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容通法师  2020/03/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言逼恼之义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若论害与嗔之别义者。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

害者,就是对所有的有情众生没有悲悯之心,随便地去损害他人、恼乱他人。前面我们讲过不害指的是悲心,那么这个害就是不害的对立面。它的功能就是障碍不害,逼迫他人、恼害有情,使他人感到不自在,受种种苦,属于嗔心所一分所摄。

文中“逼恼之义有”,这个“有”字可能是“者”字,大概是印错,也可能是笔误。那么什么是逼恼之义呢?就是害者可以逼恼他故,有的人不一定去害别人,但是因为他经常害人,人家一看到他就感到害怕,有种逼迫感。这个人往这里一站,就让人感到杀气腾腾,阴森森的。用我们世间的习惯语言就是说这个人气场很强,这个气场可不是什么好的气场,像魔鬼一样谁见到他都感到害怕。

而当这个人把害的行为具体实施出来以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损害他人。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注意,这个害是有语言有行为,比前面的忿、恨、恼要严重得多。前面再怎么样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引起来的,害是自己就没有悲悯之心,不一定是谁去惹怒了他,使得他不欢喜,他可以主动地对他人产生伤害,不需要理由。不悲悯就是具有这个主动性的特点。

前面几个随烦恼心所是被动激发出来的,因为对方有种种毛病和缺陷,激发了你的行为。害是不一定需要这些诱因,害人的人本身就是坏人,没有悲悯心,说得严重点这样的人害人都不算害人,他觉得很正常的,我是坏人就应该干坏事。不是有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干坏事对我坏人来说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前面发忿、恨、恼的人还会自己有些清醒,还会有些自我的认识,只是因为具体的原因让他生起愤怒之心,然后去伤害别人。他自己会恼恨,会悔恨,这个发害心的人可就不一定了,天生这个人的烦恼习气就很重,是不会悔恨的。

我们接着看下文“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这里说的是嗔和害的比较,害障不害,害障悲心,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一个是障于悲,一个是障于慈,一个是悲的对立面,一个是慈的对立面,嗔能断命,害但损他。

害在业用上比嗔稍好些,害仅仅是损害别人,不一定害人的性命,只是说不一定,就是说也有可能断他的命,就看害的程度如何了。而前面的嗔主要针对要断他人的性命,相比较来说嗔更严重,属于根本烦恼,是害的根源。

前面所学的这几个随烦恼心所,都和贪、嗔、痴几个根本烦恼相关联,是从这几个根本烦恼里派生出来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我们前面讲到了嗔心所,也复习了嗔的危害性,实际上这个嗔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时候不一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生起这个嗔恨心,有时候你都说不清楚什么事情,可能自己内心就会生起嗔恨心来,不一定要有对境。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事情,就像我们讲到的恨心所,对过去的事情怀恨在心,现在突然一下子想起来,又生起恼心所,它都是属于嗔的一种。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对人,有时候是对境,比如说这个地方不舒服,天气太热或者太冷,这个房间不卫生,这个床不干净,到了寺院里来觉得粗茶淡饭不好吃,你内心也会生起一种不欢喜,也相当于这个嗔恨心。

其实,我们法师有时候也会有嗔恨心生起,比如说有些居士请我们去弘法,请的时候非常得诚恳,但是到了那边就跟前面不一样了,爱理不理,对我们也不是很恭敬。有的介绍你的人他自己没有去,那边的人和你又没有任何关系,你找不上他,也说不上话。

我们法师一般来说都比较清高嘛,心里就难受了,下回来路不明的事情千万不能随便去,就有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是说佛法一定要受到世间的恭敬,但不能说对待法师随随便便的,主要是站在弘扬佛法的基础上讲,要讲求对法的尊重、对法师的尊重。当然我们生起的嗔恨心不会那么大,经历多了司空见惯了也就无所谓了。这个事情有的时候是这样的,有些人本身对佛法学习得并不是特别到位,也不太懂,他做出这些行为可能有失礼的地方,但是他不一定特别明白,我们自己也不明白就闯入那种境界之中,人家未必有心但是就这么回事了,最终这个事情就落得很不欢喜。

所以说因缘和合是最好的,如果你打算去就要做好种种准备,能够安然地面对你想象不到的境遇,都安之若素,否则先做做功课,打听清楚做好准备然后再去。

实际上我给你们讲这些就是说修行要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大家都是初修行的人,哪怕尽自己的一生去学,有时候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多少,可能有一点点收获,最终还是属于皮毛性的东西,所以说你就要选择适合自己修学的环境,气氛和氛围是最重要的。有些地方你不是特别清楚,只是道听途说,或者说你没有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感受,那么你最好还要慎重些,有些时候就是随便地选择,最终选择不恰当就会形成不好的相。

我们知道嗔有内嗔、外嗔、内外嗔,简单地说就是有时候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候跟别人过不去,有时候自己跟别人交织在一起都过不去,骂了别人再骂自己。有这样的人在他眼中任何事情和人都一无是处,否定一切什么都容忍不下,到处挑毛病。

打个比方我们生活在首都,生活的条件比其他地方优越些,到了地方和基层可能条件就不是那么好,那你心中就想:“这什么地方啊?破地方、穷地方,早知道就不来了。”这种心态就自然出来了,出去旅游就有这种情况。不是说过嘛,一起出去旅游是最好验证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的。

其实这种牢骚好吗?不好,让地方上的人听了去也不高兴,作何想法?也使得人家生起慢心:“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从北京来的嘛,你们那边雾霾这么重,让我们去我们还不去呢。”你看相互之间的烦恼都是因为自我的执著,怕自己得不到尊重和所谓的虚荣,怕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应该享受的物质条件和待遇,患得患失,怕失去又想得到。

比如前面讲的覆心所不也是这样的,怕失去自己的利誉就覆盖自己。忿和恨也是这样子的,因为别人的事情你自己看不明白,本来一件不是多大的事情就要发脾气,火冒三丈,觉得别人对你不恭敬冒犯了你,别人触犯你的权威或者名誉,你就冒火出来,这些都是对自我的执著,我执太重。

当然我现在也有,肯定也有。虽然说诸法无我,我即是空,但是大家都是被这些假相蒙蔽着。我即是空不是说我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说“我”是个假的东西。有真正的我嘛?你找得到这个我吗?你的身体,精神状态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心里状态也如是,所以有时候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但是有时候又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

不把自己当回事就是不要执著自己的得失,名誉利益,而是真正的从自己的自性上,从佛法上去认识自己,真正地懂得自尊,自重,自爱,而不是贪图表面上虚名虚利的东西,这些没有意义。把自己当回事就是要自己奋发图强,自己要常惭愧,自己要不断向上奋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心烦时如何调伏心态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一...

自己就是苦难的众生

「心里若是烦恼纠缠,自己就是苦难众生。」上人表示,...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不是说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

圣严法师:不离烦恼,也不起烦恼

《法华经》里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三界火宅,所谓三界,就...

圣严法师《烦恼如雾起云生》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 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

世间有这四种人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一...

真正令我们受尽折磨的,是自己内在的魔王

在佛陀的教言里,经常会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们...

小和尚扫树叶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吃东西吃饱就好,别为嘴巴做奴才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布施什么就吃什么,不执着、...

你为什么就碰不到高僧

现在社会资讯发达,对修道人来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别...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们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发...

做义工是否影响修行呢

有些人厌离世俗的生活,到寺院中挂单做义工,希望能够...

【佛教词典】慈愍自相

【慈愍自相】 p1266 瑜伽三十卷十八页云:复能思择如是...

【佛教词典】五部般若

(名数)一摩诃般若,二金刚般若,三天王问般若,四光...

四十八大愿——(第19愿)勤修我皆接引

意谓: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起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修...

圣严法师《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

错失西方的「高僧」

悟开法师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胜心切,志在参禅,藐视...

修行有了目标有什么好处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来到人世间,我们的目的不...

佛法的心要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自己感叹道:妙哉!妙...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原文】 念佛宜小声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声著力念...

怨是病之根

一个人如果你在心性里面若有怨、恨、恼、怒、烦的负面...

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给世界看

藉着正确的静坐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解释【图】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解释...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

净慧长老初见虚云老和尚的难忘回忆

老衲在十五岁时知道有参禅这件事。当时我住在三佛阁,...

随时随地防护心念

怎么样防护呢?佛告诉我们防护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