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坐禅三昧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坐禅三昧经卷下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行者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初禅,呵弃爱欲。云何呵弃?观欲界过,欲为不净,种种不善;当念初禅,安隐快乐。

观欲云何知欲无常?功德怨家,如幻如化,空无所得,念之未得,痴心已乱,何况已得,淫欲缠覆?天上乐处,犹不常安,何况人中?人心着欲,无有厌足,如火得薪,如海吞流。如顶生王,虽雨七宝、王四天下、帝释分座,犹不如足。如那睺沙(姓也),转金轮王,为欲所逼,堕蟒蛇中。又如仙人,食果衣草,隐居深山,被发求道,犹复不免,欲贼所坏。欲乐甚少,怨毒甚多。着欲之人,恶友相近,善人踈远。欲为毒酒,愚惑醉死;欲为欺诳,走使愚人,疲苦万端,不得自在。唯有离欲,身心安隐,快乐无极。欲无所得,如狗齩枯骨。求欲勤劳,极苦乃得,得之甚难,失之甚易。如假借须臾,势不得久,如梦所见,恍惚即灭。欲之为患,求之既苦,得之亦苦,多得多苦。如火得薪,多益多炽,欲如搏肉,众鸟竞逐。以要言之!如蛾赴火,如鱼吞钩,如鹿逐声,如渴饮醎水。一切众生,为欲致患,无苦不至。是故当知,欲为毒害,当求初禅,灭断欲火。行者一心精勤信乐,令心增进,意不散乱,观欲心厌,除结恼尽,得初禅定;离欲盛火得清凉定,如热得荫,如贫得富。是时便得,初禅喜觉,思惟禅中,种种功德,观分别好丑,便得一心。

问曰:「修行禅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

答曰:「面色悦泽,徐行靖正,不失一心,目不着色,神德定力,不贪名利,击破憍慢,其性柔软,不怀毒害,无复悭嫉,直信心净,论议不诤,身无欺诳,易可与语;柔软惭愧,心常在法,勤修精进,持戒完具,诵经正忆,念随法行,意常喜悦,瞋处不瞋;四供养中,不净不受,净施则受,知量止足;寤起轻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论议不自满,言语尠少;谦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师善知识常亲近随顺;饮食知节,不着欲味,乐独静处,若苦若乐,心忍不动,无怨无竞,不喜斗讼。如是等种种相,得知一心相。」

此觉、观二事,乱禅定心,如水澄静,波荡则浊,行者如是,内已一心,觉观所恼,如极得息,如睡得安。是时次第无觉无观,生清净定,内净喜乐,得入二禅。

心静默然,本所不得,今得此喜。是时心观,以喜为患,如上觉观,行无喜法,乃离喜地,得贤圣所说乐,一心谛知念护得入三禅。

已弃喜故,谛知忆念乐护,圣人言乐护,余人难舍,乐中第一,过此以往,无复乐也。是故一切圣人,于一切净地中,说慈为第一乐。乐则是患。所以者何?第一禅中心不动转,以无事故,有动则有转,有转则有苦,是故三禅以乐为患。复以善妙舍此苦乐,先弃忧喜除苦乐意,护念清净得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护清净念一心,是故佛言:「护最清净第一,名第四禅。」以第三禅乐动故,名之为苦,是故四禅除灭苦乐,名不动处。

渐观空处,破内外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色想;观无量空处,常观色过;念空处定上妙功德。习念是法,逮得空处。

念无量识处,观空处过,念无量识处功德。习念是法,逮得识处。

念无所有处,观识处过,念无所有处功德。习念是法,便得无所有处。

念非有想非无想处,若一切想其患甚多,若病若疮,若无想,是愚痴处。是故非有想非无想,是第一安隐善处。观无所有处过,念非有想非无想功德,习念是法,便得非有想非无想处。

或有行者!先从初地乃至上地,复于上地习行慈心,先自得乐破瞋恚毒,次及十方无量众生。是时便得慈心三昧。悲心怜愍众生之苦,能破众恼,广及无量众生。是时便得悲心三昧。能破不悦,令无量众生皆得喜悦。是时便得喜心三昧。能破苦乐,直观十方无量众生,是时便得护心三昧。二禅亦复如是,三禅四禅除喜。

次学五通,身能飞行变化自在。行者一心欲定、精进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观身,常作轻想,欲成飞行,若大若小(以欲定过为大,以欲定减为小),此二俱患,精进翘勤,常能一心,思惟轻观,如能浮人,心力强故,而不沉没;亦如猿猴,从高上堕,心力强故,身无痛患。此亦如是,欲力、精进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广大,而身更小,便能运身。

复次观身空界。常习此观,欲力、精进力、一心力、慧力极为广大,便能举身。如大风力,致重达远,此亦如是!初当自试,离地一尺二尺,渐至一丈,还来本处。如鸟子学飞,小儿学行,思惟自审,知心力大,必能至远。学观四大,除却地大但观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无罣碍,如鸟飞行。当复学习,远作近想,是故近灭远出。

复能变化诸物,如观木地种,除却余种,此木便变为地。所以者何?木有地种分故。水、火、风、空,金银宝物,悉皆如是。何以故?木有诸种分故。是初神通根本。

四禅有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果:一者、初禅。二者、欲界。二禅三果:一者、二禅。二者、初禅。三者、欲界。三禅四果:一者、三禅。二者、二禅。三者、初禅。四者、欲界。四禅五果:一者、四禅。二者、三禅。三者、二禅。四者、初禅。五者、欲界。余通如《摩诃衍论》中说。

世尊弟子习学五法门志求涅槃,有二种人:或好定多,以快乐故。或好智多,畏苦患故。定多者,先学禅法,后学涅槃。智多者,直趣涅槃。直趣涅槃者,未断烦恼亦未得禅,专心不散直求涅槃,越爱等诸烦恼,是名涅槃。

身实无常、苦、不净、无我,以身颠倒故常、乐、我、净。以是故事事爱着其身,是则底下众生。行者欲破颠倒故,当习四念止观:观身种种,多诸苦患。从因缘生故无常,种种恼故苦,身有三十六物故不净,以不得自在故无我。习如是观,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习如是观,是谓身念止。

身实相如是!何故于此,而起颠倒爱着此身?谛思惟念,身边乐痛,以爱乐痛故着此身,当观乐痛实不可得。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乐?乐过则苦生,非实乐故。如患疮苦,以药涂治,痛止为乐。以大苦故,谓小苦为乐,非实乐也。复次以故苦为苦,新苦为乐。如担重易肩,而以新重为乐,非实常乐也。如火性热,无暂冷时。若是实乐,不应有不乐。

或曰:「外事是乐,因缘不必是乐,或时乐因、或时苦因。若使心法与爱相应,尔时是乐;与恚相应,尔时是苦;与痴相应,不苦不乐。以此推之,可知有乐无乐。」

答曰:「无也。淫欲不应是乐。何以故?若淫欲在内,不应外求女色,外求女色当知淫苦。若淫是乐,不应时时弃,若弃不应是乐。于大苦中,以小苦为乐也。如人应死,全命受鞭,以是为乐。欲心炽盛,以欲为乐,老时厌欲,知欲非乐。若实乐相,不应生厌。如是种种,因缘欲乐相,实不可得,乐失则苦。佛言:『乐痛应观苦,苦痛应观乐,如箭在体,不苦不乐应观生灭无常。』是谓痛念止。」

当知心受苦乐、受不苦不乐。云何心?是心无常,从因缘生故。生灭不住,相似生故,但颠倒故,谓是为一。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故无常。观知心空。云何为空?从因缘生,有眼有色,可见忆念,欲见如是等,和合眼识生。如日爱珠,有日有珠,有乾草牛屎,众缘和合,于是火生。一一推求,火不可得,缘合有火。眼识亦尔,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不两中间住,无有住处,亦复不无。是故佛言:「如幻如化」。现在心观过去心,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心各各异各各灭,有欲心、无欲心亦如是,各各异各各灭,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是名心念止。

复次观心为属谁?观想、思惟、念欲等诸心相应法不相应法,谛观其主,主不可得。何以故?从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主,无主故空。前别观身、痛、心法不可得,今更总观四念止中主不可得,离此处求亦不可得。若常不可得,无常亦不可得;若常应当常苦常乐,亦不应忘;若常有神者,无杀恼罪,亦无涅槃;若身是神,无常身灭,神亦应灭,亦无后世,亦无罪福。如是遍观无主,诸法皆空不自在,因缘合故生,因缘坏故灭,如是缘合法,是名法念止。

若行者得法念止,厌世间空老病死法,都无少许常乐我净,我于此空法复何所求?应当入涅槃最善法中住。建精进力,得深舍摩陀故(深舍摩陀者,住心一处名也,此土无是名)。是时得深舍摩陀,住第四法念止中,观诸法相,皆苦无乐,无乐是实,余者妄语。苦因爱等诸烦恼及业,是非天、非时、非尘等种种妄语中生,是烦恼及业出生,此苦是苦。

入涅槃时一切灭尽,非色、无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外道谓一切有法之初,色为世界始,外道谓涅槃也。以此有始,能化作万物,即名造化也)等种种妄语,能灭此苦。正见等八直是涅槃道,非余外道苦行,种种空持戒、空禅定、空智慧。何以故?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杀怨贼,三法合行亦如是!戒为平地,禅定为快弓,智慧为利箭,三事备足,能杀烦恼贼,以是故外道辈不得涅槃。

行者是时作四法缘,观缘如射博。观苦四种:因缘生故无常,身心恼故苦,无一可得故空,无作无受故无我。观习四种:烦恼有漏业和合故集,相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相续故缘。观尽四种:一切烦恼覆故闭,除烦恼火故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间过去故出。观道四种:能到涅槃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人去处故迹,得脱世愁恼故离。如是观者得无漏相似法,名为煖法。云何名煖?常勤精进故名煖法。诸烦恼薪,无漏智火烧,火欲出初相,名为煖法,譬如鑽火,初鑽烟出,是名煖,是为涅槃道初相。

佛弟子中有二种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禅定,是人有漏道。二者、多除爱着好实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煖法中。有煖相者深得一心,实法镜到无漏界边(镜中像似面,界边非中故以为喻)。行者是时大得安隐,自念:「我定当得涅槃,见此道故。」如人穿井得至湿泥,知当得水不久;如人击贼贼已退散,自知得胜意中安隐;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当先试之以杖打身,若隐胗脉起者,知是有煖,必可得活;亦如听法人思惟喜悦心着,是时心热,行者如是有煖法,故名为有煖,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谛,缘六地中一智慧一切无漏法基,野人能行安隐(于无漏踈,故名为野人,桉梵本尔,先言凡夫人,非),是名有煖法。

增进转上,更名顶法,如乳变为酪。是人观法实相,我当得苦脱,心爱是法是为真法,能除种种苦患及老病死。是时,思惟此法谁说?是佛世尊!从是得佛宝中信心清净大欢喜悦。若无此法,一切烦恼谁当能遮?我当云何得实智慧少许明?从是得法宝中信心清净大欢喜悦。若我不得佛弟子辈好伴,云何当得实智慧少许明?从是得僧宝中信心清净大欢喜悦。是三宝中得一心清净合实智慧,是顶善根,亦名顶法,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如《波罗延经》中说:

「佛宝法僧宝,  谁有少信净;
 是名顶善根,  汝曹一心持。」

云何为少信?于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边为少,于野人边为多;复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如《法句》说:

「芭蕉生实死,  竹生实亦然!
 骡有子则死,  小人得养死。
 破失非利故,  小人得名誉;
 白净分失尽,  乃至顶法堕。」

复次,未断诸结使,未得无漏无量慧心,以是故名少。

复次。勤精进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观五阴、四谛十六行。是时,心不缩不悔不退,爱乐入忍,是名忍善根。忍何等?随四谛行,是名为忍。是善根三种:上、中、下三时。

云何名忍?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心忍不退,是名忍。

复次,观诸世间尽苦空无有乐,是苦因习爱等诸烦恼,是习智缘尽,是名上法,更无有上。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无有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有忍,种种结使、种种烦恼疑悔,来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种种风水不能漂动,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如佛说《法句》中:

「世界正见上,  谁有得多者?
 乃至千万岁,  终不堕恶道。」

是世间正见,是名为忍善根。

是人多增进,一心极厌世界行,欲了了四谛相,作证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间第一法。一时住四行:无常、苦、空、无我,观一谛,苦法忍共缘故。何以故?观欲界五受阴,无常、苦、空、无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应心心数法,是名苦法忍。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现在未来世一切无漏法初门,是名苦法忍(法无漏法忍信受也)。

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断结使,苦法智作证。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风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办。欲界系见苦,断十结得得,尔时异等智得,无漏智未得,无漏慧得。是时成就一智(等智未来成就),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过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习、尽、道法智中,一一智增,离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断十八结,是四心苦谛能得。习法忍、习法智断欲界系七结;习比忍、习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三结。尽法忍、尽法智断欲界系七结;尽比忍、尽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二结。道法忍、道法智断欲界系八结;道比忍、道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四结。道比智是名须陀般那(下子上子),实知诸法相。

是十六心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是二人未离欲,名初果向。先未断结,得十六心,名须陀般那。若先断六品结,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若先断九品结,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秦言不来)。先未离欲,断八十八结故,名须陀般那;复次无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须陀般那。利根名见得,钝根名信爱。思惟结未断,余残七世生,若思惟结三种断,名家家三世生。圣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随是流行,故名须陀般那,是为佛初功德子。恶道得脱,三结断,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复次欲界结九种(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见谛断、思惟断。

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断欲界系六种结,入见谛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种断,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一种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迷。

若佛弟子得须陀般那,单断三结,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断欲界系九种结、六种断,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种断;是名一种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若凡夫人先断欲界系九种结,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进,断三种思惟结,第九解脱道,名阿那伽迷。

阿那伽迷有九种: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阴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无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证阿那伽迷行向阿罗汉阿那伽迷。色、无色界九种结,以第九无碍道金刚三昧破一切结,第九解脱道尽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罗汉果。

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坏法、慧脱、共脱。濡智濡进行五种法退,是名退法。利智利进行五种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濡进利,厌思惟自杀身,是名死法。濡智大进自护身,是名守法。中智中进、不增不减处中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勤精进,能得不坏心解脱,是名必知法。利智大进,初得不坏心解脱,是名不坏法。不能入诸禅,未到地中诸漏尽,是名慧解脱。得诸禅亦得灭禅诸漏尽,是名共解脱。

有阿罗汉,一切有为法常厌满足,更不求功德,待时入涅槃。有阿罗汉,求四禅、四无色定、四等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愿智阿兰若那三昧(秦言无诤。阿兰若言无事,或言空寂。旧言须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无诤行耳!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于我耳起诤,如舍利弗、目连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超越三昧熏禅三解脱门及放舍(放舍者,三脱门,空、无愿、无相。空无愿无相,即十二门念,反着者也),更作利智勤精进,入如是诸禅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坏法。

若佛不出世,无佛法无弟子时,是时离欲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种:上、中、下。下者本得须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须陀般那于第七世生人中,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八世生,是时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三世生,是时作辟支佛。有人愿作辟支佛,种辟支佛善根,时无佛法,善根熟,尔时厌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进力少,以因缘退(如舍利弗是也),是时佛不出世,无佛法亦无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厌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

于诸法中智慧浅入,名阿罗汉;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如遥见树,不能分别枝;小近能分别枝,不能分别华、叶;到树下尽能分别知树枝、叶、华、实。声闻能知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法无主,唯涅槃善安隐。声闻能如是观,不能分别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别,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诸法分别究畅,深入深知也。

如波罗奈国王,夏暑热时处高楼上坐七宝床,令青衣磨牛头栴檀香涂身,青衣臂多着钏,摩王身时钏声满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脱,钏少声微,唯独一钏寂然无声。王时悟曰:「国家、臣民、宫人、婇女,多事多恼亦复如是!」即时离欲独处思惟,得辟支佛。须发自落、着自然衣,从楼阁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缘,中品辟支佛也。

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天地之中有形之类,及诸余法一切莫念。但念诸佛生身处在虚空,譬如大海清水中央金山王须弥;如夜闇中然大火;如大施祠中七宝幢。佛身如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出无量清净光明,于虚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见三昧。若心余处缘,还摄令住念在佛身,是时便见东方三百千万千万亿种无量诸佛。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随所念方,见一切佛。如人夜观星宿,百千无量种星宿悉见。

菩萨得是三昧,除无量劫厚罪令薄、薄者令灭。得是三昧已,当念佛种种无量功德,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见、一切德,得大慈大悲自在,自初出无明[穀-禾+卵],四无畏、五眼、十力、十八不共法,能除无量苦,救老死畏,与常乐涅槃。佛有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作是念已自发愿言:「我何时当得佛身、佛功德,巍巍如是?」复作大誓:「过去一切福、现在一切福,尽持求佛道,不用余报。」复作是念:「一切众生甚可怜愍,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众生云何更求余业而不求佛?」譬如贵家盲子堕大深坑,饥穷困苦食粪食泥。父甚愍之,为求方便,拯之于深坑,食之以上馔。行者念言:「佛二种身功德甘露如是,而诸众生堕生死深坑,食诸不净。以大悲心,我当拯济一切众生,令得佛道度生死岸,以佛种种功德法味悉令饱满,一切佛法愿悉得之。闻诵持问、观行得果,为作阶梯,立大要誓被三愿铠,外破魔众内击结贼,直入不回。如是三愿比无量诸愿,愿皆住之,为度众生得佛道故。」如是念、如是愿,是为菩萨念佛三昧。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人执烛入杂穀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槃。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复次,欲界众生乐着不净如狗食粪,我当度脱至清净道。复次,我当学求诸法实相,不有常不无常、非净非不净,我当云何着此不净?观不净智从因缘生,如我法者当求实相,云何厌患身中不净而取涅槃?当如大象度驶流水穷尽源底,得实法相灭入涅槃,岂可如猕猴诸兔畏怖驶流趣自度身?我今当学如菩萨法,行不净观除却淫欲,广化众生令离欲患,不为不净观所厌没。」

复次,既观不净则厌生死,当观净门系心三处:鼻端、眉间、额上。当于是中,开一寸皮,净除血肉,系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着三缘中,恒与心斗。如二人相扑,行者若胜,心则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以厌患,起大悲心,愍念众生,为此空骨,远离涅槃,入三恶道,我当勤力,作诸功德,教化众生,令解身相空,骨以皮覆,实聚不净,为众生故,徐当分别此诸法相。有少净想,心生爱着;不净想多,心生厌患;有出法相,故生实法。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净,亦无闭亦无出,观诸法等,不可坏不可动,是名诸法实相(出过罗汉法也)。

行菩萨道者,若瞋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众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若得一心,当发愿言:「我以涅槃,实清净法,度脱众生,使得实乐。」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萨道。住慈三昧,以观诸法,实相清净,不坏不动,愿令众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东方一切众生,使得佛乐,十方亦尔!心不转乱,是谓菩萨慈三昧门。

问曰:「何不一时总念十方众生?」

答曰:「先念一方,一心易得,然后次第,周遍诸方。」

问曰:「人有怨家,恒欲相害,云何行慈,欲令彼乐?」

答曰:「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然湿。」

问曰:「或时众生,遭种种苦,或在人中、或地狱中,菩萨虽慈,彼那得乐?」

答曰:「先从乐人,取其乐相,令彼苦人,得如彼乐。如败军将,怖惧失胆,视彼敌人,皆谓勇士。」

问曰:「行慈三昧有何善利?」

答曰:「行者自念:『出家离俗,应行慈心。』又思惟言:『食人信施,宜行利益。』如佛所言:『须臾行慈,是随佛教,则为入道,不空受施。』复次身着染服,心应不染,慈三昧力,能令不染;复次我心行慈,于破法世我有法人,非法众中我有法人,如法无恼,慈定力故。菩萨行道,趣甘露门,种种热恼,慈凉冷乐。如佛所言:『人热极时,入清凉池乐。』复次被大慈铠、遮烦恼箭,慈为法药、消怨结毒,烦恼烧心、慈能除灭;慈为法梯,登解脱台;慈为法船,渡生死海,贫善法财,慈为上宝;行趣涅槃,慈为道粮;慈为骏足,度入涅槃;慈为勐将,越三恶道。能行慈者,消伏众恶,诸天善神,常随拥护。」

问曰:「若当行人得慈三昧,云何不失而复增益?」

答曰:「学戒清净,善信倚乐,学诸禅定,一心智慧,乐处闲静,常不放逸,少欲知足,行顺慈教,节身少食,减损睡眠,初夜后夜,思惟不废,省烦言语,默然守静,坐卧行住,知时消息,不令失度,致疲苦极,调和寒温,不令恼乱,是谓益慈。

「复次,以佛道乐涅槃之乐与一切人,是名大慈。行者思惟:『现在未来,大人行慈,利益一切,我亦被蒙,是我良祐,我当行慈,毕报施恩。』复更念言:『大德慈心,愍念一切,以此为乐,我亦当尔,念彼众生,令得佛乐、涅槃之乐,是为报恩。』

「复次慈力,能令一切,心得快乐,身离热恼,得清凉乐;持行慈福,念安一切,以报其恩。复次慈有善利,断瞋恚法,开名称门,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离欲处,除却怨对,及斗诤根。诸佛称扬,智人爱敬,能持净戒,生智慧明,能闻法利,功德醍醐,决定好人,出家勐力,消灭诸恶。骂辱不善,慈报能伏,结集悦乐,生精进法,富贵根因,办智慧府,诚信库藏,诸善法门,致称誉法,敬畏根本,佛正真道。

「若人持恶向,还自受其殃。五种恶语:非时语、非实语、非利语、非慈语、非软语。是五恶语不能倾动,一切毒害亦不能伤,譬如小火不能热大海(此下应出优填王持五百发箭)。如《毗罗经》中优填王阿婆陀那说,有二夫人:一名无比,二名舍迷婆帝。无比诽谤舍迷婆帝。舍迷婆帝有五百直人,王以五百箭欲一一射杀之。舍迷婆帝语诸直人,在我后立。是时舍迷婆帝入慈三昧,王挽弓射之,箭堕足下。第二箭还向王脚下。王大惊怖,复欲放箭。舍迷婆帝语王言:『止止。夫妇之义是故相语,若放此箭当直破汝心。』王时恐畏,投弓舍射,问言:『汝有何术?』答言:『我无异术。我是佛弟子,入慈三昧故也!』

「是慈三昧略说有三种缘:生缘、法缘、无缘。诸未得道,是名生缘。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诸佛世尊,是名无缘,是故略说慈三昧门。」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愚痴偏多,当观十二分,破二种痴:内破身痴,外破众生痴。思惟念言:「我及众生俱在厄难,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灭、常出,众生可怜,不知出道,从何得脱?」一心思惟,生老病死从因缘生。当复思惟何因缘生?一心思惟,生因缘有、有因缘取、取因缘爱、爱因缘受、受因缘触、触因缘六入、六入因缘名色、名色因缘识、识因缘行、行因缘无明。如是复思惟,当何因缘灭生老死?一心思惟,生灭故老死灭、有灭故生灭、取灭故有灭、爱灭故取灭、受灭故爱灭、触灭故受灭、六入灭故触灭、名色灭故六入灭、识灭故名色灭、行灭故识灭、痴灭故行灭。

此中十二分,云何无明分?不知前、不知后、不知前后,不知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不知业、不知果、不知业果,不知因、不知缘、不知因缘,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无罪法,不知应近法、不知应远法,不知有漏法、不知无漏法,不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过去法、不知未来法、不知现在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别因缘法,不知六触法,不知实证法。如是种种不知不慧不见,闇黑无明,是名无明。

无明缘行。云何名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云何身行?入息出息是身行法。所以者何?是法属身,故名身行。

云何口行?有觉有观,是作觉观已,然后口语,若无觉观则无言说,是谓口行。云何意行?(痛名世界人所着三种痛,痛应为受,受则随界受苦乐,上界所无,故宜言受想出家所患也)。痛想是意法,系属意故,是名意行。复次欲界系行、色界系行、无色界系行。复次善行、不善行、不动行。云何善行?欲界一切善行,亦色界三地。云何不善行?诸不善法。云何不动行?第四禅有漏善行及无色定善有漏行。是名行。

行因缘识。云何名识?六种识界:眼识乃至意识,是名六识。

识因缘名色,云何为名?无色四分:痛、想、行、识,是谓名。云何为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谓色。云何四大?地、水、火、风。云何地?坚重相者地,濡湿相者水,热相者火,轻动相者风。余色可见,有对无对是名造色。名色和合,是谓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云何六入?内六入:眼内入乃至意内入,是名六入。

六入因缘触。云何触?六种触界:眼触乃至意触。云何眼触?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合,是名眼触,乃至意触亦如是!

触因缘受。云何受?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乐受?爱使。云何苦受?恚使。云何不苦不乐受?痴使。复次乐受生乐,住乐灭苦;苦受生苦,住苦灭乐;不苦不乐受,不知苦不知乐。

受因缘爱。云何爱?眼触色生爱,乃至意触法生爱。

爱因缘取。云何取?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取因缘有。云何有?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下从阿鼻大泥梨。上至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及其能生业。云何色有?从下梵世上至阿迦尼吒天,是名色有。云何无色有?从虚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是名无色有。

有因缘生。云何生?种种众生处处生出,有受阴得持得入得命,是名生。

生因缘老死。云何老?齿落、发白、多皱、根熟、根破、气噎,身偻拄杖行步,阴身朽故,是名老。

云何死?一切众生处处退、落、堕、灭、断、死,失寿命尽,是名死。先老后死,故名老死。

是中十二因缘,一切世间非无因缘边、非天边、非人边,非种种等邪缘边出。菩萨观十二因缘,系心不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观十二分生三世中:前生、今生、后生。菩萨若得心住,当观十二分空无有主。痴不知我作行,行不知我从痴有,但无明缘故行生。如草木种从子芽出,子亦不知我生芽,芽亦不知从子出,乃至老死亦复如是!是十二分中,一一观知无主无我,如外草木无主,但从倒见计有吾我。

问曰:「若无吾我、无主、无作,云何去来言说死此生彼?」

答曰:「虽无吾我,六情作因、六尘作缘、中生六识,三事和合故触法生,念知诸业,由是去来,言说从是有生死。譬如日爱珠,因日、乾牛屎,和合方便故火出。五阴亦尔,因此五阴生,后世五阴出,非此五阴至后世,亦不离此五阴得后世五阴,五阴但从因缘出。譬如穀子中芽出,是子非芽亦非余芽边生,非异非一,得后世身亦尔!譬如树未有茎节、枝叶、华实,得时节因缘华叶具足,善恶行报亦复如是!种子坏故非常、非一;芽、茎、叶等生故不断不异;死生相续亦复如是!」

行者谓法无常、苦、空、无我,自生自灭。知因爱等有,知因灭是尽,知尽是道。以四种智知十二分,是正见道。众生为缚着所诳,如人有无价宝珠,不别其真,为他欺诳。是时菩萨发大悲心,我当作佛,以正真法化彼众生,令见正道。

问曰:「如《摩诃衍般若波罗蜜》中言:『诸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一相无相,是名正见。』云何言无常等观名为正见?」

答曰:「若《摩诃衍》中说『诸法空无相』,云何言无常、苦、空等不实?若言不生不灭空是实相者,不应言无相。汝言前后不相应。复次佛说四颠倒,无常中常颠倒亦有道理,一切有为无常。何以故?因缘生故。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果云何常?先无而今有,已有便无。一切众生皆见无常,内有老、病、死,外见万物凋落,云何言无常不实?」

问曰:「我不言有常为实、无常为不实,我言有常、无常俱是不实。何以故?佛言:『空中有常、无常,二事不可得,若着此二事,是俱颠倒。』」

答曰:「汝言不与法相应。何以故?言无法,云何复言二俱颠倒?一切空无所有,是为实不颠倒。若我破有常着无常,我法应破而不实,我有常颠倒,破故观无常。何以故?无常力能破有常,如毒能破余毒,如药除病,药亦俱去,当知药妙能除病故。若药不去,后药为病,此亦如是!若无常法着,应当破,不实故。我不受无常法,云何破?佛言:『苦是四真谛中言实苦,谁能使乐?苦因是实因,谁能令非因?苦尽是实尽,谁能令不尽?尽道是实道,谁能令非道?如日或可令冷,月或可令热,风可令不动,是四真谛终不可动转。』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着言声。《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汝更着言声,闇于实相。」

行若得如是正知见,观十二分,和合为因果二分:果时十二分为苦谛,因时十二分为习谛,因灭是尽谛,见因果尽是道谛。四种观果: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观因:集、因、缘、生。

问曰:「果有四种但名苦谛,余者无谛名也?」

答曰:「若言无常谛复疑,苦谛亦疑,无我谛亦疑,一种难处。复次,若言无常谛无咎,空非我谛亦无咎。若无常苦空无我谛,于说为重故,是故于四说一。」

问曰:「苦有何异相,于三中独得名?」

答曰:「苦是一切众生所厌患,众生所怖畏,无常不尔!或有人为苦所逼,思得无常,无有欲得苦者。」

问曰:「有人欲得捉刀自杀,针炙苦药入贼,如是种种非求苦也?」

答曰:「非为欲得苦,欲存大乐,畏苦故取死。苦为第一患,乐为第一利,以是故离实苦得快乐,是故佛以果分,独名苦谛,非无常、空、无我谛。」

是于四谛中了了实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见。思惟是事种种增益故,是名正觉。除邪命摄四种邪语,离余四种邪语,摄四种正语,除邪命摄身三种业,除余三种邪业,名正业。离余种种邪命,是名正命。如是观时精进,是正方便。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是事思惟不动,是名正定。正觉如王,七事随从,是名道谛。

是事一心实信不动,是名信根。一心精勤求道,是名精进根。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心住一处亦不驰散,是名定根。思惟分别无常等觉,是名慧根。是名增长得力,是名五力。

问曰:「八正道中皆说慧念定等,根力中何以重说?」

答曰:「随入行时初得小利,是时名为根。是五事增长得力,是时得名为力。」

初入无漏见谛道中,是功德名八正道。入思惟道时,名七觉意。初入道中观念身痛心法常一心念,是名四念止。如是得善法味四种精勤,是名四正勤。如是欲精进定慧初门,勤精进求如意自在,是名四神足。虽名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等,皆摄随行时初后少多行地缘,各各得名。譬如四大,各各有四大,但多得名。若地种多,水火风少处,名为地大。水火风亦如是!如是三十七品中各各有诸品,如四念止中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等。

如是观十二分、四谛行、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其心安乐。复以此法度脱众生,一心誓愿精进求佛。是时心中思惟观念:「我了了观知此道,不应取证。」有二事力故未入涅槃:一者、大悲不舍众生,二者、深知诸法实相。诸心心数法从因缘生,我今云何随此不实?当自思惟,欲入深观十二因缘,知因缘是何法。复更思惟,是四种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五因为因缘,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缘一切法。复自思惟言:「若法先因缘中有,则不应言是法因缘生;若无,亦不应言因缘中生;生有半无亦不应因缘生;云何有因缘?若法未生,若过去心心数法失,云何能作次第缘?若佛法中妙法无缘涅槃,云何为缘缘?若诸法实无性,有法不可得;若因缘果生,因此有彼,是说则不然;若因缘中各各别、若和合一处,是果不可得,云何因缘边出果?因缘中无果故。若因缘中先无果而出者,何以不非因缘边出果?二俱无故。果属因缘,因缘边出,是因缘不自在属余因缘,是果属余因缘。云何不自在?因缘能生果,是故果不从因缘有,亦不从非因缘有,则为非果。果无故,缘与非缘亦无也!」

问曰:「佛言十二因缘,无明缘诸行,汝云何言无因果?」

答曰:「先以被答,不应更难,若难者更当答。佛言眼因色缘痴边生邪忆念,痴是无明,是中无明,何所依住?若依眼邪?若色中、若识邪?不应依眼住。若依眼住,不应待色,常应痴。若依色住,不应待眼。是则外痴,何豫我事?若依识住,识无色、无对、无触、无分、无处。无明亦尔,云何可住?是故无明非内、非外、非两中间,不从前世来,亦不住后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无有实法,无明性尔。了无明性,则变为明,一一推之,痴不可得。云何无明缘行?如虚空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无明亦如是,不生不灭、不有不尽,本性清净,乃至生缘老死亦尔。」

菩萨如是观十二因缘,知众生虚诳系在苦患,易度耳。诸法若有实相难可得度,思惟如是则破愚痴。

若菩萨心多思觉,常念阿那波那,入时出时数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驰散。菩萨从此门得一心,除五盖欲行。

菩萨见道应行三种忍法:生忍、柔顺法忍、无生忍。云何生忍?一切众生或骂或打或杀,种种恶事,心不动转、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诸众生求诸好事愿一切得,心不舍放。是时渐得解诸法实相,如气熏着。譬如慈母爱其赤子乳哺养育,种种不净不以为恶,倍加怜念欲令得乐。行者如是,一切众生作种种恶、净不净行,心不增恶不退不转。复次十方无量众生,我一人应当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厌、不畏、不难,是生忍中一心系念。三种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是名生忍。

云何柔顺法忍?菩萨既得生忍,功德无量,知是功德福报无常,是时厌无常自求常福,亦为众生求常住法。一切诸法,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上中下法,求其实相。实相云何?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何以故非有常?因缘生故。先无今有故,已有还无故,是故非有常。云何非无常?业报不失故,受外尘故,因缘增长故非无常。云何非乐?新苦中生乐想故,一切无常性故,缘欲生故,是故非乐。云何非不乐?乐有受故,欲染生故,求乐不惜身故,是非不乐。云何非空?内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报故,一切众生信故,是故非空。云何非不空?和合等实故,分别求不可得故,心力转故,是故非不空。云何非有神?不自在故,第七识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云何非无神?有后世故,得解脱故,各各我心生不计余处故,是故非无神。如是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非有非无、不受不着,言说悉灭、心行处断,如涅槃性,是法实相。于此法中信心清净,无滞无碍,软知软信软进,是谓柔顺法忍。

云何无生法忍?如上实相法中,智慧、信、进增长根利,是名无生法忍。譬如声闻法中煖法、顶法,智慧、信、精进增长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无漏法,故名为忍。新得、新见,故名为忍。法忍亦如是。时解脱阿罗汉不得无生智,增进广利转成不时解脱得无生智。无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萨果得无生法忍,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尔时诸佛便受其号,堕生佛界中,为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灭,三恶道断,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转。到不动处,末后肉身尽入法身中,能作种种变化,度脱一切众生,具足六度供养诸佛,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满,次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菩萨禅法中初门。

 行者定心求道时,  常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  是应为失不为利。
 如犊未生[(壳-一)/牛]牛乳,  乳不可得非时故;
 若犊生已[(壳-一)/牛]牛角,  乳不可得无智故。
 如鑽湿木求出火,  火不可得非时故;
 若折乾木以求火,  火不可得无智故。
 得处知时量己行,  观心方便力多少;
 宜应精进及不宜,  道相宜时及不宜。
 若心调动不应勇,  如是勇过不得定;
 譬如多薪炽大火,  大风来吹不肯灭。
 若能以定自调心,  如是动息心得定;
 譬如大火大风吹,  大水来浇无不灭。
 若人心软复懈怠,  如是厌没不应行;
 譬如少薪无焰火,  不得风吹便自灭。
 若有精进勇勐心,  如是转健得道疾;
 譬如小火多益薪,  风吹转炽无灭时。
 若行放舍止调缩,  设复发舍失护法;
 譬如病人宜将养,  若复放舍无得活。
 若有舍想正等心,  宜时勤行得道疾;
 譬如有人乘调象,  如意至凑无踬碍。
 若多淫欲爱乱心,  是时不应行慈等;
 淫人行慈益痴闷,  如人冷病服冷药。
 淫人心乱观不净,  谛观不净心得定;
 行法如是相应故,  如人冷病服热药。
 若多瞋恚忿乱心,  是时不应观不净;
 瞋人观恶增恚心,  如人热病服热药。
 若人瞋怒行慈心,  行慈不舍瞋心灭;
 行法如是相应故,  如人热病服冷药。
 若多愚痴心闇浅,  不净行慈悲行法;
 二行增痴无益故,  如人风病服麨药。
 人心痴闇观因缘,  分别谛观痴心灭;
 法行如是相应故,  如人病风服腻药。
 譬如金师排扇炭,  用功非时失[梦-夕+棐]法;
 怱怱急[梦-夕+棐]不知时,  或时水浇或放舍。
 金融急[梦-夕+棐]则消过,  未融便止则不消;
 非时水浇金则生,  非时放置则不熟。
 精进摄心及放舍,  应当观察行道法;
 非时方便失法利,  若非法利为非利。
 譬如药师三种病,  冷热风病除灭故;
 应病与药佛如是!  淫怒痴病随药灭。

坐禅三昧经卷下


上篇:禅秘要法经

下篇:菩萨诃色欲法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卷第一(亦名摄诸善根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提婆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提婆菩萨者南天竺人。...

六趣轮回经

六趣轮回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

佛说申日经

佛说申日经(开元录中无法护译,恐是支谦误为法护) 西...

佛藏经

佛藏经卷上(奉入龙华经一名选择诸法) 姚秦龟兹三藏鸠...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 终南山丰德寺律师道宣撰 观夫...

佛说进学经

佛说进学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附吴魏二录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萨国...

密咒圆因往生集

密咒圆因往生集序 窃惟总持无文。越重玄于化表。秘诠...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

【注音版】净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幻住家训

幻人一日据幻室。依幻座。执幻拂。时诸幻弟子。俱来云...

【注音版】佛说法印经

佛说法印经...

【注音版】佛说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佛说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大乘伽耶山顶经

大乘伽耶山顶经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

灭佛的因果报应非常大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帝王、将相都在护持佛法,但也有一...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

三车和尚-窥基大师

一天小厮忽报说玄奘法师登门化缘,尉迟宗将军忙迎进玄...

念佛如果心力不够,还需要加些净观

《莫到老来方修道》,今天我们讲第九行持门的净观门。...

彻悟祖师一生的行业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

俱絺罗尊者问生死

学佛,就是要学得可以清楚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杀食巨蟒灵龟引发怪事连连

本文是我同事亲口所讲,全是他当年在安哥拉时的真实经...

名字会对人有很大影响吗

名字,是陪伴人一生的称号。作为一个人的标志,每个人...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

如何面对中年失业

最近几年来,失业率逐年上升,很多人都说与经济不景气...

为什么痛苦时念观音菩萨却未有见效

问: 法师你好!弟子便秘时痛苦不堪,默念、大声念南无...

修净土的人如何静坐

问: 专修净土的人静坐时,吸阿弥,呼陀佛,还是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