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2020/02/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这在《佛说善生经》中也有所体现。与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是一致的。

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是布施,其次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不过,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

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维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莲池警策序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佛法式微,邪师说法...

修行的功德来自于「我愿意」,自然而然引发欢喜踊跃心

我们在长时间地修,无量劫来累劫地修,最容易的就是生...

净业者如何处理专修与圆修的关系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

【推荐】修行千万不要包装打广告

现在人都喜欢用术,商业就靠打广告。术是天道最忌讳的...

圣严法师《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

在做事的过程中,常会面对很多的批评与指责。 想要让...

【推荐】应该为现在做点什么呢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

何谓学佛

学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学来的佛法、佛教、和研究...

六十多岁的人该如何修行

问: 我出家十几年,原先是专修净土。但现在又杂修,也...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培植福德的十种方法

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

有十种行持,可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

《八十华严》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也就是...

学佛越久,离佛就会越远吗

经常听说: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两年,佛在身边,...

遇到抢救不过来的患者该怎么办

问: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法师。末学在医院上班,遇到抢...

【佛教词典】受具戒法约处分别

子题:善来八敬受具局南洲、羯磨破结受具通三洲、三语...

【佛教词典】空一显色

四大洲的天色不同,北洲金色,东洲银色,南洲碧色,西...

流通佛法,须具内护外护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十法界之根本。不明此法...

念佛一法,有事念与理念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

嗔恨心的危害

许多人在遭遇不如意的对境时,例如别人做了自己不喜欢...

不受戒,犯了错是否就不严重

有些人听说受戒后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还要大,...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

每年农历七月间,中国佛教界,盛行超度救济的法会。一...

【推荐】念佛人被人认为孤僻被嘲笑,该怎么办

问: 我是台湾台北三十三岁的念佛行人。请问,出离心...

换取一时的荣华富贵,你认为值得吗

歌坛常青树蔡琴在查出自己患有肿瘤后,列出家中所有的...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

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云何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问: 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

菩萨十八重戒之毁灭正法

《集颂》: 毁谤、背舍、灭正法,声闻、缘觉、菩萨乘...

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

原来一切都在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参访一个善知识。他到了那个地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