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拿「吝啬」当「惜福」

德光法师  2018/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要拿「吝啬」当「惜福」

“吝啬”是个贬义词,“惜福”是个褒义词。

很多人生性吝啬,日常生活中处处遭人嫌弃,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不好,可就是难以改正。学佛后,发现佛教提倡惜福,一下子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逢人就解释:“我这是惜福”。

这样的话骗骗别人也就罢了,说的次数多了,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只能说这种人太狠了,连自己都糊弄。

“吝啬”与“惜福”是有本质区别的,请不要拿“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何为吝啬

“吝啬”的字面意思是“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在佛教中常常用“悭”来指代。

《中阿含经》卷三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复更求,悭贪积聚物。”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别人叫做“悭”,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

这样有什么样的果报呢?隋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说:“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吝啬悭贪之人,死后当堕为饿鬼,常受饥渴的恶报。其实姑且不论死后,吝啬之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诸多烦恼。

从前有个财主,生性吝啬,别人请客,他吃完还要带走一份,但是自己从来不肯请别人吃饭。有一天,财主病了,想吃点好吃的,但是又舍不得多做,因此命令仆人每样菜只做一口的量。吃完饭,仆人拿了一堆碗和盘子在门前清洗,别人看见问道:“难道你家主人今天请客了吗?”

仆人无奈的回答道:“想让我们家主人请客吃饭,得等到下辈子!”结果这话被吝啬的财主听到,气得大骂仆人:“你这个多嘴的家伙!是谁让你许诺我下辈子请客的?!”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实则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

悭吝从本质上来说是贪心在作祟,很多人不仅自己的钱舍不得用,即便拿别人的钱帮别人供养三宝或者布施,心里也会很舍不得。这是一种习气,好像钱一旦到了他的手里,这钱就是他的了,更有甚者还会暗自克扣。如果贪了三宝的钱财,那么感召的就不仅仅是饿鬼的果报了,而是直接堕入地狱。

悭贪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首先伤害的是自己。悭贪的人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人对己都吝啬,这种人看到别人获得的利益比自己多,得到的赞誉比自己多,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心里会非常得不平衡,会很烦恼。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质,又舍不得付出。

另外一种人对自己很大方,但是对他人很悭吝,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眷属都不愿意付出,更别提其他人了。这种人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往往背负一个“为富不仁”的骂名,一旦有落魄的一天,别人自然也不会伸出援手。

两者区别

“惜福”看起来跟“悭贪”很像,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悭贪”是对他人苛刻,而“惜福”是对自己苛刻。很多人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普通,过日子很节俭,但是对待三宝或者对有需要的人则出手很大方。

何为惜福

该用度的地方不抠门,不该花费的地方一分一毫都不浪费,这是“惜福”。

清代儒将左宗棠写过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身为一代名将的左宗棠胸怀大志,身世不可谓不显赫,但是要求自己及子孙只享下等福,这是真正的惜福。

惜福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浪费,二是不用错地方。有些人在细小的方面不注意,比如对掉几粒米,费一点水不以为意,其实这是不对的。俗语云“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防微杜渐,福报会一点点地流失掉。有些人很注意细节,一丝一毫也不浪费,但就是用的地方不对,那也不是惜福。将福报用在与修行相关的事情上,把所有的福报都转化为日后解脱的善缘,这才是最好的惜福。

对治吝啬

“悭贪吝啬”与“节俭惜福”的含义搞清楚了,对于惜福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那么对于吝啬,该如何对治呢?答案是布施。

佛陀时代印度有个人非常悭吝,别说布施,就连布施两个字都说不出口。佛陀为了教化他,告诉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然后让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给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设自己跟他人,他内心都犹豫不决。经过佛陀各种耐心地引导,这个人内心逐渐打开,后来连身命都可以布施,最终证得了圣果。

“吝啬”是一种习气,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难的,我自己在对治的过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去行供养和布施。只要供养的善念一生起,立马锁定,然后逼着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执行。经过几次以后,慢慢布施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欢喜了。

结语

“吝啬”的人痛苦,“惜福”的人有福。其实并不是谁注定了会痛苦或者有福,正所谓“福由心生,苦由心造”,到底是苦是乐,全看个人的选择。

有福的人并非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一帆风顺,而是他们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能望见曙光,在无助中能想到美好的未来;痛苦的人并非他们没有得到眷顾,而是他们迷失了自己的自性,甘愿成为了命运的俘虏。

人生只有两种结果,不是驾驭生命就是被生命驾驭。与其在吝啬中痛苦,在悭贪中伤害自我,不如慷慨地布施,为自己日后的解脱种下一线希望。

一片纸、一块布、一根草,乃至一朵残缺的花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惜福培福,这一切终将转化为日后我们解脱的资粮。

腾讯佛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受持八关斋戒,转现世贫穷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竹林精舍弘化时,当时有无数已证得...

福德要在大众中修

修行要在俗世中修,福德要在大众中修,在大众中求。 俗...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际遇。释迦牟尼佛则...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积大德

都说厚德才能载物,我们要怎么才能积大德?我先讲个故...

圣严法师:为了广种福田

广种福田的意思是多结人缘。福田有两类共四种:两类分...

为何吃亏反而是福呢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

圣严法师《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

真能念佛,自得世间福报

【印光大师云: 须知真能念佛, 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有没有浅一点又能快速得成就的佛法

问: 师父能不能讲浅一点又能速快得成就的开示? 常福...

轮回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回

我们再看第二个概念。这个地方越讲越细了。前面先讲第...

学佛应重视威仪的训练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

【佛教词典】自性无记

【自性无记】 p0598   瑜伽六十六卷十七页云:此中自...

【佛教词典】电光朝露

比喻人身无常之用语。心地观经卷一(大三·二九六上)...

你若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

比丘尼现身变

昔日的舍卫城,是拘萨国的首都。当时有一群乱纪之徒,...

超度常识问答简选

问:念经何以能超度饿鬼。 答: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

普陀山的和尚讲普陀山的事儿--慈眼视众生

今天我们来到了普陀山的西山景区。这边住的都是尼众的...

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第一段 观世音菩萨宏愿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古以来...

不可代人诵经念佛而图名利

内功, 是自修, 外功, 是广行种种方便。如周急济困, 拯...

不要小看这五分钟、十分钟,三年下去就不得了

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出一个观念,它说初学者修学...

今世行净,后世无秽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刚度化了五比...

在家居士如何做到净念相继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念相继这句话,我们在家居...

【佛学漫画】曹溪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如何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那么去佛不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真相:阿弥陀佛离我...

念佛有瑞相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问: 请教师父,如果是在殿堂里面念佛的时候,有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