肠食毒

【猪肉】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牡曰,牝曰彘,子曰豚...

多吃红薯有6个好处

甘薯(红薯)的营养价值超乎想象。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营...

中西医的素食营养观

目前的社会,由于对素食营养知识的缺乏,造成一般人对...

春季补身的九君子

春季气候干燥,乍暖还寒,所谓冬藏春捂是民间普遍的观...

穿肠毒药---酒

作为五戒之一的酒,被俗称为穿肠毒药,这种提法,不是...

欺负弱小犹如为自己挖坑

佛经里经常用一句话形容佛的功德:如大调象,亦如沉渊...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无常」道破整个人生

二乘人的切入点,第一个是无常。要是感受不了无常,那...

学佛不为了生死,那是糊涂蛋

学佛,末法时期很乱,大家要用心简别邪正。学佛是为了...

切勿为了睡眠,将一生空过

佛陀教诫,「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昼」...

【佛教词典】三自性各有二种

【三自性各有二种】 p0210 摄论二卷七页云:此三自性,...

【佛教词典】端心正意

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瞋痴三毒而不作众恶。...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

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过一则公案帝释天供养释尊时,...

出家人为何「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

吃素50多年的心脏外科医生

一个素食主义者的生活秘密是他敏锐的头脑和令人难以置...

现代人的心灵荒芜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为追寻美好、幸福生活而不...

可以烧纸钱给往生的人当路费吗

问: 必须烧什么库钱,给往生的人当路费,学佛的人应...

虚云老和尚《怎样学菩萨道》

(一)菩萨 诸位居士:今天邀晚学来参加贵会讲演佛法...

弥勒菩萨思想和慈氏的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

星云大师开示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一个小孩,早晨上学之前,到寺庙里,见到香灯法师,...

护法神对犯邪淫者狠记一笔

中国人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示》

开示一 一、欢迎学僧莅本山 诸位师父、各位同学、各位...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