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最欠缺的是慈悲和智慧

达义法师  2014/07/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最欠缺的是慈悲和智慧

我们现在生活所拥有的各种物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无论是住的房子、吃的食物、用的交通工具、身上穿的衣服,还是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都称得上是物质现代化。有时我们会感受到现在的生活,就像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说一样,人有天眼通(打开电视或上网,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天耳通(打开收音机,就能知天下事);神足通(乘坐飞机,就能畅游世界)。但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没有随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提高,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互相猜疑;有的人为了利益甚至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何能够提升精神层面的财富?我想最缺欠的应该是慈悲和智慧。

什么是慈悲?

慈悲是指常常善于关怀别人,替别人着想,并能体谅和包容别人。看见到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觉好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一样亲切,佛陀在《梵网经》里说:“世上一切男人是我的父老兄弟、一切女人是我的慈母姐妹”。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以知道,凡是圣人都有一颗深爱人间的大慈悲心;不但圣人有慈悲心,我们凡夫也一样,本具着心怀大众的慈悲心。比如2008年中国有雪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大家感同身受发起大爱心,各自为灾区募款捐献。不过这种凡夫的慈悲心是有局限的,在某时、某地可能有爱心,但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自私自利、和嗔恨嫉妒中度过,何以见得?

举例来说,我们乘坐地铁和公车往往只顾自己,很少去关心邻座的人;朋友与朋友之间好像除了有事才相见,平常很少聚会开怀畅谈人生道理。我们有时容不了别人的优点,而设法排挤和孤立他人;对一些看不惯的人还忍不住要发脾气。正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胸狭窄,因而造成了自私、自大、目空一切,而带来许多困惑和烦恼。

大家如果细心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一般都是因为心量不够大,因此痛苦便接二连三而来。佛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口气,天下太平”。有慈悲心的人都能处处为人着想,做事问心无愧,遵守职业道德,相信善恶的因果报应。

如何做到慈悲?

根据佛陀在佛经中的开示,我们凡夫俗子想修慈悲并不难。只要在心念上转变一下,将身、口、意三业,转化成十种善行,就可以做到慈悲的境界了。

在身业方面,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俗家人除了夫妻之外,不得有其他的男女关系);在口业方面,要遵守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在意业方面,要遵守不贪、不嗔、不痴。如果每个人都能行持以上十种善行,天下定能太平,家庭一定和睦,人心也自然净化了。

什么叫智慧?

智慧是指善于明察秋毫,并能通情达理。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定点,明白到世间万物就像《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就像《心经》里,佛在介绍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时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得到解脱自在的境界,都是因为他能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无自性,并能在空的境界中悟到真空妙有的道理,而发起大慈悲心去广度一切受苦的众生。

智慧从哪里来?

世间上没有一个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体悟其中的奥妙,在奥妙中掌握其中的规律,这样才能主动去运转各种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否则我们的心每天都会被千变万化的人、事、物牵着鼻子走而困惑终身。

根据佛陀给我们的启示,人的智慧来自三个方面:

文字般若(智慧)。我们博览群书,精通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便可以在知识里悟出人生的道理。佛陀认为万法不离其宗(道理),不管是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或宗教,其思想内容都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我们在这些人生经验中便可以得到启发而生长智慧,读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净化心灵。

观照般若(智慧)。我们除了在文字上得到人生智慧之外,还可以用心去体悟身边周遭事物规律性的变化,获得宇宙人生的智慧。比如说,当我们身处加拿大东部,亲身体验到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变化,便能明白大自然无常的道理;当人生活到七、八十岁时,便会觉悟到人生如梦,数十年转眼便消逝;又当觉察到身边的朋友,或自己的亲信为了利害关系背叛自己时,顿时觉悟到人心莫测,我们如果能够在瞬间万变的梦幻人生里积极进取,不消极,乐于关怀他人,奉献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智慧。

实相般若(智慧)。我们如果做好了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的工夫,实相般若自然现前,那么究竟什么叫实相般若呢?

实相般若的意思是我们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能当下明白其原由,并且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它,解决它,最后接受它。一个人如果有实相般若,便能超然于物外,身心自在,当下解脱;能够做到如莲花入污泥而不染,在众人皆醉时,独自觉醒,每天虽然杂务缠身,都保持着一颗清净安祥的心。

结语

智慧又叫觉悟,就像在黑暗中找到电源的开关,眼前一片光明,知道东西放在什么地方,路应该怎么走,一目了然。世间万事万物因为有了智慧而身心格外自在、潇洒。也因为智慧增长而多养一份慈悲心,有了慈悲心以后,便会意外地发现,人人都有优点,如果我们能够珍惜每个人的缘份,就能够享受到家庭、社会和谐之美。同时也会发现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美的领悟只有自己知道,如佛经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知足的人是最快乐的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

出世间法的成功

世间的祝福都是吉祥、大喜、恭喜发财等。今年是马年,...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

圣严法师《我要活下去》

有一位退休的政要向我表示,他这一生辉煌时代已经过去...

活着没有意思吗

刚才,来了位中年人。一进门,他就对我说:前几天,差...

解读「生命的第一课」

2014年2月17日,成都各中小学正式开学。值得一提的是,...

越慈悲的人就越有智慧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

现在好好享受,临终时靠助念可以往生吗

问: 每每逢缘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但常有一...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修福与修慧

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什么阶级的人,...

老是走神,静不下心来怎么办

问: 阿弥陀佛,师父,我老是走神,静不下心来怎么办...

金刚经的功德利益作用与十大威力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

【佛教词典】福聚海无量

谓福德之积聚广如大海,无量无限,乃赞叹观世音菩萨福...

【佛教词典】金刚食天

金刚食,梵名 Vajra-mālah。密教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

宏海法师:百千万劫难遭遇

好,我们尊敬的信忍法师慈悲,我们陈会长还有我们学会...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

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

『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

赛月童子

人生如梦,而人就在无常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幻想,所...

净业三福的施设不是目的

这个三福给大家念一下,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佛说: 欲生...

宽恕行忍的龙

大海中住着两条龙,一个生性刚直,一个生性慈忍。一日...

丑陋也好、美也好,都是假的

如镜中见其面像,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镜中见其面像,就...

佛号要念出一个味道来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

快乐与否取决于觉照

根据佛教所说,人是由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

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

怎样检验出离心及出离三界火宅

检验出离心 佛说死无常,死来无定期。若已经得到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