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中的九种食

2018/03/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中的九种食

佛教认为食有长养、资益之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食的种类有九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

所谓段食:分时间段啮碎而食者。以香味触三者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此段食即指寻常之食物,现代营养学之所谓的饮食,如米、面、油、果蔬等。

所谓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即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接触外境所前生的意识有张养身心之用。如黑白、软硬、冷暖、好坏等感觉。

所谓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即意识思想所欲之境,期望自己能够向好处发展。如发生灾难时,人若有坚强的生存意识,活下来的机会就会大一些。

所渭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依前三食之势力,产生思想、语言、行为三业、以业而得果报,形成死后转世轮回的力量,维持身命的连续流转。

所谓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即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悦,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称之为食。

所谓法喜食:修行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听经闻法,可以令人增加智能,打开心识,有益善根。

所谓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即修行之人发大愿,利益众生,断烦恼,证悟真理,以愿持身,常修清净行。

所谓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即修行之人正念分明,忆持善法,信受奉行,心不颠倒妄想,不分别计较,不攀缘执着,得以超越烦恼。

所谓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即修行之人解脱恶业的系缚,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大自在。

这九种食中,前四种为世间食,后五种为出世间食。《阿含经》中,佛告诉诸比丘:当其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即佛认为世间食主要是用来活命的,只能增益身体,众生不可贪图其色香味等而心生贪执。众生真正应当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出世间食,因为它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另外,佛门中还规定在正常的进食过程当中,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种观想,亦叫“食存五观”,这既是一种修行,又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饮食之法。因此佛教的斋堂通常又称之为“五观堂”。

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因此,在进食之时,应当想到米粮来之不易,要经过辛苦劳作的种植和加工处理、厨人的洗汰烧煮,所以进食应当心存感恩,体谅其由来的艰辛,如此而受食才能激发道心,培植福德。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进食之时,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与所作所为是否圆满,是否对得起面前的饮食供养,若是还有差距,心生惭愧,赶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可堪受供养。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进食之时,要谨防心念不正,远离诸种过失,对于那些所受的食物,不要因为其美味可口,就起贪念;也不要因为不合口味,就心生嗔怒。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分别心在作怪。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把所受之食当作是治病的良药,用以疗养身心饥渴,就是为了避免形容枯稿。令身体健健康康。同时,把进食当作是在吃药,亦可以抑制人的贪欲,并减少其浪费奢侈的习气。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在进食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想:我是为了成就道业,才受食的,如若不食,则身体羸弱,疾病缠身,既然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就无法来修行办道。因此,进取适当的饮食,才能更好地精进道业。

古德云:“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修行之人出家修行办道,内求佛法,以增长法身慧命,外受诸食,以滋养色身性命。在接受饮食供养时,不可以用贪嗔痴之心去计较受食的好坏,拣择受食精粗,而应该以惜福、惭愧、感恩、精进等心来接受供养,然后更加用心办道,不造诸恶,广增善根,以此功德才可以抵消施主的供养,才合乎佛教食之道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晚餐与疾病的不解之缘

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国内外专家研究发...

饱食的危害

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

【佛学漫画】食存五观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

听佛的话,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

在家人如何修「日中一食」

问: 请问法师,俗家弟子若欲行日中一食,该注意哪些事...

半碗稀饭的故事

出坡,你不要走,你要参加这个劳动,这叫普请,挂了牌...

在寺院吃饭为何不能讲话

当你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定感到新鲜:出家...

过堂

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出家人的钵都有哪些讲究呢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

【推荐】佛教十宗略述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

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

轮回

什么是轮回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

【佛教词典】为舍为洲为归为趣

【为舍为洲为归为趣】 p1176 瑜伽八十四卷二页云:为舍...

【佛教词典】寻声救苦

(杂语)弥陀摄取念佛之众生也。般舟赞曰:一切时中缘...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

阿那律-天眼第一

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著十六位大阿罗...

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佛教风直播,...

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

以四种行门来摄受教化众生

四摄法是大乘菩萨的法,以四种行门来摄受众生,教化众...

能够信愿念佛是人中芬陀利华

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德行,要...

静水流深,深水无声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政治家、航海家华尔特雷利曾经写...

宣传平等的迦旃延尊者

长青灵岩寺千佛殿罗汉的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旧译迦旃...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犯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南华寺主...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杭州云栖祩宏禅师(莲池大师),字佛慧,号莲池,俗姓...

对佛生欢喜心

一时,佛在舍卫城,率僧众安居毕,从舍卫城前往王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