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四难,得睹佛经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第四难;

昔时文字诚难觅,读经无心如不见;

修行处世如调弦,自古佛道重实践;

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有何难。

时日一天天地消逝,我们学佛向前精进的脚步,能否跟得上消逝的速度?「佛说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第四难,昔时文字诚难觅,读经无心如不见」,这段文字是说想要看到佛经,实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佛经是佛陀说的法,而佛世时尚未有经书出版。但是,佛陀说「得睹佛经难」,可见佛陀的智慧,此句是为未来的弟子所说的法。

观机逗教傅佛法

佛陀在世时的教法是随机逗教,人生有何苦难、有何境界,弟子、人群心中有什么烦恼,佛陀就随时观机逗教。佛陀也知道,当这些言论由弟子们口口相传之后,必定经由文字记载而传承,当时句句言语都将是未来的经典。这也是佛陀对未来弟子们的叮咛,提高大家对佛经的尊重。

后来口口相传的佛法,被化为短句记载在贝叶中,而后片断结集。此时文字虽已普遍,但尚未出现印刷术,都是靠手工抄写流传。接着石版、木版、铜版印刷逐渐兴起,才慢慢走入印刷传布,演变的时间距离很长。

何况原始的佛经是以梵文记载,现今懂得梵文的人很少,想要听懂梵文的音声,那就更加困难。为了让后人方便学佛,古代的高僧大德千里迢迢由东向西取经,或由西向东传布佛法。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师以及其它法师们,都曾前往印度投入学习,学成之后,再将藏经带回中国。经过了中国人的智识聚集、法师讲解,而后集众人的文思译为中文。

也有从印度将佛经送至中国的现象,譬如「佛说人有二十难」,属于《四十二章经》里的一章,而《四十二章经》就是从龟兹国传来。由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将梵文送至中国,再由他们对中国的出家人和当时的社会贤达讲解,最后才一段段、一章章结集成汉文经典。

其实,译经要能完全依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将佛陀的原意翻译出来,这实在是很困难。因为以佛陀的智慧,弟子们对佛的谈话能否真正心领神会而流传?再者,这些言语都是口口相传,传话也可能产生误差。

例如我常说的一句话「甘愿做,观喜受」,有的人无法体会其中的含意,往往说成「欢喜做,甘愿受」。「甘愿做,欢喜受」和「欢喜做,甘愿受」虽是同样的六个字,但是排列调换之后,意义就完全不同。

甘愿做,是从内心甘而甜地投入,以最至诚、恳切的心发愿去付出,不论怎样辛苦,内心仍是无限欢喜。譬如前面所说的「弃命必死难」,为了救人、对人群有利益,即使非常辛苦,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调适就会与众不同。所以甘愿就是从内心深处发起奉献的精神与动作,从而得到那分感受,这在佛法而言就是法喜充满。

但是「欢喜做,甘愿受」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我欢喜就好,错了也没关系!你管得着我什么?」这种欢喜,是随心所欲去做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不得不自己承受;既然是自作孽,怎能不甘愿地接受后果!

譬如说,偷盗抢劫或是杀人等等,终究要受法律制裁。当他在犯罪时是随心所欲,而受制裁时则是不得不接受,所以叫做「欢喜做,甘愿受」。短短的六个字,文字一模一样,只是排列方法不同,意义就不一样,何况是从外来的文字翻成中文,这又有另一层困难,所以说「得睹佛经难」。

我们既然无法与佛同世,直接听闻佛陀说法,也无法看到片断留下来的原文,译成的中国古文又很艰涩,一句文言文就包含很广的道理,稍有一点偏差,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再者,艰涩的文字大众不易接受、体会,所以阅读佛经就会有重重叠叠的困难。

其实,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或身体力行,则看经和不看经的结果都差不多。「读经无心如不见」,我们读经如果无心,和没看是一样的;没有运用,和没读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用念的,光是念也念不出一条路,必定要身体力行,好好去开辟这条道路。

修行处世如调弦

再者「修行处世如调弦,自古佛道重实践,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有何难」。这句话已经很显明了,修行要从经入道;经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们要开辟一条道路,不断地向前走,愈开愈长,随着境界向前精进,这叫做修行。

处世修行要先将人格修好,修心养性,端正行为。修心养性,就好比弹琴、弹吉他,这些乐器都有琴弦,弦音要调得恰到好处,调得太紧容易断裂;调得太松就弹不出声音或声音散乱。因此要弹出一手好琴,必定要用心将琴弦调得刚刚好。

修行也一样不能偏激,要行于中道。身心的调适要平行,但是绝对不能懈怠,所以下一句说「自古佛道重实践」,从古至今,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身体力行。佛道就是觉悟的道路,这条心路不走,绝对无法体会心地的风光,所以我们必定要亲自力行。

我们常常提到慈悲喜舍;慈,就是与乐。看到众生颠倒,我们却独善其身,这就不是无缘大慈;看到众生多灾困苦而不能悲悯救拔,这也不是同体大悲。不肯奉献身心,舍生命尽形寿为众生服务,这就脱离了大舍的精神;无法发广大心立弘誓愿,就无法真正体会佛陀的教育、菩萨的道路,哪里还能得到欢喜!所以要真正体会佛道,必定要亲自深入,投入群众。

佛门的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也就是深入经藏,体会佛心。如果无法体会佛心,怎能了解佛陀的智慧如大海般辽阔,而佛心就是大慈悲心。「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这句话就是向佛陀发愿绝对不舍众生,并且要引领众生。

三皈依每天在念,我们应该有所体会。「自古佛道重实践」,只要我们能在实践中体会佛心,就能「体解佛心正精进,得睹佛经人何难」,时时日日都可沐浴在佛陀的智慧法海中。所以学佛要时时用心,不可懈怠,也不要偏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不要跟着感受走

在我们生命当中最麻烦的就是感受的问题,感受问题。那...

【推荐】别让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

太虚大师说我们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人生改善,后世增...

修行法语

1、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他自己想要改变,所以你的目的就是...

生命的短暂与可贵

时至深秋,天气的寒凉催促着人们添加衣裳。那些在夏季...

处理问题的八个方法

有能力的人善于处理问题,没有能力的人面临问题就手足...

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法门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

六个步骤降伏自心烦恼

今天呢我们在道场白华庵,跟大家分享一点点最近的一些...

一袋宝石

早上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一个渔夫到了河边,在岸...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证严法师:离欲、精进

何谓精进?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

别让生命睡着

让时间空过,浪费人生,将使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人要...

心的罪源来自无明爱欲

人间最需要的就是爱,但是爱一有偏差,这个爱就会变成...

证严法师与弟子的对答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美?什么样的衣服穿在身上最漂亮...

【佛教词典】显扬圣教论

梵名 Prakaranāryavācā-?āstra。凡二十卷。又称总...

【佛教词典】三善根

【三善根】 p0173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无贪等者:等无...

【推荐】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

持名念佛简易殊胜普摄三根

念佛法门里有四种念佛。有观像念佛,观阿弥陀佛三十二...

无倒乱第一的离婆多尊者

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这个星宿就叫离婆多。他的这个...

去除比较计较,回归平等自性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

圣严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在日常...

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种警觉我们心念的功能,一种...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一 国无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

不吃鱼的10个原因

1.疼痛:鱼类同样有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像所有动物包括...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

真正用功的人,有功夫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了

再说调心。这个心就是当下这一念,我们在堂中用功办道...

善恶业因 果报自召

昔日,佛接受频婆娑罗王供养,住于杖林塔,为频婆娑罗...

拔除心中忧愁之刺

古印度时,那罗陀尊者在波罗梨国长者的竹林中修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