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入川法师  2013/1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念佛就能往生吗?

清朝续法法师曾著文论述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故知念佛一法、摄尽一切法矣。”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即就念佛法门来论,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而是以避祸求福、趋乐避苦之心念佛,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万德洪名用在求人天福报上,在临终大限到来时,心心念念都在儿女情仇上,都在五欲六尘上,自然难与弥陀慈悲愿力感通,往生西方自何谈起?

那么怎样才能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讲得很清楚:“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可见在往生西方极乐这个问题上,信愿心是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只念佛而不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不相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不信“二有”,不求往生,自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信愿是否真切?

客观来讲,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口头上的信愿基本上是停留在信解行证中“解”的境界。凡夫心念散乱,这种由我们业识心造作的心理状态就有如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我们平时的信愿心就是那只漂浮在我们业识大海上的船,当我们说我们有信愿心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只是看到了这只船而已,看到船并不意味着上了船。我们的心识还是在业识的大海上沉沦起伏,随缘好恶、随浪起伏。

临命终时,四大渐离,当期业报阶段结束,下期业报境渐次现前,但五蕴没空,心仍然在业识海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只能依业受报,所谓“业报如秤,重者先牵”。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们只有因着真信切愿,恳切持名,藉此一句万德洪名,方能与弥陀大悲愿力感应道交。我们的恳切求往生之心与弥陀的大慈悲救度心相应,佛光注照,六道境隐没,西方胜景自然现前。只有在临终这个关键时刻,方能真正体证善导大师之“水火二河白道喻”之真实境界,真正体味“如救头燃”之迫切心情。

只有在这个生死关头,在这种真实的心态中,我们的心才是上了信愿这条船,所有的真信切愿都凝聚在这一声声佛号之中。

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

由于千生万劫业力的作用,我们当下一念,不落在佛号上,就自然会落在五欲六尘上,只有随时随地,将心念安住在这一声佛号上,才能与五欲六尘渐行渐远,与解脱净业愈来愈近。“熟处使生,生处令熟”,这就是我们强调平日念佛的原因所在。就业报身来讲,“爱不重不生娑婆”,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情执。沉没在业识大海中的众生,在临终一刻,哪怕是暂时放下令我们沉没无休的五欲六尘,仰仗佛力,登上信愿慈舟,即可出离轮回。

从这个角度来论,能否在心念中放下那些我们平日牵缠不休的人与事,就是验证我们是否真信切愿的关键。而看破与放下的功夫是要在平时做的,我们只有在心性修行上着力,在一切顺逆境缘中历事炼心,荡涤心胸,方能在关键时候径登慈舟。

何处放不下,何处即成障碍。

所以说,我们在参与助念的团队中谈道德、谈良心、谈素质,这绝不是单纯与空洞的说教,而是提醒大家从心性深处修起,去除我执、法执,这不仅仅是成就一个和合团队所需要的,更是保证助念质量所需要的,说到根子上,也是保证我们个人真信切愿、顺利往生所需要的。

如何提高道德、良心与素质?

别无他求,还是这一句佛号。

不同的是,如果从清净自性的角度去念佛,自会在无着无缚处下功夫,以三轮体空之般若智慧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清净心自然现前,大悲心油然而生,与众生同体之感也就有了真实体悟。

以此种心态念佛送往生,亡者自然得益。况且,在此清净慈悲心中,哪里有亡者?哪里有我?哪里有人我是非?所谓悲智双运、所谓自利利他,在这一刻就表现得非常自然了。

作为凡夫,我们在临终一刻出现心态的波动是非常自然的。如果单纯地强调清净心念佛,反而会让我们出现一些心理困扰,越是追求清净,就越是与清净心背道而驰。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的《阿弥陀经》译本后又着手重译此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将罗什大师译本中的“一心不乱”改为“系念不乱”,这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修习中,把繁杂的心念系在这一句佛号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经典上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真信切愿,与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感应,剩下的事就是阿弥陀佛的事了,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加佑”让我们“心不乱”,此心安住在佛的大光明境界中,等当期之秽土业报身舍弃后,莲华化生,清虚之体自然成就。如此过程,法尔自然,可见只要信愿心真实具足,清净心也就自然现前,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颠倒妄想不除,容易在临终刺激生死业力

第二个就是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的...

一念决定往生的信愿,才能感佛接引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

【推荐】医院里的「生死轮回站」

世人总认为生死离自己很远,若是有人与其谈论生死,他...

晚景不虚度念佛往生

老年净业行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属于自己的时间充裕,自...

临终正念不失,显得尤为重要

末法时期的众生,接触的多是念佛法门,比较方便、稳妥...

这只野狐到底聪明在哪里

原文: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

彻悟大师《念佛伽陀教义百偈》

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 一句弥陀...

居士在家闭关精进佛七简说

汝欲令慈往生西方, 超凡入圣, 当竭力供养, 至诚顶礼。...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现在打普佛,有点像买保险一样

下午很多人来打往生普佛,这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是...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

想离苦必须念佛

夫六道众生,无一不欲离苦得乐。尤以我人道欲求离苦之...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

《大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述,当众生遭遇...

【佛教词典】变文

为唐代以来,受佛教影响而流行之说唱文学作品之一。佛...

【佛教词典】四种念诵

(名数)一音声念诵,发声念诵也。二金刚念诵,合口动...

【推荐】圣严法师对生死的对话

问:未来如果有人提起「圣严师父」,希望他们如何记得...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来,临终才会出现

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我打妄想,我就转念念佛,有...

三界无安是火宅

我们以前有个例子说得非常好,千里来书为栋墙,让他三...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六度

第一个,爱重。 这是对六度的功德特别的爱乐珍重。这个...

二种行门,决定得生彼国

智者大师在《十疑论》中说:修行净土念佛法门的人,欲...

从点滴处注意节俭惜福

我们一定要学会爱惜五谷粮食,浪费粮食是暴殄天物,是...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平等、无求、无贪

在佛教讲平等,看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也都是佛,一...

临终障碍重重,平时念佛是否白费了呢

问: 有同修吃斋念佛多年,一直辛勤为道场服务,然临终...

自己要建立一个正知正见的防御机制

问: 弟子曾向你求教山西某法师歪讲《法华经》并为弟子...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语谁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

南无阿弥陀佛即六字真经

【六字真经堪读诵,谁言名字假非因。即名显体方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