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人间净土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圣严法师  2010/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不曾在其他学术和其他宗教里提过;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萨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的烦恼是不存在的。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没有绝对的安全,无法抵抗天灾人祸。因此,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净土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有个追求、向往的去处。最重要的,是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照着去做,等到临命终时,真正的佛国净土就会立即现前。

接受世间是苦的事实 

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二十一年前出生于印度,在身为王子时,就发现人间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既使贵为王子、国王,也得接受生老病死等人间苦难的事实。于是他就出家,希望能为人间发现解决苦难的方法与观念。佛在悟道之后的四十多年之间,将他所觉悟的佛法传授给苦难之中的众生。也许有人会觉得只有穷人、病人,或是科技文明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有苦难。其实不然,不论是健康的、有钱的,即使在富足的美国,也是会有苦难的人。一般来说,只有在自己发生问题,没办法解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苦难的事实。但是,对许多暂时没有碰到问题的人而言,可能无法接受佛法所说的世间是“苦”的这个观念。因为他们认为有很多快乐的事,譬如吃饭、看电影、游泳、跳舞、听音乐、打球、结婚、生子、升官,甚至含饴弄孙等等,为什么一定要说苦呢?其实,这是醉生梦死,苦中作乐;因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所以世人所说的欢乐,在佛法称为“坏苦”;欢乐是忍苦而得的结果,在享乐的同时,又种下了必将受苦的原因。譬如说,从媒体报道得知,某地有个人,他没有“痛”的神经,不知道什么叫痛。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样不是就没有痛苦了吗?可是,因为他没有痛的感觉,当他割伤、烧伤时都不会知道,因此经常遍体鳞伤。人间有许多人的情形不是跟他一样吗?这就是为什么佛把我们这个世界称为苦趣、苦海的娑婆世界的原因了! 

我是个出家人,所以会有许多人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来向我倾诉他们遭遇到的种种苦难。因此,佛告诉我们有一个理想的净土境界。那么,净土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从佛经里或传统的角度来看,都是把佛国净土放在他方世界,其中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老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 

许多人会存着一个不正确的观念,希望早死早超生,早点到西方净土去。这是不负责任而且是误解了佛法的人。当我看到《无量寿经》里说:娑婆世界虽是多苦、多难、多恶,人们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话,要比到极乐世界修行的功德,来得大而且来得快!我看到这段话时,感到好欢喜,庆幸我是生在这个世界上,更能体会到佛法的可贵。 

我们必须有个观念,在西方净土中,一切都是现成的,没有差别,没有所谓的净土或非净土;净土,不是对于佛国的佛及菩萨说的,它完全是针对我们此界的众生而有的名词。 

那么,谁应该去西方极乐净土呢?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将净土分为九品;在《无量寿经》里则分为三辈,也就是三个等级,各有三品。如果想生到“上上品”,第一是要出家,第二是发菩提心,第三是持五戒、修十善;此外,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发慈悲心、念佛、修净土法门,并且发愿要去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由此可知,要去西方净土,必须先累积往生资粮,在此有限的生命中,尽量多做有意义的事,至少要能信佛、学法、敬僧、念佛,发愿以佛法广结众生缘,回向临终往生到西方净土。如果只想算计他人,贪嗔痴慢疑不断,没有多做一点布施、持戒、习定、修慧、积福的功德,纵然去了西方极乐净土,也只是下品而已! 

事实上,我们在人间要修、能修的功德是蛮多的,如果能经常念佛号,与佛相应,使自己心中的烦恼、怨恨少一些;常把现实人间的每一个人,观想成为西方净土的诸上善人;把慈悲心放在人间,也会把恭敬心、尊重心,及布施心放在人间,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人间净土了。

发觉自心本具的佛性

在我们到佛国净土之前,一定要先把我们人间当成佛国净土;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他内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国净土。看到的众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是佛。这并不是佛在说谎或是在自我陶醉,因为佛陀的确已知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众生自己尚未觉悟,乃是还没有醒来的佛。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们发觉自己本具的佛性。 

《法华经》里有篇“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看到每个人,都会向他们顶礼,口里还说着:“我绝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是未来的佛!”但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佛呢?因为多生多劫累积的烦恼、执著把我们的佛性盖住了。以烦恼的心来看世间万象,是有好、有坏、有美、有丑的,它是有分别的;由于众生分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性别,以及贫富、贵贱、健康、病弱等不同的立场,都会对各种事物有不同的体会和看法。事实上,我们本具的佛性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名字标签,也没有贫富贵贱,只因有累世积聚的业障,形成种种烦恼缠绕着我们,产生分别心、执著心,才使我们清净的智慧心无法显现,见不到自心中的本具佛性,净土的景象也就无法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

人间净土就在自己心中 

常常有人问我:“法师!你什么时候才可建好人间净土啊?”我说:“你这样问我,会使你很失望的!因为我的人间净土是处处建、时时建。如你能在这一念之间建净土,在这一念之间,净土就在你面前;如果你下一念生起恶念、口说恶言、身做恶事,下一念中人间地狱就在你面前出现了!”因此,我讲的人间净土,不是找个社区,大家一起来建设它,而是在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时提起菩提心,深信自己心中有佛性;从心念清净、口业清净、身业清净着手做起。 

我们是凡夫,不可能完全清净,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量劫带来的烦恼习性,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里,会不经意表现出来。但是请你不要在发现不清净时就讨厌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旦发觉缺点时就提醒自己说声惭愧,下次不要再犯,若再犯时就再忏悔;经过不断惭愧、忏悔、改恶向善,烦恼习气就会减弱;只要知错能改,身口意三业自然渐渐就会清净了! 

净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无形相,从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国净土;这两个观念一定要建立起来,否则,就会变成一般宗教的天国信仰了。至于我们这个人间净土,是要在现实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尽量努力,使我们的心能体验到安静与清净,那么,这个世界才会是一个有意义的人间净土,而不是一个空想幻思中的乌托邦。 

诸位菩萨,人间净土就在你们的心中,就在你们的家里,就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个处所,只要一念之间心念清净,此一念之间所见,就是人间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

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问: 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印光大师答: 须...

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被称为特别法门,所谓胜异...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怎样做到临命终往生有把握

问: 怎样才能做到临命终往生有把握? 慧律法师答:...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

【经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

【推荐】一昼夜念佛是什么标准

问: 汉、吴两译原译本下辈往生只要曾发心念佛一昼夜...

【推荐】逆缘让我成为莲邦彼岸人

已经步入中年的我,之前是不愿接触任何信仰方面的信息...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圣严法师关于自杀的问答

问: 日本有年轻人透过自杀网站相约自杀,而台湾也有自...

圣严法师: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

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

【推荐】人生观的四个层次

人生观,本是哲学名词,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

【佛教词典】婆薮

梵名 Vasu。又作婆[艹/叟]、婆薮缚斯。系奉婆罗门教之...

【佛教词典】舍利弗目连捔现神力

(传说)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余德胜于神力第一之目连。见...

为何地藏法门的要求比净土法门还高

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凡夫应当先求往生后才来度人

原文: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

中年失子之痛--感爱别离之苦

2012年6月17日下午4点多,在河南信阳读书的小儿子的同...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

印光大师《识别正邪》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

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古德把整个大...

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我们凡夫的心有两种攀缘,第一个,攀缘外境。第二个,...

劝老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今天我要对专修或主修净土的老人讲一点话: 老人们该好...

初学佛者应先从什么书开始学习

问: 初学佛者看什么书?请教尊敬的法师,初学佛者应...

当知杀生须还命债

平时人死了埋在坟墓里,吃荤的人把大鱼大肉吃到肚子里...

阿那楼驮尊者的故事

阿那楼驮,此云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