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阿毗跋致品第五十五(卷七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以何等行、何等类、何等相貌知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知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佛地;是诸地,如相中无二无别,亦不念,亦不分别。入是如中,闻是事,直过无疑。何以故?是如中无一无二相故。

「是菩萨摩诃萨亦不作无益语,但说利益相应语,不视他人长短。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知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须菩提言:「世尊!复以何等行、类、相貌,知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观一切法无行、无类、无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行、无类、无相貌,菩萨于何等法转,名不转?」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色中转,受、想、行、识中转,是名菩萨不转。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中转,乃至般若波罗蜜中转,内空中乃至无法有法空中转,四念处中乃至十八不共法中转,声闻、辟支佛地中转,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转,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转。何以故?须菩提!色性无,是菩萨何所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无,是菩萨何所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观外道、沙门、婆罗门面类言语,不作是念:『是诸外道、若沙门、若婆罗门,实知实见』;若说正见,无有是事!

「复次,菩萨不生疑,不着戒取,不堕邪见,亦不求世俗吉事以为清净,不以华香、璎珞、幡盖、伎乐礼拜、供养余天。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常不生下贱家,乃至不生八难之处,常不受女人身。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行十善道:自不杀生,不教人杀生,赞叹不杀生法,欢喜赞叹不杀生者;乃至自不邪见,不教人邪见,不赞叹邪见法,不欢喜赞叹行邪见者。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乃至梦中亦不行十不善道,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行檀波罗蜜,乃至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诸法,受、读、诵、说、正忆念,所谓修姤路乃至优波提舍。是菩萨法施时,作是念:『是法施因缘故,满一切众生愿;以是法施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甚深法中,不疑、不悔。」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于甚深法中,何因缘故不疑、不悔?」

佛言:「是阿鞞跋致菩萨,都不见有法可生疑处,若色、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见是法可生疑处、悔处。

「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柔软。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慈身、口、意业成就。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与五盖俱:淫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处无所爱着。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出入去来、坐卧行住,常念一心;出入去来、坐卧行住,举足下足,安隐庠序,常念一心,视地而行。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着衣服及诸卧具,人不恶秽;好乐净洁,少于疾病。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常人身中,有八万户虫侵食其身;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身无是虫。何以故?是菩萨功德过出世间。以是故,是菩萨无是户虫。是菩萨功德增益,随其功德,得身清净、得心清净。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身清净、得心清净?」

佛言:「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得,增益善根,灭除心曲、心邪。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身清净、心清净;以是身、心清净故,能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贵利养;虽行十二头陀,不贵阿兰若法,乃至不贵但三衣法。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不生悭贪心,不生破戒心、瞋动心、懈怠心、散乱心,不生愚痴心,不生嫉妬心。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心住不动,智慧深入,一心听受,所从闻法及世间事,皆与般若波罗蜜合。是菩萨摩诃萨不见产业之事不入法性者;是事一切,皆见与般若波罗蜜合。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是名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相。」

【论】

问曰:

上来处处说阿鞞跋致相,今何以复问?

答曰:

上虽处处略说,今欲广说。此中多是阿鞞跋致相故,名〈阿鞞跋致相品〉。

复次,上来解般若波罗蜜相;次说魔因缘坏般若波罗蜜相;今说信受般若波罗蜜者,是阿鞞跋致,欲说其相貌,故须菩提问。

复次,菩萨初发心来所行因缘、所得果报,是阿鞞跋致,受记必当作佛。如人受职,已得印信,心无复疑。又如声闻人所行众行,皆为四沙门果。阿鞞跋致是决定安隐地,过凡夫,不入二乘地;虽未成佛道,能为世间作福田。是事微妙难得故,须菩提问其行貌。

佛本命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故须菩提问:「世尊!阿鞞跋致有何行、类、相貌?」

问曰:

是三事有何等异?

答曰:

有人言:是三事皆一义,以此知是阿鞞跋致、非阿鞞跋致。

有人言:「行」,名是阿鞞跋致菩萨身、口、意业异于他人,以此行表阿鞞跋致甚深智慧。

「类」者,分别知诸菩萨是阿鞞跋致、非阿鞞跋致。

「相貌」者,除行、类,余种种因缘,得知阿鞞跋致相。

佛说义趣:若菩萨能具足五波罗蜜,深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不着般若波罗蜜,但观「如」——所谓「诸法实相」。菩萨尔时,不以凡夫、二乘地为下贱,不以佛地为高贵,入诸法如故。诸法如中,无有分别二法,但以如入如,更无余事,亦不分别取相,何以故?如平等故。能如是入者,即入诸佛法藏;心不生疑更求诸法决定相。

是故《经》说:「须菩提!凡夫地乃至佛地,如相中无二无别。」得如是法,名阿鞞跋致行、类、相貌。

复次,略说是义:菩萨因诸法如,所谓毕竟空,舍一切世间事,亦不住毕竟空。何以故?得诸法毕竟清净实相故。菩萨若闻是无依止法,心无疑悔,不念依止。

自上事,是阿鞞跋致正体;自是以下,尽是毕竟空行果。

得毕竟空故,心淳熟寂灭相,不说无益语;所说常是法,不是非法;所说皆实,非妄语;所言柔软,不麁穬;皆以慈悲心说,不以瞋恚心;所说应时,常得机会,观察人心,随其方俗。

今此中略说利益之言:若教佛道,若二乘,若人、天道,若今世得非罪乐。

常远离口四恶故,于众生中慈悲心大故,又能自摧薄诸烦恼故,是以能种种因缘说诸利益语。

问曰:

声闻人直趣涅槃,可不观他人;菩萨视众生如子,常欲教化,云何不观其长短?

答曰:

若众生不可伏折,不可化度,如是等莫观。何以故?若以好心教诏,则谓嫉己,如刀刺心;既无所益,更增其罪,是故不观长短。

复次,菩萨应作是念:如诸佛一切智,烦恼习尽,尚不能尽度众生,何况我未得菩萨神通,未得无碍智,云何能普观众生?阿鞞跋致有得神通者;有不得者,得阿鞞跋致已,别修神通道乃得。若先得神通者,不具足故,不能遍观。

问曰:

须菩提初问行、相、类,佛何以不即答「无行、相、类」,今此中方说?

答曰:

初问时,众生未着阿鞞跋致相故,佛答或说空相、或说有相;今以众生着阿鞞跋致相,欲从凡夫入阿鞞跋致地,是故佛说:「一切无行、无类、无相貌。」

须菩提更问:「若诸法尽空者,何以言『于何法转,名不转法』?」应当从凡夫地转,于佛地不转!

佛答:若菩萨能观色等诸法空无所有,转诸着心,故于佛道中不转。色等法和合因缘生,菩萨知是有为过罪故,不应此中住。诸法空故,能转着心,转着心故名「不转」。

复次,阿鞞跋致菩萨入正位故,心决定不疑:「一切外道中有实智?若有实智,不名外道!」如是名阿鞞跋致相。

问曰:

今说「不生疑」,后说「深法不疑」,是二不疑有何差别?

答曰:

今「不疑」者,四谛中如须陀洹所断;后「不疑」者,于佛所知深法中不疑。

是菩萨福德、智慧力故,虽不作须陀洹,未作佛,而能无此二疑。

「戒取」,名外道戒;行此外道戒,不得涅槃。

余四见皆名「邪见」。

深信业因缘果报故,不求吉事,不以华香等供养天。

求道破憍慢根本故,常不生下贱家。

不障他功德、常行劝助故,不生八难处。

折薄淫欲、远离谄媚心故,不受女人身。

复次,余人虽行十善道,或一、或二、或三,不能具足四种;是菩萨大悲心,深爱善法故,具足行四种。

常修集十善道故,乃至梦中不行十不善道。

余人所修福德,但自为身;小菩萨虽为众生,亦自为己;阿鞞跋致诸所作福,皆为众生,不为其身。若福德可以与人,则尽与众生,更自修习,但不可得与;故菩萨以十二部经教化众生,亦但为众生,不自为己。

复次,菩萨信等五根利故,虽未作佛,于诸法能信。

佛此中更说空因缘:菩萨不见色等法故,无生疑处。

复次,是菩萨常行慈悲心故意业柔软,意业柔软故身、口慈业成就。

问曰:

慈悲心外道亦有,云何说是阿鞞跋致相?

答曰:

外道虽有而不深,不能遍念众生,亦不常有,非诸法实相和合故;菩萨不尔。

复次,是菩萨呵五欲、除五盖,入五支初禅,不与五盖俱。五盖覆心,能耗减智慧,破佛道,开魔路故。

是菩萨知一切有为作法,虚妄不实,如幻、如梦;无为法空无所有,寂灭相,是故于一切处无所爱着。于众生中,乃至佛亦不着;于法中,乃至涅槃亦不着。

瞋,麁罪,小菩萨已断,故不说;爱深微难断,故今说。

复次,是菩萨深入禅定故,守护一切众生;守护一切众生故,常一心念,不恼众生。不破戒故,出入来去等安详一心。

「举足下足,视地而行」者,为护众生,为避乱心故。

复次,是菩萨久修集无量无边善法,身中无八万户虫亦少于病痛故,衣服、卧具等常净洁无污。得诸法实相等善根力故,身中无八万户虫。心清净故,身、口等亦清净;离虚诳邪曲等下贱烦恼,故心清净。二事清净故,虽行世间,离诸逼迫苦恼,心不厌没故,出过声闻、辟支佛地。

是菩萨贵佛道故,不贵利养;虽行头陀,不贵是法,以是法是究竟道因缘少分,非究竟道,是名阿鞞跋致菩萨行、类、相貌。

问曰:

是菩萨未得佛道,未断诸烦恼,云何常不生悭贪等诸恶心?

答曰:

阿鞞跋致菩萨得无生法忍时断诸烦恼,但未断习;若不断者,云何常能不生诸悭贪等障道心?如《经》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即是菩萨无生法忍。」

复次,有人言:菩萨行六波罗蜜、深修集诸功德故,诸烦恼折薄,心中不生故,是名「常不生」。

复次,是菩萨无量世行禅波罗蜜故,心住不动;积习般若故,深入智慧。是菩萨知法味微妙故,从他闻法一心听受;乐法情深故,所闻若三乘法、若外道、及世间法,自心妙故,皆与般若和合,不破法相。

譬如壮夫无病,所食之物,无不消化;又如佛得最上味相,虽复苦辛不美之食,在佛口中皆是上味;又如煮石蜜欲熟时,种种物内中,皆成石蜜,妙味力盛故。菩萨亦如是,般若波罗蜜力盛故,种种诸法,能令皆与般若合为一味,无诸过罪。

复次,「世间事」者,菩萨所起身、口诸业,皆为怜愍度众生故;此怜愍心皆入般若波罗蜜初门。

又复世间诸事因缘,乃至坐、起、行步、饮食、言语,常念安隐众生。是来去等法,皆入法性,如「破来去」中说。产业之事,亦如是。

是名阿鞞跋致相。

◎【经】

「复次,须菩提!若恶魔于阿鞞跋致菩萨前化作八大地狱,一一地狱中,有千万亿菩萨皆被烧煮,受诸辛酸苦毒,语菩萨言:是诸菩萨皆是阿鞞跋致,佛所授记,堕大地狱中。汝若为佛授阿鞞跋致记者,当入是大地狱中;佛为授汝地狱记,汝不如还舍菩萨心,可得不堕地狱,得生天上。

「须菩提!若是菩萨见是事、闻是事,心不动、不疑、不惊,作是念:『阿鞞跋致菩萨,若堕地狱、畜生、饿鬼中,终无是处!』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恶魔化作比丘被服,来至菩萨所,语菩萨言:『汝先闻应如是净修六波罗蜜,乃至应如是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事汝疾悔舍!汝先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从初发心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作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事汝亦疾放舍!若汝疾舍,我当语汝真佛法;汝先所闻,皆非佛法、非佛教,皆是文饰合集作耳!我所说是真佛法。』若是菩萨闻作是说心惊、疑、悔,当知是菩萨未得诸佛授记、未定住阿鞞跋致性中。若是菩萨心不动、不惊、不疑、不悔,随顺依止无作无生法,不信他语、不随他行,行六波罗蜜时,不随他语;乃至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亦不随他语。

「须菩提!譬如漏尽阿罗汉,不信他语,不随他行;现见诸法实相,恶魔不能转;如是,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求声闻道、辟支佛道人,不能破坏,不能折伏其心。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必定住阿鞞跋致地中,不随他语;乃至佛语不直信取,何况求声闻、辟支佛人及恶魔、外道梵志语!终无是处!

「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可随信者,所谓色,若受、想、行、识,若色如,乃至识如;乃至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

「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比丘身来到菩萨所,语菩萨言:『汝所行者,是生死法,非萨婆若道,汝今身取苦尽证!』是时恶魔为菩萨用世间行说似道法,是似道法三界系,所谓骨相;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语善男子:『用是道,用是行,当得须陀洹果,乃至当得阿罗汉果。汝行是道,今世苦尽;汝用受生死中种种苦恼为?今是四大身,尚不用受,何况当更受未来身!』须菩提!若是菩萨摩诃萨心不惊、不疑、不悔,作是念:『是比丘益我不少,为我说似道法,行是似道法,不得至须陀洹果证,不得至阿罗汉、辟支佛道证,何况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益复欢喜,作是念:『是比丘益我不少,为我说障道法,我知是障道法,不障学三乘道。』

「是时恶魔知菩萨欢喜,作是言:『善男子!汝欲见是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恒河沙等诸佛衣被、饮食,卧具、医药资生所须?亦于如恒河沙等诸佛所,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亲近如恒河沙等诸佛,谘问菩萨摩诃萨道:「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住菩萨摩诃萨乘?云何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萨摩诃萨如佛所教,如是住、如是行、如是修;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教、如是学,尚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萨婆若,何况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是事,心不异、不惊,益复欢喜,作是念:『是比丘益我不少,为我说障道法;是障道法,不得须陀洹道,乃至不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恶魔知是菩萨心不没、不惊,即于是处化作多比丘,语菩萨言:『此皆是发意求佛道菩萨,今皆住阿罗汉地,是辈尚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云何能得?』若菩萨摩诃萨即作是念:『此是恶魔说相似道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应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应堕声闻、辟支佛道中。』复作是念:『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若菩萨能如佛所说,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心乃至一切种智,是菩萨终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觉知魔事,亦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于何法转名为不转?」

佛言:「于色相转,于受、想、行、识相转;于十二入相、十八界相,淫欲、瞋恚、愚痴相,邪见相,四念处相,乃至声闻、辟支佛相,乃至佛相转。以是故,名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何以故?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以是自相空法,入菩萨位,得无生法忍;乃至少许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不作,不作故不生,是名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论】

释曰:

魔了了知是菩萨是阿鞞跋致者,不复沮坏;若未了了知者,则种种因缘,验试破坏。

或作八大地狱,化作无数菩萨在中烧煮,语菩萨言:「此皆是阿鞞跋致,诸佛授记者;汝若受记,为受地狱记。」

问曰:

恶魔何因缘故言「行善者受地狱记」?

答曰:

恶魔以是菩萨欲代一切众生受苦故,言:「受地狱记」,「汝若行福德生天者,则自为身,无豫众生事。」

若菩萨闻是事,心动、疑悔,若信受魔语,当知是未受阿鞞跋致记;若菩萨闻是事,不疑、不动、不惊,作是念:「阿鞞跋致得诸法实相故,不着一切法者,乃至不生小罪,何况三恶道罪!」如火中有水、水中生火,无有是处!

复有魔作比丘被服来语菩萨:「汝先从小师闻修六波罗蜜法,皆是虚妄,所集随喜心功德,亦是虚诳。汝先所闻,皆是虚诳,文饰不真,非是佛口所说;今我为汝说者,真是佛法,汝疾舍之!」

若是菩萨闻是心动、瞋、疑,当知诸佛未与受记;譬如伪金,火烧磨打,若黑、若赤、若白,乃知非真。

若菩萨闻是不瞋、不疑,随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法,行于六波罗蜜相中,自知不随于他语,当知是真阿鞞跋致。

譬如阿罗汉漏尽故,诸魔事来不能破;阿鞞跋致菩萨亦如是,无能降伏者。

自现前知诸法实相故,乃至魔作佛身来,所说异于法相者,亦不信受;譬如狗着师子皮,诸兽见之虽怖,闻声则知是狗,何况变作余身等!

此中佛自说因缘:「是菩萨见色等法空故,谁当随他语?」

复次,恶魔来作比丘身,语菩萨言:「是六波罗蜜皆是生死道:布施等福德因缘故,欲界中受福乐;禅波罗蜜因缘故,色界中受乐;是般若波罗蜜无定相故,名虚诳法,回转五道中,不能自出;是生死道,人诳汝言是一切种智道。我今实语,汝取涅槃,今世尽苦!」

是菩萨若默然,魔即为说似道法:「若观三十六种不净、若观骨人、若出入息,因是道得四禅、四无色定;汝因是禅定,可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汝今此身是罪因缘所生,佛说弹指顷不赞更受身,何况久住生死中!」

阿鞞跋致菩萨闻是事,心喜作是念:「是比丘大益我,为我说似道法;我得是似道法,即知真道。」如行路人,知邪迳,则知正道。障道亦如是。

阿鞞跋致是大人,贵重故,不与是比丘诤语。

魔见菩萨默然,欢喜言:「是人信受我语!」语菩萨言:「善男子!有无量菩萨供养如恒河沙等诸佛,谘问奉行六波罗蜜及菩萨道法,面受佛教,尽受行诸菩萨行,尚不得无上道,今皆作阿罗汉,汝欲见不?」

菩萨闻是事已,默然。

魔于是处,即化作无数阿罗汉比丘,语菩萨言:「是诸比丘皆久行无上道,今皆取阿罗汉,汝今云何独欲作佛?」

阿鞞跋致即复欢喜:「是比丘为我说似道、障道法。是菩萨实行六波罗蜜诸功德,定不退堕二乘;如佛所说:心常不离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不得无上道,无有是处!」

菩萨若知是魔事,则大得利益而无所失。以是故,菩萨心不动转,是名阿鞞跋致相。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于何法转,名为不转?」

佛言:「于色相等法中转还。」

上略说,今广说。

若菩萨于色等相皆能转,是名行一切法性空,得无生法忍,入菩萨位。

「无生法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

得是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如是等无量行、类、相貌,是阿鞞跋致相。

大智度论释转不转品第五十六

【经】

「复次,须菩提!恶魔到菩萨所,坏其心作是言:『萨婆若与虚空等,无所有相;诸法亦与虚空等,空无有相。虚空等诸法:空无所有相中,无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无有不得者。是诸法皆如虚空无所有相,汝唐受勤苦!汝所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魔事,非佛所说;汝当放舍是愿,汝莫长夜受是不安隐、忧苦,堕恶道!』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呵时,应如是念:『是恶魔事,坏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诸法虽如虚空,无所有、自相空,而众生不知、不见、不解;我亦以是如虚空等无所有、自相空,大誓庄严,得一切种智,为众生说此法,令得解脱,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闻是法,应坚固其心,不动、不转。菩萨摩诃萨以是坚固心、不转、不动心行六波罗蜜,当入菩萨位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不转故名阿鞞跋致,转故亦名阿鞞跋致?」

佛言:「不转故名阿鞞跋致,转故亦名阿鞞跋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不转故名阿鞞跋致,转故亦名阿鞞跋致?」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声闻地、辟支佛地不转,是故名不转。若菩萨摩诃萨于声闻地、辟支佛地转,是故亦名不转。

「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相。以是行、类、相貌故,恶魔不能坏其意,令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乃至灭定禅,即得入。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若欲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昧乃至五神通,即能修。是菩萨虽修四念处乃至五神通,是人不受四念处果;虽修诸禅,不受诸禅果,乃至不受灭定禅果:不证须陀洹果,乃至不证辟支佛道。是菩萨故为众生受身,随其所应而利益之。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常忆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萨婆若心故,不贵色,不贵相;不贵声闻、辟支佛,不贵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贵五神通;不贵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贵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贵净佛世界,不贵成就众生;不贵见佛,不贵种善根。何以故?一切法自相空,不见可贵法,能生贵心者。何以故?是一切法与虚空等,无所有自相空。须菩提!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成就是心,于四种身仪中,出入、来去,坐卧行住,一心不乱。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若在居家,以方便力为利益众生故,受五欲。布施众生,须食与食,须饮与饮,衣服、卧具,乃至资生所须,尽给与之。是菩萨自行檀波罗蜜,教人行檀波罗蜜,赞叹行檀波罗蜜法,欢喜赞叹行檀波罗蜜者。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在家时,能以满阎浮提珍宝施与众生,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给施众生,亦不自为,常修梵行,不凌易虏掠他人,令其忧恼。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执金刚神王常随逐,作是愿:『是菩萨摩诃萨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常随逐。』乃至五姓执金刚神常随守护。以是故,若天、若魔、若梵、若余世间大力者,不能破坏是菩萨摩诃萨萨婆若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阿鞞跋致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具足菩萨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阿鞞跋致相。

「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为上人,不为下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上人?」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相。

「复次,须菩提!阿鞞跋致菩萨一心常念佛道;不作咒术、合和诸药,不咒鬼神令着男女,问其吉凶、男女禄相、寿命长短。何以故?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不见诸法相,故行净命。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相。」

【论】

释曰:

复有阿鞞跋致菩萨相:

若恶魔作是言:萨婆若与虚空等。

「萨婆若」有种种名字:或说「一切智」,或说「一切种智」,或说「无上道」,或说「无量诸佛法」,或说「菩提」,皆是「萨婆若」名字。

此中说「萨婆若」,当知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菩萨皆愿欲得萨婆若,魔来欲坏,作是言:「是萨婆若空无所有,但诸师诳汝耳!」如虚空无所有、无色无形、不可知,萨婆若亦如是,是故说「与虚空等」。

「诸法」者,六波罗蜜等趣萨婆若助道法;是法亦空。

「萨婆若亦空无所有相,是法但有名字,无有实事。是中无得萨婆若者、无趣萨婆若?无有助道者,汝唐受辛苦!汝师常教汝离魔事,萨婆若即是魔事。何以故?舍涅槃、取生死故。汝先所闻经、若六波罗蜜义,非是佛法,皆是人造。汝今疾悔,舍是邪心;若不舍,长夜受三恶道苦。」

阿鞞跋致菩萨闻是事,即觉知魔事:是魔毁呰萨婆若,欲令我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虽空无所有,而凡夫众生颠倒覆心故,不知、不见;我亦当以自相空庄严,得一切智,为众生说法。若一切法空,我以实庄严,是不相应;若诸法空,庄严亦空者,是则相称;为众生说法,亦如是。

「令众生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有二种:一者,三结断无为法;二者,空、无相、无作三昧相应有为须陀洹果。

是二皆空:有为法中,三解脱门故空;无为法中,无生、无住、无灭相故即是空。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阿鞞跋致菩萨,从初发意已来,闻是法,坚固其心,不动、不转。

一切诸烦恼箭不入故,名为「坚」。

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转故,名「不动」。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转」。

是菩萨以如是三种心,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

「菩萨位」义,如先说。

是名入菩萨位。

入菩萨位者,名阿鞞跋致。

须菩提问:「不转故名阿鞞跋致?转故名阿鞞跋致?」

佛二种答,以二谛故,所谓世谛、第一义谛。

若菩萨入菩萨位,转声闻、辟支佛心,直入菩萨位,是名「转」。

「不转」者,入阿鞞跋致第一义,诸法一相中,所谓无相,尚无一乘定相,何况三乘!则无所转。无所转故,名阿鞞跋致。

复次,阿鞞跋致虽行欲界法度众生,于禅定出入自在;于禅定自在故,若欲教化他人,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乃至五神通,皆得自在。虽入禅定,其心清净柔软故,不受长寿天福,于欲界教化;虽修四念处道法,亦不证须陀洹果,乃至不证辟支佛道。是菩萨观十方国土,知何处有可利益众生处,故为受身生其国,如是等名阿鞞跋致相。

是菩萨一心深念,常不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但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贵余事,所谓诸佛三十二相金色身;不舍本愿度众生故,不贵声闻、辟支佛道。是人贵无所得毕竟空故,不贵是布施,乃至不贵种善根,何况五欲世间利养!何以故?菩萨观一切法自相空,不见实定法可生贵心。

复次,有人有所贪贵故,心动不能自安,若得则欢喜,失则忧慼;菩萨无所贵、无所贪故,至于得失,心清净不动故。

身行、口行调和不异故,身四威仪一心常念,无所违失。

复次,深入禅波罗蜜故,身四威仪无所违失,是阿鞞跋致菩萨相。

问曰:

经中说阿鞞跋致菩萨方便力,为利益众生故受五欲,是何等方便?

答曰:

譬如以钳取火,虽捉而不烧。五欲如火,能烧人善根。

是菩萨思惟:「我出家一身,云何能以布施摄众生?众生多须饮食、衣服,须法者少。」

菩萨为摄众生故,故生富贵家,布施众生,恣其所须,出家、在家众生,能广利益;譬如大地,人民、鸟兽皆蒙利润。

是时四种行六波罗蜜。

若出家赞布施,或有人言:「汝自一身无财,但教人施」,则不信受;是故菩萨方便作白衣,以财充满一切而劝行施,人则信受。

是菩萨或作转轮圣王,心念施时,则满阎浮提珍宝;如顶生王宫殿中,心生欲宝则宝至于膝。

或作帝释、或作梵王,能雨珍宝满三千世界,供养于佛,充满一切。

为摄众生故,而自不受。

人受五欲,则心生憍慢,凌易于人。是人常断淫欲故,诸烦恼薄,不生憍慢;不生憍慢故,不凌易众生。

是名阿鞞跋致相。

复次,若菩萨得无生法忍,入菩萨位,得受记,即时执金刚神王等法应随逐守护;得佛道时,则现其身,时令人见。

此中自说因缘:「若人、若非人无能破坏。」

「人破」者,若杀、若缚、若论议得胜等。

「非人破」者,与病,令狂,若夺命,若作恶身令其恐怖,若变作佛身说邪道。

如是等不能折伏菩萨。

问曰:

若为金刚神王所守护者,菩萨自无有力?

答曰:

菩萨亦自有力。复以菩萨功德故,能使金刚神所守护;金刚神所守护故,虽未得法身,而功德增益。又使天神见金刚神侍卫故,益加敬畏。

「具足菩萨根」者,如人无眼等五情根,则无异木石;五情力故,能见、能闻。菩萨心中无信等五根,即是凡夫,不入圣数。

问曰:

如《阿毗昙经》说:「谁成就五根?答曰:不断善根者。」今何以言「无信等五根,即是凡夫」?

答曰:

不断善根众生,虽成就五根,而不能发起为用;譬如小儿,虽成就烦恼淫欲等,未能发用,故言无。信等五根亦如是,众生虽有,不发不用,是故不数。

信等五根有二种:一者、属声闻、辟支佛;二者、属佛、诸菩萨。

属声闻、辟支佛道五根,能深信涅槃;能以智慧,知世间无常、空:能知涅槃寂灭。

菩萨五根,能生深慈悲心于怨恶众生,亦能观诸法实相,所谓无生无灭等;虽未得佛,亦能信受佛事。

复有以菩萨根故,能见、能闻、能知诸佛神通力,非诸声闻、辟支佛所及。

如《不可思议解脱经》中说:「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虽在佛左右,以无菩萨根故,不见是大菩萨会及所有神通力,亦不闻佛说不可思议解脱。」

是故说「若菩萨具足得是信等五根故,名阿鞞跋致」。

问曰:

余经中说:「善人身、口、意业无恶」;「知恩、报恩」;「能为一切众生故,自舍身乐,安隐众生」;「有所利益,不求果报」——如是等上人相;何以故但说「不散乱心行无上道」一事,名为上人?

答曰:

此中佛自略说:「一心不散乱」,尽摄诸善法。

何以故?贪重佛道故,一切诸烦恼折薄,是故于众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给施,何况不知报恩等!

常一心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净持戒故,不行邪命,所谓不作祝术、合药。

「祝术」者,能翳身令人不见,能变人为畜兽,如是等种种祝术。

「合药」者,饵食求仙,亦合和诸药疗疾,求财及求名声。

「祝鬼」者,有人欲知未来事,祝鬼令着男女,问其吉凶、生男生女、寿命修短、丰乐胜负等。

若有作者,为摄众生,破其憍慢,不为财利名闻。何以故?是人知一切诸法自相空故,不见诸法相——所谓己身、妻子、男女等;不见是相故,不行邪命。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三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 无着菩萨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第一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 天亲菩萨造 陈世真谛三藏于广...

【注音版】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观心论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 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 问曰...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浴佛仪轨

一、迎请太子佛像 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宋沙门释慧简译 闻如是: 一时...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何可心静,何可忘情

问: 何可心静,何可忘情?心燥由万事起,情却为一人...

一切时处勤诵地藏菩萨名号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可以说也是指我们;虽不为求...

做任何事情都要善用其心

诸位菩萨慈悲,诸位道友慈悲。凡是发心的到了这个法会...

见佛生欢喜得生天

过去南印度有一个习俗,家中未成年的女孩必须早起,将...

印光大师的受戒师父印海律师

光绪八年(1882)农历十月,陕西兴安府(今安康市)双...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

积累功德福报的十件善事

一、戒杀放生: 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

生命从哪里而来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人们都称她是老菩萨 我第一次来东林寺时,在天王殿后面...

念佛人不要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

以今生之苦海,渡涅般之舟

苦难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时代。知苦识苦,...

年轻人如何权衡好念佛与学业、工作的关系

问: 作为一个年轻的佛弟子,如何权衡好念佛、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