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代名家郑板桥的养生宝典

2015/10/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代名家郑板桥的养生宝典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在古人所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对于郑板桥这样一位不得志的文人来讲能活72岁,已属高寿了。那么,郑板桥又是怎样养生的呢?一些人就未必详知了。其实,郑板桥的养生秘笈概括起来只有八个字,即“喝茶、吃素、散步、糊涂”。

喝茶。郑板桥坚持每天喝茶,常常以茶代酒,以茶会友,抒情畅怀,自得其乐。其实,喝茶乃雅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偏好。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更在于它能使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心放在闲处,保持心境的清纯之气,让人轻松潇洒生活,自然有助于长寿。

吃素。郑板桥一日三餐皆素食。他认为,人属杂食类物种,粮食、蔬菜、瓜果及豆制品等素食中不乏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足以维持生命的健康,不仅不会患贫血和营养缺乏症,反而会有益健康,更益长寿。

散步。郑板桥每天坚持饭后散步,并且早、晚两炼,风雨无阻。他坚持数年,从不间断,因此到了晚年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这正应了“生命在于运动”之理。

糊涂。“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留给后人的一句醒世名言。这里的“糊涂”,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大度、一种释怀。从而使自己从纷乱世事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心态,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是极为重要的。养生,可以说是一种集保养、健身、良好心态于一体的调理之法。综合养生像环环紧扣的有机链,往往缺一不可。生活中,消极、单一地单靠吃药滋补,显然是被动的,往往收效甚微;在运动方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超量、过度锻炼,也显然难以见效甚至适得其反,有损健康。而学学郑板桥的“八字养生经”,自然会峰回路转,健康快乐。何乐而不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信愿念佛,癌症痊愈

我是一个命运多舛之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车祸失去...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观

罗明山是四川省绵竹县有名的老中医,他在114岁时仍然身...

13种营养丰富的黑色食物

绿色蔬菜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最健康的食物,但其实颜色深...

吃肉的人是勇敢的人

我虽然对佛教充满了恭敬,但是,开始吃素的时候,却不...

身体五脏患病的相貌

二者五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电器需要电才能运行,人体需要精气方能存活。 电器电量...

抱怨对身心有什么影响

问: 抱怨对身心有什么影响? 心平法师答: 谈起抱怨...

素食:清醒洁净的强健生命之源

两千年来,庙宇、道观是出家人的修行圣地,而佛道两家...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发菩提心方能消宿业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

增长智慧的八种方法

今晚我们讲如何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能够增长智慧...

生命的短暂与可贵

时至深秋,天气的寒凉催促着人们添加衣裳。那些在夏季...

我们见到各种景象是怎么有的呢

这个色尘是一个外处;见,眼根中的见,是一个内处。见...

【佛教词典】正观

业感缘起 小乘观世间一切法之缘起,皆由业感,是为业...

【佛教词典】大光明王发心因缘

(本生)贤愚经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说,大光明王自外...

毁谤某一个法门,其实是障碍你自己

在净土宗这一块,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对于利他这一块...

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

在法供养里面,如说修行这是根本,也可以说七种法供的...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纪晓岚曾经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不要让师父哄着学佛

很多出家人苦于众生难度,也有的人不愿意和信众打交道...

【推荐】星云大师《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

修行要养成有定课的习惯

我的希望是大家要逐渐养成有定课的习惯。但一开始也不...

如何才能控制梦境

问: 弟子在受戒后,晚上做梦杀了一条缠在自己身上的...

许多人学佛很多年,连正知正见都搞不清楚

现在信佛的人这么多,出家人也不少。但是真正修持正道...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

把这十种障碍转成助道因缘

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