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宏海法师  2018/07/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

今天是《弥陀要解》第十讲。今天先开讲之前,说点儿胡话,没有教证,打妄想。我们都是佛门同道中人,自从咱们教主释迦牟尼佛出世讲法开始,从西天到东土,一直流传到现在。其实有时候从某种意义上啊,你看诸位辛苦,今天也在普门讲堂听到这个,也是讲到佛教史流传。在这个流传中,有时候会法久生弊,就是会赋予它很多厚重、形式上、连带性的一些东西出来。你看现在以至于我们形成这样的一种宗教形式、法门仪轨,等等这一切吧。其实有时候啊,我们再转一个弯儿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加先进,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就是要更加先进地来看待佛教、看待佛法。

比如说我们在前九讲里面讲到的五重玄义,通常来讲的话,这是古德流传下来的这么一种法式,反正下意识地一定会想到它的传统性和古老性。殊不知,其实五重玄义具有非常引领性和先进性。现在我们看任何东西其实都可以套这个五重玄义,甚至对一些,所谓的时代性的一些现象的概括。任何一个东西,就包括这个话筒,这个录音笔,都可以用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和教相来给它进行一个描绘。其实现在所谓的大数据呀,所谓的这些也没有离开这个范畴。你比如说释名吧,就用这个思维,就用这个语言,假名来诠释真的有这个事,真的有这个理,真的有这个境界,确实有这个真理。释名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真理的存在。显体就是告诉我们真理或者说生命的能量,所谓的一念心性。你看我们现在讲起来说,因为有时候形成这样的一种陈述的语感语境方法,我们有时候就把它禁锢在那里了。

你看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重换一个角度,很清白地来看这个显体,所谓的一念心性,它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或者我们在它上面到底有多少的错觉,在佛教的根本的这种经典中早就把它阐述了,许多的可能性。你比如说,你看我记得那会儿咱们普济寺黑板报上,这应该是普陀山的一位祖师吧,他就当时写道说,到底是庄周梦蝶呢还是蝶梦庄周,这是一个公案。说白了就是现实情形来讲,就是到底,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那我们每个人做梦的时候,到底我们做梦中的梦境,会有人,会有事。那么我们现在下意识的主体是说我们才是现实的,梦境是虚幻的。换个个儿,假如果梦境中的人,他认为他的梦境才是真实的,或许我们的现实,以为的现实是虚幻的,就到底是蝶梦庄周呢,还是庄周梦蝶呢。

到底我们现在你看隔着这个玻璃,这个灯就映在这个玻璃上,好像玻璃外面又有一个斋堂,到底这个斋堂是真的,还是那个斋堂是真的,或许它是平等的。这就是佛法的先进性,因为它对于真理的阐述,有别人或者世俗,或者这种所谓的这种文艺也罢,科学也罢,这根本就阐述不到这个层面。但是现在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看不到它的这个先进性、开拓性,就把它慢慢地延续成一种古老的所谓的宗教。这样久而久之会阻挡我们所谓的佛性,就是自己这种灵性的开发。

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再做一个尝试的思考,就是到底我们现在你看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许它才是精神层面,或者物质才是精神。也许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这才是真正宇宙中具足能量的物质,但是我们现在都认为这是精神层面,虚幻的。当然最后这种的物质也罢,精神也罢,其实它是一体的,就是这个法。明宗也罢,它是把握命运,自己把握命运,所谓的论用就是超越这个生命,它超越这个命运。所谓的教相其实就是揭示生命的真相。净土法门其实根本就不是个法门,它就是自然规律,一切的真理就是这个现象。就这样来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不会为现在有时候会觉得说,等到人类科学家走到山顶的时候,发现佛教大家已经在山顶等他们了,好像说不断地佛教被科学证明,其实反过来佛教才证明了科学,佛法才证明了科学,我们不妨这样地来尝试。

其实禅宗的这种别开生面,在东土的大幅度的这种兴盛,岂不就是显示出来它当时的先进性嘛。真正的三宝的流传中,一直在引领。你看《金刚经》现在有那个印刷版,那是印刷术刚刚发明起始就印的经典,现在还在,但是好像不在中国,在大英博物馆。网络时代一开始,那我们就进入了网络弘法,直接就进去了。所以佛教一直是先进的,那么所有的先进性就是因为它的这个先进思想,对于真理的阐述和揭示,当然更精准的应该说叫说明。

但是呢要保持它的先进性,还真得原汁原味的不出错,不脱轨,不枉费。当然这不是一种守旧了,这才叫划落到我们所说的传统中来。越要让它影响弘通得更加扩大,很可能要越发固守它的这个核心,最核心的部分。

那我们下面就开始迈入《弥陀要解》的正文里边,来有板有眼地听祖师爷们怎么来阐述,怎么来阐述怎么来说明这个核心。大家看到第十八页,今天从十八页开始。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

一部经典的划分,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三个大的段落。当然初善中善后善,其实就像《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到的说,佛法如蜜,中间和边上都是一样的甜,是平等一味的。但是为什么有这样的划分呢?在东晋之前,绝大部分的讲经呢,根本就不开这个划分版块,随着消文逐字逐句地讲解,只有这一种方式。这个三分的划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位祖师爷叫弥天释道安。现在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就是他提出来的。制定了佛事的仪轨,什么行香上座呀,比如说过堂的这个仪轨,最早的就是道安法师提出来的,所以他是东晋一位非常出名的一位祖师。

把它就判为,每一部经典都分这三个部分,后来把他叫做弥天高判。当时他判出来这个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的这个分法,还并不被认可,而且遭来很多的非议,都说他异端,随便在佛经上动刀子。但是直至后来,越久越证明了他的正确。就是玄奘法师随着其后来翻译到亲光论师的有一部叫《佛地经论》,《佛地经论》里边就提出,在印度的论典里边也出现了对于佛经有三分的这种判法。当时里面判的叫做“教起因缘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序分,开头;还有这个“圣教所说分”,就是正宗部分,正经讲到它的核心内容;最后是“依教奉行分”。

反而证明了道安法师所判的这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完全跟西天的祖师们判的是吻合的。当时他常住在襄阳,襄阳还有一位当时的名士呀,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不是很多这种名士嘛,是真名士自风流。有一个叫做习凿齿的,他去拜访他,他很有名,看不惯这个老和尚。坐定了以后就说,说他很有本事,说我是四海习凿齿。就是说四海之内他特别有名,谁都认得他。结果道安法师不给面子,他说,我叫弥天释道安。就是天下没人不知道我的,比你还厉害。天不是把这个四海之内代表地给盖过了,所以后来给他一个外号,叫弥天释道安。这三分的判法呢,后来也被称之为叫弥天高判。这是道安法师对于我们学习经典的一个贡献吧。

那后面呢,蕅益大师具体把这三分在经典里面能够显示它哪方面的功用,做了一个比喻。你看:“序如首,五官具存”,如果这部经典是一个人,那么序分就像他的头一样,五官是分明的,看清楚了。“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整个消化循环系统整个就在我们躯干里面,那这就是经典的主要内容。“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就是怎么让这部经典弘扬开来,让大家欢迎,让大家传诵,那么就是流通分的起的作用。所以后面他讲到了说,“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这是讲到的说智者大师,因为智者大师是讲经的先祖。像他讲《法华经》里面讲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那么为什么这里要把智者大师抬出来呢?是有他的用意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对于三分判法的标准呀,渐渐地也是法久生弊,生到什么弊呢?过来一部经典,开头都判做序分,最后都叫流通分,反正中间的这个大肚子都叫正宗分。

就成了一个流俗了,就不假思索地机械性地这样给它进行判别。但是蕅益大师这里他判《弥陀经》呢,跟前面的古德讲述的不一样。他怎么判的呢?从“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这一句,他判做序分。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一直到后面的“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叫做正宗分。那么特别不一样的是哪里呢?他的流通分判得不是说听闻经典的什么大众什么呢,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就好了。他是从“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开始,就从这儿开始,就一直到经的结尾,全部把它判作流通分。

但是呢,蕅益大师这个判的跟前面的不一样嘛,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话,人微言轻,不足以信,他就引用说智者大师出来给他作证,说不能够这么死板地判。为什么呢,你看说连智者大师都判《法华经》的时候说,第一品都是序分,二十八品《法华经》的后面的十一品都是流通分。他为了说明,不是说把最后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当作流通分就可以了。所谓的流通分,它要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让这部经典运行不滞,就是极受欢迎。说白了就是推广。那推广你看他为什么说如我今者,就是六方佛都出来赞叹这个《弥陀经》的真实不虚,所以大家都应该信受,都应该广传流通来受持。它就起到了运行不滞的作用。所以他不教条,但是他害怕别人对他有微辞,就把智者大师给搬出来了。

而且后面这个内容更多,大家看,他更有甚的是说什么呢,“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学习《法华经》,后来把它判作两大部分,大家在常住上常读诵《法华》,都知道《法华》里面有一个概念叫迹门和本门。什么叫迹门呢?前十四品,是说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示现八相成道的,这一世就像一个应迹的一样,示现来的,是从表皮来看。那么他的根本本门是什么呢?他早就成佛了,久远以来,不知道多少劫前就成佛了,这已经形成事实了,所以这个叫本门。前十四品是讲他的示现,后十四品是讲他的根本。

那么智者大师在讲这个示现和根本的两大部分的时候,又各自把它判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所以他这里讲到的意思就是什么呢?前十四品里面又各分了三段,各分三段那么前半部分的流通分,庞大到什么地步呢?从法师品开始,那我们大家读过就知道,从法师品应该是第十品,那后面的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和安乐行品,都属于什么呢,迹门的流通分,就都判到流通分里边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为了证明说,我把“舍利弗,如我今者”,就开始判作流通分,是深有所以然的,并没有错,因为他在《弥陀经》里面判法跟前人不一样。那他这里把智者大师拉出来,是大祖师爷嘛,给他进行一个,说俗一点就是给他撑腰,有人是这样判的,我也是有理的。

那后面他就讲到这个弊病了,是什么呢?“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就是你判序分,它一定是这部经典的提纲挈领,纲目。你看我们学习《心经》,《心经》就有纲目,观自在菩萨是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因,度一切苦厄是果,这二十五个字就是一部心经的纲目,就把它在前面了。那么每一部经典的序分也有这样的一个功用,提一经之纲。那么流通呢,则法施不壅,就是说这部经典出去给人家讲的时候,怎么个好法,为什么深信不疑?六方佛都出来证明,出广长舌来证。这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所以就是让他的这个法在供养布施的途中呢,不会有阻碍。

为什么,因为它力量是非常足的,所以他讲到说,“关系非小”。但是呢,“后人不达”,后来的人搞不清楚。就是“见经文稍涉义理”,就是稍微讲点道理的话,就全部判入正宗分。“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就是序分是个头,流通是个尾巴,仅仅就是只要给几句话,把它显现出来就好了。可是这种弊病,“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也就是说他理解的已经不善了,没有去圆满佛的原意,没有把这部经典切实地用三分来正判。这是这一段提供给我们的内容。

那跟大家说一下,其实今天的内容,并没有甚深玄妙的义理了,就是从这个序分开始讲起。也交代一些故事典故,说明一些地点,甚至我们通常说的一些客套。客套不是客套话的客套,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是这么开始的,都是这个模式。

大家来看后面,从这个科判上讲到说,“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这是讲到的,下面我们要进入这个序分里边。什么叫做通序呢?每一部经典都一样,必然要从如是我闻开始,然后什么一时佛在哪儿,怎么怎么样,多少人。什么叫别序呢?就是这部经典的不同之处,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开始,就是跟其他经典不一样了,说的是极乐世界的情形,讲的是净土法门,这叫做别序。

那么这个序分,前面的“如是我闻,一时”这段话属于正信序,有这六个层面,六种成就。说明这部经典是真的,是佛说的。是嘱托给阿难,阿难也是听佛说的。你比如说这里面讲到的说,信成就,就是“如是”;闻成就,就是“我闻”;“一时”就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是处成就;“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是众成就。

有这六个层面,就像记叙文一样,时间、地点、人物等等等等,那么这才称之为这部经典真实可靠。有时间,有地方,有当时谁在听,就像会议记录一样,全部给你记下来了,是佛说的,这就叫做正信序。那么能够启动这部经典的宣说因缘,让大家得利益的,就叫发起序,后面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佛”开始。这个序呀,有时候又叫做经前序,每一部经典的开始必然如此,有时候又把它叫做经后序。为什么?因为佛说的时候并没有这样讲。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讲的时候,他一定是直接就开门见山就讲了,没有说“如是我闻”,这是后来阿难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才加上去的,所以叫做经后序。当然这些都属于知识,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看一下序文里面的具体内容。经典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论典是,我们主要现在是学习论典,看他怎么讲解:“如是,标信顺。”每部经典一开始,都少不了这个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到底如是起什么作用?要这个概念干什么?这里蕅益大师写出来了:标信顺。标就是标明,标显出来一个什么心态呢?你要信顺这部经典。所以用词非常精准。就是信仰或者说仰信和随顺。大家要知道,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极大的福报的。我们对于一种理论也罢,或者说一种说辞,你只有信了以后才能顺。一定是信了以后才能顺,你不信它,你不会顺着它。

这就叫信顺,信顺。你就说我们现在,你比如说弘法吧。弘法来讲也有藏传的、汉传的、南传的。那大家想想,现在在咱们汉传佛教里面,你说我们现在要去弘法,首先你得让他们相信因果轮回。就像现在的这种不知道佛法的人,你让他相信一个因果轮回,就比登天都难。但是你看在藏传佛教里边,基本上人家起步都相信因果轮回,为什么,就已经有了这个信顺的功德了。就依着这个因果轮回再讲下面的法就可以了,不必在因果轮回上还要倾注于全部的心力来弘扬有因果。所以因为不信,他就不能顺。一切法的成就都是从信顺而来的。

当然我们需要这个信顺圆满了以后,才能够功德圆满。你看在《便蒙钞》里面讲到,信顺的功德也不一样。有一种信顺叫做什么?叫做偏真信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只信理,他不信事。现在所谓的研究佛法的这些人,理论他学得杠杠的,你讲什么,看的经典那比我们多多了,说实在的。但是你给他说这个感应也罢,给他说诸佛菩萨这种神通妙用也罢,他不信。道理他信,理上信,但事上他不信,这就叫偏真,不是圆满的。甚至有一些信受他是什么,只信顺此法不信顺彼法。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他不信,信这个,他由着自己的信,他想信这个他就信这个,他不信那个。你比如说有一些人,他信说善恶因果是对的,但是让他相信有前生后世、六道轮回,他搞不清楚。

我记得我那会出家以后呢,俗家有个三嫂,俗家那个三嫂她就这样。她说起来就说,哎呀,你们佛法呀,你比如讲的多做善事、善有善报,这个我觉得听起来有道理,你跟我讲什么说有观音菩萨,有什么神呀鬼呀,她说无稽之谈,她不信这些。但是真的是菩萨千手千眼,把她收拾了一次。我记得有一次正好我回来,是暑假,暑假那会儿回来上佛顶山。六月十九,正好那天是六月十九,她打电话来了。诶!我说今天是,因为几乎不通电话,她打电话来了说你是不是在普陀山呢,能不能帮我上点布施。我们老家那种小庙,土地爷呀什么那种庙里面,还是有的,俗话就叫布施,上布施。

我就心里很纳闷,说这是今天怎么了,突然这么个人要给菩萨上布施。结果是什么呢,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菩萨在她梦中把她给瞅了一眼。在我们西北老家,这个人要是把人就是这么瞅你一眼,那说明你这个人太差了,不跟你打交道了,叫瞅一眼。她梦里面就梦见说观音菩萨把她瞅了一眼,她觉得她老说这些话,以前她老说是,哪里有菩萨,哪里有神呀鬼呀,不信这些。从此以后到现在,她不敢不信了。她有个什么事还要给我说的让我帮她问问菩萨。这菩萨也是灵,就在六月十九那一天,我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就属于什么呢?偏真信顺。一个角,边边角角他不能圆满。再一个,你比如说还有一种叫即真信顺。我们听过这样的一种理解,就是任何佛教里面讲的道理也罢,现象也罢,他都说这是表法的,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是表示他救化众生慈悲心无量,哪里有长成这个样子的,这就叫做即真信顺。那么还有一些就是慢慢来,勤劝成就、久化方归,这就叫做次第信顺。

我们这里这个如是标的信顺是什么呢?叫圆顿信顺,闻即信。就直下来承担,信一切法本来具足,信信愿持名决定得生,叫做圆顿信顺。所以这个信顺功德也是了不得的。我们今天在此时此处来听这个《弥陀经》,学习这个《弥陀经》,好像觉得说,那“如是我闻”,这不是阿难后来结集的时候加上的话吗?特别给我们标显说,这个需要我们信顺,好像这是佛陀的话,我们一定要相信。好像人家释迦牟尼佛当时在祇桓精舍讲这部经典的时候,可能就不是这番情形了,因为我们到末法时代了。我跟大家讲,就是现前听活佛讲法,好像经里面动不动就说放光现瑞显异啊,那是给入圣位的菩萨罗汉们显现的。

当时在印度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在祇树给孤独园,场景也许还不如咱们现在这儿。如果法师们有去过印度朝圣的,现在在尼泊尔境内,去了就知道,就是一个普通的庄园,就在地球上呀。到处都是土,种了很多树,一个说法台,还有一口井,据说是当时迦叶尊者还是说打水,在那儿喝过水,听起来非常的,可是它还在地球上,一模一样的情形。也就是说当时这千二百五十人,或者说听法众,他们在现场所听活佛讲法,得到的这个讯息,跟我们此时此刻一模一样,没有多少,就是这些文字,说的就是这个法。那么怎么能够起到说最后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的功德呢?全凭这个圆顿信顺,如是我闻,就是信佛的因缘。所以说信顺是我们成就这个法的根本基石。大家想,因为我们信顺释迦牟尼佛,顺着释迦牟尼佛,才能信阿弥陀佛,信极乐世界。信弥陀的慈悲,顺着弥陀才能信他发的四十八大愿。信四十八大愿的真实不虚,才能顺着他相信说决定说,我能够将来往生西方。这一系列,从开始到圆满,第一关键就是由信顺成就的这一系列的链锁功德,这就叫信顺。

那我们这样学吧,就是说,“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我们现在配起来讲,就是把“如是,标信顺。”大家看到后面了吧,后面讲什么叫做“如是”。“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我们来套着,就是前面是一个标题,后面具体地讲解,我们来这样跳着来学,这样的话比较次第分明。信什么法呢?就信这个、顺这个“如是”之法。你看这个法讲得多妙,因为在其他的经典里面也有很多,一开始都要去讲解这个“如是我闻”。像其他的祖师们讲到的就说:“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就是如如不动的这个本来面目,“唯如为是”。就是所有法的功用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知见,如就是佛知见。或者有时候又讲到说:实相之理,始终不变为“如”,这个跟这里讲的是一样的。但是后面说是什么?如理而说,叫做“是”。

你不能绕开实相,那么你就没有契理,乱说了。可是蕅益大师这里解得非常之妙,你看:“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个没有问题。“如”就是不变的意思。为什么说古今不变,因为古也是实相,今也是实相。这个我们已经在讲它的辨体中已经说得很透。不会因为是古是今而改变,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在有太阳的时候是光明的,是虚空,晚上到了黑夜,暗的时候也是虚空。不是因为有明有暗,虚空会改变。这个实相法也是,不是因为从古到今而改变,它就是这么如,从来都不动。诸位法师体悟一下,就是从来都不动,就是我们现场,就此时此刻,就这个法。不动,就是不动也是不动,动也是不动,随便你,反正就是不动,这就叫如。

这一切法万变都不离现前一念心性就叫如,这一念心性中所有的一切法就是这个样子,它随便是什么样子,就是这个样子,这就叫是。前面在辨体的时候给大家讲到,现前一念心的自性就叫如是。所以蕅益大师这里讲得非常妙是什么?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不会错,叫做是。你看他讲的,很妙。他依着这个一念实相的心性,注入了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作用。

也就是说,把这个实相这个无量的作用,发挥成我们往生西方的这一个作用,一定可以,这就叫如是,是《弥陀经》的如是。成时法师在这里注释的时候,我们这个版本里面看不到,另外的版本里面有,就是说,唉呀,能够悟到这句话者太少了。“悟此者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听说如,就是如如不动呀,如来如来就是如是之道,他不知道说什么呢?知道这个实相虽然如如不动,无念,但是他不知道他还能无所不念。知道这个如如不动他实相无生,但是他不知道他还能无所不生。因为无所不念,所以正好念佛,因为无所不生,所以正好求生。所以说,“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是我们对于“如是,标信顺”的解释。

下面我们再来看,“我闻,标师承。”阿难多闻第一,大家知道他有一个什么妙用吗?号称叫做分瓶泻水。就是这瓶子里面装的水,往另外一个瓶子里边倒,一点都没有落出去,原封不动,不增不减的如是我闻,所以这里讲到的我闻就是标的师承。佛法里面的师承很重要。念佛往生的法,《弥陀经》是阿难尊者的耳,与大众亲耳听世尊之口宣说的。直接从佛的金口中传过来的,这叫做师承。

你看后面讲到的说,“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由我来传承。所以这里讲到的“我”,第一个,“我闻”是因为我听佛说的,圣言量,因为只有佛的话才可信,其他的话都不可信,跟经典比起来。那么为什么说是佛说的呢?因为这部经典是佛说的。其次,让安立这个“如是我闻”也是佛说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佛涅槃的时候,阿难去问过,问说怎么,问了四个问题,最后说每一部经典开始都要安立这个“如是我闻”。所以阿难这里就师承就说,佛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叫分瓶泻水。你看为什么现在我们有时候叫会集本?大家有时候也见到咱们大殿里面流通过来的会集本。会集本它就担当不了这个如是我闻,因为改过了,切割过了。现在我们学术上研究文献也是越早越有权威,因为它是原汁原味,表这个师承。另外为什么当时要加如是我闻这个师承呢?他也是为了破外道。

大家要晓得当时在印度,很多外道,外道人家号称也有三宝。什么三宝呢,他也有教主,也有经典,也有修学次第,也有弟子,号称三宝。而且外道的经典里面,每一部前面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志叫阿优,印度话,阿优(au)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主张一切法不是有就是空,它是一种定见。为了跟当时外道区别,所以在经典里面佛教的经典全部加了“如是我闻”,师承。再一个,有这一句话,因为佛灭以后,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形,阿难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是佛成道的时候阿难才生下来,佛涅槃的时候他才四十九岁,那大家都知道,迦叶长老佛去度他的时候已经一百多了,在这样的僧团里面他哪有资格嘛。

所以这个时候,佛就为了(防止)说他的资格不够,大家怀疑他,让他安置了一句“如是我闻”。而且当时阿难的容貌容颜跟佛很像,害怕别人阿难登座集结经典讲法的时候,害怕别人以为说是不是佛又活过来了。甚至怀疑,是不是他方的佛来这里讲法,或者说阿难难道成佛了吗?所以为了破除这些滋生出来的疑情,在上面加了一个“如是我闻”,标的就是师承,标师承。

那这里讲到的说,“实相非我非无我”。我们一听到说无我,佛法这不是破我执嘛,人无我,法无我。凡夫就是听空就空,听有就执着有。一听说无我了,就会生起一种有我是不对的,无我才是对的的定见。所以为什么这里你看蕅益大师破掉的说,“非我非无我”,就是你两边都不能著。我们说无我是为了说“无有我”,而不是为了说“有无我”,一说无我就以为真的有个无我。在这样的情形下,所以蕅益大师说,真正如果我们通达了无我的话,我也是无我,无我还是无我。在这样彻底无我的毕竟法中,为了假名,就是假借这个语言,仍旧说有一个假我,所以说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依然叫有我。

通常说“我”,凡夫的层面,我们一般就是说有我见,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那么一旦有这个身体是我,马上他就出来一个我有一种思想,来判断,来了别,这个就叫“我慢”。所以凡夫的我见跟我慢都是烦恼层面。圣人所见的叫做名字我,不是有见的我和有慢的我,叫名字我。阿难这里说的我闻,其实是名字我,就是不坏假名而说有我的我。

有读过《唯识三十颂》里面不是有一句话叫做,“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当时佛在《解深密经》里面,本来要讲唯识法,唯识法里面要讲阿赖耶识,他讲阿赖耶识的时候就有顾虑,为什么呢?他说“我于凡愚不开演”,害怕他们执着阿赖耶识是我。那现在我们听的时候,你一说阿赖耶识,好像是轮回的主体,那么就错解说阿赖耶识是不是真的有灵魂、真是有我呀?他不知道阿赖耶识也是非空非有的。所以说这就是凡夫的特质。那么阿难为了随顺凡夫的理解特质,这里才假名说“我闻”,所以说“故仍称我”。

我们再往下看,闻,前面是讲我,“闻”是什么概念呢?“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这是蕅益大师的解释啊。就是讲到说,既然说我闻我闻,到底怎么听到的声音呢。各位法师,我们想想,怎么听到的声音,我们在观音菩萨他老人家的圣地,耳根圆通。如果从粗浅的解,现在我们六根的运作,我们听声音一定是耳根对声尘嘛,有耳根,就是我们觉得是好像脑袋上长的这块肉片啊,像浮在这的一个,这两个有点儿像肾脏一样。这个叫做浮尘根。其实它并没有听闻的作用,但是我们几乎就是很多时候,粗浅地是把它觉得说,一定是耳的这个功能器官对声音,两个结合在一起,发生了作用了。

其实它就是我们自性中六根的妄想。眼耳鼻舌身意,觉得真的有分工,打了六个结,然后再一一对应外面的色声香味触尘,以为相互作用,就引发了耳识,我听到了声音。所以每天我们的生活全部都是错觉,为什么,因为它经不起推敲呀。你说我们听声音,我现在也在说话,大家一直在听。可是他这里讲到的叫做“以空印空”,他是这么形容的。也就是说能和所,实际上不是一种真实的作用,你看苏东坡曾经就写过这么一首偈颂,为什么?苏东坡当时好郊游,有时候他还酒肉朋友到一起去歌舞场所呀,酒楼呀去听听唱歌,弹琴。

他也就说了,说,有一次他毕竟这个善根还在,他就怀疑说,听这个琴的声音,怎么听出来的,他就反问,起了疑情了。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就是假如果我们弹琴,我们有的法师也会弹古琴,说这个声音是从琴上来的话,这个琴放在匣子里面,放在琴盒子里面它没有声音啊。“若言声在指头上”,就是说你这个手指去弹琴的时候,“何不于君指上听”,就是为什么不能从你的指头上听声音,一定去弹琴才有这个声音。所以讲来讲去,一旦疑情起来,一推敲发现上哪儿去找声音,这就叫以空印空。我们也可以这样套用一下,蕅益大师为什么说以空印空。如果佛讲经的这个声音是从佛口所说的,那么佛的口为什么闭起来就没有声音,对不对?如果是从阿难的耳朵才有这个声音,那么佛如果不说,光他有耳朵也听不到呀。所以这就叫做以空印空。佛说法就无说而说,说而无说。

阿难听经呢,是无闻而闻,闻而无闻。就好像没有刻字的一个空的印章,盖在一个啥也没有的白纸上一样,虽然有这么一个动作,咵地盖了一下,结果啥都没出来,以空印空。当然这是粗相上来讲,如果从细相上我们就知道,这个耳根听声音啊,用唯识解释的话,它是一个能所的妄想。就是我们耳朵这块肉属于浮尘根,真正是我们的神经吧,可以这么相似的表达,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在我们的本来自性中它就有这个功能,结果被错认成什么呢,在这个自性启动的时候呢,有一个能的状态,就说我一定主动要想弄明白,又结果相对出现了一个被动的状态,这就形成了一种耳根和声音的相互作用。

实际上是一个作用,本来面目,但是它一旦这两头作用起来的时候,我们就错觉以为说,我听到了一个声音。这就是法门,现前就可以修。但一旦你进入到这个作用的时候,就整个滔滔不绝,充满了这个作用,这就是本性。所以说能和所其实是一家人,这里才叫做“亲聆圆音”。浅层次的说,阿难的耳朵亲自听到佛在讲,深层次的理解的话,其实就是本性的作用,他没有能所呀。唯识上不是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嘛。他没有疏,说只有亲,他就叫做“亲聆圆音”。这是讲的“我闻,标师承”。

“一时,标机感。”后面讲到的说,“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这个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时间呀它是假的,不是真实永恒的,是一种错觉。你看我们有时候做梦的话,几分钟的一个梦境,很可能在梦里边就过了一辈子,那你说到底哪个长哪个短呢?人间的多少年呢是忉利天的一昼夜,四天王天的一昼夜是我们这的五十年,那你说这时间怎么算的呢。又说什么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没有一个时间,时间是错觉。那么这里不能说某时某刻是公元多少年多少年,凡夫的世界里边才说,一九九七年,二〇〇八年,实际上呢没有一个,只能叫一时。这就是佛讲法的圆满,不给你留尾巴,一时就包括了任何时都叫一时。

这里讲到的这一时印在哪里呢,印在“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就是说讲《弥陀经》的因缘成熟了,众生的根性在这一个点上成熟,招感了启动佛要讲这无问自说这个往生之法成熟了。我们依着净土法门来修这个成佛之道,因缘具足在这个当下发生的情形,就叫一时。佛说众生听,这个合二为一的时候,就叫一时。所以我们此时此刻也是《弥陀经》中的一时,为什么,因为凡有众生在读诵、学习这部经典之时,也属于此处的一时啊!他没有某时某刻,一切听闻受持,讲解本经,全属于一时。这就叫做“标机感”。机缘成熟了,招感来说。

后面的,佛,标教主。大家看到了,“佛,标教主。”这是指的这个,后面的讲解是什么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那我们一讲到教主,就好象充满异味,现在有时候就把他搞成好像是一种控制呀,权利呀,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习气。因为我们这有主有次,有差别相,有这种地位有高有低的差别相。所以一说到教主,就认为他有核心、权威,实际上教主是指的应机施教之主。应机施教,他是为众生服务的,满众生愿的教化之主,才叫教主。那我们前面已经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已经讲得喋喋不休地讲了很多了,就不细说了。总归大家要知道,不管是自觉觉他,乃至觉行圆满,他都是围绕着这个觉。这个功德如果够了,觉也是一个本来的事情,不是什么难事,一点都不亏的。而且我们有时候在,其实在现实应用上,这三种觉也并不能够截然地分开。

大家想,你说从自觉的角度,如果我们自己心没在道上,你怎么引人上道呢?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发心去就让别人上道,忘我地去行这个觉他之道,其实就是自觉的最佳状态。但愿众生得离苦,自己也在随着得安乐。不论自觉或者觉他,你的觉的这个重心一定在这个觉上,对自而言内心观照,或者我们念佛精进。对他而言呢,以觉来相交,不以其他来相交,一直这么持续下去,就是觉行圆满之时。所以他永远都是绑定在一起的,没有分开。

那我们如果说再发挥一下的话,大家我们来听这个净土法门,这里讲到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呀,被净土法门给捆绑得特别的巧妙。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设这个法门,跟阿弥陀佛两个人配合,他就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步地给捆绑在貌似是以自觉为主的这样的一个修学体系,实际上产生了很大的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效果,这样一个法门上。怎么讲呢,大家来看啊,你比如说念佛的人好像是只管自己求往生,貌似是以自觉为本。可是大家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能够信顺,所有的行者都能够信顺这个净土法门,各自把各自管好,这辈子成就往生。

那么就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来讲,是不是彻底地达到了觉他呢,每个人都去求往生,觉他就圆满了,觉行也圆满了。为什么,因为佛在成佛的时候看见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一个净土法门,就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全部给设在其中了,而且还这么简洁明快。就这么一个修学系统,暗藏了无限的玄机。而且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一颗求往生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呢,你想我们现在往生,往生以后干什么呀?虽然自己去往生到极乐世界,可是你不可能不还入娑婆呀,为什么?因为你的缘也在那,业也在那,我们带业往生的呀。因也在那,缘也在那,愿也在那。

一旦你往生了以后,必定乘愿再来,尽管你有可能还没发这个愿,你一定得再来。为什么?到那个时候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切业,一切缘,全成了愿,全部都成了愿。因为我们的业因,全部就是我想干吗干吗。凡夫的烦恼不是说我需要,我想,我希望吗,全部成了大愿了。就这么一个教法。所以往生后没有不度众生的,就像一个穷乡僻壤的一个人,一旦他奋斗得考到高校出来以后,事业成就了以后,实现了理想,那么他功成名就最想干的事,就是回家乡帮助父老乡亲,做点实事。人情事故中尚且如此,何况这个大圆满觉呢。所以佛顶山才称之为九界同归,这里这样的功德才叫做“人天大师名佛”。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舍卫等,标说经处也。”这是前面讲到的这六种成就的最后一个,叫做处成就,倒数第二个叫处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在哪儿讲的,就在这个地方。当时在印度有两大弘法中心,一个是祇桓精舍,就是舍卫国给孤独园,在这个舍卫国。还有一个叫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就这两大是释迦牟尼佛的弘法中心。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后面的解释,“舍卫,此云闻物”。闻物不是我们收藏文物的这个文物,是听闻的闻,印度话叫做舍卫,翻译成国语叫做闻物。但是这个太简洁了,实际上说白了就是什么呢,这个地方在当时的印度知名度极高,魅力之都,国际大都市,在这个舍卫城。是当时在室罗筏城,又叫室罗筏城,是憍萨罗国的首都。因为它为什么这么知名呢,就是因为它有四种德,引人入胜。就是这个城市里面有四种大家所共同追求的这种生活条件吧。第一个叫做尘德,就是环境优美,尘是六尘境界的尘。

第二个叫财德,就是经济发达,舍卫城。第三个叫圣德,就是圣贤非常多。懂这个三藏教法具足,说明当时佛法在舍卫城里面是显学,大家都追求的,是在非常高的这个层面,知识分子才能进入到这个层面,精英才能进入,这叫做圣德。再一个就是解脱德,各种各样的修行人都已经不染这个贪欲了,多得解脱了。这么一个城池里边,所以它叫魅力之都,就是影响很大,叫做闻物。都对它产生向往,就像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一样。各种领域的精英都具足在那儿。那为什么动不动这里就叫做舍卫国呢?本来它是一个城,但是印度当时的南方还有一个国家也叫憍萨罗国,憍萨罗国,防止它们俩重叠,人们搞错了,所以就把这个憍萨罗国所谓就用它的首都来命名,就叫舍卫国。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啊,印度有三十六个小国、十六个大国,舍卫国就是其中十六大国之一。它的国王叫波斯匿王。后面讲到说:

“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这一段话还信息量挺大的,而且故事也很多,那我们今天把这个讲完,今天的法务法课就算圆满了。大家看到了这个波斯匿王呀,翻译成汉语叫做胜军。说明他当时的部队的优势很大,比其他国家要强,所以他就老打仗。打仗打得,有一天他的妃子生了个儿子,正好他打仗回来得胜回营啊,一听是儿子,诶,一高兴,就把这个儿子起名叫做战胜,战胜是中国话,翻译成印度话就叫做祇陀。那么把这个祇陀给拉出来要干什么呢,这个祇陀太子呀,他当时有一个庄园,是他的私人财产。那么同时期呢,这又有一个,波斯匿王又有一个大臣,叫做须达多。翻译成咱们中国话,给一个外号叫给孤独。

什么叫给孤独呢,就是他老没事儿了发善心,救济贫苦的人。什么叫孤独呢?少而无父,就叫孤,孤儿嘛。老而无子就叫独,孤寡老人。所以他老救济这些人呢,就得了一个善名叫做给孤独长者。这个给孤独须达多长者怎么信佛的?因为他家缠万贯,有一次他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下聘礼到邻国去了,到哪里去了?到王舍城去了。王舍城呢住在他的老朋友家,有一个叫做珊檀那,这印度话绕口绕得也念不出来,叫珊檀那。一早上睡起来了,就见他们家忙忙碌碌不知道干什么,最后一问呢,以为是也给他们的小孩办喜事呢。一问说是,原来净饭王子出家修行成就佛道了,叫做释迦牟尼佛,有大威德,那么现在我们置办饮食,他今天要来我们家来应供,这个长者告诉须达多。被这个须达多一听,他一听到佛这个字的时候呢,全身的毛孔都竖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宿世的善根愿力开始显发成就了,就想这个事情想得睡都睡不着。

这个时候呢,佛显神通就放这个光就照着他,他产生了错觉以为天就亮了,天亮了以后就寻着这个光,就到佛住的地方来了。刚刚到这儿的时候呢,佛就不显这个神通了,天又黑掉了,他是还是四天王告诉他什么,说你再往前走功德无量,你一定能见到大圣人,这样的话他终于见到了佛了。见到佛呢佛还,见了佛他也不懂这个礼仪呀,也不懂得顶礼也不懂得磕头。结果呢,天人就示现成一个佛弟子,在佛旁边什么绕佛三匝,然后顶礼佛足,教给他怎么来拜佛。拜完了以后佛就给他说法,听完法以后,即刻就证预流初果。上一次咱们讲到的预流初果,断尽三界的见惑,就断了。

所以大家看人家古人,这是佛的眷属再来的呀,就听了一会儿法,就把见惑全部给断掉了。这是什么根器!那么他当时就说,既然佛给我讲法,他就请佛说,能不能从王舍城到他们舍卫国去说法。佛说明年没有时间啦,说后年再去吧。结果呢,说你后年要请我去,我还有千二百五十弟子呢,你那边有没有好一点的地方让我去住呀,得有个待的地儿呀,去讲法。诶,这一念这一句话被这个给孤独长者给记住了,回到舍卫国以后,就开始到处物色适合做精舍的地方。看来看去,因缘一聚合,见到哪里了?前面这个战胜,祇陀太子,他的庄园正好做精舍。

结果就去找这个太子想去买过来,结果呢,这个太子说我又不缺钱,说你为什么要买?说他要供养给佛做道场。说道场可以呀,看你心诚不诚,如果你能把你的黄金做金砖铺满我的这个祇陀太子的庄园,我就卖给你。一句玩笑话,以为根本就达不到效果。结果因缘具足了,这个须达多长者就当了真了,就把他地窖里面所有的黄金就拿出来做金砖,一步一步地把它铺满了,铺得铺得这个太子见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被他的诚心给感动了,说算了吧,卖给你。卖给你,那么你也让我也分着做点儿功德,剩下的地儿呢就不要你花钱了,而且我种的所有这些绿化的这个树种呀,算我也供养佛了。

就由于这么两个人,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合作做的这个供养功德,那么,须达多长者出钱买的地儿,祇陀太子发心供的树,两个人一拍即合,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就是它的由来和缘起。有时候简称叫祇桓精舍,现在还在尼泊尔境内。有时候以后大家有机会去到印度朝拜呀,到这个尼泊尔除了蓝毗尼园,再就是到这个祇树给孤独园。但是现在去了就刚才给讲的,就是有一堆砖,到处都是土,倒是还有一棵菩提树,还有一口古井。我们现在去了以后,我记得上次带一些同修去,还在这个祇树给孤独园诵了一遍《金刚经》,诵了一遍《弥陀经》。就在这个圣地讲了这两部经典。但是也有一种,像唐太宗说的,“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就是已经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了。

现在在印度政府呀,因为中国的佛教徒朝圣的多嘛,所以才把它重视起来,要不然基本上没人去,就是荒芜在那里了。但是现在去有的还在那个上面贴点儿金呀,点个灯呀,就大部分就是但是已经是一个遗址了,祇桓精舍。可是当时来讲的话,规模还是很大的。大家想佛的千二百五十人常随众至少能够住得下嘛。所以在这里边也流淌出来很多的圣言经典,就是在这儿讲的。

这是讲到这一段儿了,今天的进度有点慢,但是我们也要做一个总结。为什么呢,既然讲净土呀,我们常说表法表法,也要往这个回向,就是把这个法啊,这个现象事儿上的法呀,往净土上回向。这里边的刚才讲的这些处所呀,人物呀,它都和净土的法义是有关的。不是这么听一听故事一笔带过,呵呵一笑就完了的。你比如说这里讲到的,一切都能够讲故事,一切都能够表圣法。你看,舍卫国,它表的是什么呢?这个国土殊胜。就这个国土当时是最大的国家,表净土法门广大最胜,表净土门。这个舍卫城,表什么呢,城的殊胜。首都,表什么呢?极乐世界就是总持国土,就是法界的首都。

我们中国是以北京为首都,美国以华盛顿为首都。可是在法界而言,特别是娑婆和极乐都在华藏世界海的十三层,那就是法界之都。这个祇树呢,表的是什么呢?树之殊胜。一个,往生者全部是不退功德,为什么,因为树是直的呀,祇树,树是直的嘛,直的他是直奔佛果,多是一生补处,他不会退。而且树是直的他不会入邪定聚,也不会入不定聚,也不会绕弯儿也不会走艰辛,全部是走的捷径。所以咱们上次讲到的说“径登不退”。树之殊胜。而且树的根,就是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出,就是指的净土法门。树的叶子,树的这个荫,所有的人只要入到树的叶子下面就能够乘凉,说明它什么呀,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这就是表的祇树,树之殊胜。

这个给孤独长者是表的什么呢,祇树给孤独园嘛,是表的这个庄园的殊胜,这个祇桓精舍里边,只要你进去住在这里面,顿入清凉,能够安稳众生,一入净土法界,必定超凡入圣。所以为什么讲到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表这个园的殊胜。祇陀太子,太子表什么呢,种姓殊胜。往生者,生诸佛家,必至一生补处,意味着什么呢,往生你就是法王子。所以说“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这是种之殊胜。那么,这么多的须达多长者呀,珊檀那长者呀,等等这些闻法众就表什么呢,伴之殊胜。就是伴侣呀,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伴之殊胜。所以这么“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下来,其实暗隐的,就是净土法门殊胜。除此殊胜,别无殊胜。

所以这里这样的种种的一些妙义呢,都是讲到净土一门的微妙缘起。我们做这样的一个理解的话,有助于什么呢,有助于回向一门深入净土。要不然这么听一听嘛,反正就是前期的一些铺垫嘛,有些故事嘛,说了一些人物嘛,那么这个就再不能在见解上把它拔高了。

好,今天的内容就大致如此,请诸位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0:00 / 0:00
弥陀要解1
弥陀要解2
弥陀要解3
弥陀要解4
弥陀要解5
弥陀要解6
弥陀要解7
弥陀要解8
弥陀要解9
弥陀要解10
弥陀要解11
弥陀要解12
弥陀要解13
弥陀要解14
弥陀要解15
弥陀要解16
弥陀要解17
弥陀要解18
弥陀要解19
弥陀要解20
弥陀要解21
弥陀要解22
弥陀要解23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

「十念皆生我国愿」该如何理解

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八愿就是十念皆生我国愿。有时候会...

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我们常常说净土法门圆顿,在教理方面,我们要深信一念...

佛号里就具足了一切

我念佛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提起佛号,是枯燥的,无味...

多诵经少念佛这样对吗

问: 最近从北京来一位年轻的女居士,叫我们这些老居...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护念着我们

今天和太太(指奶奶的母亲,系我们当地的习惯称谓)通...

犯邪淫戒后,信愿持名还能往生吗

问: 请问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愿持名能往生吗?...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心灵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美容店,这美容店的作用的确不小...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百万佛号闭关体会

生死苦海,唯佛法可度;诸法门中,唯净土为最。生而为...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

【佛教词典】八篇

(名数)具足戒分类为八种谓之八篇。...

【佛教词典】掌果

(譬喻)掌中之庵摩罗果也。以譬物之易见。止观一曰:...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胜的。 净土法门特别谈到出世...

【推荐】念佛人如何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问: 印光大师常常用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来鼓励学人...

准提法门的修持法

修持准提法门,可以使我们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不...

【推荐】道源老法师为临终者的助念开示

大德,我现在要向你讲几句佛法,希望你静下心来听着。...

「念」字,万万不可加口

原文: 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唸,则失义之...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罪福由此心,非前境过咎

《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

「八风」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

活在当下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