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来果老和尚  2016/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每有久住丛林之人,未开佛法知识,未阅佛祖经典,一向执迷枯坐,静此一生可以,稍动一刻不可以,如此行处,大为法门害,大为前途障。何以故?

佛于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精修万行,皆是培福。佛在因中,当一圊头,历九十劫,尽为培福。我等能当三年饭头,万不得了,此是最大道心,悲乎!

佛在世时,有病目比丘,日唯补衲,觅人穿针。大声喊曰:“有作福者,与我穿针,功德无量哦。”一众笑曰:“不知惭愧!瞽目不见,请人穿针,言有福求,真耻之甚!”佛闻叹曰:“汝轻视彼,不与穿针,我与他穿。”众罗汉曰:“世尊为三界大师,岂能与这瞎子穿针?”佛言:“我为培福,历三僧祇,舍头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脏,悉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既已成佛,更不能舍穿针之福。”众罗汉闻之,赧颜冷色,生大惭愧。后知福为佛本,见义勇为。

林下人身躭惯懒,心着孤闲,一动不安,何能再动。培福之道,了无修处。有福之人,安住丛林,心是宽的,身是健的,力是壮的,量是大的。一住再住,出坡作事,吃苦出力,在所不辞。

无福之人,安居林下,心窄身瘦,力弱量小;心窄者,纷乱之事,见而生畏;身瘦者,稍重之物,见而生退;力弱者,多劳之事,见即麻烦;量小者,重棒逆言,不堪纳受。听到执事讲规矩,疑曰“又是讲我的”,心如火起,犯则罚一二香板,嗔曰“又放我不下”,恶念陡生,此皆无福之过者。何以故?

行人向所造罪,至深且厚故也。心窄者,杂念烦恼塞满心中,无插针处,不容别念,故心窄;身瘦者,淫欲消耗,恶事缠扰,气倦神疲,故身瘦;力弱者,病苦纠缠,忙山忙海,诸不遂心,身难负重,故力弱;量小者,世知未忘,佛见未开,专爱体面,深躭人我,赞则生欢,毁则生怒,故量小。再不培福,久之将成流俗也。

当知福能空罪,慧能破愚。假如二人同行化饭,无福者,米未入唇,饿难行路;有福者,饱飱足食,化导多人。故古人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是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来果老和尚文章列表

佛法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

杀子成担的故事

有一个愚痴的农夫养了七个活泼健康的儿子。他每天带着...

一次施舍的福德

在舍卫国里有个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却一点也...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我们知道须菩提...

不注重福慧资粮的积集可否往生

问: 有些人也深信切愿念佛,但不注重福慧二资粮的积...

【推荐】怎样把福报留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

想赚钱要靠努力与福报

世间的人之所以贪财,因为财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分、...

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

在《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一切都虚妄不实,还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恶吗

问: 如果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恶...

四摄法在弘法中的运用

第一是布施 1、财布施 我们到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建立...

【佛教词典】意

【意】 p1205 瑜伽一卷十页云: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

【佛教词典】业性

(术语)又曰业体。业之自体也。华严经二曰:业性广大...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人没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攀缘善法,本身也是一种轮回性

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首先,我们刚开始是成就...

没有挣扎就没有进步

有一天,弹簧冲著压力大声叫道:人们喜欢的是我,又不...

心中觉悟心自安

一、慈悲为本,为善心安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

求地藏菩萨却「事与愿违」的背后

我们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疑心?...

当你感知念佛妄念纷飞,这就是一个进步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它是一个过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

利行──最有号召力的行动方式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利行」,...

以心灯来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佛教的典籍中有一个故事。持世菩萨有一天在静坐时,有...

广钦老和尚《出三界比出国留学好》

午后,有信众徐某两姐妹来皈依,顶礼师父后,老和尚在...

如何判断真心与妄心

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我们现在修行...

《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

三种布施为修道积攒福德资粮

为什么要以财物济施贫穷呢?就是说,人在修行中必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