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十难,触事无心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人有二十难,触事无心第十难;

天下原来本无事,心中常因计较烦;

前脚落定后脚放,悟得真空始是闲;

恒持心净能轻安,触事无心也不难。

学佛调心,这是人人的本分事,心难调,就会随着境界起伏不定。修行就是要在难调的心态下,好好地用心下功夫,好好地调伏。「佛说人有二十难,触事无心第十难,天下原来本无事,心中常因计较烦」。

这段话让我们了解:天下原本就没什么大事,心中如果不分别、不计较,自然可以和外面的境界融会贯通,一点困难的事情也没有。困难的形成,都是由于一分计较,有了计较心,事事就难以过关,所以我们的心要时时调伏好,真正不计较的心,其实是充满无限的自在与快乐。

印尼将军感受多

看看这一回(民国八十九年)「全球慈济人医会」的成员集合在台湾,几天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过得很欢喜,并且有满满的心得与感动。其中,有一位从印度尼西亚来的将军,他是印尼空军医院的领导者,曾经统领全国七十多所国家空军医院,在印尼国内,他的地位可说是备受尊崇。

他自己也说,平时进出都有随从陪侍在侧,最起码也有两位秘书或两位以上的随从。之前他也曾经来过台湾,一下飞机就受到相当的礼遇。台湾的政要还派遣豪华轿车接送他,并且安排他住在五星级以上的饭店;此外,他开会的位置也安排在贵宾席,十分受到礼遇。

但是,这一次他以志工的身分,随印度尼志工一起来台。那一天,在大林慈济医院的晚会活动中,大家都平等地依照先后次序入座。他说他走路要排队,座位则是在最后面,睡的地方是通铺,尤其是要睡在地板上,但是环境虽然截然不同,他却觉得很欢喜,并且切实体会到慈济世界的真平等——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却可以和平地共同生活。人医会里的成员,虽然每个人都是医师,却不分地位高低,让他觉得十分感动。

他并没有分别「我的地位很高,平常受到与众不同的礼遇,进出受到如此的尊重,怎么来到这个团体没有得到特别的对待?」这就是「触事无心」。因为他触事无心,所以心很平静开阔、很欢喜,甚至他还体会到慈济这个团体的平等。

心如果能不计较,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困难的产生就是「心中常因计较烦」,若能不计较,人生不就海阔天空!下一句「前脚落定后脚放,悟得真空始是闲,恒持心净能轻安,触事无心也不难」。我不是常常说,就像我们走路,前脚走、后脚放,这样才能向前进;如果我们前脚走,却不想放后脚,就无法更上层楼。

待人处事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事过境迁就过去了,不要把心缠留在当时的状态。心如果缠绕在人事上,就会很不快乐,我们应该体会到,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假相,如果知道相是假的,一切相皆是幻化无常,那么人与人之间,哪有永恒不变的形相?

看看大自然的境界,有春夏秋冬。在冬季里,树叶原本部掉落了,草木也枯干了,而春的来临,又让叶落的树枝慢慢地开始长芽。几天前看到的是干枯的树枝,两天后再看,树枝上的树蕊已经开始冒出来;隔天再看,树枝的嫩叶已经伸长了;再经过几天,就变成了整棵绿油油的大树。

看!大自然的景象也是不固定。小树苗的成长很快,过了几天再看,几年后再看,从前的树苗已经变成大树了。所以大自然景象,没有固定的形态,人生的形相也是如此!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一样的形相,从初生婴儿天真无邪的可爱形态,慢慢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身体、躯壳不断地变化。在不经意当中,从幼年变成青年、中年、老年,躯体不停地变化,原本清瘦的人不知何时竟发福了,这就是改变中的形相。

事物的变化就是无常,也就是「空」,因为它有生、住、异、灭。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的形态;物质则有成、住、坏、空的现象,世间没有一项可以永远留住的事物,既然留不住,也就是空。了解一切皆空的定律,凡事就不会烦扰我们的心,如此不仅心态能清闲,更能平静。

恒持心净能轻安

心态若要平静,就要好好用心观察身外的境界,并且体会内心的世界。如果我们不用心就容易放纵,心若放纵就会产生计较。能收摄自己的心,冷静地思考,才能真正觉悟,拥有觉悟的心,即能体会真空妙有之法,世间就没有喜怒哀乐不平衡的情况产生,心地一片宁静闲适。所以「悟」字非常重要。

「恒持心净能轻安」,我们要永恒保持通达的心态与观念,不要只是一件事情想通了,下一件事又想不通。世间的事相,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如果用心,就可以体会没有什么值得计较!一件事情既然想得通,其它的事情也都同理可证,这么一来,心能不受境界、人我是非所染污,就可以恒持清净,心若能清净就会轻安。

人生难得心轻安,修行最重要的境界,也是在于轻安。所以我们要时时照顾好自己的心,境界本来就不会污染我们的心,心会受污染,都是自己沾染的,就像我们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境界是它原本的境界,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只是自己的心被境界迷转,不是境界使我们的心转动。重点在如何解开心中的缠缚?缠于境界的人,心结还是要自己解开,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当我们遇到境界时,心不会烦乱,不会和境界牵缠不清,这样内心就能轻安,若能如此,触事无心也不难。

平常对身外、身内要多用点心,才能真正体悟「一切皆空」的道理,进而得到妙有的欢喜。我们要永远恒持心的清净轻安,如此,待人处事就不会受到是非的薫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运命」而不被「命运」》

当前命相、风水、地理之学大行其道,相信的人为数不少...

心中有春天,所见所闻无不是春意盎然

笔者有一位从事社工的学生,最近生活得非常充实。原来...

吃葡萄的哲学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四周...

六念法

【记】 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着着...

圣严法师《对自己有交代》

问:许多上班族因每天上班下班,不断重复,一生好像就...

星云大师《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

损者三友与益者三友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

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家呢

问: 我半生辛苦奋斗,为家人谋得一栖身之处,本该高...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十恶莫作、十善奉行

身、口、意可以成就「十善」,也可以造作「十恶」。 身...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

证严法师:眼明不如心明

人生大部分都在黑暗中摸索,有人眼睛雪亮,但心灵黑暗...

对待恶念该如何是好

问: 人都会有念头,当心中生起不好的念头,虽然不至...

【佛教词典】十八界

一切众生,内外心境根尘,可以十八界括之。   十八界...

【佛教词典】新学菩萨

谓新发心学习佛道者。梵网经菩萨戒卷十下(大二四·一...

圣严法师《把福报吃完了》

有则寓言故事说,有位穷困的老僧,自知无福,希望透过...

拘那罗王子的眼睛

佛灭度后,在印度有一位国王叫乌斯迦,这位国王心地善...

血肉施蚁的乌龟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八...

药师佛国与西方无异,何须定愿西方净土

又问:东方药师佛国,依正庄严,与西方无异。又有八大...

佛法中的「勤俭宽和」

我书房墙壁上挂着一副勤俭宽和,是一位出家法师的墨宝...

简单生活中的幸福

凡是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

祸与福来自我们的自造自受

当知祸福无虚,冥冥之中自有公平主宰。而祸之与福本来...

【推荐】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

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

请问这个是什么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

真修实干的青萱老和尚

现在要真正找到一个像彻悟大师讲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