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七难,见好不求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

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精进弃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

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

人生到底有什么困难?其实都是出于一念心,心结打开,一切就不困难。接下来的一段是「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见好不求第七难,这也是在于「心」的问题。人都有一种贪念,不单因缺乏而贪,主要是心态问题——看到东西就想要,然后就会不由自己无能为力夺取。譬如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有的男人喜欢偷女人用过的东西。一个大男人却有这种嗜好,喜爱收集女人穿过的衣物,这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当他冷静下来时,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每次看到,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偷,这就是心态问题。

有些人纯粹是为了贪,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比别人困苦,既然别人比我富有,我偷他的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惭愧心,所以一犯再犯;小则偷、大则盗,这种偷盗的心态就慢慢地养成。为了偷盗,不只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有时一失手,甚至会毁灭自己。

所以,迷于物质心就无法调伏,造成「人生大患在贪婪」。大患就是由于贪婪心,造成遗憾人生。但是,这种人一生庸庸碌碌,再怎么偷也同样过得很辛苦,因为他不肯正当地学习一技之长,只是去偷去抢,短暂的欢乐享受完毕,身心依然流离失所。

自造因缘自承担

其实,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懈怠,不肯去找正当的工作,只想要轻松过日子,这种心态也是很辛苦。佛世时也有类似的情形——有位贫困的人,他的生活非常潦倒,想去谋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一次,他看到富有人家在办喜事,非常风光,于是自己就想:我的儿子也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看到人家的迎娶场面是如此风光,如果我的儿子有了对象,我要拿什么当聘金去迎娶呢?

他坐着想象娶媳妇的情景,忽然间飘来一股难闻的味道,原来是一只全身恶臭的流浪狗。看到这只狗狼狈的模样,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处境,「我和这只狗又相差多少!我这么贫穷,家里的太太、孩子,我能拿什么养他们?」就因这样的心态,所以他一直不敢回家,流浪在外,潦潦倒倒,庸庸碌碌,苦不堪言。

他想:我为什么会这么穷困,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他来到给孤独园,将他贫困生活,及流浪在外的苦闷向佛陀吐露。

佛陀听了很同情,就告诉他:「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由于前世你有着一分贪念,见好必取;偷窃强盗无所不为,致使他人生活困难,甚至有人因此而亡。这都是你过去生中种下贫穷之因,所以今生受到如此的果报。」贫穷人就问佛陀:「我过去生所造的因,现在已经得到贫穷的果报,那么我的将来要怎么办?」

佛陀就说:「从今以后照顾好你的心,不要让内心产生任何的欲念,贪念是贫穷的因,有了贪的念头要及时消灭,更要培养富有爱的心态。」贫穷人说:「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么付出爱心?我爱我的妻子、孩子,却无法给他们什么,所以我很惭愧也不敢回去,我有爱,但却无法付出。」

佛陀就说:「你还是回去吧!一分劳力的付出,就是一分爱的培养,何况他们所爱的不一定是物质,你可以给他们心灵的依靠。让你的贪念消除,如此贫穷的因果也会慢慢消失。无因不成果,现在要好好造就爱与慈悲的念头,对一切众生平等。」

贫穷者听到佛陀如是说,他想一想:爱,应该是很美的东西。他就想到刚才那只狗虽然很臭,无形中也让他生起怜悯心,所以他将这个心得告诉佛陀:「我刚才对那只狗起了怜悯心。」佛陀就微笑说:「是!我们对一切苦难的众生,不只是人,而是对所有生灵,都应该时时生起怜悯心,自然就能培养一分爱念。」

贫穷人明白了,慈悲不一定要有丰富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颗满足的心,切莫因贪欲而求取别人的物质来满足自己。他了解了——贪,是永无止境的;人,是不会满足的。

心中宁静能致远

「庸碌一生心难安」,庸庸碌碌只因一念贪,所以才会觉得不足。只要我们知道满足,愿意辛苦付出,世间其实没什么困难的事。

「精进去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不是很简单吗?只要精进去除对身外物的贪念,内心自然就会宁静,眼界也随之开阔。所以,我们要为未来着想,不单只是为了眼前短暂的满足,而让身心的举措失误。

佛陀不是说「前世因,今世果」,致远,不是只为了现在,还要想到未来,不单为了目前一点点的满足,就拖累未来长久的人生。所以说「心中宁静能致远」,无亏失、无挂碍,内心自然宁静,智慧开启就能宏观今生未来,这叫做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学佛能学得一片清净,与佛心一样没有烦恼尘垢,就是最轻安的状态。

如果能这样,「见好不求亦不难」,看到好的东西,我们怎么会贪求?不只没有贪念,我们还会以爱心去布施。布施,不一定是物质,若能以种种的形态、动作去帮助别人,点点滴滴都是布施。

学佛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调心」,制伏我们平常错误的动作。举手投足无不是业,开口动舌无不是罪,不论是开口动舌,或者是举身动足,都只在于一念心,如果我们心定行正,生活自然清净、轻安。

目录: 第一难,贫穷布施难 第二难,富贵学道难 第三难,弃命必死难 第四难,得睹佛经难
第五难,生值佛世难 第六难,忍色忍欲难 第七难,见好不求难 第八难,被辱不瞋难 第九难,有势不临难
第十难,触事无心难 第十一难,广学博究难 第十二难,除灭我慢难 第十三难,不轻未学难
第十四难,心行平等难 第十五难,不说是非难 第十六难,会善知识难 第十七难,见性学道难
第十八难,随化度人难 第十九难,睹境不动难 第二十难,善解方便难 调伏人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这时代能够好好修净土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他是末...

把心用灵就神了

其实这个《净行品》最注重的就是善用其心四个字,它是...

有三种事可招致社会上对你的怨恨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

烦恼这么重应该怎么修

天台宗把菩萨道的修行分成二个次第:第一个叫做缘修(...

用零散的时间来修系缘念佛法

我们常说,念佛一定要建立在信愿上,要用心把念佛人自...

十条处世必读励志格言

一: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

杨绛的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

修此五念门,毕竟得生安乐国

【原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证严法师:发挥自己的功能才是人生

人要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

平安在哪里

一餐厅老板听人传言,台湾将面临大劫、大灾。自此日夜...

乱发脾气是显示自己无能

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献扑满,我问孩子:「这些钱要做什么...

证严法师与弟子的对答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美?什么样的衣服穿在身上最漂亮...

【佛教词典】梵语

(Sanskrit)古印度之标准语文。又称天竺语。即吠陀、...

【佛教词典】中有非趣所摄

【中有非趣所摄】 p0362 大毗婆沙论六十九卷十一页云:...

【视频】妙境法师《四念处的药》

妙境法师《四念处的药》

【视频】净界法师《婆罗门女供养佛陀的果报》

净界法师《婆罗门女供养佛陀的果报》

【视频】天因法师《忘恩负义的伐木人》

天因法师《忘恩负义的伐木人》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似粟,...

【推荐】大悲咒和千手千眼的由来与功德利益

大悲咒的影响:汉传佛教中,有一个知名度和普及率最高...

你喜欢哪几种呢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 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

信佛的人为何要供养佛像

其次一个问题,我们信佛的人,家庭里面为什么要供佛?...

礼佛三拜之含义

礼佛三拜之含义: (1)折伏骄慢心(2)见贤思齐(3)...

临终能够记住这句话就有救了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当时在福州。...

【推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这十种的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我们以下...

星云大师《恩怨人生》

有人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告曰:人与人之间,皆...

引发人性中的贪婪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但...

莲宗二祖善导大师画传

一、年少出家,广学经论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

为什么我没有佛性

潭洲慧朗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禅师看到就问道:你来求...

江西东林寺48米高阿弥陀佛像完成安装

2011年11月3日,江西九江,星子县在建的世界最高阿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