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余(卷八十七)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知诸法无所有性,因四禅、五神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初从诸佛闻,若从多供养诸佛菩萨闻,若诸阿罗汉、若诸阿那含、若诸斯陀含、若诸须陀洹所闻;得无所有故是佛,得无所有故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一切贤圣皆以得无所有故有名。一切有为作法,无所有性,乃至无有如毫末许所有。

「是菩萨摩诃萨闻是已,作是念:『若一切法无所有性,得无所有故是佛,乃至得无所有故是须陀洹;我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一切法常无有性,我何以不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一切众生行于有相,当令住无所有中。』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故,菩萨摩诃萨所行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者,如过去诸菩萨摩诃萨所行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新发意菩萨应学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摩诃萨若行檀波罗蜜时,自行布施,亦教人行布施,赞叹行布施功德,欢喜赞叹行布施者;以是布施因缘故,得大财富。

「是菩萨远离悭心,布施众生饮食、衣服,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灯烛,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菩萨摩诃萨行是布施及持戒,生天人中,得大尊贵。

「以是持戒、布施故,得禅定众;以是布施、持戒、禅定故,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

「是菩萨因是布施、持戒、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生死。

「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是布施,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皆不可得。何以故?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自行持戒,教人持戒,赞叹持戒功德,欢喜赞叹行持戒者。

「持戒因缘故,生天人中,得大尊贵。

「见贫穷者施以财物,不持戒者教令持戒,乱意者教令禅定,愚痴者教令智慧,无解脱者教令解脱,无解脱知见者教令解脱知见。

「以是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是持戒,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自行羼提波罗蜜,教人行羼提,赞叹羼提功德,欢喜赞叹行羼提者。

「行羼提波罗蜜时,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教令禅定,乃至解脱知见。

「以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因缘故,过阿罗汉、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入菩萨位中已,得净佛世界;净佛世界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以羼提波罗蜜,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自行毗梨耶波罗蜜,教人行毗梨耶,赞叹行毗梨耶功德,欢喜赞叹行毗梨耶者;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自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亦教人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赞叹入禅、入无量心、入无色定功德,欢喜赞叹行禅、无量心、无色定者。

「是菩萨住诸禅、定、无量心,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教令禅定、智慧。

「以是布施、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因缘故,过阿罗汉、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净佛世界;净佛世界已,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一切众生。

「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行般若波罗蜜,布施众生各令满足,教令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六波罗蜜,赞叹六波罗蜜功德,欢喜赞叹行六波罗蜜者。

「是菩萨以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因缘及方便力,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须菩提!是名初发意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菩萨摩诃萨从初以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念佛?

「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随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无故;若法无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戒众念佛,不应以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念佛。何以故?是众无有自性;若法无自性,是为非法。无所有念,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十力念佛,不应以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应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十二因缘法念佛,何以故?是因缘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佛。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念佛,是为菩萨初发意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中住,能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修行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乃至一切种智,诸法性无所有故。是菩萨知诸法性无所有,是中无有性、无无性。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应修念法?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念善法,不念不善法;不念记法、无记法;不念世间法,不念出世间法;不念净法,不念不净法;不念圣法,不念凡夫法;不念有漏法,不念无漏法;不念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念有为法、无为法。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法。

「念法中学无所有性故,乃至当得一切种智。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得诸法无所有性;是无所有性中,非有相、非无相。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修念法,于是法中,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法!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修念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僧,无为法故分别有佛弟子众,是中乃至无有少许念,何况念僧!如是,菩萨摩诃萨应修念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修念戒?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念圣戒,无缺戒,无隙戒,无瑕戒,无浊戒,无着戒,自在戒,智者所赞戒,具足戒,随定戒。应念是戒无所有性,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戒!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念舍,若自念舍、若念他舍,若舍财、若舍法、若舍烦恼,观是舍不可得故,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舍!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念舍。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念天?

「须菩提!菩萨作是念:『四天王诸天所有信、戒、施、闻、慧,此间命终,生彼天处,我亦有是信、戒、施、闻、慧;乃至他化自在天所有信、戒、施、闻、慧,此间命终,生彼天处,我亦有是信、戒、施、闻、慧。』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念是天无所有性中,尚无少许念,何况念天!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所谓念色乃至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是无所有性;眼界乃至意识界,是无所有性;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无所有性。世尊!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者,是则无道、无智、无果!」

佛告须菩提:「汝见是色性实有不?乃至一切种智实有不?」

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若不见诸法实有,云何作是问?」

须菩提言:「世尊!我于是法不敢有疑,但为当来世诸比丘求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者。是人当如是言:『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谁垢谁净?谁缚谁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于戒、破正见、破威仪、破净命。是人破此事故,当堕三恶道。世尊!我畏当来世有如是事,以是故问佛。世尊!我于是法中信,不疑不悔。」

【论】

释曰:

须菩提伏受佛语,一切诸法虽空,而能起四禅、神通,是大菩萨近成佛者能行;今未知新发意者云何行,是故疑,问佛:「世尊!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用是次第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故,当知是新发意菩萨;虽无量劫发意,未得诸法实相,皆名新学。

问曰:

若如是人是新学,但应教行布施、持戒等,佛何以教令于诸法无所有毕竟空性中行?

答曰:

今明始入无所有毕竟空法故,令行无所有。而是菩萨,以无所有毕竟空和合布施、持戒等行;譬如小儿服药,须蜜乃下。是故虽新发意,亦观深空,无咎。

佛答须菩提:「菩萨若初从诸佛闻,若从多供养诸佛者闻。」

「诸佛」者,若过去、若现在。

「多供养诸佛」者,遍吉、观世音、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

四种声闻圣人义,如先说。

辟支佛不乐说法故,不说。

诸佛等圣人皆因无所有故有是分别。

圣人虽有禅定等诸功德,皆为涅槃故。「涅槃」即是寂灭相、无所有法,是故说「诸圣人,皆因涅槃有是差别」。

一切有为作法,从因缘和合生起故有,无有实定性,乃至如毫末许所有。

有为有二种:一者、色,二者、无色。

色法破坏,分别乃至微尘,无有定实;无色法中,乃至无有一念定实。

破义,如上说。

是菩萨从诸佛圣人闻是法,余人多以着心说,诸圣人以无着心说,是故但从圣人闻。

尔时,次第学菩萨闻是法,以比智筹量决定,知诸法究竟必空,皆入佛所得实相中——所谓寂灭、无戏论相。我若得作佛、若不作佛,一等无异。

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增不减,更无新法可得故;法亦不失;若度众生,众生毕竟空,本末不可得;我所愿所作功德及成佛时神通力,皆如梦、如幻故,无一定实相,毕竟空。

得、不得虽同,我何以不发心作佛?

问曰:

若知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者,云何复言「我何以不发心作佛」?

答曰:

毕竟空,无所有,无所障碍,何妨发心作佛?

复次,若说毕竟空,灭诸戏论,云何障发心?若障即是有性,云何言「无所有性」?

问曰:

若不障发心,亦应不障不发心,菩萨何不安住而发心受诸勤苦?

答曰:

有人言:是菩萨有种种因缘应发心:或以多诸亲属知识皆不闻、不知、不得是诸法实相,是故今世、后世受诸苦恼;我幸有力,能使是人得离众苦。譬如人得好良药,亲里知识受诸病苦,云何不与?是故菩萨虽知诸法性无所有,因亲里故而发心,利益众生。

菩萨复作是念:「我虽闻诸法实相,心未深入,未有禅定,智慧未熟,受诸苦恼。」是故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集诸功德,以无所有法作证,自为,亦为他人。

是菩萨复闻大乘深义,住众生等、法等中,无别异心,可得佛。虽复中人及怨,都无异心。所以者何?是菩萨以毕竟空心,烦恼微薄、怨亲平等,作是念:「怨亲无定,以因缘故,亲或为怨,怨或为亲。」以此大因缘,具足忍波罗蜜故,得作佛。由何而得?由忍怨故,是以菩萨视怨如亲。譬如欲过嶮道,应当敬重顶戴导师;又如良医虽贱,为贵者所重。如是思惟、筹量、分别,「中人、怨家,虽于我无用,而是佛道因缘」,是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一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是故以过去菩萨所行为证。

问曰:

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有何差别?

答曰:

有人言:无差别;若行、若学、若道,义一而语异。

有人言:初名「行」,中名「学」,后名「道」。

「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名智慧。

复次,「行」名持戒,「学」名禅定,「道」名智慧。

复次,「行」名正语、正业、正命,「学」名正精进、正念、正定,「道」名正见、正思惟。此八事虽名为道,然分别有三分:正见是「道」体;发起是道,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助益正见,故名为「行」。正精进、正念、正定,能成就正见,使令牢固,是名「学」。

复次,有人言:檀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名为「行」,初入道故。尸罗波罗蜜名为「学」;人心常随五欲难禁难制,无须臾停息,渐以尸罗波罗蜜、禅波罗蜜制伏其心,是故名「学」。羼提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名为「道」。何以故?忍为善,般若为智慧,善、智具足故名「道」。譬如人有眼有足,随意所至。

如是等,名为三事差别。

问曰:

何以名「次第」?

答曰:

以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无所有,初发心菩萨于是空法中,云何能渐次第学?」

以是故说「次第」。

诸法虽空难解,次第行得力故,能得成就;譬如缘梯,从一初桄渐上,上处虽高虽难,亦能得至。

次第行者,四种行六波罗蜜,如经中说。

「自行檀,教人行檀,赞檀功德,欢喜赞行檀」者,善拔悭贪根,深爱檀波罗蜜,慈悲于众生,通达诸法实相;以此因缘故,能四种行檀波罗蜜。

或有人自行布施,不能教人布施:或畏他瞋;或畏为己教布施,以之为恩。如是等因缘故,不能教人。

或有人教人布施,自不能施:或有人种种赞叹布施之德,劝人令施而不能自行。

有人自行布施,亦教人布施,称赞布施之德,而见人布施,不能欢喜。所以者何?或有破戒恶人行施而不喜见。

有人喜见施主而不赞叹,以其邪见不识施果故。

如是,各各不能具足。

菩萨大悲心,深爱善法故,能行四事,如上说。

菩萨若但自布施、不教他人,但能今世少许利益。

是众生随业因缘堕贫穷处,是故菩萨教众生言:「我不惜财物,我虽多施汝,汝亦不得持至后世;汝今当自作,后当自得。」以布施实功德,种种因缘教众生行施。

见行施者虽是破戒恶人,但念其好心布施之德,不念其恶,是故欢喜赞叹。

复次,见三宝无尽福田中施故,施福不尽,必至佛道,观其未来无尽功德故,欢喜行是四种布施,世世财富。

是菩萨虽不为财富布施,未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波罗蜜等法,中间而财富自至;譬如人为穀故种禾,而稾草自至。

菩萨得财物报时,离悭贪心,随众生意布施,须食与食等。

问曰:

是菩萨布施时,先施何等人?

答曰:

是菩萨虽因众生起大悲心,而菩萨布施,必先供养诸佛、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及诸圣人。

若无圣人,次第施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离欲人。

若无此人,施一切出家佛弟子。

若无是人,次施持五戒、行十善道,及持一日戒、三归。

若无此人,次施中人非正非邪者。

若无此人,次施五逆恶人,及诸畜生。

不可不与,菩萨以施摄一切众生故。

有人言:应先布施五逆罪人、断善根者,贫穷、老病、下贱、乞匃者,乃至畜生。譬如慈母,多有众子,先念羸病,给其所须;又如菩萨为饿虎欲食子故,以身施之。

问曰:

如是种种,应先施何者?

答曰:

一切众生皆是菩萨福田,能生大悲故,菩萨常欲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施众生,何况衣食等而有分别!

又菩萨得无生忍法,平等无差;未得无生忍者,或慈悲心多、或分别心多,此二心不得俱行。

悲心多者,先施贫穷恶人,作是念:「种福田中,果报虽大,怜愍众生故,先利贫者。」如是田虽不良,以慈悲心,得大果报。

分别心多者,作是念:「诸佛有无量功德故,应先供养。」以分别诸法,取着佛身故心小;其心虽小,福田良故,功德亦大。

若得诸法实相,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中,心得自在,二事俱行——慈愍众生,又视皆如佛。

如是等菩萨随因缘行布施。

问曰:

经何以不言「与衣食等」,而言「须食与食」?

答曰:

有人须食与饮、须饮与衣,以不称受者意故,福德少;是故言「须食与食」。

问曰:

有人若羞、若怖,虽有所须,不能发言,云何知其所须?

答曰:

菩萨观其相貌,随时所须,土地所宜;或有知他心者,资生之具,随意而与。

是人因是布施,得成戒众;复作是念:「我怜愍众生,以衣食布施,所益甚少,不如持戒,常以无恼、无畏施于众生。」

菩萨住是持戒中,为守护戒故,生禅定。

心不散、清净故,得成慧众;无戏论、舍诸着是慧相。

以是慧破诸烦恼缚,得解脱众。

了了知见证解脱故,名解脱知见众。

是人先行布施及五众因缘故,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

问曰:

菩萨应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此中何以说「五众」?

答曰:

法虽一,以种种异名说,是故说「五众」无咎。

是人从一波罗蜜中欲起诸波罗蜜,布施为主,已先说。

「持戒众」名尸波罗蜜,「定众」、「解脱众」名禅波罗蜜,「慧众」、「解脱知见众」是般若波罗蜜。

行诸波罗蜜时,能忍诸恶事,是名羼提波罗蜜。

能起诸波罗蜜,不休不息,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但说诸波罗蜜名,而说五众?

答曰:

是人欲入菩萨位,此中不但以持戒、禅定得,和合众戒、清净戒、无尽戒——以要言之,摄一切戒名为「戒众」;能破烦恼,过二乘,入菩萨位。譬如一人、二人,不名为军;和合多人,乃成为军,能破怨敌。

余众亦如是。

菩萨自得禅定等众,亦令众生得,是名菩萨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已,持自功德及众生功德,尽回向净佛国;具此二法,即得一切种智,转法轮,以三乘度众生。

是名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先麁后细,先易后难,渐渐习学,名为次第。

余五波罗蜜,亦应随义分别。诸法性虽无所有,而随世谛行,为破颠倒故。

复次,念佛等六念是初次第行,以易行易得故。

问曰:

六念中亦言「不以色念佛」,云何言「易」?

答曰:

有法共行,故名为「易」;譬如服苦药,以蜜下之则易。

六念义,如初品中广说。

六波罗蜜、六念等,柔软易行,不生邪见,是菩萨次第学法。

余三解脱门等,思惟筹量,或生邪见故,不说。

此中须菩提难:「世尊!若实无所有,云何有次第行等?」

佛反问须菩提:「汝以声闻智慧,见色等法是一定实法不?」

答言:「不见色等一切法,但从因缘和合,假有其名,无有定实,云何言有?」

佛语须菩提:「汝若不见实定有,云何以次第等难空?」而次第法不离于空。

尔时,须菩提受解了了,是故说:我无所疑,为当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谁垢谁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着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以是因缘,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正见故,以少因缘而破戒及威仪,无所畏忌。出家人资仰白衣,便妄语求利衣食等,破于正命等。种此罪故,堕三恶道,或重于白衣——见有是失,故问佛。我已得道,于诸法无所受,又常闻佛说空法,云何戏论生疑?

又我常修无诤三昧,怜愍众生,是故问佛。

◎大智度论释一心具万行品第七十六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无所有,菩萨见何等利益故,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以一切法性无所有故,菩萨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诸有得、有着者,难可解脱。

「须菩提!诸得相者,无有道、无有果、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须菩提!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性不坏故。

「若无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坏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无所得法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有菩萨初地,乃至十地?云何有无生忍法?云何有报得神通?云何有报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住是果报法中能成就众生,能净佛国土,及供养诸佛,衣服、饮食,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灯烛,种种资生所须之具,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断是福德?乃至般涅槃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尔乃灭尽?」

佛告须菩提:「以诸法无所得相故,得菩萨初地乃至十地,有报得五神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亦以善根因缘故,能利益众生,乃至般涅槃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所得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神通,有何差别?」

佛告须菩提:「无所得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神通,无有差别。以众生着布施乃至神通故分别说。

「世尊!云何无所得法布施乃至神通无差别?」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不得戒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进而行精进,不得禅而行禅,不得智慧而行智慧,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处而行四念处,乃至不得八圣道分而行八圣道分,不得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而行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得众生而成就众生,不得佛国土而净佛国土,不得诸佛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时,魔、若魔天不能破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所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修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不二相,持戒时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随形好亦不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不二相,乃至修八十随形好不二相?」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欲具足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中摄诸波罗蜜及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

「世尊!云何菩萨布施时摄诸无漏法?」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无漏心布施,于无漏心中不见相——所谓谁施谁受?所施何物?

「以是无相心、无漏心,断爱、断悭贪心而行布施,是时不见布施,乃至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是菩萨以无相心、无漏心持戒,不见是戒,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忍辱,不见是忍,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精进,不见是精进,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入禅定,不见是禅定,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修智慧,不见是智慧,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以无相心、无漏心修四念处,不见是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

「世尊!若诸法无相、无作,云何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云何具足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相心、无漏心布施,须食与食,乃至种种所须,尽给与之——若内、若外:若支解其身、若国城妻子,布施众生。

「若有人来语菩萨言:『何用是布施为?是无所益!』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念:『是人虽来诃我布施,我终不悔!我当勤行布施,不应不与。』施已,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是相:谁施?谁受?所施何物?回向者谁?何等是回向法?何等是回向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见。何以故?一切法皆以内空故空,外空故空,内外空故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

「如是观,作是念:『回向者谁?回向何处?用何法回向?』是名正回向。

「尔时,菩萨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空、无相、无作三昧,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能如是具足檀波罗蜜而不受世间果报。譬如他化自在诸天,随意所须,即皆得之;菩萨亦如是,心生所愿,随意即得。

「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布施果报故,能供养诸佛,亦能满足一切众生,天及人、阿修罗。是菩萨以檀波罗蜜摄取众生,用方便力,以三乘法度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无相、无得、无作诸法中,具足檀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于无相、无得、无作法中,具足尸罗波罗蜜?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持种种戒,所谓圣无漏入八圣道分戒、自然戒、报得戒、受得戒、心生戒,如是等不缺、不破、不杂、不浊、不着,自在戒,智所赞戒。

「用是戒,无所取:若色,若受、想、行、识;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刹利大姓、若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妙见天、喜见天、阿迦腻吒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须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转轮圣王、若天王。但为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相、无得、无二回向,为世俗法故,非第一实义。

「是菩萨具足尸罗波罗蜜,以方便力起四禅,不味着故,得五神通。

「因四禅得天眼;是菩萨住二种天眼:修得、报得。

「得天眼已,见东方现在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见事不失。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现在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见不失。

「是菩萨用天耳净,过于人耳,闻十方诸佛说法,如所闻不失,能自饶益,亦益他人。

「是菩萨以知他心智,知十方诸佛心,及知一切众生心,亦能饶益一切众生。

「是菩萨用宿命智,知过去诸业因缘,是诸业因缘不失故,是众生在在处处所生悉知。

「是菩萨用是漏尽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在在处处能令众生入善法中。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法无相、无得、无作,具足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诸法无相、无作、无得,菩萨摩诃萨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萨,菩萨是时不起瞋心,乃至不生一念。

「尔时,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

「无生法忍菩萨,若人来恶口骂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尔时,菩萨应如是思惟:『骂我者谁?讥诃者谁?打掷者谁?谁有受者?』即时菩萨应思惟诸法实性,所谓毕竟空,无法、无众生;诸法尚不可得,何况有众生!

「如是观诸法相时,不见骂者,不见割截者。是菩萨如是观诸法相时,即得无生法忍。

「云何名无生法忍?知诸法相常不生,诸烦恼从本已来亦常不生。

「是菩萨摩诃萨住是二忍,能具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住是圣无漏出世间法,不共一切声闻、辟支佛,具足圣神通。

「住圣神通已,以天眼见东方诸佛,是人得念佛三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断绝;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是菩萨用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如所闻为众生说。

「是菩萨亦知十方诸佛心,及知一切众生念,知已,随其心而为说法。

「是菩萨以宿命智知一切众生宿世善根,为众生说法,令其欢喜。

「是菩萨以漏尽神通,教化众生,令得三乘。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成就众生,具足一切种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相、无得、无作法中,具足羼提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相、无作、无得,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成就身精进、心精进。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受种种神通力,能分一身为多身,乃至手扪摸日月。

「成就身精进故,飞到东方过无量百千万诸佛世界,供养诸佛饮食、衣服、医药、卧具,华香、璎珞种种所须,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福德果报终不可尽。

「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世间天及人勤设供养衣服、饮食,乃至入无余涅槃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

「亦以是神通力故,至诸佛所,听受法教,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违失。

「是菩萨修一切种智时,净佛世界、成就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就身精进,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云何菩萨成就心精进,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心精进,以是心精进圣无漏,入八圣道分精进,不令身、口不善业得入;亦不取诸法相——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有为、若无为;若欲界、若色界、若无色界;若有漏性、若无漏性。若初禅乃至第四禅,若慈、悲、喜、舍,若无边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若四念处、若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若空、无相、无作;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相——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菩萨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若是辟支佛,是菩萨,是佛,不取相——是众生断三结故,得须陀洹;是众生三毒薄故,得斯陀含;是众生断下分结故,得阿那含;是众生断上分结故,得阿罗汉;是众生以辟支佛道故,作辟支佛;是众生行道种智故,名菩萨,亦不取是诸法相。

「何以故?不可以性取相,是性无故。

「是菩萨以是心精进故,广利益众生,亦不得是众生,是为菩萨具足毗梨耶波罗蜜。具足诸佛法,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不可得故。

「是菩萨身精进、心精进成就故,摄取一切诸善法;是法亦不着故,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利益众生,所作神通,随意无碍:若雨诸华,若诸名香,若作伎乐,若动大地,若放光明,若示七宝庄严国土,若现种种身,若放大智光明;令知圣道,令远离杀生乃至邪见。或以布施利益众生,或以持戒,或支解身体、或以妻子、或以国土、或以己身给施,随所方便,利益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作、无得诸法中,用身、心精进,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无相、无作、无得法中,能具足禅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除佛诸禅定,余一切诸禅、三昧,皆能具足。是菩萨离诸欲、诸恶不善法,离生喜乐,有觉有观,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以是慈、悲、喜、舍心,遍满一方,乃至十方,一切世间遍满。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别异相故,入无边虚空处;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菩萨于禅波罗蜜中住,逆顺入八背舍、九次第定,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或时入如电光三昧,或时入圣正三昧,或时入如金刚三昧。

「是菩萨住禅波罗蜜中,修三十七助道法,用道种智入一切禅定,过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具足佛地。是诸地中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中道取道果。

「是菩萨住是禅波罗蜜中,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从诸佛所植诸善根,净佛国土。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利益众生: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持戒、或以三昧、或以智慧、或以解脱、或以解脱知见摄取众生;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诸有善法能令众生得道,皆教令得。

「是菩萨住此禅波罗蜜中,能生一切陀罗尼门,得四无碍智、报得神通。是菩萨终不入母人胞胎,终不受五欲,无生不生,虽生不为生法所污。何以故?是菩萨见一切作法如幻,而利益众生,亦不得众生,及一切法教众生令得无所得处;是世俗法故,非第一实义。住是禅波罗蜜,一切行禅、定、解脱、三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禅波罗蜜。

「是菩萨行如是道种智时,得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断已,自益其身,亦益他人;自益益他已,为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作福田。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具足无相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无相、无作、无得法中,修具足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于诸法不见定实相。

「是菩萨见色不定、非实相,乃至见识不定、非实相。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若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亦不见集处。如是观时,不得色性乃至识性,亦不得有漏、无漏法性。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信解一切诸法无所有相。

「如是信解已,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于诸法无所着——若色,若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行无所有般若波罗蜜,能具足菩萨道,所谓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菩萨住空净佛道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报得神通,以是法饶益众生:宜以布施摄,教令布施;宜以戒摄,教令持戒;宜以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摄,教令修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宜以诸道法教者,教令得须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宜以佛道化者,教令得菩萨道,具足佛道——如是等,随其所应道地而教化之,各令得所。是菩萨现种种神通力时,过无量恒河沙国土,度脱众生,随其所须,皆化给之,各令满足。

「从一国土至一国土,见净妙国土,以自庄严己佛国土。譬如他化自在天中,资生所须,随意自至;亦如诸净佛国,离于求欲。是人以是报得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报得五神通,行菩萨道种智,成就一切功德,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尔时不受色法乃至识,不受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如是一切法皆不受。

「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土一切所有资生之物皆无有主。何以故?是菩萨行一切法不受,以不可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相法中,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问者、答者俱言「无所有」,云何分别知是问、是答?

答曰:

所言法虽一而心异——问者以着心问,答者以无着心答。

须菩提意谓:无所有中不应发心。

须菩提为听者着心故作是问。

诸法空中,不见菩萨发心者,不见众生可利益者,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于无所有法中作难者:「若一切法无所有性,菩萨见何利故发心?」

须菩提于菩萨、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不疑,但问无所有法。

佛答:「正以无所有空故能发心。」

若无所有空,菩萨、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皆空无所有,云何起难?

若众生、菩萨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无所有空者,可有是难。如先说:「毕竟空于诸法无所障碍,何妨发心?」

佛还以无所有空破须菩提所问。

亦复自说因缘:「须菩提!着心者难得解脱。」

是人从无始生死中来,以一切烦恼故深着诸法,闻有亦着,闻空亦着,得失亦着;如是众生难可勉出。

是故菩萨发无上道心,自以相好严身,得梵音声,有大威德,知众生三世心根本,以种种神通力,因缘、譬喻,为说无所有法、空解脱门,引导其心。

众生见如是希有事,即时其心柔软,信佛受法。

是故经说:「着有者难得解脱;有所得者,无道、无果、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问:「世尊!若有所得者,无道、无果、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者有道、有果不?」

佛答:「无所有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人不分别是有所得、是无所得,入诸法实相毕竟空中,是亦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破坏诸法实相故。「法性」即是诸法实相。

须菩提意谓:「法性」,正行、邪行常不可破坏,何以佛言「不坏法性是道、是果」?

佛答:「法性虽不可破坏,众生邪行故,名为破坏。」

如虚空,云雾土尘虽不能染,亦名不净。

如人实欲染污虚空,是人为欲染污法性,无是事故。

佛说譬喻:「若人欲坏法性,是人为欲于无所有法中得道、得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若无所有即是道,云何有十地等诸菩萨法?」如经广说。

问曰:

此事佛已先答,所谓「若法空,菩萨见何事故发心?」今言:「若法空,云何有初地等?」佛皆以空答,今须菩提何以更问?

答曰:

以众生着心难解故更问。

是众中,有新发意菩萨闻是诸法实相空,即生着心;佛破其着,亦着所破法。须菩提为是人故更问。

佛答须菩提:「以无所得故有初地,乃至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

有所着中,不可说初地及诸功德。

亦以无所得因缘故,从布施乃至诸神通,无有差别,无有差别故不应难!

须菩提复问:「云何无所得布施,乃至诸神通无有差别?」

佛答:「菩萨从初发心已来,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寂灭相,布施毕竟空,所谓不得施者、受者、财物而行布施,如是布施中无有分别;乃至不得菩提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名菩萨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不能破坏。」

「一念中行六波罗蜜」者,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问「一念中行六波罗蜜等诸功德」?

答曰:

须菩提从佛闻般若波罗蜜甚深无所有相,于诸法中无碍相;若尔者,则无所不能,无事不作,云何菩萨一念中能摄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

初发心时,以着有无心重故,渐渐次第行;今有无悉舍故,无所不能,是故问。

佛答:「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布施等诸功德,无障碍故,能一念中行;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则渐渐次第行。」

须菩提问:「云何名不远离?」

佛答:「菩萨不以二相行布施等。」

复问:「云何不以二相?」

佛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欲具足檀波罗蜜,于布施一念中摄一切善法」,如先说。

何等是「一念」?所谓菩萨得无生法忍,断一切烦恼,除诸忆想分别,安住无漏心中,布施一切。

「无漏心」是无相相。

菩萨住是心中,不见谁施、谁受、谁物,离一切相心布施;不见有一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见,何况余法!

是名不二相。

乃至八十随形好,亦如是。

须菩提更以异事问此义:「世尊!诸法无相、无作、无起,云何能具足檀波罗蜜等,乃至八十随形好?」

佛答:「菩萨无相、无作法中,不取相故,无障碍心布施,须食与食等」,经中已委悉。又先品中亦广说,是故更不解。

无漏、无相六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二者、未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如此中所说。何以故?住无相、无漏心中,行布施等诸法故。

问曰:

生身菩萨贪惜未除故,割截甚痛,是则为难;得无生法忍菩萨,如化人所作,割截无痛,有何恩分?

答曰:

得无生法忍菩萨,行是六波罗蜜为难!所以者何?得无生法忍寂灭心,应受涅槃乐;而舍此寂灭乐,入众生中受种种身——或为贱人、或为畜生等,是则为难!

生身菩萨,贪爱未除,着佛身故,以身布施,是为悕望,非清净施,是故不如。

复次,行无漏、无相六波罗蜜,是时能具足;有漏、有相则不能具足。是故能具足者,有大恩分。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七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飜译之记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卷上 功德施菩萨造...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普曜经

佛说普曜经卷第一(一名方等本起)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

佛说伏淫经

佛说伏淫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加婆在...

深密解脱经

深密解脱经序 沙门都释昙宁造 夫至迹虚微、理包言像之...

【注音版】大方等陀罗尼经护戒分

大方等陀罗尼经护戒分...

护命放生轨仪法

护命放生轨仪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夫以怀生者。皆爱其...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径中径又径

径中径又径卷一 起信法 醒迷门 浮生若梦。一切皆空。...

佛说坚意经

佛说坚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如何避免起贪心见佛而著魔

问: 弟子学佛时间不长,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生怕起贪...

非份之财不能要

佛法不离世间法,就生产事业而言,佛法讲正业与净业。...

治病的根本方法是要息灭贪嗔痴

你看报纸上面说,全世界大概有死亡人数里面占到15%都是...

西行天竺历艰辛,译经传法慰平生

慈恩寺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

从小吃过不少肉还杀过生,现在该怎么做呢

问: 我已28岁,从出生到现在吃过不少肉,也杀过不少昆...

四念处观

四念处观就是一种般若智慧。有的人讲小乘没有般若;小...

【推荐】在不坚牢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世尊教诫比丘:在...

念佛有什么规矩仪式和禁忌吗

天下事有定理,无定事,当以理定事,以事论理,俾合乎...

信守承诺

有个姓李的商人做铺地砖的工作,跟一个客户谈好了,已...

圣严法师《发愿》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

懂得体贴他人的窘境

英国王室在伦敦为印度当地的领袖举办一场宴会,宴会进...

修净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后像外道一样

净土念佛法门它的特色,是一个他力门、果地教,也就是...