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略释

2019/08/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略释

一、发出离心,断爱出家

居常太息曰:“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矣,何终身事龌龊哉。”前妇张氏,生一子,殇。顷妇亦亡。即不欲娶。母强之,议婚汤氏。汤贫,女斋蔬。比有富者,欲得师为佳婿,阴间之。师竟纳汤。

大师经常叹息曰:“人命如白驹过隙,浮生几何。我如果到三十岁仍然科举不中,一定离俗出世,怎么能因功名利禄终身拘于故纸堆中呢。”莲池大师在家时,元配张氏生有一子,殇亡,不久张氏亦亡故。大师即不欲娶。然在母亲勉强下,议婚汤氏。汤家贫穷,其女持斋。有富贵人家也想得到大师为佳婿,便在暗地里离间,然而大师最终仍然纳娶汤氏。

大师在家议婚之时,不为财势所动,以志同道合为求,摈弃富家之女而最终选择贫女汤氏,最终以此因缘而顺利出家。如果大师当时以世间之标准择偶,出家之想恐成泡影。故知修行人于世间行事,亦当时时以道心为验,自可消祸于未然,获福于无形。

今之世人,在面对婚姻爱情的选择时,多只注重于长相、财富、权势等外在条件的拣选。殊不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而贪求财势者,又有几人能长保富贵。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在条件迁流变化,双方的我执、情执日益增上,各自不满积聚于心,矛盾日增,烦恼炽盛,婚姻渐渐变成痛苦的枷锁,由爱而生憎,双方遭受痛苦折磨。所谓恩爱,前世有恩,今世有爱,是因缘果报;而大多数伴侣则更像冤亲债主的讨债还债轮回,亦是因缘果报。

即使夫妻之间恩爱美满,伉俪情深,白头偕老,亦不过是世间幻乐,爱情的本质实为苦空无常,独来独去,独生独死,死后轮转六道,暂无休息。莲池大师言,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此之谓也。如《楞严经》言:“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若在情爱牵缠中,不能生发大出离心,难免头出头没,求出无期。

如莲池大师言:“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示在家二众》)

莲池大师出家之时,曾作《七笔勾》词,将鱼水夫妻、富贵功名等通皆一笔勾销,是为真出家。吾辈即不能如大师之出尘,于此世间梦幻泡影之富贵荣华、夫妻儿女等,亦当生一笔勾销想,念念出离,不恋世情,如此方有脱离三界火宅之望。须知欲爱如膏,佛智如火,须勤勇熏铄,顿尽无余。如若口念弥陀,心恋尘境,念念之间尚思人天福报,富贵平安,心不与佛应,往生大事,何日方能成办?

如妙叶大师言:“苟起一念世心,便被如是等尘劳魔党牵拽将去,全身陷没,求出无期。譬如游鱼虽逸,一丝可系,其害非不大也。”(《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二、精进参究,一心办道

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居顷,即单瓢只杖游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越中多禅期,师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单姓字。

大师剃度出家后,随即来到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受戒。之后不久便开始孤身一人单瓢只杖游历诸方,遍参各处善知识。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后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善知识,皆有开发省悟。……越地(今江浙一带)多禅期,师于中参加禅期五次,到结束时都不知邻单同参的姓名。大师苦修之精勤可见一斑,余并可知。

大师为亲近善知识,不辞辛苦,仿善财之五十三参,效赵州之八十行脚,为办道故,千里无阻。今时交通便利,网络发达,欲亲近大德,朝拜诸山,快则朝发夕至,慢则一两日亦可到达;网上听经,视频音频浩如烟海,比之古时,方便百倍千倍不止,然而修行人自觉能得大受用、大利益者,比之古人,恐少之又少。其缘由之一,即是被世事所牵,不能放下。青年者系念情缘男女,中年者醉心宦海职场,待到老来,又挂念儿孙后事。

正如莲池大师所言:“人生寒思衣,饥思食,居处思安,器用思足,有男思婚,有女思嫁,读书思取爵禄,营家思致富饶,时时不得放下。其奋然出家,为无此等累也,而依然种种不忘念,则何贵于出家?佛言:‘常自摩头,以舍饰好。’然岂惟饰好,常自摩头曰:‘吾,僧也,顿舍万缘,一心念道。’”(《竹窗二笔·出家休心难》)

故真念佛人,于念佛之时,当万缘放下,将此现前一念心系念于佛号上,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如此痛下功夫,方有真实受用处。否则终日泛泛悠悠,念佛时妄想纷飞五内俱热,做世间事时又念及自己是念佛行人,互相牵缠,两头不占,既未得到世间五欲之乐,又未得到出世间的念佛往生之乐,良可痛惜。

如莲池大师所举一例:“五台居士谓予曰:‘吾知有此道而不克尽力,终其身不乐。今士人不知有此道者,得一第,快心五欲以为乐。吾既知之,不敢纵欲,而复以王事家事驱驰荏苒。今老矣!失人世之乐,又未得出世之乐,故郁然终身。’此居士实语也。而自昧者多、自觉者少,谁道及此者?居士诚贤乎哉!”(《竹窗二笔·知道不能造》)

三、严持戒律,道风凛然

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其设清规益严肃。众有通堂,若精进,若老病,若十方,各别有堂。百执事各有寮,一一具锁钥,启闭以时。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

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传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寝不梦。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以进退人,凛若冰霜,威如斧钺。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扰众,此中无一敢诤而故犯者。

虽非尽百丈规绳,而适时救弊,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之清肃者。具如《僧规约》,及诸警语,赫如也。

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有《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文阐发其意。……在大师的督导下,云栖寺清规整肃,道风凛然。大众有通堂,而精进修行者、老病安养者以及十方而来者,又各自有堂。百余执事各自有寮,一一皆有锁钥,按时启闭。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音传遍山谷。

即或有疲倦者,听闻击板声,亦眠不安,寝不梦。布萨羯磨,诵戒忏悔等皆依佛制而行;宣举功过,施行赏罚,以此来对大众进行评判进退,分毫无差,凛若冰霜,威如斧钺。即使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比丘扰众,此中无一敢起纷争而故犯者。虽未尽复百丈清规,但切合时代需要,革除旧弊,重振颓纲,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之清肃者。具体情形,赫然载于《云栖法汇》之《僧规约》及诸警语。

莲池大师在世时,非常注重戒律。一方面著书立说,阐发圣意,对比丘戒、菩萨戒、沙弥戒都有整理著述,如《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沙弥要略》等。一方面在云栖寺身体力行,严持戒律,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恢复半月诵戒羯磨。并亲制寺院规约,包括各堂院规约、僧约、赏罚条例等各项规制,汇集为《云栖共住规约》。

从大师之著述及自身行持,可见大师对戒律的重视。须知我们信愿的坚固与否以及往生的品位高低,也跟我们持戒的功夫深浅息息相关。

如《净土圣贤录》记载,明朝真清法师,临往生时,大众问曰:“和尚往生净土,九品奚居?”答曰:“中品中生也。”众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逝。由此可见,以戒香熏修,尚只得中品中生之报,吾人扪心自问,自己持戒功夫如何,将来往生品位又如何?

对于持戒的重要性,释尊及历代祖师均有详细开示。如《华严经》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印光大师言:“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指要》)

修行人切不可因佛具大悲,以为经中言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尚且救度,而我今日未犯五逆十恶,余诸恶事,无碍往生,只需临终十念,佛自来迎,故杀盗淫妄皆可为矣。须知今人业深障重,智浅福薄,平日无功夫,临终易打失,破戒之人,往往因其烦恼深重,导致其往生的信愿因破戒的烦恼而减弱。临命终时,四大分离,众苦交煎,无量劫来冤亲债主皆来讨债,若非功夫深厚,诚恐不易得力。加之若再有家亲眷属哭泣喊叫,牵动情染,稍失正念,则不知落入何道中去矣。若到此时方悔平生空过,痛失往生大利,悔之晚矣。

如袁中道所著《纪梦》中,其兄袁中郎带其神游净土,对其谆谆告言:“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然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则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则生品最高。其次戒急,则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学诸人矣。弟之般若气分颇深,而戒、定之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至五浊,趁此色力强健,实悟实修,兼之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殊六斋遗法见存,遵而行之。诸戒之中,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于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西方合论》)

诸戒之中,杀戒最为切要。莲池大师在世时,亦极意戒杀生,崇放生。为放生专设有万工、上方、长寿诸放生池,并于山中设放生所,每年花费百余金,粟二百石,并著有《戒杀放生文》等劝世。

四、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入城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还山,连下堂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七月朔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只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明日要远行。”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

时松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遗嘱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众省觉,报城中诸弟子至,围绕。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解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是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也。

莲池大师临终时,提前于半月前,入城辞别诸弟子,首先是宋守一等,其余诸故人旧友皆一一遍及。大师并未透露自己预知时至,将要往生,只是说:“我将要去其他地方了。”众人皆不知大师之意。回到云栖寺,连下堂一起准备了茶汤设供,与大众话别言:“我不在此处住了,将去往其他地方。”……七月初一晚,入堂坐,嘱托大众言:“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只待一撞一跌,你们才肯相信我言。第二日要远行。”众人挽留之。大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

此时松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里,大师令侍者送去遗嘱五本。次夜入丈室,大师示现微疾,瞑目无语。此时大众省觉,于是赶紧通知城中诸弟子赶来,大众围绕在大师旁,大师又开目言:“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大众问谁可主持丛林。师言:“解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言:“姑依戒次。”说完,面朝西方念佛,端然而逝。时为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

大师最后一着,以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实际行持向后人昭示了念佛法门的殊胜利益。念佛人乃人中芬陀利华,生时人鬼钦敬,死后得生净土,仗佛慈力,感应道交,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今人每每这山望着那山高,以为念佛法门平淡无奇,听说某个法门好,就要去学一学;听说诵某部经功德大,就要去读一读;或持某咒,或在哪里听了一个号称秘密高深的法,云念此咒修此法就可以快速成就乃至快速成佛等等,就要去修一修。好奇务怪,总不能安心念佛。

对于此种现象,莲池大师开示言:“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竹窗随笔·念佛不专一》)

正如憨山大师赞言,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莲池大师审时度势,观末法众生之机,惟依念佛法门方能得度,故一生悲心切切,力弘净土,并有《弥陀疏钞》传世,广度群迷。冀诸同仁仿效先贤,老实念佛,将来一刹那中离五浊,莲池海会喜相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弘一大师的惜福

弘一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俗名李叔同。他的惜福...

在恭敬中求,从生活里修

天龙寺的梦窗国师担任七朝的帝师,久受朝廷恩典,更受...

寒门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师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高僧们的他心通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如果是已经证道的圣人,比如澍庵,...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

东林高贤记——佛驮跋陀罗尊者

佛驮跋陀罗尊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其塔现存庐山东...

唐代高僧怀感大师

在佛教的教法中,净土法门是貌似简单、容易,几乎没什...

最值得怀念的近现代高僧们

他们致力于振兴佛教,在弘法生涯中不畏艰险。他们曾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观此六尘如六大贼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

【推荐】达摩大师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发觉净心经》讲:如果不是为了贪求果报,也不是为了...

【佛教词典】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隆安二年(398)罽宾沙门僧伽...

【佛教词典】尊特

(术语)谓胜应身尊大殊特。卢舍那佛是也。法华玄义十...

念佛行人应当吃长素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

怕死之心与阿弥陀佛大愿相悖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

欲上天堂,先下地狱

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

不管发生什么事,莫向外求

整个一心三观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内观,就是安住清净...

这个人重不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与同事交恶,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

是否应该用「执着」的精神来实现目标

问: 《金刚经》的中心道理是要人破除执着。可是,生...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

《维摩诘经》的净土观及修行方式

二十世纪的现在,杀人利器发达的今日,来提倡修行净土...

心中的石头

雪斋禅师去拜访藏门禅师。要告辞时,藏门送他到门外。...

看人家都没有德,其实是你自己没德

如果皈依三宝的弟子连坚定的信心都没有,对佛、对法没...

生死关头苦无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什么是独头意识

唐代传奇名篇《枕中记》里记载,郁郁不得志的卢生在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