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老子论幸福

2015/10/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老子论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性感受。老子没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认为,有一种合于天道、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无祸无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谓“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就是幸福。

遵循常道 平和舒坦

根据道统万物的理念,人们要获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不愿招致祸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识常道而任意妄为,自会引来凶险,失去幸福。

欲望是幸福的天敌

在生活中,人们把欲望的满足视为幸福的获得,老子则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认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敌。因为奢欲贪得销蚀了人的满足感,使“欲望的满足”永难实现,从而使幸福沦为水中之月;同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贪得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儿还能带来幸福?

纵容欲望会失去幸福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这是人类的误区和不幸。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机敏,大都生活富足,遗憾的是他们作了欲望的奴隶,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毁灭了他们的生命和幸福,使他们沦落成一个个可怜的人儿。当代社会的腐败案例,从来没有生计困窘的成因,无一不是贪欲在驱使,贪欲使人坠入身心受控、没有幸福的无底洞。生活的逻辑一再告诉人们:欲望的确是幸福的天敌。

以“无欲”来获取幸福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老子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闸门。

剔除奢欲 知足知止

老子论及幸福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一种无欲、知足、知止的长久幸福观。他叮嘱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其实,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何战胜逆境,在逆境中生存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困难与挫折,所谓「人生不...

人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幸福

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

色欲之害人,实甚於猛兽横流

佛言多欲为苦者,欲希须为义,谓於所乐之境,希求而不...

【推荐】对治淫欲的观想方法

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

惟五更可以勾当自家事

李廌,是苏东坡的门生,他在《师友谈记》中记载了这样...

印光大师:安胎保胎的禁忌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 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妇一有...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

不要和诱惑较劲

一天,大鱼问小鱼们:在一个钓钩上挂着一条又肥又嫩、...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做到这二十五法,就能开发禅定和智慧

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离世间证菩提,怎见如...

阿弥陀佛是怎样成佛的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

【推荐】人人只知有强冤家,而不知有软冤家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

【佛教词典】我空真如

指无我之真理。谓缘“我空”而起智,依此智以显现真如...

【佛教词典】十二品生死

(名数)一无余死,阿罗汉也。二度于死,阿那含度欲界...

怎样才算出家因缘成熟

问: 怎样才算出家因缘成熟? 慧律法师答: 出家还是...

净界法师:五戒修学法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我们从今天开始有...

找回那个没有结婚前的你

一位妇人在河边寻死,被路过的船夫搭救了,询问原因,...

吃沙而亡的比丘

《百缘经》中的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

教育子女应当从根本上著手

原文: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

凡夫的六根就是轮回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尘,有六识,这是我们身心的一种组合。...

星云大师: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世间上,不论是富商巨贾,或是贩夫走卒,每个人对自...

该如何面对和消除人生中的种种苦难

痛苦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生有生苦,十月怀胎,...

顿悟后就能成佛吗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

出家人的舍戒与还俗

在我国佛教史上,虽有好几位人物,由僧尼还俗:例如:...

让忏悔更有效的十种方法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 一者 明信因果;二者...

我们怎样远离凡夫的妄想

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