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人要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

2017/08/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人要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

释迦牟尼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在末法时期法欲灭时,我们修行人要想有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如果你遵守这个原则,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你违背这个原则,背道而驰,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但自观身,不求他过。永断一切粗犷之言。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众生,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都不要去找他的过失,都不要去说他的过失,更不要去传他的过失。不看是非,不找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顾自己的净业时间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我们必须要知道,看、找、说、传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最大最严重的过失!如果你心地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见别人的过失。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社会,佛菩萨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隐恶扬善。

《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去讥笑别人,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真正修道人要从这里修起!人家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叹,要表扬,要向他学习。人家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给人家隐藏起来。

好的善的尽量宣扬,坏的恶的尽量隐藏。这样用心才与佛心相应,才与道相应!大家这样在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只找自己的过失,不寻求别人的过失,这样才能安定人心,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和睦相处,修六和敬。

希望我们学佛人、念佛人、修道人,永离恶口,永远不说粗鲁、伤害别人、没有礼貌的言语。对人不要粗鲁,对事对物都不要粗鲁,对一切东西都要有爱惜之心! 尤其是说话,一张嘴巴两片皮,常说美好善良语。说话不要造口业,造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堕拔舌地狱。谚语常说:“祸从口出!”

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他的嘴巴很臭,口里气味很臭,俗话说的“口臭”。经常说别人好处、恩德的人,他的嘴巴很香,常出清香,青莲花香。这就是相随心转的道理!说坏话,如口中吐出咬人的毒蛇。说好话,如口中盛开香洁的莲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不说别人的过失,不打妄语,不乱说话,不造口业,我们将来的舌头伸出来才能舔到鼻尖,才可能把脸盖住,将来成佛才有如来的广长舌相!我们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要牢记佛的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只有自己真正断恶修善,依教奉行,才能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说别人的过失,这才算是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德、做学问、用功夫的人,他懂得如何说话,他懂得化敌为友,化冤为亲,不与一切人对立。真正修道人,说话要恰到好处,不要说过火了!说话要利益对方,说话要符合性德,正所谓是“金玉良言”。说话的声音还要美妙好听,说像百灵鸟在唱歌,不要学乌鸦嘴叽叽喳喳乱叫!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为什么我们还是常见世间过?常见世间过的人,他还在感情用事。不见世间过的人,他已经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末那识就是执着。放下一切分别执着,一切都不分别了,一切都不执着了,哪个众生不是佛?真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只要自己离开一切分别执着,那么一切众生就没有过失了!

对于别人的好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永远不忘。别人有九十九个过失,只有一个好处、优点,对我有恩德,我就永远记住他这一个好处,永远忘掉他九十九个过失,这就是成功、成道的秘诀!这也是我们这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关键之处!

请大家牢记佛的教诲“于诸众生,不求其过。”如果以后我们再说别人的过失,就用封口胶把自己嘴巴封住。我们不这样做,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自己的恶习气、恶毛病改不掉,又如何能去教化别人呢?

因此,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弥勒菩萨,说话温和,笑面迎人。说话要爱护人家,和颜爱语,让别人听了感受会不一样,他感恩于你,因为你爱护他,以真诚的心爱护对方,你说的话就是菩萨的“爱语”,这样修道,自行化他,双方都能成就!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些话算是老生常谈,大家也听得太多了。但是有的人还是经常发现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包容,轻易批评人,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是造口业---小小一张嘴,往往闯大祸!说别人的过失,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是自己造下了严重的过失,这就是一般人常常犯的毛病!

我们修净土的人,要专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呢?就是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其中第一条就是口业清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对于我们修学净土、往生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那就不能往生。

我们妈妈生的这张嘴,为什么不念经念佛?为什么要造口业?为什么要张家长李家短说这些是非人我?以前我们造了口业,现在要赶快忏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天天要念佛念法念僧,要念别人的好处,称扬赞叹三宝的功德,这样修行一天,我们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净业,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清净,我们念佛才能决定往生!

有诗赞曰:

漱口连心净,发言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也如印光大师所说: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迷信咒语的人

有一个愚痴的人,每天都闷闷不乐!邻居看他这么不快乐...

学佛得遇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医生告诉他:...

你无法让所有的人满意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

远离恶口的十种功德

诸仁者!于彼远离恶口因缘,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

说闲话之害

闲话,既曰闲话,有时是一种废话、空话、谎话,甚至是...

静坐但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佛教说:静坐但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孔子也要求人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快乐与否取决于觉照

根据佛教所说,人是由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

了幻法师:婚姻源自爱欲心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问: 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

【佛教词典】都牟卢天

梵名 Tumburu,巴利名 Timbaru。又作兜牟卢天、冻母啰...

【佛教词典】息慈

(杂名)梵语沙弥之旧译。初入佛门息世情,行慈济之义...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

从社会上来看,像我们出家人在衣食住行上没有什么贡献...

【佛学漫画】灵峰蕅益大师

灵峰蕅益大师...

读诵《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

【推荐】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深入佛法舍假修真

末学生于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法名演兵,一九七四年高...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问:为什么我们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家属能为亡者助念,是否对临终者更有利

问: 很多家属请助念团去助念,多数情况是自己不念,...

10个生存之道

1、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

转五蕴为五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六种果蔬让你更帅更靓

1、西兰花。 富含抗氧化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专家证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