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七难,见好不求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

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精进弃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

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

人生到底有什么困难?其实都是出于一念心,心结打开,一切就不困难。接下来的一段是「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见好不求第七难,这也是在于「心」的问题。人都有一种贪念,不单因缺乏而贪,主要是心态问题——看到东西就想要,然后就会不由自己无能为力夺取。譬如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有的男人喜欢偷女人用过的东西。一个大男人却有这种嗜好,喜爱收集女人穿过的衣物,这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当他冷静下来时,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每次看到,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偷,这就是心态问题。

有些人纯粹是为了贪,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比别人困苦,既然别人比我富有,我偷他的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惭愧心,所以一犯再犯;小则偷、大则盗,这种偷盗的心态就慢慢地养成。为了偷盗,不只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有时一失手,甚至会毁灭自己。

所以,迷于物质心就无法调伏,造成「人生大患在贪婪」。大患就是由于贪婪心,造成遗憾人生。但是,这种人一生庸庸碌碌,再怎么偷也同样过得很辛苦,因为他不肯正当地学习一技之长,只是去偷去抢,短暂的欢乐享受完毕,身心依然流离失所。

自造因缘自承担

其实,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懈怠,不肯去找正当的工作,只想要轻松过日子,这种心态也是很辛苦。佛世时也有类似的情形——有位贫困的人,他的生活非常潦倒,想去谋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一次,他看到富有人家在办喜事,非常风光,于是自己就想:我的儿子也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看到人家的迎娶场面是如此风光,如果我的儿子有了对象,我要拿什么当聘金去迎娶呢?

他坐着想象娶媳妇的情景,忽然间飘来一股难闻的味道,原来是一只全身恶臭的流浪狗。看到这只狗狼狈的模样,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处境,「我和这只狗又相差多少!我这么贫穷,家里的太太、孩子,我能拿什么养他们?」就因这样的心态,所以他一直不敢回家,流浪在外,潦潦倒倒,庸庸碌碌,苦不堪言。

他想:我为什么会这么穷困,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他来到给孤独园,将他贫困生活,及流浪在外的苦闷向佛陀吐露。

佛陀听了很同情,就告诉他:「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由于前世你有着一分贪念,见好必取;偷窃强盗无所不为,致使他人生活困难,甚至有人因此而亡。这都是你过去生中种下贫穷之因,所以今生受到如此的果报。」贫穷人就问佛陀:「我过去生所造的因,现在已经得到贫穷的果报,那么我的将来要怎么办?」

佛陀就说:「从今以后照顾好你的心,不要让内心产生任何的欲念,贪念是贫穷的因,有了贪的念头要及时消灭,更要培养富有爱的心态。」贫穷人说:「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么付出爱心?我爱我的妻子、孩子,却无法给他们什么,所以我很惭愧也不敢回去,我有爱,但却无法付出。」

佛陀就说:「你还是回去吧!一分劳力的付出,就是一分爱的培养,何况他们所爱的不一定是物质,你可以给他们心灵的依靠。让你的贪念消除,如此贫穷的因果也会慢慢消失。无因不成果,现在要好好造就爱与慈悲的念头,对一切众生平等。」

贫穷者听到佛陀如是说,他想一想:爱,应该是很美的东西。他就想到刚才那只狗虽然很臭,无形中也让他生起怜悯心,所以他将这个心得告诉佛陀:「我刚才对那只狗起了怜悯心。」佛陀就微笑说:「是!我们对一切苦难的众生,不只是人,而是对所有生灵,都应该时时生起怜悯心,自然就能培养一分爱念。」

贫穷人明白了,慈悲不一定要有丰富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颗满足的心,切莫因贪欲而求取别人的物质来满足自己。他了解了——贪,是永无止境的;人,是不会满足的。

心中宁静能致远

「庸碌一生心难安」,庸庸碌碌只因一念贪,所以才会觉得不足。只要我们知道满足,愿意辛苦付出,世间其实没什么困难的事。

「精进去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不是很简单吗?只要精进去除对身外物的贪念,内心自然就会宁静,眼界也随之开阔。所以,我们要为未来着想,不单只是为了眼前短暂的满足,而让身心的举措失误。

佛陀不是说「前世因,今世果」,致远,不是只为了现在,还要想到未来,不单为了目前一点点的满足,就拖累未来长久的人生。所以说「心中宁静能致远」,无亏失、无挂碍,内心自然宁静,智慧开启就能宏观今生未来,这叫做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学佛能学得一片清净,与佛心一样没有烦恼尘垢,就是最轻安的状态。

如果能这样,「见好不求亦不难」,看到好的东西,我们怎么会贪求?不只没有贪念,我们还会以爱心去布施。布施,不一定是物质,若能以种种的形态、动作去帮助别人,点点滴滴都是布施。

学佛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调心」,制伏我们平常错误的动作。举手投足无不是业,开口动舌无不是罪,不论是开口动舌,或者是举身动足,都只在于一念心,如果我们心定行正,生活自然清净、轻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拥有「正见」,也就拥有快乐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

如何才能获得好人缘

人缘,其实就是指着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

逃离复杂,奔向简单的人生

生命驰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无法负重太多。人生易...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

问: 为什么我爸爸总是夜不归宿,谎话连篇?这到底是什...

粪窟夫妻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一日清晨,佛陀...

「永保初心」的意义

问: 在听您开示的时候有句话叫做永保初心,很受感动...

圣严法师: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

四点意见通向快乐人生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心为何会生病

人与人之间,心门若无法打开,彼此防卫而无法以真诚的...

生命意义在于尽本分,发挥良能

人人都要感恩,珍惜时间与空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证严法师:离欲、精进

何谓精进?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

毕业证书不代表一切

中国话很有意思,比如:「你怎么看不起我?」我常想为...

【佛教词典】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有四种所治

【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有四种所治】 p1259 瑜伽二十卷...

【佛教词典】四相违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因之十四过中,使立者之宗法相违...

弥陀光明没有障碍,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好像感知不到弥陀的光明,所以无碍...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

有一天,有学僧问慧日法安禅师: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

皈依后的磨难

最近好几个居士都问我同样的一个问题:皈依之前,生意...

牛年说牛---佛教里的「牛」

农历辛丑牛年即将来临,牛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如著...

【推荐】感应道交的重点在哪里呢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

珍惜每一秒,精进学佛法

生命活着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或...

向菩萨求财不灵验的原因

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可有时为什么...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不求万事如意,只求万事如法

奉劝各位,在社会里边,不要热衷名利。名利好比过眼云...

请理解出家人的不易

古德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将军宰相所能做得到的...

佛陀不能主动地救拔我们

那么在十方如来一念的清净涅槃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

苏东坡亲近四位高僧的故事

东坡居士悟道因缘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