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2023/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

【原文】如下:

《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钵乞食,不择贵贱,心无高下,使得福者,一切均溥。后所称常住者,本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设,非少壮之徒可得而食。逮佛灭后,正法世中,亦复如是。像季以来,中国禅林,不废乞食,但推能者为之。所得利养,聚为招提①,以安广众,遂辍逐日行乞之规也。

今闻数刹住持,不识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法门。苟不住院,老将安归。更不返思常住财物,本为谁置?当推何心,以合佛心?当推何行,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或不赴请,留身精舍②,遍巡僧房,看视老病,一一致问,一一办置。仍劝请诸比丘递相恭敬,随顺方便,去其嗔嫌。此调御师统理大众之楷模也。

今之当代,恣用常住,资给口体,结托权贵,仍隔绝老者病者,众僧之物掩为己有,佛心佛行,浑无一也。悲夫悲夫!

古德云:老僧乃山门之标榜也。今之禅林,百僧之中,无一老者。老而不纳,益知寿考之无补,反不如夭死。

愿今当代,各遵佛语,绍隆祖位,安抚老病,常住有无,随宜供给。无使愚昧专权灭裂,致招来世短促之报,切宜加察。

《禅林宝训》

【演莲法师译文】

高庵善悟禅师在《劝安老病僧文》中说:贫道曾阅读大藏经教,仔细揣摩佛的本意,佛原不许少壮比丘安然坐享无功之食,以免生懒惰之心,起人我贡高之见。因此规定每天早晨,佛及弟子们都要亲自持钵入城邑聚落乞食,于施主不择贵贱,于自己心无高下,意欲使得福者无论贫富贵贱一切人都能平等溥济,这是佛陀住世时的行持。

及至后来建立丛林,称为常住,在古德的本意,原是为老病比丘及不能外出行乞的比丘所设,并不是让年轻体壮的比丘住在丛林中安坐而食。这种以乞食资身的制度,在佛陀灭度后的正法时期一直都是这样的。到了像法时期,中国禅林虽然没有废除乞食这一制度,但形式上已有所改变了,就是推举有才能的人充当这种职务,称为化主,把化缘所得的财物利养聚积于常住,以便广纳大众,故此便中止了比丘各自每天出外行乞的这种规矩。

最近听说有好几座寺院的住持,不明因果,居然不肯收留老病僧人,这不但违背了佛祖旨意,而且也削弱了古制法门。试问如果老病僧人不可以住在寺院里,那么自己将来老了,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安身?更不回过来想一想,常住所积集的财物原是为谁人收置的?作为住持,理当推究该存怎么样的心念才能契合佛陀的悲心?又理当推究该怎么样行事才能契合佛陀的行愿?

当年佛陀住世的时候,施主经常请僧受供,佛陀有时不赴施主之请,自己留在精舍中,到各僧房巡视,看望老病比丘,一一向他们致以亲切的慰问,而且亲自帮他们做各种事,并劝勉诸比丘,应该互相恭敬,互相关怀,随顺方便照顾老病比丘,不可以对老病者怀有嗔怒厌嫌的心理。这些都是调御师统理大众为后世留下最好的榜样啊。

反观现今丛林中的住持,往往恣意滥用常住的财物,供给自己一身的享受,或取常住的财物去结交权贵,乞求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待老病比丘,却要把他们赶出山门,弃之不管,把原是僧众共有的财物据为己有,连一丝毫的佛心佛行都没有,真是可悲亦复可怜啊。

古德曾说:老僧乃是佛门中不可缺少的典范榜样。而今禅林住众中,一百人中不见一个老僧。出家人活到老了,丛林中既不肯收留,想到老无所靠,即使能够活到高寿又有什么好处,反不如早一天死了还省心。

但愿当今丛林中的住持,能够遵崇佛的教诫,既为绍隆祖教,也为尽自己的本位,宜当安抚老病僧人,根据常住现有的资产情况,适当提供给他们生活上的所需。千万不可以怀着愚昧的心理,专权弄势而灭裂道法,致使来世招感短命夭寿的果报,切宜留心省察啊。

【注释】

①招提:梵语招斗提舍,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即指来自四方之僧众,均可止宿之房舍。故为僧团所共有之物,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即称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又据《翻译名义集》载: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424年)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之别称。

②精舍:亦为寺院之别称。意为精炼修行者之居舍。释尊在世时,各地建有精舍,其中以王舍城竹林精舍与舍卫国祇园(祇洹)精舍,较为有名。后人曾将佛陀所常驻锡说法的五处精舍,称为“五精舍”。此五处即:(1)舍卫城的给孤独园(祇园精舍);(2)王舍城的灵鹫山精舍;(3)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4)毗舍离猕猴池的大林精舍;(5)庵罗树精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莲池大师是如何面对汤厄(烫灾)的

【原文】 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①,失足沸汤中,从...

越到晚年,观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

出家人托钵乞食的含义与由来

乞食,又称为托钵、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

不吃药光念经,病就能好吗

时不时听病友说:医生,我这个病就是靠念经才慢慢好起...

纯素能更有效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与研究人员在经过严谨的研究后,发现低脂纯素的...

居士讲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吗

问: 末法时期白衣上坐,讲僧团过失,谤僧。王翠明女居...

释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来维持佛教形象

导语 寺院本来就是学校,是宣扬人生真理的学校,而且...

机智无私的老人

几十年前,在日本一个临海的小山村里,发生一件很感人...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听佛的话,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

救度恶人的药师七佛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最可怜的人,这种人就是恶人...

施食有很多好处,一般人看不到

何以要施食呢?所谓未成佛道,先结善缘,不但要与人道...

用施无望报的心去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佛教信徒积功累德的最好方式...

【佛教词典】施主有四种相

【施主有四种相】 p0860   瑜伽五卷十五页云:施主有...

【佛教词典】信鼓

(杂名)总谓钟磬之音。为得信之方便者,通谓之信鼓。...

消灾免难应当吃素戒杀

我们还是都讲吃素好、戒杀放生好。祖师说:「千百年来...

历境验心,二六时中都要检验

要把功夫用熟啊!历境验心,二六时中检验检验,用功有...

选择不同,命运就跟着不同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

证严法师:心中那朵清净的莲花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

悟而未证,绝不能了生脱死

原文: 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

印光大师:念佛人十大碍行

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一心平等,体性...

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全部都是佛法

我们往往搞错了,以为所谓修行就是说我每天抽一个小时...

观音菩萨的形像

明代阙名彩画《白衣观音图》 观音,原译观世音,梵文...

【推荐】道源老法师为临终者的助念开示

大德,我现在要向你讲几句佛法,希望你静下心来听着。...

【推荐】《杂阿含经》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

若疾病缠绵者,当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

外境永远没有所谓的对错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我们前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