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命的根源在哪里

净界法师  2022/10/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命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第一个是所知依,就是你要先了解生命的根源在哪里?什么叫生命的根源呢?简单地说,就是你要了解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从哪里而来?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又将从何而去?你必须把那个生命的根源找到。这个根源,古德经常说:把心带回家。就是你要修行,你要先认识你的家在哪里。这个家,在《摄大乘论》当中有二个:

一个是暂时的家,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这个家,它是经过长时间的流转,有很多业力的熏习,产生很多的烦恼、很多的业力、很多苦恼的果报,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家。这个家在本论当中,是属于生灭门,只是暂时的家。

我们有另外一个永恒常住的家,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圆镜智,这当中有很多清净庄严的功德。所以把心带回家,整个修行就是把我们现前这种生灭苦恼的家,带回到一个长久安乐的家。

所以,所知依这一科当中,是说明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在哪里--阿赖耶识,你必须依止你现在的心来修行,你必须面对无始劫所熏习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每一个人不同,但是你要去承当,从这个阿赖耶识开始起修,你必须了解你这个起跑点。

第二个,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大圆镜智,这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所以,这个所知依,就是先了解我们生命的根源,一个是杂染的根源,一个是清净的根源,这个是我们第一大科的主题。

当我们知道这整个生命的根源以后,我们要知道第二个所知相──就是生命的相貌。这个相貌是从阿赖耶识,从我们现前这个杂染的家所变现的一个生命的相貌。我们现在所依止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每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很多生命的相貌。这个生命的相貌,《摄大乘论》当中讲到有三个:有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简单地说就是,因缘、妄想、空性,我们的生命就这三个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本质是空的,但是你动一个妄想,它就会有业力,就会创造一个因缘,可能是快乐的因缘、也可能是痛苦的因缘。我们面对这个因缘的时候,又动了一个妄想,又变成一个妄想,妄想又创造因缘,因缘又带动妄想,就在因缘跟妄想当中交互作用,使令我们的生命永远没办法回家了,阿赖耶识辗转相续,生死流转。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为何也易招魔事

有人问省庵大师:参禅一门,全仗着自己的力量,所以常...

正确的面对业力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

三界轮回的三大业因

其实众生跟世界会相续,主要的是因为有业力的相续,才...

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

夫不体道本。没溺生死。处胎卵湿化横竖飞沈之类。于中...

尽量宽阔,悠悠生死

现在社会上的道德观念很差,当官的有几个安稳不出问题...

清净的寺院里面为什么会有灰尘呢

赵州禅师八十岁那年,被众人迎请到赵州的观音院住持弘...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不受无明妄想的干扰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

是谁在流转三界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如何调伏对三界的爱取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

宗舜法师:正信佛教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宗舜法师答: 我觉得这个它应该是从两面去理解,首先...

楞严咒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感应力

楞严咒感应力非常强大,我们读诵学之能除一切苦。 一:...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来,临终才会出现

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我打妄想,我就转念念佛,有...

【佛教词典】问法印

(印相)乌枢瑟摩经上曰:其问法相,并其五指,微屈之...

【佛教词典】六种成熟

【六种成熟】 p0299 瑜伽三十七卷十九页云:云何成熟?...

至心到这种程度,就能获得善相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

克服烦恼

有位年青人,他初进山时要求出家,老师父和他谈过以后...

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

净土法门特点是不经过中阴身的,往生在即时

那么在信愿执持名号当中,有散心念,有定心念。我们就...

倓虚大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

记得弘老来时,是在旧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气尤其...

切莫贪图享乐而浪费光阴

生命短促,切莫贪图一时享乐而浪费光阴。修行因缘难起...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 布施、智慧与解脱布施通常分为财施、...

菩萨行利生之道

利行者,乃菩萨行利生之道也。 大凡悟道之人称菩萨,未...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

安住清净本性,破除自我设限

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个人成...

慎独知于衾影

慎独知于衾影,这就谈慎独问题。这个就进一步谈得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