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彻底死绝「偷心」,了脱生死才有指望

惠空法师  2023/11/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彻底死绝「偷心」,了脱生死才有指望

在这条漫长、艰辛的修学路上,有时候往往虽经别人提醒,仍然无法调整自己习气、烦恼,这是自觉、自省能力不够的缘故。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反省内心深处,就会知道自己问题所在,心性也就能慢慢调整过来。其实人都希望往好的方向走,哪个人希望走错路、走歪路呢?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没有办法深刻反照内心。

世间人最容易犯的是“酒、色、财、气”;修行人则是所谓的“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是道业能否增进的重要关键,必须时刻省察、警戒,只要内心深处稍有一点点贪恋,道业马上沉沦。这问题很多人不谈,纵使自己反省到了,但因为是自己的缺陷,他不敢讲,也不敢面对,何况很多人根本没有反省到,以为这样是生活乐趣,是无可厚非的。修道之人则不然,只要沾上一丝一毫的“财、色、名、食、睡”,在道业上就没办法往前走。

禅宗祖师说“偷心”不死。这个“偷心”指的就是我们对世俗的贪恋。绝大部分的修行人,刚开始修行时都是立志于解脱生死的,可是久了以后,道业没有较大的突破跟进展,慢慢的心念就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沾染上“财、色、名、食、睡”。

比如:“多吃一点没关系,反正肚子饿也需要吃,因为身体需要照顾好!”、“多睡一点没关系,因为修行需要体力啊!”、“这个钱我该拿的,反正我也需要用。”这也没关系,那也没关系,“财、色、名、食、睡”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侵蚀到我们心里头去了。因此只要我们内心有一丝一毫“财、色、名、食、睡”的沾染,烦恼就会滋长纠缠不清,以致没有办法“放下”而障碍道业的增长。想了脱生死?不过是空谈!

因此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做不到呢?”、“为什么我的心静不下来呢?”、“为什么我达不到禅定呢?”推究起来,都是因为在内心对“财、色、名、食、睡”存有贪恋,放不下、静不了。

所以大家在接受佛法正确知见后,就要时时反省自己:“对世俗有没有贪恋?”、“能不能完全放下?”一定要彻底死绝“偷心”,了脱生死才有指望。这是面对未来长远的道业,大家要注意学习的地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求「长生不老」是人最大的欲望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无数次问过这些问题。一个做了...

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

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

人生当前之所受

人一生、自出生到死亡,中间就是用痛苦来联系的,所谓...

无论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脱死,以仗佛力故

原文: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着于唯究...

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

死后的去向与临终处理的关系极大

实例一: 有一天,朋友打电话来要我去助念。我进门之后...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饮酒的三十六种过失

佛言人于世间。喜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

真参禅人,二六时中俱用持久之心

参禅人,工夫能做到不打失、不走作、不间断,三能办到...

常做这五件事,就会消耗掉福气

从一个人的行为上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福之人。常做...

【佛教词典】惠果

(人名)唐京兆府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县治)人,姓马氏...

【佛教词典】四智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现行

【四智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现行】 p0470 佛地经论三卷十一...

念经、拜忏、做水陆,何以不及念佛

念经、拜忏、做水陆,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

【推荐】送别公公——我所亲见的死亡过程及思考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久病于榻的公公病逝于长沙。最后的...

猴猴衣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我和妙师父一起去陕西乾县落发,当时我穿...

佛教对安乐死有何看法

问: 佛教对安乐死有何看法? 大安法师答: 安乐死说...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

消灾延寿的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

圣严法师《解铃系铃》

问:法眼文益禅师有一次问弟子:虎头金铃,是谁解得?...

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不杀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杀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

一个终身受用的测试题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

略说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 即三界六道之苦报。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

不仅要将心打开,还要请佛住心

修行,就是要将心打开。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知道了很...

圣严法师:不生病的人

有次德山宣鉴禅师病了,有人问他:「老和尚,连你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