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门的修道,并没有特别奇特之处

2016/02/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门的修道,并没有特别奇特之处

无门慧开禅师(1183—1260)是宋代着名高僧,字无门,杭州人。幼年出家,广识经论。于万寿寺崇观参赵州“无”字公案而得悟,绍定二年(1229),为给皇帝祝寿而撰写《无门关》一卷,被誉为禅门三大圣书之一,与《碧岩录》、《十牛图》齐名。无门慧开禅师不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一位诗僧。他一生写了大量禅诗,表述自己的修行体验和对禅法的见解,他的很多诗歌都以富含禅理禅机,成为佛诗佳作,在禅门中代代相传。他的《饭熟已多时》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云:

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无门慧开禅师的这首诗歌是根据赵州禅师系列“平常心是道”的公案而作。为更好的分析本诗偈,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一下赵州禅师的生平及公案。赵州从谂禅师(778-897)是唐代着名高僧,常住河北赵州大弘其“平常心是道”的禅法,世称这一禅系为赵州禅。赵州禅师经常以“吃茶去”、“洗钵盂去”、 “庭前柏树子”等公案接引学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禅子经常拈提的公案,在禅门中广为流行。

赵州从谂禅师的生平事迹,各种灯录中都有记载,据《五灯会元》所载:赵州禅师是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因晚年久居赵州观音院,故时人多以赵州相称。他幼年即孤介不群,根性颖利,自幼辞亲出家,在曹州扈通院随师受业。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他仅染指而已。后参礼南泉普愿而悟理,深受器重。后往嵩山琉璃坛受具足戒,再返回普愿处依止20年。其后又参礼黄檗、宝受、盐官、夹山等诸禅师。80岁时结束游方生涯,定居河北赵州城东的观音院,主持40年。在此期间,他受到燕王的供养,并移居真际禅院。乾宁四年(897)圆寂于真际禅院,当时“通俗车马数万人,哀声振动。”后谥为真际大师。各种僧史灯录对他的评价很高,世人称之为“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继承南泉普愿禅师“平常心是道”的禅法,在赵州大力弘扬,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公案故事。如其“赵州茶”公案。师(赵州)问新到: “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吃茶是丛林中日常僧事。赵州禅师就是让禅者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禅法。另有一则与此相仿的“赵州洗钵盂”公案。有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来僧听罢赵州禅师之语,豁然有悟。在禅门中,饮茶、吃粥也是平常之事,赵州的“洗钵盂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要知道禅不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洗碗、吃粥都是修行,赵州就是让学人在日用中认识本来面目。

无门禅师的这首诗偈正是根据赵州禅师的以上公案而作,诗歌前两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是说很多禅子都是以一颗向外驰求的妄心来寻觅悟道的方法,其结果是越心外求法,却与道越远。于是在禅宗史上,有很多禅僧为了早日明心见性,便行脚朝山想得到名师的指点,其结果花费了很多功夫,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也没能悟道,反而弄得自己面容憔悴。

禅宗史上有很多高僧都反对禅子外出行脚参访,认为这样并不能够使人早日悟道,反而会障碍自己的证道。赵州禅师曾在八十岁时行脚参访,结果非但没能证道,反而还消耗了时间和精力。于是禅门便有人评价赵州禅师行脚一事说: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物,始知空费草鞋钱。

无门慧开禅师认为,若禅子不能观照自心,只知心外求法,这样的禅僧就像当年的赵州禅师一样,到处寻师访道,最后一无所获地回到原来住处,才知道知己白费了一番功夫。这种看似求道的方法,其实成了修道的障碍。其实,真正的悟道是不需要心外求法的,只要有“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的心,你会感到处处都是道场,你处处都可以豁然开悟。正因于此,某尼在其悟道诗中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修行之人若是带着分别心和妄心来求得悟道,反而浪费了时间,导致悟道了不可得,因而,“翻令所得迟”了。

后面两句“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表面意思是说,如果早知道灯和火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现在饭早已煮熟多时了。其内在本意是说,当一个禅子能够放下自己的执着,抛弃你的分别心,用心灵去观照体验内在的本质,在日常生活的一般行事中去体验禅法真谛,你就可以一朝体悟,见自如来自性,你的生活才能变得自然而洒脱,单纯而圆融。

慧开禅师认为,修行都是在平常生活中实现的。所谓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皆是禅,不需你去千般思量、万般执着。慧开禅师这种“日用是道”的思想,是继承前辈禅宗高僧的观点而形成的。关于在无分别的日常生活中证道的理念,禅宗史上有很多高僧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一次,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僧人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问:“如何用功?”

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

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大珠慧海认为,只要随缘任性度日即是用功,即是无修之修。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之语,即源于此理。已明了者也是饿了吃,困了睡,在外相表现上与常人无异。他们的心总安住于当下,再无驰求,对外境之违顺便能不拒不迎,自然随缘。如此“饥来吃饭困来眠”,与佛道合,才是用功。常人心思总在造作分别,不能停歇,于诸境上百种追求,千般计较。遇顺境者,则千方百计留之恋之;遇逆缘时,则费尽心机除之去之。若图谋不成,则忧上添忧,怖上加怖,乃至惶惶然不可终日。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虽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亦不可得。明白此理之后,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

慧开禅师在这首偈颂中,正是以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洗钵盂去”的公案,告诉我们,禅门的修道,并没有特别奇特之处,它让我们心不外求,观照自心。通常让禅子在日常吃粥、洗钵、喝茶等无功用的动作中,让学人领受佛法,从不特意去论究迷悟、凡圣之话语。显示禅法无非是从日常一一之行履中去领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真参禅人,二六时中俱用持久之心

参禅人,工夫能做到不打失、不走作、不间断,三能办到...

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

如何让心不被外境所转,同时定住

问: 如何关注心不被外境所转呢?一丝一毫的心都不能动...

禅是佛心,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心

问: 有师父提倡禅净双修,强调戒定慧,主张打坐,要学...

日常生活应如何修慈心

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

烦恼没那么可怕,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对待

如果为众生难度而烦恼,把烦恼归结在众生身上,那烦恼...

僧璨大师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前世今生

转世因缘 据《五灯会元》等禅宗史籍记载,五祖前世原是...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理解观世音菩萨的四个要点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他...

王阳明心学的四大智慧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

福报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

一个人越接近临终时越重要。诸位!我劝所有净土宗的人...

业力最怕辗转增胜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增长业。 你...

【佛教词典】万佛堂

位于辽宁义县西北约十公里处,大凌河对岸之凝灰岩崖壁...

【佛教词典】身器清净三因

【身器清净三因】 p0678   俱舍论二十二卷十三页云:...

往生的真信愿和福德资粮

具足信愿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得非常清楚:「得...

婚葬要置办杀生酒席,学佛人该怎么办

问: 我是一个农村人,村里的习俗,婚葬要置办酒席,杀...

宏海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一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请合掌...

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和历史地位

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 卓智立居士请教印光大师:历代祖...

果报的不同,源于认知的差别

佛法并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则的真理,既然...

损坏的佛像跟经书怎么处理

问: 听说经典、佛像不可以烧,请问已旧或者已损坏的佛...

记慧明长老:从苦行生涯到一代高僧

提起杭州灵隐寺方丈慧明老法师(1860~1930),大江南...

惟觉老和尚:修善培福

人如果没有福报,生活上就会经常遭遇困难与挫折;相反...

本焕老和尚:这个婆娑世界我很害怕

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

一张长条桌的启示

在某次法会的因缘,担任机动组的职事,繁重而忙碌的出...

正报身心世界的虚妄相是怎么来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明众生相续。 这个众生指的是我们五阴...

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

分二: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