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系心一缘,久习则成就

南怀瑾老师  2013/08/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系心一缘,久习则成就

《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大宝积经》上有一段文殊菩萨与佛的讨论。文殊菩萨故意装作不懂而问佛。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大智慧,一个人成佛成道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两条腿一盘做功夫的成就,最后的成功悟道是智慧。你把佛经当剧本、现场记录看就有意思了。佛问文殊,你是不是经常进入那个不思议的境界呢?换句话说,你常常入定吗?

文殊菩萨说,世尊,没有这回事!“我即不思议”,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这个心性之体,天天想明心见性,你见到哪里去啊!我们自己身心本身的功能就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还要再去找一个不可思议的定来入呢?就是这一句话答复完了。

所以,学佛真正的道理在哪里?我经常说,佛下生以后两句话就告诉你消息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是个什么东西?把这个根本找出来,你就同天地一样,与宇宙同体,就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不是只讲他自己,每一个人的我,个个都是佛,你悟到了,唯我独尊。那个佛菩萨、上帝、主,没有你去拜他,有什么用?你拜他,他就灵了,一切都是我。这个我的真体找到了,就如文殊菩萨所说,你本身的生命就是不思议。“不见有心”,为什么还要进入一个我?我进到哪个我去呢?我进到哪个心里去呢?

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千万注意!学佛要做功夫的,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文殊菩萨这一段话,把所有成佛之路的方法告诉你了。未顿悟自性不思议,就要渐修系心一缘。

这里实际做功夫的人要注意!不管是念佛、修密、修止观,文殊菩萨在这里把成佛之路通通都讲完了。“我初发心”,关于发心两个字特别重要,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佛教的发心已经变成一个专有名词了。要叫你做个功德,就说你发个心吧!要你来出个劳力,说你发发心吧!这个发心就是动念、动机,发动心念的作用,但真正佛法中的发心是悟道,明心见性才叫发心,也就是发明心地法门。然而到了后世的佛教则变成劝人出钱出力的一种说词,一听到发心就知道要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反而把真正佛法的意义搞狭小了。

文殊菩萨说,我开始发心的时间,也就是立志,“欲入是定”,想证入不可思议的定之境界。然而真正达到了,便无所谓定或不定,而是自己心性的本体,它本身就是个不可思议的三昧之定。你只要随时如古德所言“一念回机”,则“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请注意这个“机”字,我们这个思想、感情的念头,整天机关关着向外面乱跑,只要我们把机关开了回转来,就已经是你本来的那个东西,这东西你本来已经得到的就是“便同本得”。这话讲得清清楚楚,你向哪里找?但是,我们一打起坐来一念回机,跑回来之后还要再找本来,因此笨呀!自己上自己的当!这样做功夫,那你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找吧!

“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现在他成功了,成功了才知道以前走的都是冤枉路。他说,我现在才晓得,实在没有一个心相,没有一个方法、现象而进入不可思议的三昧境界,无所谓入,无所谓出。比如我们心里的行为,现在对某一个人非常生气非要打他不可,一念回机,突然一想这个小子呀!算了!好吧!好吧!我俩不要生气了。这一念回机即本善的,用不着加力量。心理行为的起用如此,入定、出定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文殊菩萨的简报,知道定的境界没有一个样子,你若以为定还有个什么样子呀?以为入定了里面有光哦!外面也放光哦!假使这样以放光为是,我们都会向你恭维,不怕受能源危机的威胁,将来把电线在你身上一接就好了。入定了有放光没有呢?有看到内在放光,也有看到外在放光。但这往往变成非量境界,不理它就对了,理它就不对了。理它就变成非量,不理它就是现量。你觉得自己放光了,然后光太小了一点,把它放大一点就好了,这则是比量,都在那里玩弄妄心。你懂了这三量的道理,就能随时随地都在现量中,“一念回机,但同本得”,意识的现量是一切呈现的,现量就是一切本来摆在你前面的嘛!文殊菩萨也这么说,“无心相而入”。

要不要盘盘腿子?要不要打打坐?要的,不要还不行。“如人学射,久习则巧”,等于学习射箭一样,练习久了,功夫到了就成功了,就巧妙了。熟能生巧。因此想了生死还是要盘腿,还是要入定。久了以后随时一念回机,随时一念可以四大不管就丢掉了。“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因为练习久了,每箭射出来都准了。随时都在定中,不管是走路,讲话或是做事忙得很,因为练习惯了,变成不用方法就到了。就像我们学佛的人搞惯了以后,一说话:“喂!老兄呀!请你来一下。阿弥陀佛!我请你办一件事情,阿弥陀佛!”那个阿弥陀佛有口无心,念惯了,在在处处都答复别人最好的话,这个很礼貌。所以说:“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念念都在佛境界里头。

“我亦如是”,文殊菩萨说,我也是这样,“初学不思议三昧”,从开始练习入定到现在如同学射,刚开始愈定愈糟糕、心愈乱。怎么办呢?“系心一缘”,只好找一个点来把心拴在那里,念佛、观佛或研究教理都是。“若久习成就”,久久练习成就了,“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心里头轻轻松松、坦然安住,不需动念,却能随时都在定中。文殊菩萨的这段报告多好!太切实了!这些宝贵资料在哪里呢?在佛经里头,大家不看有什么办法?现在永明寿禅师帮忙我们,很多人都买了大藏经在家里,那真叫做大藏经,大大地把它藏在那里,然后广度众生,让书虫饱餐一顿。

真正的佛法都在经典里头,现在我们的大法师,这位永明寿禅师把它提出来,所以,大家做功夫没什么要顾虑的,你只要肯去做,久久练习自然就有成就。你说,我学佛也学了三年了,也打坐了三个月,为什么不能入定?你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天坐半个钟头就好像诸佛菩萨都欠你了,你很对得起他们一样,这样是不行的。要久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南怀瑾老师文章列表

定慧难等持,是娑婆世界修行的常态

常有一句话,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这个理大家都明...

《宗教不宜混滥论》白话译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

闲神野鬼

汾阳善昭禅师有一天对庙里的僧众说:昨天晚上,我梦见...

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

生活中到底什么是禅

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坛经》中记载,昔日六祖慧能...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梵室偶谈 七则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念...

世世生生,除办慧业外,其余尽是办痴业

修慧一事,极为重大;满世间人只说聪明、不说智慧者,...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

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

我们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

善巧方便化婆媳间的矛盾

话说兴化县商人马文安,品学兼优,且喜研究佛理,他娶...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略释

在这篇愿文中,智者大师阐明了修学佛法的目的和方式。...

在家居士每半月五戒诵戒仪轨

一、上香(三拜) 上香三拜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词典】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此咒能破邪法,能破魔军,...

【佛教词典】假立名

【假立名】 p1027 瑜伽八十一卷一页云:假立名者:谓于...

素食:清醒洁净的强健生命之源

两千年来,庙宇、道观是出家人的修行圣地,而佛道两家...

原谅别人才能解除内心压抑

有的人即使不学佛法,也同样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这就...

净土教起之十因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

用唯识角度来阐述梦境的产生

梦中意识,就是做梦。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不夹带前五识的...

【推荐】危难之中持诵圣号 枪不能伤火不能烧

倓虚法师在长春筹建般若寺时,有致中、界虚两法师去林...

东晋士大夫的净土情怀

东晋末年,在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中,随着慧远大师的到来...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

四十八大愿——(第31愿)净国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

忏悔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忏悔

忏罪。我们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这样的认识,因为佛的...

大安法师:述而不作话念佛

记者: 我们这些众生是迷惑颠倒、无明障重、有很多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们对言语的态度,就是从父母呼、父母命这几句开始做...

有痛苦才能使意志更加坚强

人生的痛苦永远多于快乐。一个人的降生意味着痛苦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