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众生堕三恶道中,佛菩萨为何不来救拔

2016/01/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众生堕三恶道中,佛菩萨为何不来救拔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

答曰: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复次,如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毗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有时飞到南天竺,亿耳居士舍,受供养。有时暂来北天竺月氏国,降阿波罗罗龙王。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人就内看之则不见,出孔遥观光明相如佛。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也)。人与佛同国而生,犹不遍见,何况异处?以是故,不可以不见十方佛故而言无也。

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

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

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如偈说:“诸佛先观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迟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有欲作逆佛愍除,或欲作逆佛不遮。刚强难化用粗言,心柔易度用软言;虽有慈悲平等心,知时智慧用方便。”

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

复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人?

复次,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不同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

某个清晨,当佛陀正与弟子齐聚一堂时,一名男子前来请...

星云大师《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

圆满人身的修养

一、做正信的学佛人 既然我们大家学佛,我们要明白,...

不要高估了自己,你不是六祖大师

问: 师父慈悲!弟子有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锅漏匠...

修行的重点和方式有哪些

问: 您认为修行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方式? 慧律法师...

印祖为何反对女众出家

问: 弟子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读到说:至若女人有信心...

消业障最快最好的方法

首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久学者,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业...

三障未除,不可安眠

这以下分三段,别释当中分三小段,第一小段 约果报,报...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你为什么不快乐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幸福不...

三种判定罪业消灭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我们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

观自在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同一个菩萨吗

观自在是我们因中修行的一个方法。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名...

五戒之戒相释

1、杀生戒 不杀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种器具,...

【佛教词典】接人一路

即指接化学人之方法。一路,为方法、手段之意。景德传...

【佛教词典】胡铜器

又作沙张、沙锣、[金*沙]锣、铜鼓、响铜。系为直径约六...

未得一心前,不萌见佛之念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绝对)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

有所执着,必有所束缚

朋友带我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顶级...

缘聚则生,缘灭则散

过去,佛陀住在维耶罗国(或译堕舍罗国)一处称为乐音...

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

大乘法教导我们的事很多,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像《涅...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而不少人,学佛之后,处...

念佛时不好的念头经常浮现,该如何去对治

问: 末学在念佛时经常妄想纷飞,而且淫欲心很重,不...

智慧资粮比福德更重要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在《贤愚经》里面,讲到一...

【推荐】念佛人很多,为何成就的人非常少

净土宗其实在逐渐衰微当中,这是很遗憾的事!念佛人很...

息诤论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目连尊者...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蛇爬进家是否不吉利呢

问: 仁达大师:您好!我从07年就开始关注正觉寺的每...

圣严法师《海绵精神》

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应该具备两种态度内方、外圆。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