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二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七种得戒法

问曰:「佛在世几年便听白四羯磨受戒?」

答曰:「有言:佛初得道一年后听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有言:四年后。有言:八年后。以义而推,八年者是正义也。佛以二月八日弗星现时初成等正觉,亦以二月八日弗星出时生,以八月八日弗星出时转法轮,以八月八日弗星出时取般涅槃。佛初得道,于七七日中游诸法门及观众生。初七日八喜法门,第二七日入乐法门,第三七日入诸解脱,第四七日游入大舍,第五七日入逆顺观十二因缘,第六七日重复游历前诸法门,第七七日观诸众生应受化者。」

问曰:「佛三阿僧祇劫习菩萨行,为成佛道度诸众生。何故四十九日游诸法门而不度耶?」

答曰:「佛先自安身而后度彼,是故游诸法门以自娱乐,令身心调适后度众生。又为憍陈如五人根未熟故、又为佛法尊重故。详而后说。又为满梵天王本愿故。梵天王本愿,成佛道时要先请佛转于法轮。是故待梵天王请而后说法。过七七日佛即生念,令梵天王知。尔时梵王如屈伸臂顷于色界没来至佛所,请转法轮。佛受彼请已,然后观诸众生谁应度者。譬如大龙从大海出,令密云弥布欲注大雨,观阎浮提何处国土应可雨者。佛亦如是,从无量大法海出,布慈悲云无所不遍。欲雨法雨,观诸众生谁可度者。先念阿兰迦兰待接有礼,及郁头蓝弗等异道诸师。诸人已先命终。佛即言曰:『彼为长衰。甘露当开,汝何不闻?生死往来何缘得息?』」

问曰:「若彼诸人必应入道,不应命终而得闻法。若不应闻不入道者,佛何故生念欲度彼人?」

答曰:「佛欲令众生不忘恩德。此诸人等先有小恩,佛忆欲度,而况大恩而可忘者!又此异道诸师,时人所宗,咸谓得道。欲灭一切邪忆想故、明九十六种无出要法故,痛彼长衰生死不息。唯先五人应食甘露,是故诣彼鹿园欲度五人。佛与五人安居一时。或三人乞食、二人听法,或二人乞食、三人听法。」

问曰:「何以故二人三人各异?等侣去住不同耶?」

答曰:「三人是佛父亲,而爱多;二人是佛母亲,而见多。是故二人三人各为等侣。所以二人三人去住不同者,若二人乞食、三人听法,若三人乞食、二人听法。即得食还,佛及五人共食此食。食既得办,听法不空。是故五人去住不俱。尔时五人虽未得戒,而剃发着袈裟与佛相似。六年树下给侍菩萨时,仪式已尔不适今日。安居九十日常为说法,施戒生天及阴界入种种异法以调伏之。尔时佛与五人前三月安居,过安居已至八月八日,得入见谛成须陀洹。尔时始名转于法轮授于前人。佛及五人,始有六圣人在世间。次度宝称等五人,皆是善来。次度五十人,亦是善来。如是次第度人转多。佛勅诸比丘令游行世间,欲令法处处流布。尔时世人弃俗入道诣诸比丘,或三语受戒、或三归受戒,以众生宿业力故。若应三语得戒者,三语则止。若应三归得戒者,三归便止。以业力故,自然使尔。牛呞比丘先将七万人诣诸比丘,诸比丘各尽与三语受戒。次大迦叶来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受戒。次后优楼频螺迦叶兄弟门徒千人,舍利弗、目连等门徒二百五十人,合千二百五十人,尽是善来。所以常偏称千二百五十人者,以是诸人同是婆罗门中出家故、又以门徒师众大故、又俱是善来故、又以皆是阿罗汉故。佛遣阿难与大爱道八法受戒。十四年后听白四羯磨受戒。凡七种受戒:一者见谛受戒、二者善来得戒、三者三语得戒、四者三归受戒、五者自誓受戒、六者八法受戒、七者白四羯磨受戒。于七种中,见谛得戒唯五人得,余更无得者。善来得戒、三语、三归,佛在世得,灭后不得。自誓,唯大迦叶一人得,更无得者。八法受戒,唯大爱道一人得,更无得者。白四羯磨戒,佛在世得,灭后亦得。」

问曰:「佛与辟支佛云何得戒?」

答曰:「无师得戒。」

问曰:「从教得戒、不从教得耶?」

答曰:「不从教得。有言:从教得,如佛在树下结跏趺坐言:『我要不解此坐而得漏尽。』即身教成就、口教成就,后得漏尽,戒亦俱得,是谓身教得戒。辟支佛亦尔。若有百劫积行辟支佛,无佛法时于中出世,正得有一、不得有二。譬如犀有一角无第二角。离俗出家独处闲静,而自说偈:『远离恶法,当得善法。善恶俱灭,然后得道。』尔时亦身口教二俱成就,后得漏尽戒亦俱得。是名从教得戒。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此三道人,佛法灭后若得漏尽,是钝根辟支佛。佛法灭后,此钝根辟支佛出,不限多少,或一或二乃至众多。佛与百劫积行辟支佛,一坐漏尽无有阶差,见谛得戒。或言:从教得戒。或言:不从教得。言从教得者,安居一时乞食听法,身口二教亦俱成就,然后见谛戒亦俱得,是名从教得戒。佛与辟支佛及见谛得戒,是三种戒有同有异。佛与辟支佛、见谛得戒,同是具戒、同障身口七恶、同无漏心中得,是名为同。云何为异?佛与辟支佛此二戒是无师得,见谛戒是从佛得。又此二戒,大尽智现在前得;见谛戒,道未知智现在前得。又此二戒无学人得,见谛戒是学人得。是名为异。」

问曰:「此三戒十智中,何智现前得?」

答曰:「佛与辟支佛戒,大尽智现在前得。」

问曰:「无漏心中云何得有漏戒?」

答曰:「法应有尔。以业力故,无漏心中得有漏、无漏二种戒。见谛戒道未知智现在前得。无漏心中得有漏、无漏二种戒,亦如前说。见谛得戒,五人中憍陈如为上座,以先见谛故;善来中宝称为上座,以先来故。如是善来比丘次第为上座。三语、三归亦以先至为上座。见谛得戒、善来比丘、自誓得戒,此三种得戒必从佛得。」

问:「得称佛作和上阿阇梨不?」

答曰:「于弟子有和上阿耆利义;佛不为人作和上阿耆利,是故不得称也。」

「从诸比丘三语、三归受戒,得称和上阿耆利不?」

答曰:「不称和上,得称阿耆利。大爱道八法受戒,亦得称阿难作阿耆利,不得作和上也。」

问曰:「佛何以不为人作和上、阿耆利?」

答曰:「为平等故。佛等心一切令尽,事以无偏,不与彼作和上、不与此作和上。又止斗诤故,若作和上、阿耆利则有亲有踈,既有亲踈则有斗诤。又为止诽谤故,若作和上,外道当言:『沙门瞿昙自言慈等一切,与一作和上、不与一作和上,与凡人无异。』又为成三归故,若佛作和上则堕僧数。如受具戒,三师七僧十众受戒,若作和上则入十众,若入十众即堕僧数,无有佛宝。若无佛宝,不成三归。又为成四不坏净故,若作和上则无佛不坏净。又为成六念故,若作和上则无念佛。复次若作和上,弟子有病,应当看视饮食医药种种所须,岂是自在法王所应为耶?复次若作和上,弟子有病及诸苦难,则应营理供给,所乏则灭前人所有功德。如昔一时有一比丘应得罗汉,而有转轮王业障不得漏尽。佛欲除其障故,即为比丘一正富罗,转轮王福一时灭尽,即得无着。以是因缘故,若作和上有损无益。复次佛法流布有近有远,若作和上,设有弟子若欲受戒,不问近远一切尽来,则令众生多受苦恼。若不作和上、阿耆利,则令诸弟子无有如是诸苦难也。复次若作和上,佛在世时理则可尔;若佛灭后,谁作和上?以是种种因缘,佛不为弟子作和上、阿耆利也。」

问曰:「七种受戒,几从佛得?几不从佛得?」

答曰:「大而言之,七种受戒尽从佛得,以佛出世有是戒故。以义而推,三种戒从佛而得:一者见谛得戒、二者善来得戒、三者自誓得戒,是从佛得。余四种受戒从弟子得:一者三语、二者三归、三者八法受戒、四者白四羯磨,此四种戒从弟子得。」

「七种受戒,几从他得?几从自得?」

答曰:「六从他得,一须分别。见谛得戒以根本而言,以佛说法故得证圣谛,名从他得。以义而推,自以忍智明照真谛而得具戒,则名自得。」

问曰:「七种戒,几白得?几不白得?」

答曰:「六种戒不由白得,正有白四羯磨戒由白而得。」

问曰:「七种受戒,几是业?几非是业耶?」

答曰:「七种戒尽是业也。」

问曰:「七种戒,几是比丘,不共比丘尼?」

答曰:「五是比丘,不共比丘尼:一者见谛戒、二者善来、三者三语、四者三归、五者自誓。」

问曰:「七种受戒,几是比丘尼,不共比丘?」

答曰:「一是比丘尼,不共比丘,所谓八法受戒。」

问曰:「七种受戒,几是比丘比丘尼共?」

答曰:「一是比丘比丘尼共,所谓白四羯磨戒也。」

问曰:「七种戒,几通三天下?几不通三天下?」

答曰:「一种戒通三天下,所谓白四羯磨戒也。余六种戒,但在阎浮提,不通三天下。」

问曰:「七种戒,几戒羸?几戒不羸?几戒舍?几戒不舍?几根变?几根不变?几断善根?几不断善根?」

答曰:「一戒羸,六戒不羸。一戒舍,六戒不舍。一根变,六根不变。一断善根,六不断善根。一戒者,所谓白四羯磨戒也,以众生福德浅薄感得此戒,致使不能牢固,有诸灾患也。六种戒者,所谓见谛戒乃至八法受戒,以众生福德深厚致得此戒,始终坚固,无灾患也。」

问曰:「七种戒,几是增上尊重?几不尊重?」

答曰:「大而言之,七种戒尽是尊重,以义分别则有差别也。六种得戒,众生功德力重致得此戒,则名为胜。然不能大唯持正法,是以不胜。如见谛得戒、自誓得戒、八法得戒,此三种戒,正有一得无有重得。如善来得戒,极至须跋,后更无得也。三语得戒、三归得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八年后更无得者。白四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时得。佛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莫上于白四羯磨戒,是故于七种戒中最胜最妙最为尊重。」

问曰:「于七众中,几从佛得受?几不从佛得受耶?」

答曰:「大而言之,七众尽从佛得受,以佛出世故有此七种。以事而言,七众中比丘、优婆塞、优婆夷三众从佛得受;沙弥中正有二沙弥从佛得受:一者难提、二者耶奢;余三众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佛不受也,为止诽谤故。佛若自受三众,外道当言:『瞿昙沙门本在王宫在婇女中,今虽出家,自度女人以自娱乐。』以是因缘佛不度也。复次佛为法王,与一切众生作大师,导引众生背俗入道,先令众生信向无疑,然后道教得化流天人。是故如来舍近取远,自不度也。」

结淫戒因缘第一

除却须发着袈裟。

问曰:「不除须发,得戒不?」

答曰:「得戒,但非威仪。」

「若无衣钵,得戒不?」

答言:「得戒。」

问曰:「若无衣钵必得受戒者,何故必须衣钵?」

答曰:「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信敬笃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以服善故则无怖心;三以表异相故,内德既异、外相亦异。」

生信心者,信三宝生人天中、信邪堕三恶道。信知苦断习证灭修道。不信者,不信善恶四谛。

信家非家,家者,父母兄弟妻子眷属。非家者,无常变坏不可久保故、多增贪欲瞋恚斗讼诤乱种种恶法故,非是功德善法之家。

远离乡土者,夫出家者为灭垢累,家者是烦恼因缘,是故宜应极远离也。

施食者,得五功德:一者得色、二者端政、三者得力、四者得辩、五者得寿。

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即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又云: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止,不限多少。后日乞食,还从先次从家至家,是名次第乞食法。何故受乞食法?凡在家者多诸恼害,以众法因缘故。二、以鞭打僧祇人民共相瞋恼,多诸非法因缘,食不清净。三、以观他意色心不安泰。四、以少欲知足修圣种故。若受檀越请者亦有过失,以请因缘故,若食先麁更令精细,若少勅作令多,若受恶味教增众馔。又既受请心有希望,则非少欲圣种之法。五、称檀上四依之教。又若受请者,常怀彼我得失之心。若乞食者,肃然无系意无增减。六、以众食有尽乞食无穷,但天下有人要必有食,是以乞食无尽。佛教弟子修无尽法。

佛法难成者,如人入海採宝多没少还,入佛法海多坏少成。如以利刀自割身体,能不自伤甚为难也。受佛禁戒修净法身,内怀烦恼恶法利刀,不毁法身甚是难有。

未结此者,唯说一切恶莫作,而未结五篇罪相轻重,故言未结戒也。

行淫欲者,一、久习烦恼故。二、以须父母交会,有福德子应受生故。三、以余报淫不尽。如人从生至长,不行淫欲便得漏尽,有人要经淫欲而得漏尽,以宿世淫欲因缘有尽不尽故。四、为结戒因缘故,若不尔者无由结戒。

如是再三者,为怀妊故。其母三反三问,得子便止。

续种者,凡世立字各有因缘:一、以宿命名字即以为名;二、以星宿立字;三、因缘立字,如须提那,以无子因缘故字为续种;四、因德立字,如律师,因以知律名为律师,如阿毗昙师、如三藏师,是因德立字。

欲想者,身口不动,但心想女人。

欲觉者,心既瞢醉身体[梦-夕+登]瞢。

欲热者,二身交会。

集僧者,佛现不自专辄。二、佛不集众共筹量轻重而后结戒,但共众和合令罪者心伏。三、以如国王持国虽得自在,凡有国事与诸臣议之,国得久住。佛法王亦尔,虽于法自在,为持佛法故,凡有法事集众共和,法得久住。四、以为肃现在将来弟子,凡是僧事不问有力无力,要问众详议不得专独。五、诸佛法尔,不独一佛。

僧者,凡有五种:一者群羊僧、二者无惭愧僧、三者别众僧、四者清净僧、五者第一义谛僧。群羊僧者,不知布萨行筹说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尽皆不知,犹如群羊,故名群羊僧。无惭愧僧者,举众共行非法,如行淫饮酒过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无惭愧僧。别众僧者,如羯磨死比丘物以贪秽心,设客比丘来不同羯磨。凡是随心别众羯磨,名为别众僧。清净僧者,一切凡夫僧持戒清净、众无非法,名清净僧。第一义谛僧者,四得四向名第一义谛僧。

问曰:「集僧者,五种僧中集何等僧?」

答曰:「集二种僧。有言:三种僧虽皆非法,俱是佛弟子,云何独集二种僧?义应尽集五种僧。」

知而故问者,一以诸佛常法。二以佛无事不知,欲令前人伏罪,顺自言治法。三以为安众生故。佛无事不知无事不见,若不问前人,自以知见说其罪过,则众生常坏怖惧不能自安,非是集众安众生法。四以若逆察人心,非大人圣主仪体。

知时问者,要在比丘众中问,沙弥白衣前不问。二以今是结戒时故问。

有益问者,须提那常怀忧悔,今佛既问,知先作无罪得除忧悔。二以因之结戒,灭将来非法。三以佛既结戒,知罪轻重、有残无残、可忏不可忏,决将来疑网。四以有十利功德故。

有因缘问者,以结戒因缘故。

是愚痴人者,佛大慈大悲兼无恶口,云何言愚痴人?答曰:佛是称实之语、非是恶口。此具缚烦恼众生具足愚痴故。二慈悲心故,呵责折伏,如今和上阿耆利教诫弟子故,称言痴人,非是恶口。

开诸漏门者,须提那于劫初来,未有男女作淫欲事,而此人于彼最初行淫,作恶法根本。今佛法清净未有非法,而须提那最初为恶,作将来非法罪过之始,故言开诸漏门。

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蛇有三事害人:有见而害人、有触而害人、有吞齧害人。女人亦尔,有三种贼,害人善法。若见女人心发欲想,灭人善法;若触女身犯僧残罪,灭人善法;若共交会犯波罗夷,灭人善法。若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为女人所害,害无数身。二者毒蛇所害,害报得无记身;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毒蛇所害,害五识身;女人所害,害六识身。四者毒蛇所害,故得与众行筹说戒,得在十四人数一切羯磨;女人所害,不与僧同此众事。五者毒蛇所害,故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贤圣;女人所害,入三恶道。六者毒蛇所害,故得沙门四果;女人所害,正使八正道满于世间,犹如大海于此无益。七者毒蛇所害,人则慈念而救护之;女人所害,众共弃舍无心喜乐,天龙善神一切远离,诸贤圣人之所呵责。以如是因缘,故云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触彼女人。

以十利故者,若结此戒,顺此十利功德、得此十利功德。若持一戒,将来得一戒果报,兼得十利功德果报。如是一切戒当分各尔,非一切通得十利功德也。

不共住者,不共作一切羯磨同于僧事。所以不共住者,为生四部天龙鬼神信敬心故。若行恶之人与共同事,则无由信敬。二以现佛法无私无爱无憎,若清净者共住、不清净者不共住。三者为止诽谤故,若与恶人同事,外道邪见及以世人咸生诽谤,当言佛法有何可贵,不问善恶一切共事。四者以持戒者得安乐住,增上善根故;破戒者生惭愧心,折伏恶心故。

有一比丘独坐林中者,以在众多事多恼妨修善法故。以二智慧偏多,以在众多闻多见多语多论,虽生智慧少于禅定,宜在静处以修其心;若定多者,则宜在众广求知见。

佛虽先结淫戒不得与女人行淫,未制畜生。佛必因事渐制,是以因此比丘与畜生共作恶法,随事更制。畜生于六道最是边鄙,是故乃至畜生。既下至畜生,凡可淫处一切尽结。凡犯罪有三种:一犯业道罪、二犯恶行罪、三犯戒罪。须提那于三罪中得犯恶行罪,淫是恶法故。无业道罪,自己妻故;无犯戒罪,佛未结戒故。林中比丘得二罪:得恶行罪,淫是恶法故;得业道罪,雌猕猴属雄猕猴故。不得犯戒罪,佛未结戒故。此二比丘俱名先作,是故无犯戒罪。

若比丘者,一切七种得戒比丘尽皆在中。

学学者,三学:学戒增、学心增、学慧增。

问曰:「学多,何以正齐三学?」

答曰:「三学摄一切学。如是五篇戒,防身口恶、净修身口,无法不尽;学心增者,息于心垢,无法不周;学慧增者,明见法相,根本除恶。学戒增者,学律藏;学心增者,学契经;学慧增者,学阿毗昙。又云:学戒增者,学五篇戒;学心增者,得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乃至四禅,名学心增;学慧增者,明见四谛。复次,灭恶律仪戒及一切威仪五篇戒清净,名学戒增;以戒清净故得心清净,名学心增;更思寻深理增长善法,名学慧增。四复次,经中修戒修心修慧,故知三学摄一切学。五又云: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是学戒增,正定是学心增,正见、正志、正方便、正念是学慧增。复次,得五篇戒名学戒增,得禅戒名学心增,得无漏戒名学慧增。复有三学,学威仪增、学毗尼增、学波罗提木叉增。威仪增者,一切威仪戒。毗尼者,灭一切恶法。波罗提木叉者,五篇戒。」

问曰:「何以重分别学戒增?」

答曰:「外道亦云学戒增,是以重分别也。明外道无学戒增,外道断结至三空,而不能断非想处结。佛法断结根本都尽,是以得学戒增。复次,外道断结,一切假上地断下地。而佛法不尔,亦以上地断下地,亦能以下地断上地。又云:外道亦制四重:一不淫师妇、二不盗金、三不杀婆罗门、四不饮白酒。佛法不尔,一一切不淫、二一切不盗、三一切不杀、四一切不妄语。」

同入学法者,如初受具足戒比丘所学,百岁比丘亦如是学。

问曰:「若百岁比丘同初受戒比丘所学者,初受戒比丘扫地涂地取水种种役使,百岁比丘亦应同不?」

答曰:「百岁比丘亦从少至长,初受戒比丘亦当从少至长。是故如初受戒比丘所学,百岁比丘亦如是学,是名同入比丘学法。此中言学者,学二百五十戒一切威仪法也。」

我舍佛者,此中凡有二十一事舍戒,从舍佛乃至不复与汝共作同学。二十一事中但得一事,皆名舍戒事。

问曰:「舍佛者,是根本弃背三宝,更得出家不?」答曰:「有论者言:更不得出家,以是根本恶故。又云:故得出家,以不堕百一遮故。以根本舍戒清净无所违故,先虽舍佛今还归依佛。经云:『无有一法疾于心者。』凡夫心轻躁或善或恶,不可以暂恶便永弃也。虽尔,若根本舍佛后还得出家,然舍佛已现世则无吉祥善事,所作无吉无利、灾祸归身。欲舍戒无过者,若舍具戒,当言:『我舍具戒,我是沙弥。』若舍出家戒者,当言:『我舍出家戒,是优婆塞。』若舍五戒者,当言:『归依优婆塞。』如是则成舍戒亦无过咎。又言:若已着白衣被服,有人问言:『汝何故尔?』答曰:『我罢道,我作白衣。』亦名舍戒。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

问曰:「受戒时须三师七僧,舍戒何故一人便舍?」

答曰:「求增上法故,则须多缘多力。舍戒如从高坠下,故不须多也。又云:不欲生前人恼恶心故。若须多缘者,前人当言:『佛多缘多恼,受戒时可须多人,舍戒何须多也。』又云:受戒如得财宝,舍戒如失财宝。如入海採宝,无数方便然后得之。及其失时,盗贼水火须臾散灭,舍戒亦尔也。舍三宝所以成舍戒者,以受戒时归向三宝得戒故。舍和上、阿耆利成舍戒者,以因和上、阿耆利得戒故。舍比丘乃至优婆夷,乃至不复与汝共作同学,成舍戒者,以本同归向一味一道。今若舍之,则佛法义断,以是背佛法故戒则去也。」

和上者,四种和上:一有法无衣食、二有衣食无法、三有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今舍和上者,一切舍之。

阿耆利者,有五种:一受戒、二威仪、三依止、四受经、五出家。舍者,一切舍之。

行淫法者,或有行淫身不相触,如比丘身弱口中行淫;有一比丘男根长,自后道中作淫,是名犯淫身不相触。或有身相触不犯淫戒,如淫坏根女人,是谓身相触不犯淫戒。或有身相触亦犯淫戒,如淫不坏根女人,是名身相触亦犯淫戒。有非身相触不犯淫,如于死女人非处行淫,是名非身相触不犯淫。犯淫身相触,得波罗夷。身不相触不犯淫,偷兰遮。轻重云何?身相触亦犯淫,波罗夷。不犯淫身相触,偷兰遮。轻重云何?波罗夷者,名堕不如意处,如二人共斗一胜一负。比丘受戒欲出生死,与四魔共斗,若犯此戒则堕负处。

问曰:「犯五篇戒皆堕负处,何以独此戒得名?」

答曰:「余四篇戒当犯时亦堕负处,但寻悔灭,非永堕负处,不得名也。如怨家以刀割人、命根不断,虽云得胜非是永胜;若断命根,名决定胜。犯四篇戒如命根不断,犯此四重如命根断,名堕不如。如伐他国,若得臣下,虽小得胜未名大胜;若得国主,名根本胜。若犯余戒恶法,四魔未名得胜;若犯此戒,毕竟永弃退堕负处。复次如好田苗,若被霜雹摧折堕落,不得果实;犯此戒亦尔,烧灭道苗,不得沙门四果。复次如焦穀种,虽种良田粪治溉灌,不生苗实;犯此戒亦尔,虽复勤加精进,终不能生道果苗实。如断多罗树,不生不广;犯此戒亦尔,不得增广四沙门果。复次如断树根,树则枯朽;若犯此戒,道树枯损。名堕不如。若犯此戒,众所弃离,天龙善神所不亲近,贤圣呵责,名堕不如。若犯此戒,不消檀越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种利养,名堕负处。复次,犹如死尸在人众中,无所能为、无所增益;若犯此戒,虽在出家清净众中,不能成就四沙门果,名堕负处。复次,如弊坏垢污衣服,人所弃舍;若犯此戒,佛法所弃,不得与众说戒羯磨布萨自恣,不入十四人数,名堕不如。」

乃至畜生者,与女人交会受欲具足,与畜生女交会染欲情薄,是故言下至畜生。三恶是五道之边下,故言下至畜生。若犯四重,初犯一时得波罗夷;第二犯时乃至众多,尽突吉罗。如犯淫戒初波罗夷、第二犯时乃至众多尽突吉罗,后三戒当体各尔。如淫戒分别,应当体各尔。

女人三处得波罗夷,方便偷兰遮,有轻有重。重偷兰遮,大众中忏,应胡跪合掌三从众乞,乞已应一白,一白已忏悔亦应三说。轻偷兰遮,界外四人,忏法亦同。且轻重有异。轻偷兰遮者,欲作重淫若起还坐,轻偷兰。发足趣女,未捉已还及捉已失,乃至共相呜抱,轻偷兰。男形垂入女形已来未失精,亦犯轻偷兰。若失精,得重偷兰。若男形触女形,及半珠已还,不问失精不失精,尽得重偷兰。死女三处行淫、非人女三处行淫,俱得波罗夷。生女死女三处行淫,若坏堕虫食于中行淫,俱得重偷兰。生女死女非处行淫、腋下股间行淫,得重偷兰。刺身作疮于中行淫,俱得重偷兰。发足向死女、畜生女、二根,欲作重淫,乃至男形入三疮门半珠已还,得偷兰遮,轻重如生女中说。若发足向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欲作重淫,于中得偷兰遮,轻重亦如前说。若先正为女人上出精而已,除三疮门,一切身分处精出,僧残。若先为摩捉呜抱而已,若摩若捉,尽僧残。若欲女人身上出精,手已摩捉,精未出便止,四人偷兰遮。若犯五篇戒,一一得三罪:如犯波罗夷,以犯戒体,波罗夷;违佛教,波夜提;犯威仪,突吉罗。乃至众多学法犯三罪:犯戒体,突吉罗;违佛语,波逸提;犯威仪,突吉罗。各有三罪,若忏时但忏戒体,余二罪同灭,以戒体是根本故。

结盗戒因缘第二

佛在王舍城者,有论师言:此国于十六大国最胜故,名王舍城。复次,此国本有恶龙,作种种灾害,破人民舍宅,唯王宫舍不坏故,名王舍城。复次,本此人民饥馑,食狗肉蛇肉人肉种种杂肉,以是故有诸罗刹恶鬼入国作诸变异。王问:「何故有此?」答曰:「云人民饥馑,食噉种种不清净肉,有此灾异。」王寻立制不听食此诸不净肉,兼立种种礼仪法限。王法胜故,名王舍城。复次,此国山中有五百辟支佛五百仙人,一切人民常供给所须,以仙圣多故,名王舍城。复次,十六大国中二国最胜:一优填王国、二摩竭国。优填王国衣冠,王服为胜。摩竭国法,礼义为胜。十六国中设有礼义,摩竭国王或用不用;此国法式,十六国中一切用之,是故名王舍城。复次,佛在此国,于道树下坐师子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此国地神有大力势,常护此国主故,令此国强盛,异国归向是国,故名王舍城。

众多比丘一处安居者,佛一切时前安居,唯毗罗然国后安居,以因缘故。

问曰:「佛从他安居、自安居?」

答曰:「有言:从他安居。有云:自安居。何以故?佛自得一切十力四无所畏故,不从他安居。又云:佛自结此法、自制此法,是故自安居。」

问曰:「佛三语安居、一语安居?」

答曰:「佛心念安居,不以口言,以不忘故。」

问曰:「佛布萨自恣羯磨僧事,尽同众不?」

答曰:「佛尽不同众僧,布萨自恣一切僧事皆悉不同,亦不与欲清净,以佛无非法、不入僧数故。」

佛十二年中常在众说戒,十二年后有恶法出,佛止不说,令弟子说。

问曰:「佛无边智慧、无边辩力,何故十二年中常说一偈?」

答曰:「佛虽重说,而所受众生各异不同。佛若语若默皆有所化度,是故虽有无穷之辩,为众生故更不异说更不多说。」

尔时与阿难者,佛凡制戒必因外事,既有因缘然后结戒。佛将欲结此盗戒,欲令从他得事作结戒因缘,是故佛与阿难按行诸房。

佛勅阿难破之者,若余人破者则生诤讼,阿难破之其心则伏。佛在世时三人第一多力:一者阿难、二者拘夷、三者有一释种子,以三人力大无能过者。阿难能转四十里石,是故破之,畏故心伏。又云:余人若破,瓦舍坚牢,余人卒不能破。阿难力大,须臾破之。

漏结因缘者,有二种:一烦恼根本,如须提那林中比丘是其事也;二比丘自作房舍,资产之业多事多恼,妨废坐禅读经比丘正业故,名漏结因缘。

达尼吒默然者,佛是法王,或以非法故破之、若以我不可故破之,是故不言。佛何故必破此房?欲永断将来漏因缘故。

见以惊怖者。

问曰:「此怖畏,为在欲界、色无、色界?为心相应、为不相应?」

答曰:「欲界,与心相应。」

问曰:「色界三灾所及,三禅诸天尽从下至上,此非怖耶?」

答曰:「此是厌舍故去,非是怖也。色界有厌无怖也,唯欲界有怖。」

问曰:「谁成就此怖?」

答曰:「欲界凡夫四道果人,乃至辟支佛成就此怖,唯佛无怖。」

即往白王何故以此大材持与比丘者。

问曰:「既为臣下,何敢以此直言逆于王?」

答曰:「一以义正理负故;二以卑言软语故。」

王初登位时者。

问:「此比丘先取财时作是念耶?临急语耶?」

答曰:「是垂急之语。」

问曰:「此比丘谁边得罪?为是城内人民边、为是主材人边、为是王边?」

答曰:「王边。事在王故,王自在故。」

语诸比丘者,以是小事因缘故不敢白佛。二以事是可耻不敢白佛。

佛语阿难者。

问:「余三戒何以不问,独问此戒耶?」

答曰:「此戒依王法,三戒不尔,是以不问。此戒要依国法,盗物多少得断命罪,则依而结戒。淫杀二戒,事成则罪成,不问多少;妄语,国无此法,是以三戒不问。」

问:「佛知一切法相,何须问耶?」

答曰:「为止诽谤故。佛得自在随意自制,若问而后结,佛随国成法而后结戒,则众生心伏。」

若信者不信者。

「何故尔耶?」

答曰:「若直问信者,恐为比丘故,言盗多钱得重。若问不信者,或增妬故,言盗少得重罪。是以遍问怨亲中人,盗至几钱王与大罪?」

盗至五钱得重罪者,或言金钱、或言银钱、或言铜钱、或言铁钱,无有定也。

盗至五钱得波罗夷者,谓阎浮提现有佛法处,及弗婆提、拘耶尼三天下,唯王舍国法以五钱为限。又言:五钱成重罪者,佛依王舍国法结戒故,限至五钱得波罗夷。如是各随国法依而制罪。观律师意,欲以后义为定,而难不欲广。

汝盗比丘如是不与取者,或不与取非是贼,如取有主物谓是无主;或是贼非不与取,如众僧中行三番饼,盗心取四;又如无主物作有主心取,是谓贼非不与取,一以人与故、二以无主故。或是贼亦不与取,如盗心取有主物。或非贼非不与取,如无盗心取无主物。

罪者,总五篇罪,名一切是罪。五篇戒外亦有种种罪,今佛结戒示罪轻重,故云:此是波罗夷罪、此是僧残、此是波逸提、此是波罗提提舍尼、此是突吉罗。

受王职者。

问曰:「女人五碍,何由为王?」

答曰:「不得作转轮王身,小王无所碍也。」

有主物者,一切有主物。纵使空地有物、地中伏藏,若是王地,尽属于王。无主物若疑心取,偷兰遮。若塔中得物、若塔外得物、若有鸟死在塔地中,现是佛物,尽供塔用。若物在僧地亦尔。若房中得物,亦供房用。若知是物是死比丘物,众僧应分。若山野中或山崩树折,热风寒风有鸟兽死,无食噉处得取,无罪。一切鸟兽食残取,突吉罗。师子残,无罪。若盗佛像为供养故,无罪。若为得钱、转卖得钱,偷兰遮。盗经,不问供养不供养,计钱得罪。若盗舍利,偷兰遮。

物离本处,有二种:一举离本处、二举离本处还着本处。即持去者,得二种罪:一得业道罪,以盗他故;二波罗夷罪,以佛结戒故。还着本处者,得一罪。先离本处,无业道罪。不损他物故,得波罗夷。

五宝者,一者金、二者银、三者真珠、四者珊瑚、五者毗琉璃。五似宝者,一铜、二钱、三水银、四白鑞铅锡、五合作种种庄严具。若捉五宝,得突吉罗。若离地得,波逸提。若捉钱,离地不离地,尽突吉罗。若比丘有通,以通力飞过诸国,若所发处若所至处,应输税不与,得重。其间所经诸国,无过。若贩卖者,而随王使,王使认名,比丘无罪;若不认名,计钱得重。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二


上篇: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下篇: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律部目录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

鼻奈耶

鼻奈耶序 释道安述 阿难出经,面承圣旨,五百应真更互...

佛说净业障经

佛说净业障经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

四分律比丘戒本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四分比丘戒本(并序) 西太原...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一 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

宝女所问经

宝女所问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问慧品第一...

净业痛策

净业痛策附刻序 净业痛策者。乃涔阳空灵大师。讳照莹...

佛说法印经

佛说法印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比丘善导集记  依...

佛说摩达国王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诵经结诵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心赋注

注心赋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

密菴和尚语录

密菴禅师语录序 密菴禅师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

电脑族的护眼食谱

眼睛干涩不舒,甚至干燥、畏光、视物模糊出现这些症状...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母亲离世的警醒

我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家里三代人都有佛教徒,因此我...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这个缘相差别...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

天将降祸于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

老子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

佛说骨节烦疼因缘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时,有五百位大比丘众随侍在侧,皆是...

念这个咒可以给菜地除虫

今时有一些人,夏夜多蚊,便打DDT。种菜、种花生了虫,...

善良的表达

每次回老家,母亲一定要摘下耳环,穿上洗得发白的休闲...

感应道交有四种差别

感应道交跟我们众生的修学机感的情况,智者大师分成十...

怎样才能坚固往生净土的信愿

问: 在您的开示中一再提到信愿的重要性,然而能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