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良因法师  2021/11/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前面第一段讲的是凡夫众生求取世间的声名,到最后“声名显著,身已故矣”没有意义。接着第二段讲修道人,我们修行人如果是追求世俗的声名的话,结果又是如何呢?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修道人如果是一样贪求世人的常名,这个“常”就是指的世俗常有的声名,而不去学道,结果是枉费功夫,而疲劳身形,就是说到最后身心疲劳,对自己没有帮助,对利益众生也没有帮助。

比如有的人他学佛了,但是他也是一片好心来创立佛教的志业,不管盖道场、组织共修会等等的;当然盖道场也好、组织共修会也好,本身这个事情也不是坏事,坏在哪里呢?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配合好好用功。如果没有好好配合用功的时候,人一忙起来就会胡涂,一胡涂的时候,过去那种世俗习气的种子就会起现行,开始贪名、贪利、贪财、贪色差不多这样子。

所以到最后“枉功劳形”枉费很多工夫想要帮助他人,结果呢?“劳形”,自己自利荒废了!对利他来说,可能众生得到的利益有限,但是有时候负面影响更大!为什么?当我们自己本身,比如你在家带佛教团体的,或者出家带道场的人,那个出家的大执事,我们如果太忙,忙到最后我们心思散乱,心思散乱的时候,我们就很难以让底下的人得到佛法真实利益。顶多大家一起培福,到处东去西去,到处培福。

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但是福报培完了,回到家里面,包括我们、包括底下的人都是一样苦苦恼恼的──一样。因为这个结要解的话,还是要从结的心来解。就像《楞严经》里面,佛陀把毛巾打个结,打个结之后,把它移到右边,问阿难说:这样能不能解?不能解!移到左边能不能解?不能!移到前面、移到后面都不能解。这个结到处移,不能解;那怎么样才能解这个结呢?只有从结心打开,才能够解这个结。

很多的人因为种种苦恼,世俗的苦恼而来到佛门,来到佛门他是希望得到清凉自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当然会从培福下手,带他们放生、助念、护持道场,种种的培福来下手。但是毕竟这只是个前方便,这并不是解开这个结的心,就刚刚《楞严经》佛陀讲的那个譬喻,并不是真正解开结心,真正解开结的心就是要我们认识烦恼,然后去破烦恼,这才有办法真正去解开他的烦恼,然后让他得到真正的自在。

这个原理我们都知道,但如果一个主事者,不管在家、出家,主事者本身太忙,心中已经没有法,没有道了,他能够给底下什么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办法给!没有办法给的时候,大家好一点的话,大家一起快快乐乐的培福,见到面好像兄弟姊妹一样,你看到我高兴,我见到你欢喜,一起培福是好的。

再差的呢?就是一起培福当中一起造业,像有的人放生完了之后,接着去荤菜馆大吃大喝,不然就是在佛堂聚会完了之后,下去的时候开始谈一些世俗的事情,甚至一起去做些造恶业的事情,到处旅游,再差的就是到处造业。这样子虽然他也可以得到一点佛法的福报,佛门当中得到一点福报,但是对众生并没有真实的利益,众生的心还是散乱的,还是贪瞋痴,这样表面上是好心想要利益他,但是到最后自利不成,利他也不成。

尤其像现在不管各个团体也好,各个佛寺也好,居士团体或是出家团体都很忙,很忙的时候,很忙当中又要保侍正念,基本上是很困难的。

所以变成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就只能停留在修福报的阶段,好的是修福报;不好的话在修福报当中还造罪业,包括我刚讲的修福报之后,接着开始一起放逸,甚至再严重的,在修福报的过程当中,做一些违背因果跟戒律的事情,尤其是犯偷盗,在寺院里面盗用常住的东西,或者是居士团体本身用钱不清不楚,结果培福是一点点,但是造的业更大,所以叫做“枉功劳形”枉费工夫、身形疲劳,到最后留下的是什么呢?就是一身的业力跟习气;业力──所造种种的恶业,习气──想出头的习气,想攀缘的习气,静不下来!

像这种情况不要说出家修道,到最后连修道,自己关起门来用功都静不下来!因为已经习惯动──动惯了。就像那个陀螺转啊转个不停!你要叫他突然停下来,是停不下来,他要一直转,转很久才能停下来,停下来之后“身已故已”,他转到死为止。停不下来,所以“枉功劳形”。

底下举个譬喻,透过譬喻的帮助,我们去感受这个事情的过患。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

就是说做这样的事情,为了追求名利而来付出的话,这是没有意义的。你让别人闻到一点点的香味,但是你本身就像香一样,已经被越烧越短,生命的长度正在不断的燃烧当中,不但没有利;第二个甚至有害,“危身之火,而在其后”这个香不断的在烧,在烧的过程当中,火仍然在烧,香越烧越短,这个叫“危身之火”。“危身之火”当然包括迅速燃烧生命,这是一个,你如果说燃烧自己能够照亮别人,那还可以考虑!但燃烧自己结果却是败坏佛法,让大家以为学佛就只是这样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弘扬佛法,但是事实上可能会变成败坏佛法。

各位不要说出家人,在家人也是一样,搞个在家团体放生、助念,到最后里面人我是非一大堆,然后甚至偷盗,违背戒律的事情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一大堆。

所以就是古德告诉我们说:“凡夫众生不要做法身大士的事业”,法身大士他能够广纳无量无边的众生一起趣向佛道,带他们一起培福修慧,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夫众生就是老实谦虚厚道,走好每一步。因为我们很难在很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声势当中,你能够保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个除非你过去生或者你过去曾经很长的时间在修道,在闭起门来修道,不然的话是很困难的。

尤其各位要是有真正关起门来修道的过程,你回忆一下过去你当初关起门来修道时的清净心,跟现在一大堆人浩浩荡荡的动乱的、散乱的心,你会发现这个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心境,不可能居尘而不染、游戏神通、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个是说说而已──做不到!就像我们做执事或讲经说法,再怎么忙我们必须要静下来,定期要定下来。

各位也是一样,虽然你护持三宝、护持佛法,但是呢─动一动、静一静─不管怎么样,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功课,不要说“我为了佛法,我可以牺牲奉献,我什么功课都不要了!”事实上表面上看起来,你是为了众生在牺牲奉献,但是我们要知道──心像魔术师一样──你被它骗了;事实上它是长养你的攀缘心、贪染心,但是一个外包装──为了佛法、为了众生。

所以我讲这个不是说发心护持三宝、护持众生不对,而是什么呢?谨慎,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走好每一步路。就像我现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建道场起步的时候,我也是非常谨慎小心,走好每一步路。因为一念差池全体残,人要走错路的时候,以就变成走入不归路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良因法师文章列表

都说出家好,怎么个好法

佛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鸿鹄)能远飞。 白衣虽...

出家人的袈裟为何如此殊胜

时值酷暑,不少居士来到寺院礼佛,稍一走动就会满头大...

梦参老和尚说「梦」

缘起 今天潘居士要我跟大家讲讲,讲讲我的历史,说什么...

无明烦恼的根没有拔掉,一遇境界就做不得主了

镜子本来有光,只因被灰尘蒙住了,经过磨擦磨擦,转凡...

锡杖的功用与表法意义

锡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比丘行路时应当携带的道具。...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

世话、戏论、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大宝积经》云:菩萨应舍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请看下面。示常源曰: 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废者,...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合掌与养生

合十(合掌)是佛教常用的礼节,也是一种修养与和平的含...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

问: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净业行人应如何修功德? 答...

【推荐】所积之福已被自己折损

大家学佛的同时,都在做积累功德的事,为自己多修福报...

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

问: 请问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初学者从何下手?...

【佛教词典】不拜

指不作礼拜。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载(卍续一一一·...

【佛教词典】外谷麦等非实种子

【外谷麦等非实种子】 p0493 成唯识论二卷十四页云:外...

绝症现前,应从三个方面下手

得了绝症怎么办?这是所有患者急待得知、急想解决的问...

伽蓝菩萨的前世今生

佛教的伽蓝菩萨是寺庙丛林的护法菩萨,来源于印度。依...

生气时不妨先做这三件事

俗话说气大伤身,但很少有人能在怒火冲头的时候做到心...

慈悲心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

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

要学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迷迷糊糊地来,懵懵懂懂地离开。这辈子,我们到...

关于吃素的两个认知

慈悲心的直接的表达就是不杀生,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的众...

放下嫉妒心境宽

什么是嫉妒?如何对治?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

圣严法师《发愿》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

各宗要略——华严宗

宗义及学统 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成立。释尊初成道,...

放下「自我」的幻觉

一般人认为,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

懂得体贴他人的窘境

英国王室在伦敦为印度当地的领袖举办一场宴会,宴会进...

居士无病,您的妙药还您

有一年寒冬将至,药山惟俨禅师依照常住往例,请寺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