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利益众生的方法

2013/08/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利益众生的方法

学习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然众生根器不同,又难调难伏,非大菩萨难以做到度化各类一切众生,那不如我们就从身边的父母、师长、亲戚及朋友来慢慢做起,再扩展到一切众生吧。利益众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依据经论总结出几点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可操作性很强的,利益众生的方法,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为众生类作不请之友

《无量寿经》曾说过那些菩萨们“为众生类作不请之友”,这里即是指在修学佛法上的善友助伴。无论学习世间法的学问还是佛教当中的法门,都需要良好的学修氛围才更有益于我们学修的成就,佛法的修行更要在大众中共同熏修才能进步更快。善于帮助身边的一切同参道友,在他们修行生起烦恼之时,为他们开示佛法的甘露良方,洗涤心灵上的垢秽。每个修行的道友,在没有开悟证果之前,都是凡夫,都有可能出现修行上的错误,这就需要身边的人急时的发现,并加以纠正。

修行就是不断的与恶习做斗争的过程,修学过程中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这才可以达到迅速进步。善于关注身边的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除一些修行上的烦恼与障碍,晓之以理,用佛法的道理来指导他们的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逐渐身边的那些人们就会被佛法所熏染,种下菩提的善妙种子。

二、勤修布施

布施的修学包括三个方面,即财物方面的布施和法上的布施, 还有无畏施。布施的行为亦是六度的修学内容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法所应奉行的内容。身边的人们,在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尽已所能地伸出援助之手,不但给予他人帮助,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福德资粮。在人们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内心是恐惧的,这时候如果有人可以帮助他们解除物质上的烦恼,那么也就是在做无畏施,这也正是菩萨所应修学。按照佛陀的教导,只有多多的布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来世或今生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

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同样是快乐的,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帮助他人更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解决了物质上的贫脊之后,才能更加安下心来修学佛法,这时再对所布施的对象观机逗教,因为物质上的满足只是暂时的和不究竟的,只有佛法才能尽未来际的受用,解除真正的痛苦,所以佛法又称为功德法财。勤修布施也是在成就自已的修学,布施的时候就是在破除贪婪之心,而众生正是因为贪嗔痴三毒炽盛,才不能脱离轮回,只有勤于布施才能自利又利于他。

三、行为如法

佛法的修学不仅仅是内在人格的升华,同时也注重外在的形象,从行、住、坐、卧四威仪上体现佛法,也是佛法的弘扬途径。佛陀住世时,座下有一位马胜比丘,这位尊者的威仪就非常的庄严,舍利弗尊者就是看到了马胜比丘之后,才对佛法生起无上信心的。高素质的人,他的言行也一定是非常柔合与有礼的,儒家也对礼仪很重视,更何况修习出世间的无上佛法。

佛弟子堪为人天师表,在形象上一定要多加注意,通过长时间稳定而高尚的行为,就可以潜移默化的把身边的人熏染,从而达到让不了解佛法的人们懂得,佛法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是非常积极的。行为如法化,一定要学习戒律。律仪的制定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收摄身心,止息恶业。在戒律的约束下,每一个人都会是气质非凡、法喜充满的。

四、以身作则

一门宗教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与修学它的教徒。在一个教团当中,大家都能做到言行一致,那这个团体将会是被人们所敬仰的。在学佛过程中,我们要以慈悲、智慧等去教导众生,同样自已也要先做到,不然不但不能服众,还会遭人讥笑。佛陀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纵然是大彻大悟、人天应供了,从来不搞特殊化,一样每天到饭时,与大众一同托钵乞食,而不是坐在那里等待他人送到眼前,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口是心非的行为不可取,因为在道德上有缺陷,佛弟子就应该直心是道场,要求别人的同时,也要更高的要求自己。

五、弘扬佛法

佛法是需要人去弘扬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去度化人,无非是想让人们清楚的明白轮回是痛苦的,把他们导向最清凉的彼岸。佛经中说到,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那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否则一切方便之门都没有意义。我们的修学种种方便,不但为了自己最终证得觉悟,弘扬的过程也就是让更多的人也证得觉悟。弘扬佛法的途径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和广印经书,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佛经是一切众生的法身父母,想要证得佛果,必要信照经典所说的去行持,所以在自身修学过程中,一定要广宣流布佛陀的经教,才能使佛法之光永放光辉,让一切众生悟入佛知佛见。利益众生的方法不胜枚举,总之能让众生解除根本烦恼痛苦的方式方法,都可谓是利益众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圆寂前,对弟子说:我心中有一物,许久来一直...

见佛得忍,再来三界度众生

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

别人修行有困难时,应适当拉他一把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

白衣上座,比丘下座,乃法灭之相

那么现在也有二宝,现在很多地方提倡二宝,不承认僧宝...

忍力不坚固,而欲度众生的尴尬下场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因为从佛教的根本情怀来讲,是为了...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对网络弘法的开示

一、网络媒体是双刃剑 日嘎上师说:这几年,随着互联网...

「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菩萨和大善知识

印光法师告诉我们: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怎么样做好佛教徒

一、前言 我们信仰佛教,皈依三宝,皈依后怎么去做?我...

极乐世界的无量众宝是有加持力的

极乐世界的无量众宝它是有加持力的。什么叫做加持力呢...

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

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一种疾病;心灵的良药---...

居士经商不得贩卖刀网等伤生之具

居士经商,既无大劳,又极自由,正好依佛法行事。 在家...

【佛教词典】阿弥陀佛本名

(杂语)日本安然之说,引证梵语礼赞,谓阿弥陀佛之本...

【佛教词典】那罗延身愿

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六愿。即使往生极乐之人...

为何华不著菩萨,只粘著声闻众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执境为...

慧律法师《安详之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

【推荐】嘴上不积德,最终是害了自己

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也就是不出口伤人。 在郑博士咨...

【推荐】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的业力

通过十二因缘流转门,我们了解了生命轮回的真相。那要...

想到清净的国土,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

人畜之间相轮回

从前有户人家,除了耕种维生,还养了一群羊。这家人认...

欲求好相貌或转女身,供养地藏菩萨即可满愿

【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

净化世界,需要从心做起

21世纪是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

这个「我」最怕你回光返照

蕅益大师指导我们从这念迷惑的妄想转成真心: 试思平日...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不平...

男女之间的贪著

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

春节,请把「五孝」带回家

一年又过去了,我们与父母的年龄都在增长。人到晚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