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运用佛法来布施

圣严法师  2011/12/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意思是和别人结缘,不论是自己的财产、时间、智慧、技能,甚至是自己温暖的心,都可以用来与人广结善缘。

布施和一般所谓的乐善好施不同,乐善好施大多只是布施医药、食物、金钱等日常用品,像是到灾区去救济灾民,就是以生活所需的物资来布施,布施完了之后,就没有后续的辅导。可是「四摄法」中所说的布施,除了提供对方所需的物资、生活必需品外,还要在精神层面上,帮助他们净化观念,让心灵得到成长。这就好比有句话说:「给他鱼吃,不如教他如何钓鱼。」让别人有饭吃当然很好,但如果能进一步教会他种稻耕田的方法,能够自行生产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还可能有多余的食物分送给其他需要的人,这不是更好吗?

先师东初老人所创办的中华佛教文化馆,四十多年来一直办理慈善工作不断。我们每一次做布施,不只提供物资,也会分享一些佛法的观念给他们,安慰、鼓励他们说:「你们今天能来领取这些物资是很好的,千万不要以为接受救济是很丢脸的事。有人要帮助你们,而你们来接受帮助,这是彼此互为因缘,这样的互动非常好。你们能以这种心来接受帮助,将来一定会想要回馈的,所以彼此间并没有任何亏欠。」经过这样观念的提升后,渐渐地,很多人的生活观就有了改变。当他们在生活情况获得改善后,多半也会一起来参与我们的慈善工作。

因此,运用佛法来布施,可以开拓涵盖面、提升精神面,把一个人从困难中救脱出来之后,还要引发他的同情心,让他觉得其他受困者也应该得救;除了自己离开苦难,还要帮助别人也离开苦难。这样做不但让受布施的人放下心中种种的障碍、烦恼,还能号召他们一起来参与服务工作,共同修行菩萨道,这才是「四摄法」所说的真正的布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佛教徒对国家社会应做出什么贡献呢

现在的社会,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做为一个佛教徒,...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

持戒布施者易生净土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远离诸染故。 持戒对于我们居士来说至...

富人多做好事,有舍更有得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佛陀纪念馆历经13年筹划...

【推荐】做生意最精明的境界

有一位建筑商,年轻时就以精明著称于业内。那时的他,...

学会付出,便会拥有幸福

一个馒头店的老板,每天蒸120个馒头,100个用来出售,...

我所鸟

佛陀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

把「谢谢」带回去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对子女们偏心,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问: 有句玩笑话:心脏本来就是偏一边,所以偏心是正...

圣严法师:没有自我私心的贪

今天我接受新闻的采访,记者问我:「人的贪心从那里来...

圣严法师:识人识己识进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它的许多人有关系,不能天...

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

在团体中,要掌握「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两大...

【佛教词典】智愿

(术语)智与愿也,又智之愿也,达于实相之理之智慧所...

【佛教词典】利智

(术语)对于愚钝而言。智慧明能分是非之别者。法华经...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不肯听经

那么当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

想受戒但要为家里做肉食该怎么办

问: 本人想持五戒,可是家里吃活的东西,我得去做。...

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语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

难陀舍爱出家的故事

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全称是孙陀罗男陀。...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昔日,佛在阿耨达池,对五百位阿罗汉说道:你们各自述...

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

我常常凝视着丰子恺先生的像,猜想着他那颗博大而善良...

成功的两步

有一位禅师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愿。 寺庙,距离...

斌宗法师《涅槃是什么》

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那么学佛修行的...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有时我们认为是冤枉的业,是法律不公,或者处理你这件...

喝了水果酵素算犯酒戒吗

问: 现在流行一种水果酵素,是用水果发酵而成的液体...

大安法师:贵贱贫富的原因

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