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动念头」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净界法师  2016/07/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动念头」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这里所要诠释的观念,就是《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一个观念:

“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就这一句话!

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刚开始是“为物所转”,这个“物”就是一个假相,凡是有相状的,就叫做“物”,我们的心是没有相状的,那么我们一开始被它所转,久了变成怎么样呢?变“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说:“欸!你怎么这种个性呢?”“欸,我改不过来。”被物化了嘛!你怎么改不过来呢?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是我们自己觉得改不过来,那就真的改不过来。所以说:

你不要认为:你业障深重,你认为你业障深重 ,你果然业障深重,你被业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烦恼深重”,你要经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看经典里面,佛陀告诉我们菩萨要怎么想?你要思惟:“我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具足无量功德的。”菩萨要经常这样想;你老是想你烦恼重,你就被烦恼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缚住了,所以首先“不为物转”是关键。

蕅益大师在解释“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他举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他说:“释迦牟尼佛”,他来到人世间,因为过去的业力,他有十种的余报,比方说:“马麦”,佛陀曾经三个月,没有人供养他,结果马夫拿粗的马麦给佛陀吃。我们旁边的人,看到佛陀真的把马麦吃下去,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蕅益大师说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佛陀真如的心啊,跟马麦接触时,转成“常乐我净”的甘露。佛陀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你说:“欸!释迦牟尼佛假设生长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跟我们吃同样的饭,那他是什么相貌呢?”表面看是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不一样,因为他不为物转,所以他能够去改变外境。

我们一般人“改变外境”方法错误,向外去改变,你永远改变不了。你过去有一个业力,结果你去跟它对立,两个人恶缘越结越深,就像滚雪球一样,辗转增胜。佛陀告诉你,你不要这样做,你遇到恶因缘,你把心带回家,它自然脱落嘛!你只要不为它转,你就能够转它,因为它是虚妄的。你想想看,后面《楞严经》说:你安住在真实,它活在虚妄,当然是你转它。

诸位要知道:一个人“不动念头”是最大的力量,“无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所以在“二十五圆通”佛陀说:魔王来干扰你……开玩笑,魔王是什么境界啊?六欲天的天主啊!他过去生的福报比我们大啊,他那个魔王也有一点禅定的,起码有“未到地定”了,能够做魔王也不简单啊,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凭什么能够跟那个魔王抗拒呢?凭的就是我们安住真实,他活在虚妄。佛陀说:你安住真如就像 “光明”一样,他活在虚妄颠倒当中就像“黑暗”。佛陀说:你看过哪一个黑暗去破坏光明?不可能。所以我们面对事情:第一个安住真实,不随妄转,你就能够转变它。你看他遇到了婬欲之火,他安住、他回光返照,就“神光内凝”,然后再用种种的方法对治,他就能够转物——“转婬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一个人要懂得放下, 你才能够拥有所有的东西,这个思想很重要。

“二十五圆通”的根本思想,就在这一句话:“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就是这个思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原文】 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

平常起烦恼忘了佛号,临终也自然会忘了

我们刚开始建立佛号时,是在没有烦恼时建立佛号,你不...

经常观心中的相状,就能知道自己的种姓

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这个...

喝同样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所谓六根对六尘,因为六根在接触六尘,不去分辨的时候...

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

观念改变,痛苦就能转身

有一位资深的师姐,原本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有一天...

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

正念是佛法的核心

习惯上,正念是八种修行之道的第七种。当正念存在的时...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问: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是否一定须念《拔一切业障根...

弘一大师《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

如何能得福最快,所愿速成

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能使自身得福最快,什么方法使我...

要得在世不造过者,只有参禅一法

参禅人没有过:日用中一切时参,一切处参,一切事参,...

【佛教词典】史曼尔塔派

史曼尔塔,梵名 Smārta。印度教之一派。此派依据之根...

【佛教词典】实叉难陀

(652~710)梵名 ?iksānanda。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

优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缘

(上)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

在众生浊中不能洞觉

我们讲到在众生浊中,我们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

名誉不足惜,道德无可崇

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又作业障病...

谛闲法师《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当历练

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

父母生前,及时尽孝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人母者,十月怀胎、一...

【推荐】修行楞严,成就解脱

念《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能消除业障,增...

宁可我被骗 不能再骗他人

宋朝人陶禹锡的高祖被人称为陶四翁。他开了一个染布店...

你想留什么在人间呢

在佛教里,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人是死不了的,人生是...

一切众生皆得度脱之道

靠自力修行,我们解决不了见惑思惑的问题。没有遇到出...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