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念因果一念觉

2017/04/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念因果一念觉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陌生。可是,说到是否真正理解因果,很多人却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我,一直自诩为信因果之人,如果不信因果,怎么会学佛呢?然而,自从与“上海周六学佛放生群”的师兄们一起深入学习《印光法师文钞》,尤其是学习了《与卫锦洲居士书》后,再对照我平日的实际修行,才发现自己一直抱着浅薄的知见来认识因果,其实对于佛法的道理尚未真明,意识到距离真信因果、深信因果的程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此书信缘起于卫锦洲居士因为邻居失火延烧,致使财物房屋全部烧光,妻子亦惊吓病故,他因此心神迷乱苦闷,如酒醉颠狂,不能清醒。印祖知道后,作《与卫锦洲居士书》,为他讲述三世因果的道理,劝慰他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逆境。现实常常不尽如人意,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人生的低谷,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相信很多修行人也会像他一样万念俱灰、一蹶不振。

印祖的这篇开示告诉我们,世道本就起伏跌宕,命运原本聚散无常,呼天抢地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深信因果、信愿念佛的平静之心。

在开篇中, 印祖一上来就阐明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逆境,正确的态度是“乐天知命,不尤不怨”。他说:“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作为一位君子, 要素位而行,就应该无论在任何地位、任何环境,都能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会作任何非分之想。紧接着,印祖列举了孔子等圣贤的事例来说明“ 天地无常,圣贤也会受厄” 的道理:“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孙,得绵世系。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丘明亦丧明。屈原沉江,子路作醢。”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大圣大贤之人,上天都不能让他只有顺境,没有逆境,更何况我们这些罪恶凡夫呢?对此,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何连古往今来的圣贤之人都落得如此不得善终的下场呢?于是大家开始怀疑善恶因果报应规律是否真的存在。就连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发出质疑:你看伯夷、叔齐这么仁义的人,竟然饿死在首阳山。颜回这般安贫守道的人,竟然早早就死了。像比干这样的忠臣,被剖心了。然而像庄子所讲的恶盗盗跖,贪婪暴戾,荼毒天下,曾率领九千人攻城越货,可这样的恶人竟然得享高寿。这有什么善报可言呀?

同样,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为善得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这种现象见多了,很多人便由此开始否认因果的真实性,认为因果报应只是一种空幻的理论。即使是学佛的人,因为未能做到深信佛言,也对此疑惑不明,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

因此,印祖在文中为我们揭示了俗世因果观与佛门因果观的异同。世俗人虽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轮回、三世相续的道理,故只着眼于现世现报,世间的典籍也只以人的一生作为界限,然而只谈一生就无法阐明前生和后世,也就无从了解这一生之外的事。而佛门中的因果观则是报通三世。“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 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 方受福受殃者, 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世间确实有行善积德的人遭受各种横祸灾殃,这是因为他今生虽然作了善业,但果报还没有体现出来,那是要在来生、或者后生才能显发出来的,而今生所遭受的不如意境遇,则是他前世或者前若干世的恶因成熟了。所以说,一个行善之人反而遭受祸殃,一个十恶不赦之人反而得到福报,遇到这种现象,如果你站在三世的层面去看,就不会再产生怀疑,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理论,怀疑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 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 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 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故世间善人遭遇灾殃,也正说明了佛法中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即使是学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离不了因果规律的约束,所以过去很多大修行人也会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一些恶果。因为,无论是何人,都得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才真正体现了因果规律的平等性。

理解了佛门报通三世的因果理论后,印祖最后告诉我们,今生除了要积德行善、种善因得善果外,最终极的目标则是要超越三世因果,那就要靠深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往生、成佛也离不开因果,但这是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的果。

“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譬如金珠满屋,强盗来抢,只宜舍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良以金珠虽贵,若比身命,犹然轻贱。既不能两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 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倘犹执迷不悟,势必发颠发狂。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印祖在此不仅为我们揭示了“ 因果报应贯通三世,转变完全由心”的高深妙理, 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修行人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时,要做到“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心甘情愿地去承受果报,决不能心存怨恨和报复,更不能因此而怀疑因果和佛经祖语。

印祖在《复杨宗慎居士书》中说:“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颠沛流离的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命运的疾风骤雨,经常不期而遇。真正的学佛人,要能平静地接受生活给予的得失和喜悲,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内心永远安于净土,以弥陀为恃怙,以极乐为家乡。如此一来,我们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寿康宝鉴》白话

(三宝弟子 翻印 印光大师 编订) 古时贤者编了《不可...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贫人变富豪

过去在罗阅只国,有一位婆罗门非常贫穷,即使努力工作...

信佛都还要还债,不要退善心

我们修道建立信心之后,学佛有种种困扰,使你丧失信心...

憍梵钵提得牛呞病的缘由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才是真命好

那天,和信法师独对坐谈说道,信法师谈到世间一切福泽...

一位年近半百女人的邪淫忏悔

今年,我48岁了,过的狼狈不堪,回想过去的前半生,一...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如何用心力改变自己的生命

《大乘起信论》说我们今天所对治的是无明、是妄想,而...

想健康吃素的人应把握四个原则

台湾的有些患者认为吃素对健康有帮助,但也有人认为吃...

唯识学的精华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

唯心之理和现前之事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非常正知见的一个理,也是一...

【佛教词典】三时

(名数)晨朝,日中,黄昏也。【又】谓正像末之三时。...

【佛教词典】吉祥果

即石榴。为鬼子母神右掌中所持之果物。以此果可破除魔...

很重视眼前的人,只有现在没有未来

佛法你要是不知道,你会觉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般若波...

学佛过程中的最怕

学佛、修行就是将不正确的一切行为修正过来,把不正确...

请衣服吃饭

一休禅师有一位将军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一休...

受菩萨戒后,吃蛋犯什么罪

问: 受了在家菩萨戒,吃没有生命的鸡蛋、没有半月半月...

如实知世间即是出世间道

世间有很多烦恼和痛苦,繁杂社会,芸芸众生,从出生到...

修学佛法最应警惕什么

问: 当下修学佛法的人最应警惕的是什么? 道安法师答...

【推荐】烦恼深重的凡夫往生后为何能得不退转

问: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恶业深重,烦恼也未断一丝一毫...

宣化上人《紧急关头要念观音菩萨》

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

不买点供品,佛菩萨就不加持你了吗

诸佛菩萨加持力,那得你自己发心,还有你得求他。有人...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1985年)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第一天 持念佛名 一心不乱 今天是我...

先从学吃亏着手

一个人你有慈悲心不难,你起欢喜心也不难,但是你要舍...

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

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