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当前之所受

2017/09/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当前之所受

人一生、自“出生”到“死亡”,中间就是用痛苦来联系的,所谓生、老、病、死,就表明了人生的旅途是痛苦的。现在若将我们关在一间小屋子足不出户一天,试问我们之中那一位受得了呢?而我们母胎中,暗无天日、动弹不得,受十个月之苦,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世间,所以婴儿出世必定哇哇大哭,没有一个是哈哈大笑而来,好像预知来到世间会与苦结了不解之缘。人不能完全凭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人生在世、百岁光阴,宛如南柯一梦,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不驻,岁月催人,老态龙钟,道尽人生的老苦。而人自“生”到“老”所受痛苦,真是无法言尽,即以“病苦”来讲,在座各位,那一个敢高声疾呼:“我从没有遭受‘病苦’。”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七十岁,人往往不再策划未来,而只是沉溺于回忆过往的日子,到头来仍免不了在哭声中离去。我们凡夫俗子,在六道中轮回,头出头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死是什么滋味呢?佛经上说:“临命终时,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地大分离时,体重如山,变为全身硬化抽搐,水大分离,通身发汗;火大分离,则面发热;风大分离则断气分离。

”除了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外,我们的精神上亦不得安宁,更有那“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的苦。我们正值盛年,也许体会不出那份味道来,而近日内我们就要随着讲座的结束而不得不告别我们所敬爱的师长、学长们,那久久盘旋于心中的依依不舍心情,这就是离别之痛。除了我们所敬爱的人不能常常和我们在一起外,相反地,我们却常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痛苦经验,“怨憎会”苦啊!我们再环顾周遭,芸芸众生,朝朝暮暮,汲汲营营,名、利、权、势是那么有力的吸引着人,而人们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即使随时满足亦是随时消失,新的欲望仍然驱使着人。贫贱生活固然难过,富贵生活也不见得幸福,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此外我们时时刻刻还有个“五阴炽盛”苦,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是五蕴和合而成,色蕴是属于物质方面;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方面,人的生命,在某一期间内精神与物质因缘和合,这个偶然的结合体,俗人称之为“我”,但是,聪明的您,请告诉我,“我”在那里啊?若从物质要素中求我,到底眼是“我”啊?还是耳是“我”啊?鼻是“我”?舌是“我”?抑是身是“我”呢?如果说这些都是“我”,岂不是成了无数无量的“我”吗?如果说分开不是“我”,合起来才是“我”,但分开既不可能是“我”,合起来怎么会是“我”呢?何况我们体内的物质新陈代谢,刻刻不同,到底今日的“我”是“我”?还是明日的“我”,昨日的“我”才算是我呢?

再从精神要素来找“我”,到底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分开是“我”?还是合起来才算是“我”呢?这个答案仍然是个未知数,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是没有本性的。而西方哲学家笛卡尔却说:“我思故我在。”,人的心理活动刻刻变迁,“思想”这东西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思故‘我’在”不成立,“‘我’在故‘我’思”亦不正确。而可怜复可悲的人群,却以为自己的身躯就是我,所以说五阴炽盛是苦的根源。以上就是所谓的苦苦。

人生的苦果,除了苦苦外,尚有坏苦,就是“万法无常”。人生有聚有散,有生必有死,青春必将衰残,富贵必将幻灭,这一切的一切,如梦幻泡影,人生无常,古今同慨。人生固然无常,而生理的无常,生命的无常,更是常见。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滚滚东流,一去不回头,这是自然的无常啊!而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这是历史变迁的无常啊!整个宇宙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变,这都说明了无常是不变的真理,以上就是所谓的坏苦。

苦苦、坏苦以外佛家更说了行苦,行苦就是起心动念,刹那生灭,每一转念,就是一回生死。总而言之,宇宙是成、住、坏、空地在运行,人生是生、老、病、死地在转变,而心念则生、住、异、灭地在迁变。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欲界要受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受的是坏苦、行苦,到了无色界天仍免不了要受行苦。

天气这么热,人家所感受的是苦,而我在此高谈阔论仍然是离不了苦,岂不是苦上加苦吗?人天生就有“安身立命,向上超越”的精神,所以,苦的觉悟。便是佛陀人生观的起点。

固然,人生的事实是无常、无我,是四大苦空。我们是不是因此就消极、厌世、悲观地束手待毙呢?不!决不!释迦牟尼佛悟出了人生的真理,要我们从苦观为出发点以解脱为最后目的。要破除我执、法执,在四大苦空的人生中,要勇猛精进、不可懈怠。

勇猛精进就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中的第四觉知说:“懈怠坠落,常行精进。”,在第八觉知中说道:“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们更进一步地谈谈人生的归宿问题,佛是位大医王,他指出了众生的八万四千毛病,也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门无高下,只要我们能早日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就好。而在佛法行门中有一特别捷径,那就是末法时期最为方便的净土宗,只要我们肯持名念佛,必能带业往生,当生成就。远离娑婆世界,而到达“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但是,别忘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仍在茫茫苦海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因此,一旦我们证得佛果,必须倒驾慈航,五浊恶世誓先入,还度如是恒沙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一辈子急急忙忙苦追什么

知足,就是知道满足,不去贪得无厌。这好像很好理解,...

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起烦恼也没用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内心要面对很多的境缘,你...

【推荐】星云大师《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

内心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富有

总结我的前半段人生,从大学毕业开始,我的前半段人生...

对来生的轮回有所期待,该怎么办

如果我现在已经养成一种对来生有所期待,怎么办?那我...

【推荐】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

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有一个特点:虽然这个世间很苦,...

为什么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外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处所跟内心的互动。环境...

不要在外在环境下太多时间,因为你改变不了

我们在看人生的时候,本经是把它分成外在的环境跟内心...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

极乐世界的这个特色,是诸天做不到的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

若遇非理扰乱,应起两种观照

针对业力的断恶修善,如果出现安乐的果报,我们应该少...

身心皈依阿弥陀,从此不做轮回客

庐山东林寺2018年8月上旬闭关圆满 古德云:上士闭心,...

【佛教词典】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p1094 瑜伽十一卷十六页云:无...

【佛教词典】遍净天

遍净,梵名 ?ubha-krtsna,巴利名 Subha-kinna 或 Sub...

【推荐】一念孝心得救

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

生死极苦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中,佛陀正在为人天四众说法。当时...

念佛的人,随缘不动心最重要

大家来打佛七,难免一时间不适应。因为环境和生活条件...

圣严法师:别当狡猾的人

许多人认为,做人应该内方外圆,但圆也应该要有不变的...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

星云大师:行善与教化

今年一九九九年,我已经度过一个甲子的出家生活,假如...

停止抱怨会让任何人走向成功

有一个作家出差时,无意中坐了一辆非常有特色的出租车...

圣严法师《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

如何觅得真心

问: 请益法师,如何觅得真心? 宏海法师答: 我们常说...

每个人进入佛门都各有因缘

原文: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近来甘肃一弟子,名郑哲侯...

【推荐】以平常心来看待祸福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