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分律卷第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五分律卷第九(弥沙塞)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第一分之五第六十四事

佛在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数数犯戒,诸比丘谏,乃至莫长夜受苦,皆如上说。六群比丘问言:「佛于何处制此法?」诸比丘言:「汝不知耶?」答言:「不知!」诸比丘言:「今当语汝,制法处所。」于说戒时,便语言:「佛于此中制法。」六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布萨,戒经中说。」诸比丘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说戒时作是语:『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布萨,戒经中说。』诸比丘知是比丘已再三说戒中坐,是比丘不以不知故得脱,随所犯罪,如法治;应呵其不知:『所作不善!说戒时,不一心听,不着心中。』波逸提。」

若比丘,与比丘受具足戒,即应教,为广说。

若二、若三于说戒中坐,若知、若不知,作是语,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六十四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数入波斯匿王宫,见诸美女生染着心,不乐修梵行,或有反俗作外道者。诸大臣见,作是言:「王何以不深藏宫女,乃使种种异姓见之!」

尔时阿难常受王供养,晨朝着衣持钵入于后宫。时王与末利夫人同寝未起,夫人见阿难来,即便狼狈被衣下床,所被之衣极细而滑,不觉堕落惭羞蹲地。王便讥呵言:「我王事鞅掌,昏夜寝息,起不得早。如何比丘晨朝迳来?」阿难惭耻即还佛所,具以诸比丘入宫及己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复自说阿难事,种种呵责,告诸比丘:「入王后宫有十过失:一者、若王醉时近余宫女,醉醒便忘;彼忽有娠,必疑比丘。二者、宫女见比丘,或有戏笑,疑有情故。三者、若王有密谋,外人得知,便当疑是比丘所传。四者、若王宫内亡失宝物,便当疑是比丘所取。五者、若夺一臣位,外人必言:『由比丘故!』六者、若有遭罪,外人必疑,比丘所为。七者、若有未应得官,而王与之;亦复疑是比丘之力。八者、若王好出游观,劳费事多,亦复疑嫌比丘使然。九者、宫内多诸美色,珍玩服饰,比丘见之必生染着,犯戒反俗。十者、若王子中有反逆者,必复疑是比丘所教。」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入王宫过门限,波逸提。」

时诸比丘佛制戒后,便不敢踰城门限乞食,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入宫,但不得过后宫门限!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入王宫,过后宫门限者,波逸提。」

尔时波斯匿王,年年与诸宫女出行国界,处处皆有离宫别观。有诸比丘暮至村落,求索宿处。诸居士言:「王今不在此宫,可入中宿。王信乐佛法,闻必欢喜!」诸比丘不敢,便无宿处。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入王空宫,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王未出宝、未藏宝,若入,过后宫门限,波逸提。」

宝者:所重之物及诸女色,皆名为宝。

未出者:女在宫中,未出。

未藏者:女在此宫,未使藏隐。

尔时入后宫门限,双脚过,波逸提;随入远近,步步波逸提;若一脚过,突吉罗。

入余大臣、长者家,过内门限,突吉罗。

沙弥,突吉罗。

若王请入,不犯(六十五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拘萨罗、摩竭二国互相抄掠,二国中间道路断绝。王舍城比丘安居竟,作是念:「我今正当与贼同伴,乃得自致问讯世尊。设彼戍逻,以共贼伴收捉我者,波斯匿王信乐佛法,必不见罪。」便与贼俱到彼国界,果为所捉,将逻将所,白言:「此是贼!」逻将言:「着袈裟者,复是何等?」答言:「亦是贼!」比丘便自说言:「我非贼,是沙门释子!于王舍城安居竟,应问讯世尊,道路难嶮,故与共伴耳!」逻将言:「汝非沙门释子!必假此服来作细作!」便送王所,比丘自说如前,王便放之。左右群臣,有不信是沙门者言:「此贼假比丘服,王信乐佛法,其于放之!」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共贼伴行,波逸提。」

有诸比丘共贼道路行,不知是贼,既知便惭愧,谓犯波逸提;或下道避之,或留在后。贼即问言:「汝何故尔?」答言:「佛制不听共汝伴行。」贼闻是语,便大瞋恚,打诸比丘,剥衣赤肉。诸比丘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不知是贼,共行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知是贼,共伴行,波逸提。」

有诸比丘在道路行,与贼相遇,便生惭愧,谓犯波逸提。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不期共贼行,道路相遇,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与贼期共伴行,波逸提。」

有诸比丘与贼期共近道行,有不去者,有从异道者,皆生疑:「我等将无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虽与贼期共近道行,竟不去及从异路去,犯波逸提者,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与贼期共道行,从此聚落到彼聚落,波逸提。」

若共恶比丘期行,突吉罗。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若诸难起,共期行,不犯(六十六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与女人共道行,或一比丘,与一女人乃至众多;或二比丘乃至众多,与一女人乃至众多共行、渡水,更相见形,生染着心,或有反俗,作外道者。诸居士见,讥呵言:「沙门释子共女人同道,与将妇行有何等异?谁知此辈行于梵行!无沙门行,破沙门法!」

尔时有一居士数打其妇,打已出行,妇作是念:「夫数打我,密能见杀,今当避之!」于是便去;出聚落外,见一比丘,往趣问言:「大德!何行?」答言:「欲至某处。」于是女人便随后去。彼夫作是念:「我向打妇,或能自杀!」即便还家,觅之不见。问隣人言:「见我妇不?」皆言:「不见!」便出聚落,见一外道女,问言:「颇见如是如是妇人不?」答言:「见沙门释子将去。」彼人即急追之,及已,语比丘言:「何故将我妇走?」比丘答言:「我不作恶业,汝妇与我同道行耳!」妇复语夫言:「勿生恶心于此比丘,我共同道如亲无异!」夫闻妇言,作是念:「乃尔相欺,必已有恶事!」便打比丘垂死乃置,彼比丘作是念:「我今委顿,不任进路,当入火光三昧,以自消息,使身有力,然后前进。」念已,收敛衣钵,入火光三昧,身中出烟。彼妇见已,语其夫言:「不信我语!观彼比丘身之所出!」彼比丘须臾,举身洞然。妇复语言:「不信我语!复观比丘其身云何?」彼比丘即以此三昧力,往到佛所,并以前事具白世尊。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与女人共道行,波逸提。」

有诸比丘共行,中道见诸女人,亦行此路,心生疑悔:「我等将无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不期与女人共道行,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与女人期,共道行,波逸提。」

有诸比丘与女人期共道行,后不敢去,或从余道,犹生疑悔。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虽先与女人期共道行,竟不去,或从余路去,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与女人期共道行,从此聚落到彼聚落,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六十七竟)。

佛在拘萨罗国,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游行人间。诸比丘或得屋中,或在树下,或在露地。

时六群比丘共十七群比丘大聚薪草,露地然火,在边坐炙。时有一蛇从木孔出,诸比丘见以物掷之,蛇即还入,得热复出;诸比丘复更掷之,蛇复还入,须臾顷复出,掷一比丘齧之即死。诸比丘围绕啼泣,诸长老比丘问:「汝等何故啼泣?」答言:「此比丘为蛇齧命过。」具说上事。诸长老比丘种种呵责:「汝等云何见蛇再三出,犹故不避,致令啮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然火,波逸提。」

时六群比丘使守园人、沙弥然火。诸长老比丘见,呵责言:「汝岂不闻,佛制不得然火耶?」答言:「我使守园人、沙弥然,非为有犯!」诸比丘言:「自然、使人然,有何等异?」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有诸病比丘问医,医言:「应服如是药,然火,洗浴。」病比丘言:「佛不听我自然火,及使人然。愿更教我服于余药!」医言:「大德!正应服此药,然火,洗浴。」诸比丘作是念:「佛若听我自然火,若使人然,病乃得差。」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病比丘然火,若使人然。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无病,若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有诸比丘须煮羹粥,不敢然火。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煮羹粥,不得为炙。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无病为炙故,然火,波逸提。」

诸比丘欲熏钵,然火;及遮恶兽,然灯烛,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有如是因缘,自然火,若使人然。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无病为炙故,自然火、若使人然,波逸提。」

若为炙然火,炎高乃至四指,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六十八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往知识家见严身宝,捉看,还着故处;后为人所偷,主还觅之,不知所在。有人言:「我见比丘捉!」便往问比丘言:「我失如是如是宝,比丘见不?」答言:「我向捉,还着故处。」主言:「从比丘捉,便不复见,可以还我!」比丘答言:「我实不取!」主不信,便与比丘作恶名声。

尔时有一外道囊盛五百金钱,到水边饮,忘不持去。有一比丘从后来见,作是念:「此是谁物?」即四顾望,见前一人,便作是念:「必是彼许,当持还之。」即取持去。彼人未远还忆金囊,即便驰还。比丘问:「汝何故还?」彼人便瞋言:「不吉利物!何以问我?」比丘言:「纵使我不吉利,汝应语我还意!」彼言:「我忘一囊在水边,故还觅耳!」比丘即出示之:「此是汝囊非?」彼人既见囊已,复更瞋言:「不吉利物!何以捉我囊?汝小住待,我数囊中物!」比丘答言:「我竟不解此囊,亦不看之。若欲取者,岂当示汝?恐汝失之,故持相还耳!」彼人复言:「我囊中有千金钱,今少五百,可以还我!」比丘答之如初,彼人便强牵比丘,到断事人所。

时断事人不信乐佛法,便非理断,即取反缚,打驴鸣鼓,于四衢道头欲杀之。时波斯匿王在高楼上遥见,问左右言:「彼是唯?」答言:「是沙门释子。」王即勅:「将还断事处,吾当自出!」即出问彼人:「汝何以苦此比丘?」彼人如上白王。王复问比丘,亦如上答王。王问彼人:「此实汝囊非?」答言:「是!」王即以五百金钱盛彼囊中,而囊不受。王复语言:「汝云囊中有千金钱,今何故不受?」彼人便自首言:「本实五百,我瞋故,诬比丘耳!」王即问断事者:「若人面欺王,当与何罪?」断事人言:「此人应死,财物没官。」王即用此法,藉取其财,反缚此人,打驴鸣鼓,于四衢道头杀之。有人语言:「汝诬沙门释子,应受此罪!若复诬谤,后当剧是!」或复有言:「沙门释子有曾取我宝,恐今是实!」时比丘白王言:「愿赐此人命,勿令佛法致恶名声。」王即放之,呵责断事人言:「若后复有如此断事,当如向治汝!」诸不信乐佛法者,种种讥呵:「我等俗人犹耻捉宝,沙门释子何故复尔?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前后事具白世尊。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若捉宝、若宝等物,波逸提。」

尔时毗舍佉母着极上宝严身之具,与诸亲里游戏园林,林近祇洹,观察众人欢畅未已,作是念:「我今不宜同此放逸,幸可因此问讯世尊。」便将婢诣祇洹,到门复作是念:「我今不宜着此饰好,觐于世尊。」即脱宝衣着于堑边。时舍利弗经行遥见,毗舍佉母前礼佛足,却住一面,佛为种种说法,示教利喜,须臾而退,係念所闻,忘所着宝还。城门闭后,乃忆之,作是念:「若我语人失此宝者,或损佛法!」默然至晓。时舍利弗以是白佛,佛告舍利弗:「汝往取来!」受教即取。语舍利弗:「明日晨朝,自送还之!」受教即送,毗舍佉母赞言:「善哉,我有如是大师及同梵行!若余外道,得此物者何缘还我?我昨夜已舍,今应卒之!」即持施四方僧,白舍利弗:「可以此作招提僧堂。」舍利弗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受之!」

复有诸居士五日一入僧坊问讯,或脱指环、或脱耳宝,去时皆忘;诸比丘见不敢取,有异人见便取持去。诸居士还入僧坊求觅,问诸比丘:「我失如是如是宝,比丘见不?」答言:「我见,不敢取。」诸居士言:「大德见之,如何不取?可以还我,出家之人何须此物?」答言:「我实不取!」彼遂不信,便与比丘作恶名声。

复有诸比丘共伴行,一处宿,伴中有忘物去者。比丘见不敢取,余人取之。诸伴问比丘:「我失如是如是物,大德见不?」答言:「我见,不敢取。」诸伴言:「大德见之,如何不取?可以还我,出家之人何须此物?」答言:「我实不取!」彼遂不信,便与比丘作恶名声。诸比丘作是念:「若世尊听我等于僧坊内及宿处,若自取宝,若使人取者,居士可不失宝,亦使我等不致恶名。」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于僧坊内、若宿处,自取宝,若使人取。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若宝、若宝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内及宿处,波逸提。若僧坊内及宿处,取宝、宝等物,后有主索,应还。是事应尔!」

宝者:真珠、摩尼、琉璃、珂玉、金银。

宝等物者:一切余物。

僧坊内者:僧住处、属僧地。

宿处者:僧坊外,他家宿,及共伴行,野宿处。

比丘僧坊内见物,应使净人取;若无净人,应自取举之。若有人索,应集僧问其所失物相,然后还之。若取举已,欲余行者,应嘱后人。

若比丘到他家见有物,应使净人举;若无净人,应自举。若有人,应即嘱此人,而后去;若无人,应呼主人出付嘱,然后去。

比丘共伴同道行,若见物,应使净人取;若无净人,应自取还之。还时,应集众人先问:「汝失物不?」若言:「失!」应问:「何物?」若如其语,然后还之。

若与伴别道行,而不相及,至聚落应寄信乐优婆塞还之。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六十九竟)。

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日再三浴,多用澡豆,诸居士见,讥呵言:「此诸比丘数数浴,所用澡豆,如王大臣!其本出家欲求解脱,不念诵经、恶露等观,而反日夜修饰身体!无沙门行,破沙门法!」

时有相师,语瓶沙王言:「寻当有一不吉星出,王应在某泉水中浴,以穰其灾。若不尔者,或致失国,或忧身命!」王便勅左右,料理彼泉。即受教往,见诸比丘满中洗浴,还以白王。王言:「待比丘浴竟!」如是昼夜各三遣参,一去一来都无空缺。婆罗门复语王言:「此星垂出,若出后浴,便无所益!」王闻此语,即便严驾出,到泉水所,于下流浴。诸臣以此讥呵:「沙门释子不知时宜!不勤、不念观身恶露。但志修饰,洗浴身体!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半月内浴,波逸提。」

有诸病比丘,医言洗浴乃差。诸比丘言:「佛不听我等数浴,愿思余方!」医言:「唯有洗浴,更无余法。」诸比丘作是念:「佛听病时数浴者,我病便差。」

复有诸比丘种种作,埿土污身,衣被垢秽,以此益疲,作是念:「佛听作时数浴者,疲极必差,衣被净洁。」

复有诸比丘在路行疲极,欲洗浴而不敢,作是念:「佛听行路时,数洗浴者,疲极得差。」

复有诸比丘风雨尘坌,埿污衣服,作是念:「佛听风雨尘坌埿污时,数洗浴者,可得不为尘、埿所污。」

春余一月半,夏初一月,诸比丘热闷汗出,作是念:「佛听热时数洗浴者,可无此患。」各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病时、作时、行路时、风雨时、热时数洗浴,无犯。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半月内浴,除因缘,波逸提。因缘者:病时、作时、行路时、风雨时、热时,是名因缘。」

病时者:疾病须浴。

作时者:断理种种事,乃至扫房内地。

行路时者:一由旬、二由旬,乃至行半由旬。

风雨时者:为风雨尘埿之所污埿。

热时者:热闷汗出。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若洗浴师及病人,身体已湿,因浴,不犯(七十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十七群比丘作新房,六群比丘欲在中住,驱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不肯出,便打之,彼即大唤。诸长老比丘问:「何故大唤?」答言:「六群比丘打我!」诸长老比丘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打比丘,波逸提。」

有比丘食噎,倩比丘搥背,诸比丘不敢,便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不以瞋心打比丘,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瞋故打比丘,波逸提。」

若打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余人及畜生,突吉罗。

若比丘尼,打比丘、比丘尼,波逸提;打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余人及畜生,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打五众、余人及畜生,突吉罗(七十一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复来十七群比丘房中求住,彼不肯出,便以手拟如打相,彼复大唤。诸长老比丘闻,出问:「汝何故大唤?」答言:「六群比丘欲打我!」诸长老比丘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诸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以手拟比丘,波逸提。」

有诸比丘说法时,以手语,或示处所,便生疑悔:「我无将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不以瞋心手拟比丘,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瞋故以手拟比丘,波逸提。」

若拟手及,波逸提;拟手不及,突吉罗。余如上打比丘中说(七十二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十七群比丘受所作房,六群比丘以上坐故,次入中住,彼便避在左右房。六群比丘作是议言:「十七群比丘惭愧畏慎,逼近我住,必见我过!我等当作方便令其远去!」便往语言:「此先是空房,多有恐怖事。汝等莫于中住!」十七群比丘言:「我坚闭户,何所应畏?」六群比丘于是夜闇中,作种种恐畏相,明旦问十七群比丘:「汝等昨夜得安眠不?」答言:「我等闻恐畏相,闭户思惟,都无所畏!」六群比丘复共议言:「我等不能以此令其恐怖,当伺其出外,入其床下。」即便盗入,于夜闇时,或牵其衣,或牵其脚,或举其床移着异处。于是十七群比丘便大惊唤,诸长老比丘来问:「何故大唤?」答言:「此间不应有贼,不知谁牵我衣?谁牵我脚?谁举我床移着异处?」诸长老比丘即持火照见,六群比丘蹲其床下。问言:「汝等何为在此?」答言:「欲恐怖十七群比丘!」诸长老比丘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恐怖比丘,波逸提。」

有客比丘问旧比丘言:「此房中应何所畏?」或不敢语,或语已生疑,惧犯波逸提罪。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不故恐怖比丘,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故恐怖比丘,波逸提。」余如打比丘中说(七十三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达摩比丘作是念:「跋难陀先夺我衣,佛由是呵责我,为诸比丘结戒。我今当于僧中,说其犯僧伽婆尸沙。」念已,即往上座比丘所,语言:「跋难陀与女人身相触、麁恶语、赞叹自供养身。」诸比丘问:「汝云何知?」答言:「我共行,见作此事。」诸长老比丘呵责言:「汝云何不瞋时覆藏?瞋便发露?」呵已,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达摩:「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覆藏比丘麁罪,波逸提。」

有诸比丘不知他所犯是麁罪,后乃知之,生疑悔:「我将无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不知比丘所犯是麁罪,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知比丘犯麁罪覆藏,过一宿,波逸提。」

若从平旦至明相未出,一一时,突吉罗;明相出,波逸提。

沙弥,突吉罗。

若欲说,无人;若恐难起,覆藏,不犯(七十四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跋难陀作是念:「达摩比丘许我共行,以衣与之,既不肯去,还取其衣;世尊以此见责,为诸比丘结戒。彼后复出我罪,我今当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之。」作是念已,语诸长老比丘言:「我实触女人身、作麁恶语、自叹供养身,达摩比丘亦复如是。」诸比丘问:「汝云何知?」答言:「我共行见!」诸比丘呵责言:「汝云何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比丘,波逸提。」

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比丘尼,谤比丘、比丘尼,波逸提;谤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谤五众,突吉罗(七十五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跋难陀作是念:「达摩比丘许我共行,乃至复出我罪亦如上说。我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之,不能有损。我今当复以余事治之!」便至其所,语言:「汝是我弟子!我是汝师!汝先犯我,我亦犯汝。今共和解勿复相嫌,便可如先共至诸家,食多美食。」彼即和解随从而行。跋难陀辄将至无食处,有来请者,便眴眼、手语、作相令去;筹量还寺,不复及中,便发遣之,语言:「此今无食,汝可还寺!」彼既去已,至所请家食多美食。达摩还寺遂不及中,跋难陀食后还归,问达摩言:「汝及食不?」答言:「不及!」复诈慰喻言:「汝今虽失一食,明当令汝得极美者!」明日所往,亦复如上。如是至三,语达摩言:「我比将汝所诣,皆是得美食处,而不得之。恐是汝先人所责,天神所忿,或复是汝罪业所致,勿怨于我!汝可速归及中至寺!」达摩驰还,复不及中,积日饥羸,不能复起。跋难陀食后,还至所住,复问:「汝及食不?」答言:「不及!」便语言:「汝欺诳师,应如是治!汝后若复作,当使剧是!」达摩于是始觉师诈,大唤瞋言:「云何比丘作是欺诳,使我三日绝食殆死?」诸长老比丘问:「汝何故大唤?」答言:「跋难陀三日恼我,使我绝食!」诸长老比丘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语比丘:『共到诸家,与汝多美饮食。』而不与,发遣令还,波逸提。」

有诸比丘将诸比丘共至诸家,不能得食,生惭愧心,作是念:「我将无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不为恼他,不得食,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语彼比丘:『共到诸家,与汝多美饮食。』为恼故不与,发遣令还,波逸提。」

有诸比丘将看病比丘到诸家,为病比丘请食,恐病人失中,遣令速还。既发遣已,便生惭愧:「我故当不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不为独食故,发遣他比丘,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语彼比丘:『共到诸家,与汝多美饮食!』既到不与,作是言:『汝去!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欲令彼恼,波逸提。」

若比丘,作此恼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乃至畜生,突吉罗。

若比丘尼,作此恼比丘、比丘尼,波逸提;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乃至畜生,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作此恼五众,突吉罗(七十六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众多比丘共伴行入拘萨罗国,遇贼剥脱,衣钵都尽,到一逻所。逻将问言:「大德!何处遇贼?」答言:「某处。」即与逻人共议:「若王闻比丘在我等界遇贼,必当罪我。」便语比丘言:「大德!小住,我当逐取此贼。」便出追逐,须臾及之,即便重围,索诸衣物,皆悉得之。染衣、白衣各着一处,逻人议言:「当先还谁?」有人言:「应先还比丘,王信乐佛法,闻者必喜!」便语比丘言:「可各取衣!」诸比丘于衣上生疑,或言是我衣,或言非我衣,遂不敢取。逻人问:「何以不取?」答言:「我不自识衣,是以不取?」逻人言:「次识者取!」于是外道便取比丘好衣,比丘后得外道恶者。逻人知沙门释子皆着好衣,而今反得外道恶服,语言:「汝等沙门有何奇特?尚不知衣相,云何知心?若知衣相,外道何由得汝好服?」诸比丘往到佛所,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更问诸比丘:「汝实不识衣相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新得衣,应三种色作帜:若青、若黑、若木兰。若不以三色作帜,波逸提。」

若不作帜,若着,着着波逸提。

若不着,宿宿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若新得衣,先已作帜,不作,不犯(七十七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十七群比丘衣钵什物布散诸处,不得收敛,六群比丘便取藏之。彼既觉失,问六群比丘言:「我如是如是物,在此在彼,谁持去者?」答言:「向来人非一故,当不持去耶?」即问:「向者来人,皆何处去?」答言:「东西南北,莫知所之?」时十七群比丘四出追逐,及向来人,语言:「我失衣钵、坐具、针筒,可以还我!」诸人言:「大德!我为法来,不为作偷!」得此语已,羞惭而反。六群比丘问言:「汝等竟见向来人不?」答言:「见!」「得衣不?」答言:「不得!」于是六群比丘出衣钵示之:「此是汝衣钵非?」答言:「是!」诸比丘见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自藏比丘,若衣、若钵、坐具、针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

复有比丘不举衣钵什物,诸比丘不敢为举,便失去,以此被疑,得恶名声,作是念:「若佛听我等为人举衣物者,彼既不失,我等不致此恶名声。」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不为藏故,为人举衣,犯波逸提,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为戏笑故,藏比丘若衣、若钵、坐具、针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

若藏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乃至畜生物,突吉罗。

若比丘尼,藏比丘、比丘尼物,波逸提;藏余人物,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藏五众物,突吉罗(七十八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有势力,余善比丘无势力。六群比丘遮善比丘羯磨,乃至佛种种呵责,皆如前如法断事中说。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僧断事时,如法与欲竟,后更呵,波逸提。」

后更呵者:言我本不作如是与欲。

若僧不作羯磨断事,后呵,突吉罗。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七十九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须一一衣,众僧已与。后时更得现成三衣,共议言:「今此衣应当与谁?」或有言:「应先与世尊。」或有言:「应先与大迦叶。大迦叶,世尊常所赞叹,又是上座。」六群比丘言:「应先与瞿伽梨。」诸比丘以是白佛。佛问诸比丘「迦叶少多求衣不?」答言:「不求,与然后取。」

佛因是说偈言:

「此衣无欲衣,  不施有欲者,
 不能调其意,  不任此袈裟;
 已能离贪欲,  于戒常一心,
 如是调心者,  乃应此衣服。」

佛语诸比丘:「应以此衣与迦叶。」即以与之。于是六群比丘,作是言:「今诸比丘随知识,回僧物与!」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作是语:『诸比丘随知识,回僧物与。』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八十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达摩比丘作是念:「跋难陀先夺我衣,佛呵责我,为诸比丘结戒;我说其犯僧伽婆尸沙,彼复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我;又断我食,至于三日!我当云何以报此怨?」复作是念:「彼于我间作净施衣,不复还之,足以报耻!」便不复还。跋难陀后从索衣,达摩言:「师先布施,今云何索?」跋难陀言:「我作净施,不作布施!」犹不还之。跋难陀便强夺取,彼即大唤。诸长老比丘闻,皆出问:「何故大唤?」答言:「跋难陀强夺我衣!」诸长老比丘呵责跋难陀:「云何净施与不可信人,而复还夺?」复呵责达摩:「人净施汝,云何不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愚痴人!实净施与不可信人不?」答言:「实尔。世尊!」复问达摩:「汝愚痴人!他实净施汝,汝不肯还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

「不应净施与五种人:一者、不相识;二者、未相谙悉;三者、未相狎习;四者、非亲友同师;五者、非时类。无此五法,然后可以净施与之。

「复有二法不应净施:一者、不能赞叹人;二者、不能与人作好名称。

「复有二法不应净施:一者、不能为人受重物净施,护如己有;二者、己有重物,不能净施,彼用不恨。

「复有二法不应净施:一者、不知彼在世以不;二者、不知彼在道以不。」

诸比丘作是念:「佛听我等净施。」便净施父母、兄弟、姊妹。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净施白衣,应净施五众。」

有诸比丘独住房中,有长衣不知云何作净施?以是白佛,佛言:「应作遥示净施。」

若于三衣中须有所易,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捉衣,心生口言:「我此某衣,若干条,今舍。」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然后受所长之衣,亦如前法,心生口言:「我此某衣,若干条受。」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如是受已,所舍之衣应用净施,复应如前法,心生口言:「我此长衣净施某甲,从彼取用。」

若不须易受者,所长之衣应即如是净施。

独净施法,至十一日,复应如前法,心生口言:「我此长衣从某甲取还。」然后更如前法受持、净施。

若对人净施,应作展转净施,如前法捉衣,作是言:「我此长衣,于长老边作净施。」彼比丘应问言:「长老!此衣于我边作净施,我持与谁?」答言:「于五众中随意与之。」彼比丘即应语言:「我今与某甲,长老若须,从彼取用,好爱护之!」彼受作净施比丘,后以此事,语所称名比丘;所称名比丘,恐犯长衣罪,不敢受。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不应语所称名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净施衣,还夺,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

若与彼衣从索,彼还而取,不犯(八十一竟)。

◎佛在王舍城。尔时跋难陀常受一家供养,彼后请僧,时跋难陀晨朝着衣持钵入城,到诸家处处语说。彼唱时至,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到其舍,众坐已久,语主人言:「日时欲过,何不下食?」答言:「我为跋难陀故请僧,须待其到。」时跋难陀逼中方至,诸比丘有食者、有少食者、有不食者。主人以此,嫌呵跋难陀言:「沙门释子有何急事?先受我请,而过诸家,逼中方来,令诸比丘不得食我所供养食,使我多办饮食,而成无用!」诸比丘种种呵责跋难陀言:「汝不能饶益佛法,乃作如是苦恼众僧!」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受他请,食前至余家,波逸提。」

后时跋难陀主人自担熟食诣僧坊,供养僧及跋难陀。跋难陀食先,竟便去,行到余家。使更集僧欲下异食,以跋难陀不在,久不下之。诸比丘语言:「日时垂过,何不下之?」答言:「我本为跋难陀,须来便下。」跋难陀竟不来,遂不得下。彼种种讥嫌跋难陀,诸比丘亦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受他请,食前食后行到余家,波逸提。」

有诸比丘有僧事、塔事、私事,须入余家,不敢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白余比丘,然后得去。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受他请,食前食后行到余家,不白余比丘,波逸提。」

或有诸比丘相嫌,不共语;或坐禅、或熟眠,不知白谁?出门见诸比丘,便走逐大唤遥白。诸居士见,讥呵言:「诸比丘如鹿走,如兔走,如秃枭鸣!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不应遥白!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受他请,食前食后行到余家,不近白余比丘,波逸提。」

诸比丘作是念:「衣时亦当白不?」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除衣时。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受他请,食前食后行到余家,不近白余比丘,除因缘,波逸提。因缘者:衣时,是名因缘。」

若白至东家,而至西家,不名为白。

若不白到诸家,一脚入门,突吉罗;两脚入门,波逸提。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若白至一家,因此至余家,不犯;若无比丘可白,亦不犯(八十二竟)。

佛游拘萨罗国,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诸比丘或得房宿、或得树下、或在露地。时六群比丘晨朝着衣持钵,于街巷中共诸白衣,论说世事,至于日暮。行人见之,讥呵言:「此非出家语论之处,何不住阿练若处,守摄诸根?」或有言:「此辈不乐佛法,不敬戒律,得语戏处,便忘日暮耳!」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非时入聚落,波逸提。」

有诸比丘有缘事,须非时入聚落,而不敢入。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有缘事,非时入聚落。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非时入聚落,不近白善比丘,除因缘,波逸提。因缘者:难时,是名因缘。」

沙弥,突吉罗。

若行路经聚落,若暮须往宿,若八难起,皆不犯(八十三竟)。

佛在王舍城。尔时去城不远有一神树,众人奉事,至节会时七日乃止,四种兜罗贮荐弃之而去。诸比丘于后收取,以贮绳床、木床及作枕褥。诸白衣见,讥呵言:「此物臭秽,好生诸虫,云何比丘坐卧其上?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以兜罗贮坐卧具,波逸提。」

兜罗者:柳华、白杨华、蒲梨华、睒婆华。

若发心及方便欲贮,皆突吉罗;作成,波逸提。

若不坏,若坐,坐坐波逸提;若卧,卧卧波逸提。

若他与,受,波逸提。

要先弃,然后得悔过;若不尔,罪益深。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八十四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畜高床,老病比丘上下床时,堕地破伤或露形体。诸白衣见,讥呵言:「此诸沙门,如王、如贵人,奢豪无俭。」

时波斯匿王以所坐卧床,与跋难陀。跋难陀得已,于房内敷。世尊常法,五日一按行诸房。跋难陀白佛言:「看我住床!」佛呵责言:「汝愚痴人!如何安生死窟宅,无求出意?汝不应自畜高床,敷锦绣褥,犯者突吉罗!」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自作坐卧绳床、木床,足应高修伽陀八指,除入髀;若过,波逸提。」

若自作床、若使人作,若高皆应截,罪应悔过。若得高床施,受时应作是念:「此床不如法,我当更截。」若不作是念受,波逸提;亦应先截,然后悔过。

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八十五竟)。

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用骨牙角作针筒,便诸处求,若粪扫中拾用作之。诸居士见,讥呵言:「此诸沙门如狗、如鸟、如牙角师,不净可恶!」

复有诸比丘至屠杀处,见欲杀时,豫从乞之。诸屠杀者,皆讥呵言:「观此沙门,唯欲多杀,见杀便喜!昼夜常说慈愍,护念众生;而今无有仁恻之心!」

时有牙角师,信乐佛法,常供给诸比丘,或自出牙角为作,或索牙角而为作之,以是致弊;余人不得复有所作。家人自相谓言:「若常为沙门作奴,我等便应各分生活!」隣人语言:「汝信敬沙门方当穷困!」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用骨牙角作针筒,波逸提。」

若比丘,发心及方便欲作,突吉罗;成已,波逸提。亦应先坏,然后悔过。

作灌鼻筒,不犯。余如床中说(八十六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不敷坐具坐僧床褥,垢腻污之。复有一比丘失于大便,谓是风出,既觉洗浣,于房前晒。世尊问阿难:「此是谁褥!」即具以答。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不应不敷坐具,坐僧床褥,犯者突吉罗!今听诸比丘,护身、护衣、护僧床褥故,畜坐具。」

诸比丘作是念:「佛已听我等作坐具。」便广大作,垂地污埿。诸居士见,问诸比丘:「此是何衣垂地?」答言:「是我等坐具。」便讥呵言:「大德!何不称身作之?虽复出家,财岂应不惜?释子常说,少欲知足,而今如此!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作尼师檀,应如量作:长二修伽陀磔手,广一磔手半;若过,波逸提。」

长老优陀夷身大,坐具小,不足容膝,于佛按行房时,牵挽坐具,如牵皮法。佛问:「何故作此?」答言:「世尊!我身大,而坐具小,作此牵挽,欲令广长。」佛呵责言:「汝愚痴人,犹不离戏笑!今听更益头磔一手。」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作尼师檀,应如量作:长二修伽陀磔手,广一磔手半;若续,方一磔手。若过,波逸提。」

续方一磔手者:截作三分续长头;余一分帖四角,不帖则已。

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余如床中说(八十七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毗罗荼比丘体生痈疮,脓血流溢;衣服着疮,脱时剥痛。佛行房见,问彼比丘:「汝病小差,苦可忍不?」答言:「病不差,苦不可忍!衣服着疮,脱辄剥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护身、护衣、护僧坐褥故,畜覆疮衣,用细滑物作。」诸比丘作是念:「佛听我等作覆疮衣。」便大作,通裹头足,曳地污埿。诸居士见,种种讥诃,如尼师檀中说。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作覆疮衣,应如量作:长四修伽陀磔手,广二磔手。若过,波逸提。」

覆疮衣,病疮时着;疮差,应净施。余如坐具中说(八十八竟)。

佛在舍卫城。尔时佛听毗舍佉母施僧雨浴衣,诸比丘便广大作,诸居士讥呵,乃至诸比丘以是白佛,皆如上说。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作雨浴衣,应如量作:长五修伽陀磔手,广二磔手半。若过,波逸提。」余如覆疮衣中说(八十九竟)。

佛在舍卫城。时诸比丘作修伽陀衣已量衣,若过。居士讥呵,乃至诸比丘以是白佛,皆如上说。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作修伽陀衣已量衣,若过,波逸提。修伽陀衣已量者:长九修伽陀磔手,广六磔手,是名修伽陀衣已量。」

难陀短佛四指,不知云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听难陀衣,短佛衣二指。」

复有诸比丘短小,不知云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听随身长短作衣。」余如雨浴衣中说(九十竟)。

佛在王舍城。尔时难陀、跋难陀共作是议:「世尊已制回欲与僧物入己,犯尼萨耆波逸提。我等今当回以相与。」便各说诸檀越,更互得之。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难陀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

「若比丘,知檀越欲与僧物,回与余人,波逸提。」

余如回欲与僧物入己中说(九十一竟)。

五分律卷第九

 

上篇: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下篇:弥沙塞五分戒本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律部目录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四分律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四分律序 夫戒之兴,所以防...

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

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

羯磨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羯磨一卷(出昙无德律) 曹魏...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姚...

法句经

法句经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无常品...

佛说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五王,国界相近,...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佛言:...

佛说幻士仁贤经

佛说幻士仁贤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

佛说信佛功德经

佛说信佛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

【注音版】佛说妙色陀罗尼经

佛说妙色陀罗尼经...

心中若存这三种念头,将会招感三恶道的苦报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问: 因为家里人反对,所以总是要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

念头方向的不同就会影响到未来的命运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

虚云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三...

曾国藩的日课四条

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一) 这段时间,我协助冯先生编修...

佛教不能保证任何人不病不死

我这两天接到一个电话,就是说:我家有人住在寺庙里,...

自在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佛陀在拔耆国时,与诸大阿罗汉,如舍利弗、大目犍连、...

做命运的屈服者还是创造者

第一种、命运的屈服者。 他的心跟外境接触时心随境转,...

燃烧的六根之火

有一次佛陀带领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化,他们走到象头山...

人生没有对错,还债而已,不要堕入对立

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

有愿往生而念佛未切,能否往生

问: 净土法门实在稳当,但有愿往生而念佛未切,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